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苯酞注射液对慢性脑缺血大鼠MDA、SOD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脑缺血是血管性痴呆、Binswanger、Alzheimer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国内外有关丁苯酞注射液神经保护作用的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急性脑缺血模型,有关丁苯酞注射液作用于慢性脑缺血模型的实验研究报道尚未见报道。本文就丁苯酞注射液对慢性脑缺血后脑组织MDA、SOD的影响做一报道。  相似文献   

2.
恩必普(NBP),又名丁苯酞胶囊,为我国在心脑血管领域第一个具有自主国家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由于恩必普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性耳鸣及痴呆性疾病等具有良好疗效,且安全性高,所以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青睐[1]。近年来,有关药物与恩必普联合用药,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老年痴呆、卒中后癫痫等疾病的报道日益增多,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丁苯酞预处理对脑缺血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33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模型组(脑缺血组)和丁苯酞预处理组(丁苯酞组),每组11只.丁苯酞组大鼠给予丁苯酞0.8 g/(kg·d)灌胃14 d.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大鼠模型,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比较各组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及Smac、S100B蛋白水平.结果 丁苯酞组及脑缺血组梗死区及周边脑组织有明显缺血性改变,但丁苯酞组脑组织缺血性改变较轻.丁苯酞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小于脑缺血组(P<0.05).脑缺血组与丁苯酞组脑组织含水量及Smac、S100B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 ~0.01);丁苯酞组脑组织含水量及Smac、S100B蛋白水平明显低于脑缺血组(均P<0.05).结论 丁苯酞预处理能减轻脑缺血性损害,降低脑组织Smac及S100B蛋白水平,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丁苯酞(恩必普)软胶囊是国家一类新药,《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推荐其在脑梗死的急性期使用,我科自2009-01~2010-01使用该药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均来自在我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从发病到入院均不超过72 h,全部符合1995年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丁苯酞干预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点脑组织中热休克蛋白10(HSP10)表达的影响,并探讨丁苯酞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作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H&E染色和NSE免疫组化染色神经元,观察脑组织的形态变化和记数各组神经元数目;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及丁苯酞干预组大鼠脑组织HSP10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丁苯酞干预组及缺血再灌注组HSP10表达水平于再灌注后6h开始上调,3d达到高峰,丁苯酞干预组各时间点HSP10阳性表达指数均高于缺血再灌注组,丁苯酞干预组脑组织的损伤程度明显轻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5)。结论丁苯酞可能通过上调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HSP10的表达,从而抑制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减少神经元死亡,减轻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前或后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2014-01—2018-01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溶栓前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的患者25例为溶栓前组,溶栓后应用的患者35例为溶栓后组,比较2组14d、90d的NIHSS评分,90d的mRS评分,并作多因素分析。结果 2组14dNIHSS评分分别为(4.56±4.263)分、(5.69±6.87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90dNIHSS评分分别为(2.44±2.347)分、(2.74±3.12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90dmRS评分分别为(1.40±0.500)分、(1.51±0.50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预后多因素比较,年龄、心脏病史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丁苯酞使用时间点对预后无影响。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前或后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无影响,年龄、心脏病史是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6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2组在抗血小板聚集等基础治疗上无差异,治疗组另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mL,2次/d,疗程为14d。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对治疗频发TIA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醒脑静、丁苯酞及二者联合分别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wistar大鼠(250±20)g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随机分为4组,即模型组、醒脑静组、丁苯酞组、醒脑静联合丁苯酞(联合用药)组,每组又分为6、24、72 h三个亚组; 通过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各个时间点Bcl-2、Bax的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组手术对侧大脑半球偶见凋亡细胞,病灶区可见大量神经细胞凋亡。丁苯酞用药组、醒脑静用药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醒脑静联合丁苯酞组凋亡细胞数最少(P<0.05);(2)丁苯酞组及联合用药组Bcl-2阳性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均有提高,联合用药组Bcl-2阳性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最高(P<0.05); 丁苯酞组及联合用药组Bax阳性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均有降低,联合用药组Bax阳性表达水平最低(P<0.05)。