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是创伤病人死亡的二个潜在因素.但DVT和非致命PE发作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因而其发生率目前尚不清楚.据权威估计,复合创伤病人DVT的发生率约为20%,故建议采取预防措施.但迄今为止,仍无安全有效的方法.作者就复合创伤后血拴形成及其预防进行了研究.复合创伤病人113例,随机分成二组,分别用连续捆绑加压装置(SCD,共76例)及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LDH,共37例)来预防DVT和PE;并用B超定期监测股静脉血流.对于不明原因的去O_2饱和血症或临床怀疑有PE可能时,监测SPO_2并行通气/灌注肺扫描或肺血管造影检查.当证实有DVT或PE时,立即用肝素治疗.113例复合创伤病人,平均年龄38±18岁,多数病人合并骨折.共发现12例(10%)血栓栓塞,其中5例为下肢DVT,4例为PE但无DVT,3例同时有DVT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应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结合下肢气囊压力泵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方法 对92例接受THA患者,术前7 d连续应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1 mg/d),应用前及手术前分别检测凝血指标,术后根据检测凝血酶时间及时调整低分子肝素剂量.此后按1 mg/d继续应用低分子肝素至术后4~6周.术后即应用下肢充气压力泵和弹力袜.结果 84例获得随访,2例出现DVT,无一例发生PE.2例术后发生伤口血肿,经治疗后血肿消退.结论 小剂量低分子肝素(1 mg/d)结合下肢气囊压力泵等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THA后下肢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加曲班对肺动脉栓塞(PE)患者抗凝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例PE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均经CT肺动脉造影(CTPA)及下肢深静脉加压彩超(CUS)检查确诊,给予阿加曲班治疗20 mg/d,治疗8~12天。后续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100IU,2~6天,再改为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或华法林,共3个月。结果 4例患者使用阿加曲班后,行CTPA检查提示肺动脉血栓大部分溶解吸收,CUS检查下肢DVT的血管完全和部分再通。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出血、血小板减少并发症。随访3~6个月,无PE及DVT复发症状。结论阿加曲班可作为临床治疗PE安全有效的抗凝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血管周围灌注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于北京电力医院就诊的79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入组时(T0)、DVT发作后2周(T1)、DVT发作后3个月(T2)超声造影指标及炎性因子水平。记录患者患肢、健肢超声造影参数,分析炎性因子水平与DVT患肢超声造影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T0、T1、T2时,患肢峰值强度(PE)、流入相比率(Wi R)、流出相比率(WoR)均高于健肢,患肢上升时间(RT)、局部通过时间(mTTI)均低于健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肢PE、Wi R、WoR、RT、mTTI不同时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IL-8水平均低于T0时;T2时,hs-CRP、IL-6、IL-8水平均低于T  相似文献   

5.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是急性脊髓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在预防脊髓损伤病人的DVT和PE过程中试用过各种方法,有些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口服抗凝药、肝素、低分子量肝素(LMWH)、腔静脉硝石和抗血栓裤等被证明能够为脊髓损伤病人提供有效的预防。该研究采用回顾性设计,按脊髓损伤收入院时间不同分为两组,组1101例,组272例。组1使用肝素加华法令,入院后皮下注射5000单位肝素,每日2次,当病人可以口服液体时使用华法令,当INR水平达到2.0时停用肝素。组2在入院当日用依诺肝素。当两组病人可以每天在轮椅上活动数小时,接受康复治疗时停止抗凝。组1平均抗凝期57天(6~119天),平均57.3天(8~111天)开始活动。组2的72例病人中40例接受20mg/d依诺肝素治疗(组2A),32例接受40mg/d(组2B),平均  相似文献   

6.
