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胀病是中医肝胆系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故也是一种不易治愈的顽疾,因其多为本气为患。何谓胆胀?胆是言体,胀是言病,即是说胆囊胀大之义,为探讨胆胀病辨证与超声显像的关系,我们观察了88例本病的超声显像,现将有关观察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胆胀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调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胆胀多发生在40岁至65岁年龄组,女性高于男性。由于饮食结构的变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胆胀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较早,其病名始源于《内经》,《灵枢·胀论》中记载:"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对其论述更加精确、详细,所立的方剂如大柴胡汤、大陷胸汤、茵陈蒿汤等皆为临床治  相似文献   

3.
慢性胆囊炎的病因是由于饮食失节,寒温不适,郁怒过度皆伤于胆,胆气不疏,胆失通降之职,从而导致胆用不及,胆液郁滞。胆体受损,故形成慢性胆囊炎。本病的证状,如《灵枢,胀论》曰:“胆脓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说明胆胀病是胁下痛而胀闷,口苦,时常叹气。《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曰:  相似文献   

4.
胰胀多因胰、胆等病的长期影响,邪毒蕴胰,使胰体受损,脾失健运.以反复发作的脘腹痛胀,消瘦,腹泻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胀病类疾病.本病多见于西医学所说慢性胰腺炎.病程长,反复发作,部分病例可合并消渴.  相似文献   

5.
陈亚军 《河北医学》2012,18(11):1667-1669
胆石症是胆道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胆为 "中正之官".<灵枢·胀论>云: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我国出土的古尸中曾发现过胆系结石[1].胆石症属中医"胁痛"、"胆胀"范畴.目前西医用于防治胆结石的主要手段(手术、西药等)效果非常有限(例如肝内结石手术要求精度高,手术危险性高,且副作用大,药物价格昂贵).  相似文献   

6.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学"胁痛"、"胆胀"等范畴.胆为六腑之一,为中精之府,肝胆相表里.胆汁排泄,全赖肝之疏泄.若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或湿热毒邪犯肝胆,或饮食不节,湿阻中焦,均可影响肝之疏泄功能,以致胆液郁滞,胆腑不通,则为胆胀.出现右肋胀痛,口苦,甚则黄疸.  相似文献   

7.
胆囊炎分为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囊炎合并胆石症、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慢性胆囊炎合并胆道收缩功能不良以及胆囊炎合并胆石症后胆囊切除术综合征等。临床表现多样,以右胁胀痛、口苦、善太息、多伴有胃脘胀痛、嗳气等为主,中医学称之胆胀病。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的《灵柩·胀论》中就有记载“胆胀者,  相似文献   

8.
胆胀,是指胆腑气郁,胆失通降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它首先出现于《灵枢·胀论篇》,其文如下:胆胀者,胁下胀痛,口中苦,善太息。临床表现以胁部胀痛,伴有口苦、嗳气为特点,大致相当于现代西医中的慢性胆囊炎,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9.
刘强  纪春玲 《当代医学》2011,17(25):157-158
慢性胆囊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胆囊疾病,中医学称之胆胀病。胆胀是指胆腑气郁,胆失通降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胆病,为临床常见证候之一。本病病机主要是气滞、湿热、胆石、瘀血等导致胆腑气郁,胆失通降。辨证上以辨虚实和缓急为要点。胆胀的治疗原则为疏肝利胆、和降通腑。共分为肝胆气郁、气滞血瘀、胆腑郁热、肝胆湿热、阴虚郁滞、阳虚郁滞六个证型进行中医治疗。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在治疗的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及情志方面的调摄。  相似文献   