结论(1)醒脑静、丁苯酞及二者联合均可能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来实现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其中二者联合效果最佳;(2)丁苯酞可能通过增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Bcl-2表达,减少Bax表达的方式来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3)醒脑静本身不能对Bcl-2、Bax的表达水平产生影响,但其可能通过增强丁苯酞作用的方式影响Bcl-2、Bax的表达,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丁苯酞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线粒体损伤过程的保护机制。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Sham组、MCAO组、NBP组。通过改良经典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缺血1.5 h,1 h后给予丁苯酞注射液或同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再灌注24 h后,评价大鼠神经功能,处死取脑TTC染色观察梗死体积变化; Western blot法检测线粒体COX6A2、NNT、UCP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MCAO组(5.60±0.51)相比,NBP组(10.60±0.81)大鼠的神经功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P 0.05)。与MCAO组梗死体积百分比(27.92±1.31)相比,NBP组(21.72±1.10)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 0.05)。与MCAO组相比,NBP组的COX6A2和UCP3蛋白的表达得到了明显的抑制(P 0.05),而NBP组的NNT蛋白在线粒体内表达明显增高(P 0.05)。结论早期应用丁苯酞注射液能够明显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功能,减少梗死体积。丁苯酞注射液抑制COX6A2和UCP3,促进NNT的表达,从而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线粒体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系统评价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 索及手工检索,全面收集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Review Manager 5.0 软件 对认知功能障碍方面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13 个随机对照研究、1 358 例患者,采用NIHSS 评 分评价丁苯酞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的整体疗效,采用MMSE、MoC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值评价患 者应用丁苯酞注射液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分别在治疗开始后14 d、3 个月两个时间点比较上述 指标,以评价丁苯酞注射液对认知改善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上述各项结果均显示丁苯酞注射液组优于 对照组。结论 本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较常规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丁苯酞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内质网应激的影响.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丁苯酞预处理组,每组10只大鼠.丁苯酞预处理组大鼠给予丁苯酞80 mg/kg灌胃,1次/d;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替代.灌胃7d后,采用Zea Longa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采用TTC染色检测脑梗死面积;RT-PCR法测定脑组织葡萄糖调控蛋白78(GRP78) mRNA、C/EBP同源蛋白(CHOP) mRNA的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未见梗死灶;丁苯酞预处理组大鼠脑梗死面积明显小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缺血再灌注组和丁苯酞预处理组大鼠脑组织GRP78 mRNA、CHOP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丁苯酞预处理组大鼠脑组织GRP78 mRNA、CHOP mRN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均P<0.05).结论 丁苯酞可能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丁苯酞(NBP)是我国历史上第3个自主开发的国家一类新药,也是国际上首个作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多个病理环节的创新药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核心城市神经科领域专家普遍认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相对于软胶囊从剂型上更适合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使用。研究表明,NBP具有多靶点抗脑缺血、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改善线粒体功能,改善脑缺血区微循环和血流量及脑功能代  相似文献   

13.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展型脑梗死为发病6h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呈进展性或阶梯型加重,约占脑梗死26%~43%,是脑梗死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本组应用依达拉奉(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联合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依达拉奉及丹参3组各40例治疗进展型脑梗死,报告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慢性脑低灌注状态大鼠前脑线粒体超微结构及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丁苯酞组。术后第4周,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丁苯酞组腹腔注射丁苯酞注射液。治疗4周后,观察电镜下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提取线粒体,测定线粒体成分的ATP酶活性。结果:电镜观察表明丁苯酞组线粒体超微结构的破坏明显比生理盐水组轻。丁苯酞组的Na-K-ATP酶活力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丁苯酞注射液可明显增加线粒体ATP酶活性。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对慢性脑低灌注状态下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表达的影响,探讨丁苯酞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大鼠组为A组,假模型组为B组,模型组为C组,丁苯酞干预组为D组。