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 192例临床怀疑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接受3D-CTA检查,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观察有无动脉瘤并测量其大小,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手术所见进行对照.结果 3D-CTA共发现163个动脉瘤,分别位于前交通动脉(25.1%)、大脑前动脉(9.2%)、大脑中动脉(18.4 %)、颈内动脉颅内段(14.7%)、后交通动脉(24.5%)、大脑后动脉(2.5%)、基底动脉(4.3%)和椎动脉(1.2%).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和94.1%.结论 3D-CTA是一种无创性检在手段,能有效地显示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脑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06~2020-05在我院接受检查的8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脑血管成像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脑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度、特异性、灵敏性。结果:80例受检者经MSCT脑血管成像检查均能清晰显示椎动脉、颈内动脉、Willis环及基底动脉;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SCT检查颅内动脉瘤的准确度为87.50%(70/80)、特异性为75.00%(12/16)、灵敏性为90.63%(58/64)。结论:MSCT脑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分支、动脉瘤形态及数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为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及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药实践》2015,(8):566-570
目的:探讨256层3D CT血管成像(3D-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IM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3D-CTA及3D-DSA诊断的38例(40个)颅内微小动脉瘤,以3D-DSA为标准,比较两种检查对动脉瘤数目、位置、大小、形态、瘤颈、子瘤显示的差异。结果:3D-CTA显示38个微小动脉瘤,漏诊2例2个,2例3D-CTA显示单个动脉瘤,3D-DSA证实为2个动脉瘤。3D-CTA显示2例假阳性。颈内动脉7个,基底动脉环18个,大脑前动脉8个,大脑中动脉7个。CTA与DSA两者均能清楚显示IMA特征性征象情况。结论:256层3D-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显示清晰,与3D-DSA检出无明显差异。256层3D-CTA可以作为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熊伟 《福建医药杂志》2013,35(4):153-154
脑的动脉系统由两个系统组成: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他们的分支在脑底部构成一个大的动脉吻合,称为大脑动脉环,即Willis环[1]。脑的动脉系统是供应脑组织的血管,Willis环是颅内重要的动脉结构。充分了解脑的动脉走行、支配,对神经外科手术以及脑血管疾病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大脑Willis环是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弄  相似文献   

5.
<正>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MCCA)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颅内动脉瘤,发病率较高,发病率约为20%[1],有的研究指出其占颅内动脉瘤的20%~30%[2],甚至有研究显示其占全部颅内动脉瘤发病率的40%[3],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破裂后极易形成血肿,病情危重,预后结果差,病死率较高。现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伴血肿的患者尤其是伴巨大血肿的患者多以显微外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烟雾病伴发动脉瘤的发病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脑血管造影证实的15例烟雾病伴发动脉瘤病例,并分析其DSA造影结果。结果颅内血肿3例,第例1个动脉瘤分别位于wills环周围,穿去动脉及豆纹动脉。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5例动脉瘤位于wills环周围,1例位于脉络膜前动脉。1例脑室出血,动脉瘤位于脉络膜后动脉。5例脑缺血性脑血管病例,动脉瘤均位于wills环周围。结论烟雾病伴发动脉瘤可导致颅内出血,DSA可确诊并对进一步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的病因目前还没有完全明确,通常认为是动脉壁先天薄弱和后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Rhoton的总结,Willis环上的动脉瘤通常发生在母动脉发出分支之后,瘤颈通常位于动脉分叉处,且瘤顶通常指向血流的方向。这些特点都支持血流冲击形成动脉瘤的理论。目前许多研究都提示血流动力学变化是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探讨willis环血流变异与前、后交通动脉瘤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刘承基 《江苏医药》1989,15(7):381-382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壁上的异常囊状膨出,其瘤壁比正常动脉壁薄弱,易发生破裂而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我国尚无关于颅内动脉瘤发生率的流行病学调查。根据欧美资料,大约每年每10万人口中有6~9.6个动脉瘤破裂的病例。目前尚无证据说明我国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比欧美低。  相似文献   

9.
告作者     
Willis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载瘤动脉时。其组成血管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狭窄。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或呈现先天性发育不良。本文报告10例Willis环动脉瘤的病理所见。  相似文献   

10.
<正>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造成脑血管瘤样突起,按照颅内动脉瘤发病病因,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引起颅内动脉瘤的因素有很多,先天性血管壁缺陷和后天因素均可导致颅内动脉瘤的产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是由颅内动脉瘤的破裂所引起的,这同时也是造成脑血管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2]。因此在对颅内动脉瘤治疗之前,及早准确地确定瘤体的位置、大小及  相似文献   