10.
胆胀病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常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或伴见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西医以抗菌消炎为主 ,但往往疗效不佳 ,故病人常常因疗效不显而求治于中医。中医治疗多以行气解郁为主 ,效果亦不甚理想。范国教授则认为 :胆胀病发病虽表现为“疼痛拒按”等实象 ,但其病机多因情志不畅 ,肝失疏泄 ,胆气升发受限 ,胆汁排泄障碍而发病 ,或因饮食不节 ,劳倦过度 ,使脾胃功能受损 ,升降失常 ,胆气不升 ,胃气不降 ,胆胃不和而发 ,究其根本是先有外、内因损伤肝、胆、脾脏 ,而后发为该病。其病性属…  相似文献   

11.
胆石症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包括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西医在治疗此病时常采取溶石药物疗法及胆囊切除术等手术疗法。这些疗法对患者身体的损害均较大,而且易引起多种并发症。中医认为,胆石症属于“胁痛”、“胆胀”、“结胸”、“黄疸”等范畴,其病因多为湿热之邪蕴结胆腑,煎熬胆液,从而使胆液凝为砂石。  相似文献   

12.
胆囊炎属中医“胁痛”、“黄疸”、“肝胀”、“胆胀”、“腹痛”等病范畴,有急、慢性之分,且往往与胆石症同时并存.中医药治疗胆囊炎有其独到之处.现将1989年~1994年期间,中医治疗该病的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胆囊炎为外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由于胆囊口受到细菌感染或理化刺激,囊壁产生炎症病变和充血水肿,从而使胆囊梗塞加之胆管细而弯曲,如治疗不当,每多反复不愈,引起体内代谢障碍,及胆汁潴留形成结石等变化.本病多属中医"胆胀""胁痛"等范畴,基本病机在于肝胆疏泄不利,气滞内阻所致.  相似文献   

14.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学“胁痛”“、胆胀”等范畴。胆为六腑之一,为中精之府,肝胆相表里。胆汁排泄,全赖肝之疏泄。若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或湿热毒邪犯肝胆,或饮食不节,湿阻中焦,均可影响肝之疏泄功能,以致胆液郁滞,胆腑不通,则为胆胀。出现右肋胀痛,口苦,甚则黄疸。现代医学认为胆囊炎多由于细菌及病毒的感染,胆管梗阻或胰液向胆道反流等理化因素引起胆囊炎症性病变、胆汁引流不畅、浓缩的胆汁刺激胆囊黏膜,致使分泌增加,腔内压增大,加之胆囊排空延迟,自净作用减弱更加重了囊壁的损害,从而更有利于细菌的生长。针灸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龙胆泻肝汤为《医学金鉴》之方,其功效主要是泻肝经湿热.笔者运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胆胀病20例,临床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急性胆囊炎归属于中医学胆胀、胁痛、腹痛、黄疸等病范畴,就中医辨病辨证治疗急性胆囊炎从治则治法、方药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祖国医学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开始了对于胆囊炎胆石症的认识和治疗。如“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终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内经:热论篇》“胆胀者,胁下胀痛”“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灵枢经:胀论》汉代《伤寒论》描述:“结胸发黄”的症状  相似文献   

18.
胆囊炎属于中医"胁痛"、"胆胀"、"黄疸"等病范畴。孙建光教授认为此病多因肝胆气滞、肝失条达、胆失通降引起,以柴胡疏肝散中的柴胡、芍药、陈皮、甘草为主方加减运用治疗胆囊炎,以达到疏肝解郁、缓急止痛之效。此方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并做到辨病辩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祖国医学"胆胀"、"黄疸"、"胁痛"等范畴.近3年来,笔者自拟"疏肝利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12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胆乐散治疗慢性胆胀病的疗效。方法:慢性胆胀病观察组(300例)采用胆乐散治疗,温开水)中服,每次服10g,每日3次,三餐前口服,1个月为1疗程,治疗过程中结合辨证分型加减。对照组(100例)采用氨苄西林、甲硝唑常规治疗,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6.67%,对照组有效率80.00%。经统计学X^2处理,P〈0.01,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胆乐散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疗效显著优于氨苄西林、甲硝唑常规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