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心内膜炎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内膜炎症病变,常累及心脏瓣膜,也可累及室间隔缺损处、心内壁内膜或未闭动脉导管、动静脉瘘等处,按原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非感染性心内膜炎包括:风湿性心内膜炎、类风湿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心内膜炎、新生儿急性症状性心内膜炎等,本节主要阐述感染性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2.
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家锦 《广西医学》2004,26(10):1490-1492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以心脏内表面感染或炎症为特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Moreillon等[1] 将其分为四类 :自身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静脉吸毒者感染性心内膜炎和医源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其诊断一般按照Duke[2 ]标准。虽然随着抗生素治疗、临床微生物学、心脏影  相似文献   

3.
基层医院感染性心内膜炎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英姿 《中原医刊》2005,32(3):28-29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细菌等微生物感染心内膜所致,易累及心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多发生于原有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及正常心瓣膜。随着医疗条件改善,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有很大变化。若诊治不当,特别是在不能开展心外科手术的基层医院,感染性心内膜炎死亡率仍很高。我院自1994年7月-2004年2月,治疗2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感染性心内膜炎一词1931年由Thayez氏首先使用,后为Leznez及weinsfein广为运用。细菌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除一般而外,也可由霉菌·立克次氏体等引起,故亦可称之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本文拟就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临床特征、诊断技巧和治疗等方面的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心内膜炎是指心脏瓣膜和心壁内膜的炎症,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是由细菌、霉菌、立克次体和部分病毒等经过血液直接感染而产生的心内膜炎。因此,动脉内膜感染所引起的炎症性病变,例如动脉导管末闭或主动脉缩窄等所并发的感染性动脉内膜炎亦包括在本病范围之内,故统称为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以下筒称IE)。非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由风湿病所引起,并包括先天性,免疫  相似文献   

6.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早期诊断、外科手术时机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近12年间施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26例,其中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5例,包括12例单纯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和13例在心脏病基础上引发的感染心内膜炎;继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所有病人均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余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3-30个月,无晚期死亡。结论早期诊断、适时手术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早期外科干预感染性心内膜炎:利大于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超 《医学综述》2013,19(7):1234-1237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虽然不是很高,但在临床上其病死率却很高。随着抗生素的使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愈率虽有了明显提高,但出现赘生物形成或瓣膜功能损害时,其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单纯使用药物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随着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自然转归、病理生理等认识的深入,目前外科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是手术时机的选择仍然存在争议。通过回顾相关文献报告,认为早期外科干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近远期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感染性心内膜炎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勇 《广西医学》2007,29(12):1955-1956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常见心血管病之一.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及心血管手术和有创性诊断手段的广泛开展,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预后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本文分析3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资料,旨在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多有基础心脏疾病,以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多见(87.5%);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和首发症状(75.0%);血培养、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手段。12例患者行内科抗生素治疗,治愈7例,显效3例,死亡2例;4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均治愈。结论:早期发现和诊断并给予正确的治疗措施是治愈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兔感染性心内膜炎不同时间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的测定值对早期诊断兔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价值。方法采用心导管插入左心室加静脉注射细菌悬浮液法复制兔感染性心内膜炎动物模型,PCT采用免疫发光分析法进行检测,IL-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测定。结果PCT、IL-6在感染性心内膜炎兔血清中明显升高,与同一时间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PCT、IL-6有可能作为对疑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辅助诊断指标并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3D-TEE)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10月于本院接受心脏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84例,均行TTE、3D-TEE检查。以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TTE、3D-TEE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诊断效能,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瓣周脓肿和瓣叶穿孔的检测准确率。结果:84例患者中有64例存在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3D-TEE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阳性63例,阴性21例。TEE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阳性64例,阴性20例。3D-TEE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特异度、敏感度、诊断准确率、阴性与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3D-TEE对瓣周脓肿和瓣叶穿孔的检测准确率均高于TTE(P0.05)。结论:与TTE相比,3D-TEE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具有高敏感度、高特异度,能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检出率,并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瓣周脓肿和瓣叶穿孔等并发症,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4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crclitis,IE)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仍为发热占95.2%、心脏杂音占90.5%;血培养阳性率为42.9%,其中草绿色链球菌占38.9%,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3.3%;感染性心内膜炎中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占90.5%,其中风湿性心脏病占31.6%、先天性心脏病占21.4%,瓣膜退行性病变占18.4%;超声技术在心脏赘生物的检出率为92.85%;阳性率远高于血培养。结论:近年来由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流行病学有所变迁,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也有所变化;早期及时正确诊断,内、外科联合治疗,能显著降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静脉药瘾者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宇程  张高星 《广东医学》2000,21(4):324-325
目的 探讨静脉药瘾者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和2例左心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结果 静脉药瘾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多见于右心,且绝大多数累及三尖瓣。肺部急性炎症浸润或多发性肺脓肿是其主要临床特征。预后多良好。结论 静脉药瘾者左、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有明显区别。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非感染性心内膜炎包括风湿性心内膜炎、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结缔组织病的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疣状心内膜炎、嗜酸细胞增多性心内膜炎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心脏瓣膜受累包括瓣膜增厚、狭窄、关闭不全和疣状心内膜炎等,以瓣膜增厚和关闭不全最常见. 多数患者是轻...  相似文献   

15.
邓惠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3):405-406
目的:观察与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病原菌、治疗效果等,以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促进患者康复。方法:选取6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且对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效果及生存质量等进行观察与相关数据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表现多样、而以发热为首发症状最为常见,病原菌为草绿色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且本次治疗死亡率为3.33%。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应综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及早做出判断,从而早期给予合理治疗,方能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感染性心内膜炎指因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有别于由于风湿热、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所致的非感染性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Meta分析综合评估18F-FDG PET/CT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检索利用18F-FDG PET/CT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论文,利用诊断性试验质量评价工具-2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计算汇总敏感度、特异度、似然比与诊断优势比,绘制汇总操作者受试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本次Meta分析共纳入12篇文献合计666例患者,其中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285例,对照组38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8F-FDG PET/CT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敏感度为0. 70,特异度为0. 91,阳性似然比为5. 32,阴性似然比为0. 40,诊断优势比分别是15. 44,汇总操作者受试曲线下面积为0. 84。结论18F-FDG PET/CT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赘生物形态学特征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经胸超声心动图观测心脏赘生物的形态大小、回声强度、活动度、分布范围及瓣膜反流程度,结合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等,追踪随访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随着赘生物大小、活动度、范围分级级别及瓣膜反流程度的增加,其并发症发生率也随之增加。而赘生物的回声强度与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赘生物的活动度、范围、大小和瓣膜反流均与并发症呈显著的相关,它们均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经胸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症的发生有预测价值,并对治疗决策、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赵金珍  吕萍  郑少忆 《广州医药》2023,(6):52-55+60
目的 探讨无乳链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无乳链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及预后。结果 经过积极抗感染、血浆置换和体外循环下赘生物清除、瓣膜置换手术治疗,术后继续予抗感染、抗凝等治疗,患者脏器功能恢复良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并顺利出院。结论 无乳链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肝衰竭、急性肾衰竭等多脏器功能不全,合理把握手术时机和准确评估围术期风险有助于提高急危重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救治率。  相似文献   

20.
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张亚星,郭志刚,刘伊丽,谭积颜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关键词心脏;感染;心内膜炎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RightHeartInfectiveendocardi-tis,RHIE)发病率较低,约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5-10%。我院近10年收治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