麻醉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不同的麻醉方法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84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硬膜外麻醉组、全麻组:术后4~7d内通过静脉造影,了解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硬膜外麻醉组有4例发生DVT,未见症状性DVT和肺栓塞(PE)患者。全麻组有11例发生DVT,有2例症状性DVT,未见症状性PE患者。结论:硬膜外麻醉能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是全髋关节置换术首选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相关并发症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 ,相关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方法  1999年 12月~ 2 0 0 3年 6月 ,71例经彩色超声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 (deepveinthrombosis,DVT)置入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 (venacavafilter ,VCF) ,其中急性下肢DVT 4 0例。术中常规行下腔静脉造影 ,确定下腔静脉和滤器释放途径静脉无血栓形成 ,将滤器放置平于肾静脉开口之下的下腔静脉。应用的滤器包括Titan -Greenfield滤器、Simon -Nitinol滤器、LGM滤器和TrapEase滤器。术后常规肝素和华法令抗凝。 结果 本组VCF均释放成功。术后 1~ 4 1个月随访 ,下腔静脉滤器放置部位血栓形成 2例 ,滤器倾斜 5例 ,倾斜角度 <15°。无滤器释放不全、穿孔、脱落、移位、出血和滤器释放通路血栓形成 ,无肺栓塞 (pulmonaryembolism ,PE)发生。 结论 不同类型滤器出现并发症的种类和发生率不同。滤器置入术前行彩色超声检查和术中下腔静脉造影 ,了解下腔静脉和VCF放置通路的情况 ,术中操作要点的实施 ,以及术后严格的抗凝治疗 ,是确保VCF放置成功、有效预防PE发生、避免或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地将46例接受髋、膝关节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二组。一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预防,另一组作为对照。术后第4~7天内行患侧静脉造影检查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23例患者中有8例(34.8%)发生DVT;而治疗组23例中仅1例(4.3%)发生DVT(P<0.05)。两组中均未发生明显的出血并发症。结论 低分子肝素能安全、有效地预防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间歇性充气加压(IPC)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治疗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科室诊治的496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各分型患者中接受单纯治疗(单纯抗凝治疗、系统溶栓或置管溶栓)和单纯治疗联合IPC治疗患者静脉压力降至正常的时间(T1)和周径差降至正常的时间(T2),并比较所有接受单纯治疗患者(对照组)和单纯治疗联合IPC治疗患者(联合组)的肺动脉栓塞(PE)改善情况、PE新发情况和DVT复发情况。结果 1对急性期患者而言,在中央型、周围型和混合型患者中,均是单纯抗凝/系统溶栓/置管溶栓+IPC组患者的T1和T2短于相应单纯抗凝/系统溶栓/置管溶栓组患者(P0.05)。对亚急性患者而言,在中央型和混合型患者中,均是单纯抗凝/系统溶栓+IPC组患者的T1和T2短于相应单纯抗凝/系统溶栓组患者(P0.05);而在周围型患者中,单纯抗凝/系统溶栓+IPC组患者的T1短于相应单纯抗凝/系统溶栓组患者(P0.01),但单纯抗凝/系统溶栓+IPC组和相应单纯抗凝/系统溶栓组患者的T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慢性期患者而言,在中央型和混合型患者中,单纯抗凝+IPC组和单纯抗凝组患者的T1和T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周围型患者中,单纯抗凝+IPC组患者的T1短于单纯抗凝组患者(P0.05),但两者的T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治疗前即已发生PE的患者中(对照组63例,联合组47例),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PE症状缓解56例,加重0例,7例无明显变化,缓解率为88.89%(56/63);联合组患者缓解44例,加重0例,3例无明显改变,缓解率为93.62%(44/47),联合组患者的缓解率较高(P0.05)。在治疗前未发生PE的患者中,治疗后对照组新发PE 6例,PE发生率为4.26%(6/141);联合组患者无新发PE患者〔0(0/245)〕,联合组患者的新发率较低(P0.05)。3本组患者出院后获访325例,随访时间3~36月,中位数为27个月;其中对照组157例,联合组168例。随访期间,对照组复发74例,复发率为47.13%(74/157);联合组复发46例,复发率为27.38%(46/168),联合组的复发率较低(P0.05)。联合组发生PTS 27例,PTS发生率为16.07%(27/168);对照组发生PTS 41例,PTS发生率为26.11%(41/157),联合组的PTS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 IPC明显缩短了急性期和大部分亚急性期DVT患者的静脉压力和周径差降至正常的时间,有效缓解了PE症状,减少了PE的新发和DVT复发,对急性期和大部分亚急性期DVT患者是安全、可靠及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速碧林预防下肢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栓塞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速碧林预防下肢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栓塞(DVT)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36例人工关节置换病例(102例髋关节,34例膝关节),随机分人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实验组使用速碧林,对照组不使用任何抗凝剂,1周后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有DVT临床症状者尽早行静脉造影并予以治疗。结果实验组2例出现血红蛋白持续降低,需要持续输血维持而剔除出组,余66例DVT发生率为13.6%;对照组68例病例DVT发生率为42.6%。而在出血或其他不良反应方面,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术后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速碧林对降低下肢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有效并且安全。  相似文献   

11.
