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了解山东沿海地区高尿酸血症和糖代谢紊乱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山东沿海地区670例高尿酸血症病人和676例血尿酸正常者的临床资料及饮食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高尿酸血症病人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尿酸、血尿素氮、血肌酐、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均高于血尿酸正常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血尿酸正常者,差异有显著性(t=5.984-46.048,P〈0.01)。高尿酸血症病人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IFG)及糖耐量减低(IGT)的患病率均高于血尿酸正常者,差异有显著性(χ^2=6.67-14.41,P〈0.01)。随着尿酸水平的增高,高尿酸血症病人糖代谢紊乱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χ^2=7.255、9.235,P〈0.01)。饮食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病人主食摄入量少于血尿酸正常者,而肉类、鱼虾贝类、油类、白酒啤酒的摄入量则高于血尿酸正常者,差异有显著性(t=2.540-5.038,P〈0.05)。结论 高尿酸血症病人糖代谢紊乱的患病率显著增高,饮食结构的不合理与高尿酸血症和糖尿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高尿酸血症和糖、脂代谢紊乱及高血压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和糖、脂代谢紊乱及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34 例高尿酸血症病人和130例血尿酸正常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各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2.66~4.26,P<0.05).两组糖、脂代谢紊乱及高血压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8.25~10.49,P<0.05).结论 高尿酸血症与糖、脂代谢、高血压关系密切,是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HUA)的临床特点及高血压与HUA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血尿酸水平分为HUA组(A组)及非HUA组(B组),分别测量两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空腹血糖(FPG),并进行比较。按不同血压级别分为3个亚组,两两比较血尿酸(SUA)水平及HUA检出率。结果 (1)A、B两组各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级高血压组和2级高血压组SUA水平和HUA检出率均高于1级高血压组(P〈0.01),且3级高血压组SUA水平和HUA检出率高于2级高血压组(P〈0.01)。结论 HUA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并相互影响;HUA与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小剂量辛伐他汀(simvastatin)对无高脂血症的慢性高尿酸血症患者尿蛋白排泄的影响。方法:68例无高脂血症的慢性高尿酸血症伴蛋白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同时服用别嘌呤醇,每次0.1g,每日3次,其中治疗组再加服辛伐他汀,每次5mg,每日1次,疗程均为4个月。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24小时尿蛋白总量(24h-UP)、U-Alb、U-α1-MG均有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小剂量辛伐他汀可减少慢性高尿酸血症患者尿蛋白的排出,可试用于慢性高尿酸血症早期肾损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控制高尿酸血症对糖耐量减低(IGT)患者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将40例住院IGT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病人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单纯饮食控制治疗,研究组在单纯饮食控制治疗基础上加用别嘌呤醇降尿酸治疗。以100g馒头餐试验评估β细胞功能,观察治疗前后变化。结果经积极降尿酸治疗后,研究组HOMA-IR低于对照组,hsCRP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GT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病人积极控制高尿酸血症有利于降低胰岛素抵抗,纠正糖代谢紊乱,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炎症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 ,高尿酸血症作为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越来越受人们重视 ,生活方式是高尿酸血症防治的基本因素 [1,2 ] ,为研究高尿酸血症知识强化教育在治疗中的作用 ,本文为此进行了初步探讨。1 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 :本组以血尿酸 >4 16mmol/ L半年以上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男性患者 5 4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 4 2~ 80岁。伴随疾病 :高血压 30例 ,2型糖尿病12例 ,高脂血症 5例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7例。将患者按序随机分成管理组及对照组 ,两组在年龄、职业、伴随疾病等无明显差异。1.2 方法 :管理组与对照组一样常规治疗外 ,采用预约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尿酸血症(HUA)诱发糖代谢紊乱大鼠胰岛细胞功能的变化,探讨HUA诱发和加重糖代谢紊乱的发病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DM组)和HUA组。采用高酵母饲料饲养、腺嘌呤溶液灌胃及皮下注射氧嗪酸钾溶液的方法建立HUA诱发糖代谢紊乱大鼠模型,采用高糖高脂饲料饲养、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DM组大鼠模型,每隔2周测定大鼠空腹血糖、空腹血清尿酸的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空腹血清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胰岛细胞双重染色观察持续HUA对胰岛组织学形态及胰岛α、β细胞占胰岛比例的影响。