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染恶性疟原虫的红细胞(RBC)不仅超微结构及形态可有很大变化,而且因其表膜表达了一些表位,使之可与一系列宿主受体分子发生粘连。 1.受感染细胞粘连的生物学与临床表现疟原虫所致阻塞是由于受感染RBC粘连于毛细血管后小静脉内皮细胞。就寄生虫而言,阻塞现象使它们免于通过脾脏而不致  相似文献   

2.
据报道,胃酶抑素、胰凝乳蛋白酶抑素及亮肽素等蛋白酶抑制剂可抑制诺氏疟原虫裂殖子进入红细胞。作者曾证明,脑型疟疾患者发病初期的血清具有较高的疟原虫生长抑制活性。本文进一步研究了疟疾患者血清蛋白酶抑制剂的含量与抑制体外恶性疟原虫生长作用的关系。对7名脑型疟和2名急性疟疾患者的研  相似文献   

3.
在胞内寄生原虫中,恶性疟原虫仅感染无蛋白和脂类生物合成活性的红细胞,弓形虫能侵入各种具有蛋白和脂类合成功能的有核细胞。它们都寄生于宿主细胞质中的纳虫空泡(PV)内,虫体与宿主细胞的胞质间形成一膜性界面,并通过纳虫空泡膜(PVM)进行物质代谢如营养摄入等。本文作者研究了宿主细胞膜的通透性对胞内寄生虫代谢、生存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前有文献报道疟原虫裂殖子入侵宿主红细胞与红细胞上的涎糖蛋白(Sialoglycoprotein)有关,缺乏主要涎糖蛋白成分即血型糖蛋白A的红细胞对恶性疟原虫入侵具有一定的抗性。作者用不同的人红细胞和经过处理人工改变了膜上涎糖蛋白所得的红细胞对这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缺少血型糖蛋白A的红细胞(En(a-))和缺少血型糖蛋白B(S-s-U-和S-s-U )的红细胞对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入侵呈现明显的抗性;而用胰蛋白酶或胰凝乳蛋白酶处理正常红细胞也能减少裂殖子的侵入。作者根据上述酶处理后除去了血型  相似文献   

5.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类能抑制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蛋白超家族,通过抑制宿主蛋白酶活性协助寄生虫感染宿主.本文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空间结构与分类、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与宿主机体免疫应答间的作用机制及当前人兽共患带科绦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相关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为人兽共患带科绦虫及其中绦期幼虫感染引发疾病诊断、药物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6.
在恶性疟原虫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子孢子通过黏附肝内皮细胞受体侵入肝脏,裂殖子通过黏附红细胞表面受体侵入红细胞,感染红细胞利用其表面膜蛋白与人体重要器官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分子发生黏附,最终导致血流受阻。这些黏附过程均是虫体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的多糖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对恶性疟原虫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受恶性疟原虫感染的宿主红细胞会进行细胞重建,其中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受染红细胞表面出现很多疣状突起(knob)。恶性疟红细胞膜相关蛋白1(PfEMP1)是疟原虫产生的毒性蛋白;这种蛋白通过受染红细胞表面的疣状突起被锚定在红细胞表面,介导红细胞与宿主内皮细胞受体结合,从而使恶性疟原虫能够逃避宿主的清除,并因阻塞作用致宿主脏器功能受损。PfEMP1由疟原虫基因组编码产生,通过其自身的一些特殊结构域将PfEMP1输送至包绕恶性疟原虫的纳虫空泡。由于红细胞没有亚细胞器,因此疟原虫必须建立自己的蛋白运输通路方可将虫体蛋白运至宿主细胞表面。受染红细胞胞质出现的茂氏裂褶是一种分泌细胞器,它将毒性蛋白由纳虫空泡运至红细胞膜表面。  相似文献   

8.
疟原虫侵入红细胞需要裂殖子有关受体与红细胞膜上特殊配体的相互作用。因恶性疟原虫及诺氏疟原虫入侵红细胞时利用不同的膜配体,故本文作者在疟原虫入侵机理研究中同时使用两种疟原虫,藉以了解除特殊配体阻滞或缺如因素外,是否尚有其它因素不利于寄生虫的入侵。研究所用的寄生虫材料为连续培养的恶性疟原虫Camp株及感染恒河猴的诺氏疟原虫。在175μl的培养基中将1×10~6感感裂殖体的红细胞与1×10~7未感染的红细胞共同孵育,同时加入结合牛血清白蛋白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Glu NAc-BSA);或与预先用抗MN血型糖蛋白A抗体包被的红  相似文献   