正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年发生率约1/1000入,是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在美国,因DVT住院人数超过250000人次/年,首发有症状DVT患者大约有40%在2年内发展为血栓形成后遗症(postthrombotic syndrome,  相似文献   

12.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常见并发症,致命性肺栓塞(PE)是术后早期主要死亡原因[1].DVT预防已达成共识,争议主要在于药物选择、用药时机和时间、监测筛查等,理想方案需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我们以PE为研究终点,探讨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LMWH)、脉络舒通分别联合物理预防在防治院内DVT有效性和安全性上的差异,以期为DVT防治提供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分析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12—2013-12诊治7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探讨术后采用利伐沙班(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肝素钙组)预防术后下肢DVT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平均6(3~12)个月随访。2组DVT发生率比较:利伐沙班组中2例发生DVT(5.56%);低分子肝素钙组中2例发生DVT(5.88%),2组DVT发生率(χ~2=0.004,P=3.8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术后1 d、术后10 d与术前比较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 d与术后10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谷丙转氨酶(ALT)值在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大出血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DVT形成的对比研究中,二者均无术中、术后大出血,对肝肾功能均无影响,但利伐沙班对凝血功能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VATS)肺叶切除术后急性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诊断、治疗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对1 115例肺癌患者施行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发生急性PE 13例,男6例,女7例;平均年龄62.3(42~73)岁。所有患者均经胸部螺旋CT肺动脉造影(SCTPA)确诊,均接受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抗凝治疗。结果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急性PE发生率为1.17%(13/1 115),低危患者比例高(11/13),发生右侧PE 12例,接受抗凝治疗后症状均缓解,有9例患者复查SCTPA显示栓塞消失或明显吸收,无胸腔出血、伤口渗血等并发症;随访1~3个月均未发现复发。结论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发生急性PE的诊断首选SCTPA检查,需采用适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术后PE发生率低,低危比例高,体现了微创外科手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静脉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诊断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thrombosis,DVT)的临床价值以及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ighly 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hsCRP)作为DVT生物学观察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先行动物实验.游离犬左后肢髂-股静脉,破坏血管内膜后注入凝血酶制作血栓模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静脉造影观察血栓再通情况及测定血液中的hsCRP.对2006年-2008年收治的急性膝关节近侧DVT患者77例行药物溶栓治疗,主要为尿激酶25万U静脉点滴,1次/d,共14 d;低分子量肝素钙针0.4 mL皮下注射,1~2次,d,共7~14 d.入院和出院4周后均进行临床体格检查、静脉造影、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高敏感性CRP(hsCRP)测定等.结果:动物实验显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更早、更准确地反映血栓再通情况;DVT形成后,hsCRP升高;血栓逐步消融,管腔通畅,hsCRP同步回落,两者呈正相关.49例DVT患者疗效满意,临床表现明显消退;23例好转;5例无效.出院4周复查静脉造影示血栓部分消融者15例,其余62例病变段均未显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则发现56例原闭塞段已可见部分管腔显示.入院时hsCRP为91.90~4.16mg/L,平均为(28.91±29.4)mg/L;出院4周后为46.90~0.92 mg/L,平均为(8.13±12.7)mg/L.临床表现越严重,hsCRP越高.治疗无效者出院4周后hsCRP虽有下降,但仍居高位;1例病情最重者,入院和出院4周的hsCRP分别为91.90 mg/L和46.90 mg/L.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较静脉造影更早、更准确反映DVT的实际病情,可作为指导处理DVT的可靠根据.hsCRP随DVT病情加重升高,随病情减轻而下降,可作为DVT和PTS的生物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导致肺栓塞(PE)发生的概率,探讨应用腔静脉滤器(VCF)植入预防PE发生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1 058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 058例DVT患者中发生PE者34例(3.21%),发生死亡者15例(1.42%)。其中887例未植入VCF者中发生PE者32例(3.61%),死亡15例(1.69%);171例植入VCF者中发生PE者2例(1.17%),无死亡患者。植入VCF的171例患者中经股静脉植入151例,经颈静脉植入20例;VCF植入后3~4周内回收,尝试回收145例,成功回收139例,其中经颈静脉回收13例,126例经股静脉回收。PE和死亡的发生时间均集中在10 d内,PE发生最长时间为35 d。未植入VCF患者的PE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植入VCF患者(P<0.01)。未植入VCF患者的PE发生率及死亡率双下肢均明显高于右下肢及左下肢(P<0.05),右下肢明显高于左下肢(P<0.05)。下肢DVT合并下腔静脉血栓者PE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中心型(P<0.05),中心型明显高于周围型(P<0.05),周围型与混合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9±19)个月(1个月~7年),VCF的累积通畅率为98.7%。植入的滤器无移位、倾斜和扩张不良。结论 VCF植入能有效预防PE,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肺动脉血栓栓塞(pulmonarythromboemlism,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thrombosis,DVT)[1]。PTE是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导致PE的栓子99%是血栓性的,因此,临床上所说的PE即指PTE[2]。由于PTE与DVT被认为是同一疾病的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72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然后以CDT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通过电话、血管彩超及血管造影的方法进行随访,观察下肢深静脉通畅率,有无肺动脉栓塞(PE)发生,滤器内血流通畅情况及滤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24个月,平均(8±0.4)个月,2例失访。下肢深静脉通畅率为(60.03±13.48)%,治疗期间有2例发生轻度PE症状,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血管造影发现滤器内拦截血栓者12例,及时予以滤器内置管溶栓及导管吸栓后,血栓基本清除。随访发现滤器内血流通畅率为93.02%。结论对于急性下肢DVT行CDT治疗的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方法,有效避免了PE的发生,降低溶栓治疗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肢体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后的严重合并症.Bell等[1]报道46%~60%PE与DVT有关.竹中[2]统计935例PE,因DVT所致为72%.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脊髓损伤病人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下肢麻痹、创伤、血高凝状态及制动所致静脉瘀血。临床上表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1419例住院病人平均年龄33.0±0.44岁,男性81%,截瘫占49%。初期治疗中PE发生率为4.6%,DVT发生率为14.5%。按截瘫与四肢瘫分层,PE(P=0.545)和DVT(P=0.103)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在年龄上,有DVT的病人与无DVT的病人间无差异(P>0.3),而有PE的病人年龄明显大于无PE的病人(P<0.02)。已治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