结果HUA组大鼠4、8、12、16周空腹血糖、空腹血清尿酸水平明显升高,与0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11.933、17.606,q=3.632-7.342,P〈0.01);HUA组大鼠第8、12周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均较0周显著升高(F=4.680,q=1.916、2.035,P〈0.01),至第16周差异无显著性(P〉0.05);HUA组大鼠0、4、8、12周空腹血清胰高血糖素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16周降低,与0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3.409,q=1.623,P〈0.01);HUA组与NC组比较,空腹血糖、血清尿酸、血清胰岛素、血清胰高血糖素在0周时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16周时差异有显著意义(t=-2.569-11.854,P〈0.05)。HE染色显示,NC组胰岛大小不等,分布均匀,形态规则,无水肿,胰岛细胞正常;DM组胰岛分布弥散,胰岛数量明显减少,部分胰岛轻度肿胀;HUA组与NC组比较胰岛形状变得不规则,胰岛数目减少,但仍然较DM组多。HUA组第16周胰岛α、β细胞分布比例与NC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HUA组内0、4、8、12、16周不同时间胰岛α、β细胞所占比例动态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实验性HUA诱发糖代谢紊乱的机制可能主要与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 相似文献
8.
孟繁瑞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5):669-670
早在25年前,国外曾有学者提出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有关,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不但与冠心病有关,而且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血尿酸水平增高者的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也增加。本文讨论103例AMI的血尿酸水平对其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1.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抑郁症病人睡眠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且伴有睡眠障碍的抑郁症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等心理干预措施,并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指导,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记录和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病人在干预后4周睡眠状况明显改善,在干预后8周睡眠质量接近正常水平,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78、4.24,P<0.01),干预后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56、3.74,P<0.01).结论 实施心理干预可改善病人睡眠状况,对疾病的康复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硝苯吡啶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对21例临床急性发作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心肺阻抗微分图检查,其中治疗组9例,对照组13例。结果表明口服常规剂量硝苯吡啶1周与2周末时,患者的肺动脉压、肺血管阻力、平均动脉压及外周血管阻力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氧输送量及心指数于治疗2周末时也明显增加。本文认为常规剂量硝苯吡啶治疗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有效,能降低肺动脉压、肺血管阻力,改善心脏功能,一般不会导致体循环低血压及加重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我院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绝经后子宫内膜癌69例的临床资料,以术前血浆雌二醇大于150pmol/L与否分二组Ⅰ组-高雌激素组39例,平均值534±435.1pmol/L,Ⅱ-低雌激素组30例,平均值73.97±53.49pmol/L。 相似文献
14.
15.
高尿酸血症合并高血压病人代谢指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及其他代谢综合征成分的关系。方法于我院内分泌科、痛风门诊选取高尿酸血症合并和不合并高血压病人各100例,于体检中心选取单纯高血压病人及健康体检者各100例,空腹静脉采血测定尿酸(UA)、血糖(FBG)、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尿素氮(BUN)及肌酐(Cr)的水平,并测量血压及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比较各组代谢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尿酸血症合并高血压组BMI、UA、FBG、TG、TC、BUN、Cr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F=16.30~171.77,q=4.19~4.48,P<0.01),BMI、UA、FBG、TG、BUN均高于单纯高尿酸血症组(F=16.30~29.23,q=3.69~4.48,P<0.01),BMI、UA、TG、TC、BUN、Cr均高于单纯高血压组(F=20.75~171.77,q=3.69~4.19,P<0.01)。UA水平与年龄、舒张压、FBG、TG、BUN均呈正相关(r=0.146~0.394,P<0.01)。BMI、TG、TC、BUN、Cr是高血压病人血UA增高的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合并高血压时肥胖及糖脂代谢紊乱更加严重;体质量超标、高脂血症及肾功能降低是高血压病人UA增高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在降血压的同时积极干预高尿酸血症及其危险因素,并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病程对病人不同部位骨密度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45例甲亢病人和45例正常对照者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并将甲亢病人按不同病程分为n1、n2、n3、n4四组进行分析,其中n1组病程≤1年,n2组病程2年,n3组病程3年,n4组病程>3年。结果甲亢病人L2、L3、L4、Wards三角、大转子骨密度均低于正常人,差异均有显著性(t=3.362~5.264,P<0.01)。n3组Wards三角骨密度与n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852,P<0.01);n4组L2、Wards三角、股骨颈、大转子骨密度与n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745~4.834,P<0.01)。