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与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器官移植已达到相当成功的水平,这与免疫抑制剂在临床应用是分不开的。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移植中用于防治排斥反应,即干扰受体对外来抗原的识别和对非自身细胞的清除,但由于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是非特异的,选择性差,有明显的毒副作用,故对正常和异常的免疫反应均有抑制作用。免疫抑制剂在临床应用后引起的肝、肾毒性已经影响到了肾移植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效果,促使人们研发新型免疫抑制剂,研究不同免疫抑制剂等组合的免疫效果。本文分析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效果及在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探讨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移植中应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01/2009-10维普数据库和清华同方数据库.以"肾移植、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他克莫司、环孢素、雷帕霉素、抗CD25单克隆抗体、抗CD3单克隆抗体"为检索词.文章所述内容应与免疫抑制剂预防、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研究相关.结果:肾移植应用免疫抑制剂可以降低急性排斥发生率,使得移植肾短期存活明显改善,免疫抑制剂的肾毒性仍然是制约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出现新型免疫移植剂如雷帕霉素、FFY720等使得移植肾的长期存活成为可能.新型免疫抑制方案应着重减少毒副反应而不是单纯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结论:随着近年来对移植免疫认识的深入,在免疫抑制剂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给临床医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但是令人满意的免疫抑制剂和免疫抑制方案还需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三十年来随着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机制研究的进展和环孢霉素作为新一代高效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 ,促进了肾移植的发展 ,尤其是移植肾长期存活率得以明显地提高。但在肾移植失败的病例中 ,免疫排斥仍然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因此 ,预防和治疗排斥反应是当前肾移植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将临床使用的化学药物和生物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现状简要介绍如下。一、免疫抑制药物的种类肾移植早在 60年代就开始应用硫唑嘌呤来控制排斥反应 ,随后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进行联合成为当时的常规用药。早年肾移植的人、肾存活率都很低。进入 80年代 ,随着环…  相似文献   

4.
虽然过去十几年间肾移植患者的生存率和移植肾脏的存活率都有显著提高,但是相对肾移植的短期存活率,长期存活率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主要由于移植后患者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目前诊断急性排斥反应(AR)的金标准是肾穿刺活检[1],可这有一定的局限性:费用高、侵入性穿刺、并发症风险和抽样误差等;而且肾穿刺活检并不能完全正确反映肾功能变化[2].因此需要找到非侵入性的、能早期诊断AR的标志物,帮助临床医生诊断患者是否发生同种免疫排斥反应,以减少甚至直接取消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3].本文将对该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免疫抑制剂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免疫抑制剂分类及免疫抑制剂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和安全性。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3-01/2006-03与免疫抑制剂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应用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免疫抑制剂,急性排斥反应,肾移植”,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免疫抑制剂预防、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研究相关;以近3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有53篇文献检索到全文,选用其中的31篇作为本文参考文献:16篇涉及免疫抑制剂预防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9篇涉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6篇涉及免疫抑制剂和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研究。资料综合:①分类:免疫抑制剂根据合成方法可分为微生物酵解产物、完全有机合成物、半合成化合物和生物制剂;根据其发展状况可分为第1~4代免疫抑制剂。②目前在肾移植中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环孢菌素、他克莫司、雷帕霉素、霉酚酸酯、咪唑立宾和一些生物制剂,同时详细介绍了这些药物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结论:免疫抑制剂能够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影响受者的免疫功能,预防和治疗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随着移植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深入研究,药物安全性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预致敏肾移植受者的增加已是目前肾移植成功的重大影响因素。观察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配型及新型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对预致敏患者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应,寻找提高移植物存活率的最佳方案。方法:选择2003—01/2005—08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肾移植手术的患者396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分组:①预致敏组(n=32):即术前致敏患者。采用诱导治疗(抗淋巴细胞球蛋白100mg/d,3~7d)+三联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方案(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激素)。②对照组(n=364):未致敏患者。采用三联免疫抑制剂维持用药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及移植肾,患者1年存活率,同时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配型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结果:39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预致敏组患者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两组患者1年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预致敏组患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果去除患者死亡因素的影响,两组患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预致敏组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相配率高于对照组(P〈0.05)。预致敏组中氨基酸残基配型3-4错配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0-2错配患者(P〈0.01),高度致敏患者(移植术前群体反应抗体〉50%)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度致敏患者(群体反应抗体10%-20%)(P〈0.01)。结论:供受者之间良好的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分型及采用新型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方案,对预防及减轻致敏患者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疗效确切,并可以缩短致敏患者等待移植手术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背景:如何利用免疫抑制剂之间的协同作用,发挥最佳疗效是肾移植后抗排斥反应的关键所在,如何做到个体化用药,提高疗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目的:评价不同免疫抑制剂对肾移植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的影响,以便更好地避免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9-01/2009-10CNKI数据库相关文献,检索词为"免疫抑制剂,肾移植,排斥反应"。选择文章内容与肾移植免疫抑制剂有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入选25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任何一种免疫抑制剂在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时都会伴有一定毒副作用,临床上应尽量避免不良反应发生。联合用药抗排斥反应已达成共识,事实证明无论采用何种联合方式,均有单一用药无可替代的优势。如何利用免疫抑制药之间的协同作用,发挥最佳疗效是临床关键所在,医生应严密监测患者血药浓度,做到个体化用药,尽可能降低肾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患者循环中出现供者特异性抗体时,称为急性体液排斥反应(AHR),AHR对常规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血浆置换能有效地清除循环抗体,促进排斥反应逆转,本文报告15例AHR患者的72次血浆置换治疗,认为在肾移植术后早期行血浆置换术时,维持好患者的血压和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凝血,溶血和移植肾破裂以及做好心理护理和预防感染和各项措施,对AHR得移植肾功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慢性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而急性排斥反应一直是导致慢性排斥反应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器官移植受者最常发生的。在近20多年中,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虽然有所下降.但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并没有显著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一些移植物的轻微病理炎症没能够及时诊断和治疗。排斥反应的最终结果就是移植物的破坏和功能丧失。对急性排斥反应做出早期诊断,随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挽救移植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的及时治疗和逆转.也十分有利于远期移植肾功能的改善。因而,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0.