9.
疟原虫感染红细胞后,其抗原成份在红细胞膜表面有不同形式的表达,即感染红细胞抗原的多样性,使得疟原虫能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作者通过对巴基斯坦15例感染恶性疟原虫幼儿的红细胞及相应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以及当地成人的高免疫血清的分析,观察感染恶性疟原虫的红细胞表面表达抗原的血清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红内期疟原虫需要D-葡萄糖作为能源,恶性疟原虫能在缺乏磷酸甘油激酶的红细胞(rbc)中繁殖生长,表明疟原虫的能量来源并不依赖宿主细胞的糖酵解,而在宿主rbc内本身能调节D-葡萄糖的代谢。rbc周围的D-葡萄糖必需穿过以下三层膜才能到达疟原虫内:宿主的rbc浆膜、带虫泡膜(PVM)以及原虫本身的浆膜,这三层膜的运输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11.
作者叙述了一系列蛋白酶抑制剂对疟原虫发育和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的效应。在1981年,Banyal等就已证明了从放线菌培养滤液中得到的蛋白酶抑制剂能够抑制诺氏疟原虫裂殖子在体外侵入红细胞。现在通过研究、作者发现用大于0.05mM的Leupeptin,TLCK和Pepstatin对疟原虫发育与裂殖子侵入红细胞有抑制作用。而aprotinin,antipain,α-1-抗胰蛋白酶及大豆蛋白酶抑制剂在0.5mM时对此都没有影响。但是1mM的TPCK,1mM的PMSF与0.15mM的chymostatin都能够抑制裂殖子侵入红细胞,而不影响寄生疟原虫的发育。这些结果表明了恶性疟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筛选恶性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膜表面蛋白1(PfEMP?鄄1)的噬菌体表位模拟肽。 方法 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模拟12肽(KLYLIAEGSVAA)能模拟ICAM-1分子与疟原虫感染红细胞结合的功能,以展示该短肽的噬菌体为靶,采用差减筛选法(subtraction method)对噬菌体环7肽库进行3轮筛选,通过ELISA、竞争抑制试验鉴定获得的噬菌体短肽与ICAM-1之间的结合特性。对阳性克隆进行DNA及氨基酸序列分析并与PfEMP-1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 结果 ELISA筛选22个克隆有3个为阳性克隆,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2个克隆的展示的短肽序列为C-ITAVPVR-C,另1为C-DIMGGYN-C。同源性分析未发现2短肽序列与野生型MC株恶性疟原虫PfEMP-1的氨基酸序列有同源性。但竞争抑制试验显示3个阳性克隆均可与15.2单抗间互相竞争抑制与ICAM-1分子的结合。 结论 获得2种PfEMP-1噬菌体构象表位模拟肽,两短肽能与ICAM-1分子特异性结合。  相似文献   

13.
恶性疟原虫在感染红细胞后,会将一些蛋白质运输到红细胞表面,这些蛋白质与红细胞本身的膜蛋白质相互作用,造成宿主细胞在形态学、生理学和功能上的本质变化,而由这些变化所导致的病理特征,正是每年150万~300万恶性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化学的发展,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对于这些表面抗原分子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该文就恶性疟原虫起到黏附和抗原变异作用的分子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4.
将体外培养的海南株恶性疟原虫感染宿主红细胞后,发现感染红细胞抗氧化体系中的超氧化物岐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明显降低,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明显下降,过氧化氢显著增加,表明疟原虫感染可使宿主红细胞内抗氧化体系的抗氧化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5.
像其他生物一样,疟原虫需要铁以维持活性细胞的功能。疟原虫的铁代谢方式很特殊,尽管红内期原虫生活在有大量Hb的红细胞内,却不能很好地从宿主或从培养基中动用生物性可利用的铁。寄生虫处理铁的特点表现为对药物诱导的铁缺乏敏感性。Fe~(3+)螯合剂(hydroxamate类)在体外能抑制疟原虫生长,体内试验及临床应用均能减轻疟原虫感染。本文对hydroxamate螯合剂的选择性细胞毒的分子学基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弓形虫与疟原虫均是顶复门(Phylum Apicomplexa),孢子纲(Class Sporozoea), 真球虫目(Order Eucoccidiida)的细胞内寄生原虫,入侵宿主细胞后均寄生于纳虫泡内进行发育增殖。细胞内寄生原虫的入侵均需要宿主细胞的细胞骨架发生重组,RhoGTP酶是哺乳动物细胞(有核细胞及红细胞)调节细胞骨架重组的重要酶类。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宿主细胞的RhoA及Rac1GTP酶在弓形虫速殖子侵染后被纳入了纳虫泡膜(Parasitophorous Vacuole Membrane,PVM)上并高丰度聚集,然而在疟原虫裂殖子侵染的红细胞内却没有发现这两种GTP酶在纳虫泡膜上聚集的现象。宿主细胞RhoA及Rac1GTP酶在弓形虫及疟原虫感染宿主细胞后的不同分布,显示这两种原虫感染引起宿主细胞骨架重组的途径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作者于1987年对居住在巴西东北部巴拉州和马托格罗索州的4个印第安部族进行寄生虫学与血清学调查,以确定那些住在丛林深处孤立且较原始的部族的疟疾是否以猴作为其贮存宿主。从390人中各抽取静脉血5ml,分离血清保存于液氮,回实验室后置于-70℃待检,厚薄血膜用吉氏液染色并镜检。感染了巴西疟原虫或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的费氏按蚊经解剖后获得子孢子,并从巴拉巴按蚊感染泰国间日疟病人获得子孢子作抗原;从感染的恶性疟或间日疟和巴西疟原虫的红细胞作抗  相似文献   

18.
树突状细胞是一类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 ,在宿主针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文通过分析血吸虫、疟原虫、利什曼原虫、弓形虫、锥虫、丝虫等寄生虫感染的研究现状 ,对树突状细胞在诱导机体保护性免疫以及参与形成寄生虫免疫逃避中的作用机制作进一步介绍  相似文献   

19.
在 4种人疟原虫中 ,恶性疟原虫致病性最强 ,死亡率高。恶性疟原虫通过表达红细胞表面的变异抗原和粘附细胞受体 ,逃避宿主的免疫保护机制。其 var基因家族编码的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 1( Pf EMP1 )是介导抗原变异和粘附的媒介。目前已了解一些关于恶性疟原虫产生 Pf EMP1及 var基因的性质 ,并认为其产生 Pf EMP1的能力与其毒力有关。当 Pf EMP1介导感染红细胞在脑部微血管与内皮受体和红细胞受体发生粘附时 ,阻止血流和氧输送 ,导致脑型疟的发生。如果可以阻止 Pf EMP1介导的这种粘附作用 ,感染红细胞即会随血液循环到达脾脏被吞…  相似文献   

20.
寄生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具有独特的酶抑制活性 ,并且在寄生虫逃避宿主免疫应答适应寄生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就寄生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类型、结构特征以及免疫调节生物学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