n4组L2、L4、Wards三角、股骨颈部位骨密度与n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784~3.358,P<0.01)。n1与n2、n2与n3、n3与n4各部位骨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甲亢长时间控制不佳,病程迁延可使骨质减少的部位增多,程度加重。尽早控制甲亢,对预防骨质减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部分肠内营养支持对肝硬化病人的治疗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部分肠内营养(PEN)对肝硬化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 43例肝硬化病人按病人意愿分为PEN组与部分肠外营养 (PPN) 组,两组分别给予PEN及PPN支持治疗10 d,于治疗前和营养支持后第7、10天分别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及转铁蛋白(TRF)、前清蛋白(PAB)和清蛋白(Alb)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第10天两组ALT、AST与TB均明显低于治疗前(F=5.67~11.32,q=3.35~3.96,P<0.05),并且PEN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PPN组(t=2.30~4.32,P<0.05).进行营养支持7 d后,两组TRF和PAB较营养前明显升高(F=10.80~30.24,q=3.90~11.53,P<0.05),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第10天时,PAB、TRF与Alb等3种指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F=30.30~112.24,q=13.90~22.53,P<0.05),且PEN组明显高于PPN组(t=2.65~5.61,P<0.05).结论 PEN与PPN都能促进肝硬化病人肝功能与能量代谢的恢复,但PEN的效果更明显,优势更大. 相似文献
18.
利培酮和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血浆CK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精神分裂症病人血浆细胞因子(CK)水平的变化,探讨利培酮和齐拉西酮对病人CK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0例精神分裂症病人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5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治疗前后利培酮和齐拉西酮组IL-2、IL-6和TNF-α的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F=74.73~140.53,q=14.72~45.06,P<0.01);经利培酮及齐拉西酮治疗8周后,IL-2、IL-6和TNF-a水平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3.34~19.43,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存在CK介导的免疫功能障碍,利培酮和齐拉西酮对CK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齐拉西酮与氯丙嗪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认知功能影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齐拉西酮和氯丙嗪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组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72例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与氯丙嗪组,分别进行8周的系统治疗,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数字划销测验(CT)、韦氏成人记忆量表(WMS-RC)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进行检查,评估其疗效和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脱落3例,两组病人治疗8周后PANSS总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5.08、5.11,P<0.01),但两组之间治疗后PANSS总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齐拉西酮组CT中的划对数目、划漏数目、净分值,WMS-RC中的记忆商数,WCST中的总测验次数、分类完成数、持续性错误数与氯丙嗪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5.82~2.65,P<0.05).结论 齐拉西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明显好于氯丙嗪.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银屑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情况和血管生成活性的改变来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对患者微循环的影响,以及各指标变化对病程发展的影响。方法检测51例银屑病患者的血管内皮损伤的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及血管增生活性的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血浆水平和50例健康体检者的各项指标,同时对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前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结合PASl分值进行分析。结果银屑病进行期(VEGF329.5土129.1、bFGF15.1±5.0、sTM61.5土3.5、vWF169.2±47.3)和静止期患者(258.4±105.2、11.7±3.8、46.2±2.9、124.6±39.9)水平均高于对照纽(216.5±55.3、7.3±4.5、27.1±1.5、102.0±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行期银屑病患者各项指标水平高于静止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银屑病患者治疗后的(VEGF218.4±105.2、bFGF7.5士4.5、sTM37.6±5.6、vWF116.0土21.3)低于治疗前(329.5±129.1、12.12±5.0、85.5±5.5、169.2±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银屑病患者PASl分值有显著降低(P〈0.01),PASI分值与vWF、VEGF有显著相关性(P〈0.01),与bFGF、3TM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存在显著的内皮细胞损伤,这种损伤导致血管生成活性的增加。而经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后患者上述指标则趋近正常,其变化趋势与病程发展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