行双侧大鼠颈总动脉永久结扎的方法制作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丁苯酞干预组在慢性脑缺血模型成功后给予丁苯酞软胶囊0.2g·kg~(-1)治疗12周,采用Y迷宫测定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染色测定iNOS及OX42(小胶质细胞的标志)表达,特异性尼氏染色方法测定海马CA1区神经元。结果 A、B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正常,海马区iNOS、OX42少量表达,神经元数目正常。C、D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海马区iNOS、OX42表达增多,神经元数目减少。与C组相比,D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增加(P0.01),海马区iNOS、OX42表达减少(P0.01),神经元数目增加(P0.01)。结论丁苯酞可减少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区iNOS、OX42表达,减少MG的过度激活,减少海马区神经元坏死,提高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及细胞凋亡因子bcl-2、bax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造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丁苯酞组,丁苯酞组大鼠在造模前3d给予80mg/(kg·d)丁苯酞,其他组大鼠给予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使用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并使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和caspase-3表达情况。结果丁苯酞组脑细胞超微结构损伤轻于模型组,大部分线粒体膜较完整,空泡少,内质网形态较正常,高电子密度颗粒较少,染色质出现轻度聚集,核仁可见;假手术组、丁苯酞组和模型组凋亡细胞指数依次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丁苯酞组和模型组bax和caspase-3依次升高,各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丁苯酞组bcl-2依次升高,各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可有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超微结构,使细胞凋亡减少,其发挥药效可能是通过对bcl-2、bax和caspase-3水平的调节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髓鞘碱性蛋白(MBP)、髓鞘相关糖蛋白(MAG)和Nogo受体作用蛋白-1(Lingo-1)表达情况及丁苯酞(NBP)对其的影响。方法 7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药物组。通过阻塞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造成脑缺血2 h后再灌注1 d、3 d、5 d、7 d,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药物组大鼠腹腔注射丁苯酞20 mg/(kg·d),2次/d;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缺血侧脑皮质MBP、MAG和Lingo-1的表达并测定相应灰度值。结果模型组、药物组较对照组MBP表达减少,MAG及Lingo-1表达增多;药物组较模型组MBP表达增多,MAG表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药物组和模型组Lingo-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诱发脑皮质髓鞘损伤,丁苯酞对受损髓鞘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丁苯酞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原则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丁苯酞预处理组(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预处理后脑缺血再灌注组)。缺血2h再灌注24h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分别行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观察caspase-3、p-Akt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有明显神经功能缺损,出现脑组织梗死,梗死区细胞受损,caspase-3、p-Akt阳性细胞表达增加;丁苯酞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梗死灶体积减小,梗死区细胞损伤减轻,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减少,而p-Akt阳性细胞表达增加。结论丁苯酞预处理可以通过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中p-Akt的表达,降低caspase-3的表达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丁苯酞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丁苯酞预处理组,每组各16只。各组均灌胃5d后,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缺血2h、再灌注24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及图像分析观察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caspase-3、bcl-2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丁苯酞预处理组神经缺损程度改善,梗死灶体积减少,caspase-3阳性细胞数量减少,bcl-2表达上调。结论丁苯酞可减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作,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治疗组、依达拉奉治疗组和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组(简称联合治疗组)3组。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丁苯酞治疗组在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基础上单加丁苯酞注射液;依达拉奉治疗组在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基础上单加依达拉奉,共治疗14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和Barthel指数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分别t=3.270,P0.01;t=2.314,P0.05;t=2.946,P0.01),Barthel指数升高(分别t=-3.466,P0.01;t=-2.098,P0.05;t=-2.059,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其NIHSS评分均低于丁苯酞治疗组和依拉奉达治疗组(均P0.05),而Barthel指数高于丁苯酞治疗组和依拉奉达治疗组(均P0.05)。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80.00%,高于丁苯酞治疗组的57.14%和依拉奉达治疗组的54.29%(χ2=4.242,P0.05;χ2=5.245,P0.05)。3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