sHLA—I对肾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彩纹 《实验与检验医学》2008,26(4):417-418,406
慢性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而急性排斥反应一直是导致慢性排斥反应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器官移植受者最常发生的。在近20多年中,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虽然有所下降.但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并没有显著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一些移植物的轻微病理炎症没能够及时诊断和治疗。排斥反应的最终结果就是移植物的破坏和功能丧失。对急性排斥反应做出早期诊断,随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挽救移植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的及时治疗和逆转.也十分有利于远期移植肾功能的改善。因而,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1.
他克莫司(FK506)是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剂。在临床器官移植的抗排斥反应中应用日趋广泛。实践证明,FK506谷值浓度过高易致肾毒性和高血糖发生.过低又易并发急性排斥反应.而且,FK506的治疗窗窄,个体差异大,所以,在肾移植术后定期监测FK506血药浓度并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对充分发挥他克莫司的免疫抑制剂的作用.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非常重要。本文对我院30例使用FK506的肾移植患者定期进行FK506血药浓度监测832次.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表明,肾移植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的动态变化与某些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目的: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动态监测肾移植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变化,分析其与移植后机体感染、免疫抑制剂中毒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关系。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对比实验,于2004—06/2005—10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完成。 对象:选择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64例,根据移植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生化指标、X射线、B超、肾穿刺组织活检结果,将患者分为4组,稳定组36例,感染组9例,免疫抑制剂中毒组6例,急性排斥反应组13例。 方法:采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肾移植后患者外周血行连续血常规检测,结合手工血涂片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析,同时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连续检测患者肝功能和肾功能。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各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形态学变化及肝、肾功能变化。 结果:①稳定组和免疫抑制剂中毒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感染组和急性排斥反应组白细胞计数高于稳定组(P〈0.05)。②XE-2100出现多种白细胞形态异常提示信号:白细胞散射图异常、出现原始粒细胞、出现未成熟粒细胞、核左移、不典型淋巴细胞等,手工血涂片显微镜检亦发现白细胞形态有明显改变。各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学改变有明显差异。③各组患者肝功能均正常,稳定组和感染组肾功能正常,免疫抑制剂中毒组和急性排斥反应组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含量高于稳定组(P〈0.05)。 结论:肾移植后出现不同并发症的患者,其外周血白细胞形态改变各有特点,借助Sysmex XE-2100血液分析仪上特有的Q—Flag报警系统提供的信息,有助于移植后炎症感染、药物中毒及排斥反应的早期筛选、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肾移植术后合并肺炎患者的护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脏移植技术的发展成熟,使一个个濒临死亡的尿毒症患者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但是肾移植术后,为了预防排斥反应,患者不得不终身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其结果使患者受到另一种严重的威胁—感染。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免疫功能低下,几乎所有的致病微生物都能引起感染,而且感染容易播  相似文献   

14.
