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感染性心内膜炎指因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有别于由于风湿热、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所致的非感染性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2.
感染性心内膜炎指因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有别于由于风湿热、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所致的非感染性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感染性心内膜炎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性心内膜炎指因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现对42例老年人感染性心内膜炎(IE)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eardifis,IE)为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但感染也可发生在间隔缺损部位、腱索或心壁内膜.而动静脉瘘、动脉瘘(如动脉导管未闭)或主动脉缩窄处的感染虽属动脉内膜炎,但临床与病理均类似于感染性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5.
<正>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直接感染而造成的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1]。起搏器相关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0.13%~19.9%[2],死亡率为7%~11%[3],常见的感染部位包括囊袋内电池、电极导线和心内膜等[4]。起搏器相关的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病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其次是链球菌,真菌罕见[5-7]。起搏器植入术后的真菌性心内膜  相似文献   

6.
陆双政 《右江医学》2012,40(3):427-429
<正>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为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细菌、真菌和其它微生物)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容易累及心瓣膜,赘生物形成是其特征性病理损害。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但发热为绝大多数患者的第一症状,而听诊有心脏杂音为第一体征[1]。由于IE可对心脏、动脉、神经系统、肾脏造成很多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肌脓肿、化脓性心包炎、心  相似文献   

7.
感染性心内膜炎(IE)为微生物感染心脏内膜面,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最常累及瓣膜.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征为:①中毒症状明显;②病程进展迅速,数天至数周引起瓣膜破坏;③感染迁移多见;④病原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征为:①中毒症状轻;②病程数周至数月;③感染迁移少见;④病原体以草绿色链球菌多见,其次为肠球菌.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对少见,本节重点介绍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8.
感染性心内膜炎(IE)为微生物感染心脏内膜面,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最常累及瓣膜.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征为:①中毒症状明显;②病程进展迅速,数天至数周引起瓣膜破坏;③感染迁移多见;④病原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征为:①中毒症状轻;②病程数周至数月;③感染迁移少见;④病原体以草绿色链球菌多见,其次为肠球菌.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对少见,本节重点介绍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9.
感染性心内膜炎由病原菌感染心内膜引起,在心内膜面形成由血小板、纤维蛋白、致病微生物和炎症细胞等构成的赘生物.病变最常累及心脏瓣膜,其他部位包括腱索、腔壁内膜和间隔缺损等.发生在动脉导管未闭、动静脉瘘或主动脉缩窄部位的感染所致的动脉内膜炎,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类似.未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死亡率极高,即使接受治疗,6个月的死亡率仍接近25%.早期诊断和包括外科手术在内的积极治疗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心内膜炎是指心脏瓣膜和心壁内膜的炎症,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是由细菌、霉菌、立克次体和部分病毒等经过血液直接感染而产生的心内膜炎。因此,动脉内膜感染所引起的炎症性病变,例如动脉导管末闭或主动脉缩窄等所并发的感染性动脉内膜炎亦包括在本病范围之内,故统称为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以下筒称IE)。非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由风湿病所引起,并包括先天性,免疫  相似文献   

11.
感染性心内膜炎(IE),以前被人称为细菌性心内膜炎,是一种心内膜表面的感染.因心瓣膜与心内膜相邻,炎症常会累及到心瓣膜.  相似文献   

12.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病原微生物经血流侵犯心内膜、心瓣膜或大动脉内膜所引起的急性、亚急性心内膜炎症.其特征病变是心脏或大血管内膜表面附着有血小板、纤维蛋白及病原微生物组成的赘生物.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心脏杂音、栓塞和血培养阳性.  相似文献   

13.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病原微生物经血流直接侵犯心内膜、心瓣膜和血管内膜所引起的感染性炎症.多发生于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的病人,尤其在心脏手术后.亦可发生于无心脏病变的正常人.病原微生物最常见为细菌,其他为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等.  相似文献   

14.
心内膜炎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内膜炎症病变,常累及心脏瓣膜,也可累及室间隔缺损处、心内壁内膜或未闭动脉导管、动静脉瘘等处,按原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非感染性心内膜炎包括:风湿性心内膜炎、类风湿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心内膜炎、新生儿急性症状性心内膜炎等,本节主要阐述感染性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15.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指致病微生物造成心瓣膜、心血管内膜等结构炎症性病变,内膜赘生物是基本病理改变。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能观察心瓣膜毁损、心内膜赘生物形成及分布情况。本文回顾分析2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及瓣膜损害声像图特征。  相似文献   

16.
1概述 微生物植入心内膜引起的疾病称之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生物体往往是一种常见菌,影响部位通常是心瓣膜之一,特征性损害是赘生物.一般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这一术语比细菌性心内膜炎更适用,因为该病也可由真病和衣原菌引起.适合临床应用的名称包括急性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ABE和SBE)、天然瓣膜性心内膜炎(NVE)、人工瓣膜性心内膜炎(PVE)和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NBTE)[1].  相似文献   

17.
感染性心内膜炎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病原微生物感染心脏内膜面、心瓣膜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伴赘生物形成.由于近年来IE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加之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本病临床更趋复杂而不典型,这无疑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为了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991年~2002年住院的43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感染性心内膜炎( 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指发生于心内膜表面的感染性疾病,由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如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直接感染心内膜或心脏瓣膜而引起的炎症,可累及心脏的瓣膜、室间隔缺损部位、腱索或心室壁内膜,其人群发病率约为3~10人/10万人[1~2].IE的典型表现为赘生物...  相似文献   

19.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的心内膜、心瓣膜或邻近大动脉内膜的炎症,常伴有赘生物的形成.致病原以细菌、真菌多见.临床特点为发热、心脏杂音、脾肿大、瘀点、周围血管栓塞和血培养阳性等.  相似文献   

20.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病原微生物经血流侵犯心内膜、心瓣膜或大动脉内膜所引起的感染性炎症.其特征是心瓣膜上形成赘生物和微生物经血行播散于全身组织、血管.可分为自体瓣膜、人工瓣膜和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根据发病的情况可分为急性和亚急性心内膜炎.按临床病程可分为急性和亚急性心内膜炎,后者远较前者多见.两者在基础病变、致病种类、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本病可见任何年龄,尤以成年男性为多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