11.
栾颖  吴艳  孙杰 《中国实用医药》2008,3(17):177-177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其主要症状多由出血引起,部分因瘤体压破动脉痉挛及栓塞造成,脑动脉瘤多见脑底动脉分叉之处,按其发病部位,4/5位于脑底动脉环前半,以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者多见;脑底动脉环后半者约占1/5,发生于椎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  相似文献   

12.
贾文清  王嵘  姜中利  赵继宗 《河北医药》2008,30(8):1112-1113
目的 通过研究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在颅内动脉瘤壁的表达来探讨NOS对动脉瘤形成的影响.方法 天坛医院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术中随机取得12例颅内动脉瘤,以同期5例脑肿瘤患者的颞浅动脉为对照,通过HE染色及Wester-blot蛋白分析法进行研究.结果 HE染色显示相对于正常动脉壁,动脉瘤其内层、外层网架结构均有破坏;Western-blot结果NOS在动脉瘤中的蛋白表达明显增高.结论 NOS在动脉瘤壁中的含量升高可能造成NO的积聚从而损伤动脉壁引起颅内动脉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骆建霞 《贵州医药》2014,(9):861-862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异常膨出,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叉或分支的远侧角处。颅内动脉瘤的瘤体虽然较小,但瘤壁不健全,常发生破裂,引起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脑内血肿、脑血管痉挛、脑缺血、脑水肿和脑积水等一系列病理改变[1],动脉瘤一旦破裂将导致高病残率和死亡率。Guglielmi 发明了可操纵电解脱铂微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GDC),提高了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成功率[2]。围手术期的良好护理对于介入治疗的成功具有重要作用。现将2008年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44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原因[1]。我科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对3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治疗,通过精心细致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9例,男性27例,女性12例,年龄45~70岁。均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治疗。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检查动脉瘤位置:大脑前交通动脉瘤21例、后交通动脉瘤8例、大脑中动脉6例、  相似文献   

15.
董福仁  张祥林  王志铭  雷振 《江苏医药》2013,39(2):202-204,249
目的 探讨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经普通CT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而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8例,均行3D-CTA和DSA检查并同时获得CT三维图像;对颅内动脉显示情况、动脉瘤检出情况、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及颅骨解剖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DSA一样,CTA图像可清晰显示颅内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动脉瘤确诊患者35例,检出动脉瘤42个;其中,DSA检出动脉瘤40个,CTA检出动脉瘤41个.CTA对25个瘤颈形态及与载瘤血管三维立体结构清晰显示,DSA仅对8个动脉瘤颈清晰显示(P<0.05).结论 3D-CTA可以作为临床筛选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承基 《江苏医药》2000,26(11):838-839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神经内、外科医生常面对的一种急症。动脉瘤的体积一般都很小 ,好发于组成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上 ,在破裂之前很少引起症状 ,一旦破裂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 ,如何正确处理对神经内、外科医生仍然是一个挑战。根据国外的尸检统计 ,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 0 2 %~ 7 9% ) ,这可能与对动脉瘤认识的提高和检查技术的进步有关。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的发生率为每年每 10万人口 15例左右 ,原因有多种 ,但最常见的原因 ( 51%~ 80 % )是动脉瘤破裂引起。由于一般医生对SAH的认识不足 ,常不做进一步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piral CT angiogaphy,简称S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11例临床疑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SCTA后,分别用slab-MIP、bone-SSD、edited-SSD对原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11例SCTA中检出8例颅内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5例,右颈内动脉C2段和右大脑中动脉膝部同时伴有一个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下端较大动脉瘤并伴有血栓1例,右后交通动脉瘤1例).SCTA很好地显示了动脉瘤的立体形态、生长方向、数目、瘤颈大小以及与颅底骨之间的解剖关系.结论SCTA适合于对颅内动脉瘤的检查,快捷、无创,检出率高,并为临床制定手术入路及治疗方案提供了直接的实际解剖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8.
Russell等报告在11696例常规尸检中发现有145例颅内动脉瘤(1.22%)。Turnbull(1918),Nattros(1933)均记述颅内动脉瘤系由于颅内动脉分叉部位的先天缺欠和后天病损致肌层缺失和减弱,加之血流的冲击使局部扩张而形成。McDonald和Korb统计报告1125例有半数是由于动脉硬化引  相似文献   

19.
<正>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异常膨出,多位于动脉侧壁、动脉分叉处或动脉顶端,为常见的脑血管病,总的发病率约1%~5%,发病高峰年龄40~60岁。其主要并发症为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致残率及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治疗能够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一直以来都被公认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  相似文献   

20.
<正>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颅内动脉瘤破裂是产生严重症状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上确诊的颅内动脉瘤后多需进行手术根治,以避免出血的危险。目前临床上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1]。现对显微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