肾移植的抗排斥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念生  李嵘 《新医学》2007,38(4):262-263,231
进修医生 什么是肾移植排斥反应? 教授 肾移植排斥反应是由于供、受体的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不同,受体免疫系统识别供体抗原后发生的一系列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1].虽然随着新的免疫抑制剂的问世,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有所下降,使得肾移植成为终末期肾病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仍然是肾移植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导致慢性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失去功能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同种异体肾移植是挽救终末期肾脏功能衰竭患者生命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到2004年肾移植患者1年和5年生存率已分别超过了90%和70%,主要得益于高效安全的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至今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方案已经基本完善,具体方案有:环孢素+嘌呤+强的松,环孢素+骁悉+强的松,普乐克复+骁悉+强的松,普乐克复+嘌呤+强的松,普乐克复+强的松。作为医务工作者,应该在如此多的新型免疫抑制剂中正确地选择和使用药物,使之能达到较好的疗效,又尽量避免其副作用,从而提高人、肾的存活率,为肾移植患者的预后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肺移植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进行健康指导的效果,以提高肺移植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9月~2009年6月73例肺移植受体的临床资料,从免疫抑制剂药物的应用护理及注意事项、饮食、预防感染等方面进行健康指导,归纳护理经验。结果:在护士的积极指导下,肺移植术后患者能正确掌握免疫抑制剂的用药方法、注意事项、监测方法。结论:免疫抑制剂的准确使用是肺移植术后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指导,使其掌握免疫抑制剂的正确应用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不同单一器官移植后调动机体免疫反应的力度各不相同,故其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种类及剂量有所差异,多器官联合移植工作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则更为复杂,是移植工作者需要逐步总结的经验之一.目的:探讨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合理的免疫抑制剂应用方案.方法:选择解放军第309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02-04/2009-07肝肾联合移植患者10例,以单独肝移植及肾移植患者为对照.3组患者术后早期抗排斥治疗均采用以他克莫司为基础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在此方案基础上同时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疗法.肝肾联合移植组和肝移植组患者术中给予甲基泼尼松龙500mg冲击,术后第1天激素用量为160mg,分2次给药,此后每日递减40mg,术后第5天改为20mg泼尼松口服,术后2个月停用激素,术后6个月停用霉酚酸酯,仅应用他克莫司抗排斥治疗;肾移植组术中给予甲基泼尼松龙1000mg冲击,术后前3d应用甲基泼尼松龙500mg,此后每日50mq泼尼松口服,逐渐递减至每日10mg长期维持,术后长期应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和糖皮质激素.结果与结论:肝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及术后6个月他克莫司用量同肝移植患者相近(P>0.05),但低于肾移植患者(P<0.05,P<0.01):肝肾联合移植和肝移植患者激素和霉酚酸酯用量亦明显低于肾移植患者,并且均在半年内停用激素和霉酚酸酯,肾移植患者需长期应用.3组病例1年后维持用药逐渐体现出个体差异现象.肝肾联合移植组均未出现远期肝功能异常,同时低剂量抗排斥药物对患者免疫系统影响较小,围手术期感染发生率明显减低.说明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早期的应用参考单肝移植患者即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激素和霉酚酸酯可在6个月内停药,他克莫司用量可低于单肾脏移植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在尸肾移植临床应用的效果。并与环孢素A进行比较,为合理选择免疫抑制剂提供经验,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方法:将117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分组,分别应用他克莫司环孢素A,观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的情况以及肝功能、血脂和血糖的变化。结果:应用他克莫司和环孢素A的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机率分别为4.44%和18.18%(P<0.05),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0%和38.2%(P>0.05),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8.9%和29.1%(P<0.05),持续高血糖发生率分别为24.4%和9.1%(P<0.05),术后3个月患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相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意义(分别为P<0.01和P<0.05)。结论:与环孢素A相比,他克莫司是更强效的免疫抑制剂,能进一步降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对肝脏的损害明显减少,高血脂发生率降低,但可明显增加高血糖及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率及免疫抑制剂对其的影响。方法214例肾移植受者术后静滴甲基泼尼松龙(Mp)、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作为诱导期免疫抑制治疗;基础免疫抑制剂治疗为环孢素A、泼尼松和硫唑嘌呤;急性排斥反应时静滴Mp治疗,无效时给予ALG或OKT3。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外周血白细胞CMV抗原,术后头3个月每周1次。结果214例肾移植受者中,126例(61.7%)术后发生CMV感染;70例(32.7%)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其中52例(74.3%)发生CMV感染,明显高于无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51.4%(P〈0.01)。在126例CMV感染和88例无CMV感染的肾移植受者中,诱导期免疫抑制剂ALG平均剂量分别为(14.1±1.3)支和(13.2±0.9)支(P〉0.05),平均疗程分别为(4.7±1.3)d和(4.4±0.9)d(P〉0.05),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2.3%和20.5%(P〈0.01),其中需使用ALG治疗例数分别为23例、6例(P〈0.05),需OKT3治疗例数为15例和1例(P〈0.05)。结论肾移植受者术后CMV感染率高;术后短期的ALG诱导治疗可能不增加CMV感染发生率;急性排斥反应后免疫抑制剂尤其是ALG或OKT3的使用与CMV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青老年肾移植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遵医行为的调查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娇弟  戴云飞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8):1651-1653
肾移植术后服用免疫抑制剂是复杂的治疗方案.移植患者一旦离院后,服用免疫抑制剂就必须融入其日常行为中.不同的移植患者服用免疫抑制剂有各自相应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影响免疫抑制剂的服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