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
目的 总结哈氏棒联合CD钩治疗脊柱侧凸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 脊柱侧凸患者 5 0例 ,术前Cobb角平均 6 0 .7°,采用哈氏棒联合CD钩 (简称HCD)治疗 ,术后随访 8~ 6 5个月。结果 术后Cobb角平均 2 5 .8°,平均矫正率5 7.3% ,3例发生断棒 ,无其它并发症发生。90 %的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结论 HCD系统操作简便 ,固定可靠 ,并发症少 ,疗效满意 ,是一种很实用的脊柱侧凸矫正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院从 1991~ 2 0 0 0年开始在传统病灶清除术的基础上 ,运用哈氏 (Harrington)撑开棒技术 ,加用椎间立柱式植骨及可吸收螺钉 (SR -PGA)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合并截瘫 2 8例 ,取得满意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男 12例 ,女 16例 ;年龄 17~ 4 0岁 ,平均年龄 2 8岁。病变椎体分布 :T10~ 119例 ,T11~ 12 10例 ,T12 6例 ,L13例。截瘫指数为 2者 7例 ,3者 9例 ,4者 8例 ,5者 4例。截瘫持续时间最短 10d ,最长 6个月。术前X线测量 :脊柱后凸成角最小 2 9° ,最大74° ,平均 4 1° ;脊柱侧弯成角最小 10° ,最大 19…  相似文献   

3.
余雨  李波  邵高海 《四川医学》2008,29(12):1641-1643
目的探讨侧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肋骨植骨治疗多发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自2003年1月~2007年4月对39例多发胸椎结核患者,术前正规抗结核治疗4—6周,侧前路彻底清除病灶,适当撑开矫正后凸畸形,行肋骨植骨侧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继续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1.5—2年。结果39例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20个月。症状完全缓解24例,治愈率61.53%;部分改善11例,好转率28.21%,合计恢复率为89.74%。所有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5.2°,最终一次随访后凸角度平均矫正22.4°,后凸角度平均丢失2.8°;所有植骨均骨性融合。结论侧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多发胸椎结核,既能彻底清除病灶防止复发,又能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防止晚发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4.
我院脊柱外科自 1 996年以来 ,先后收治脊柱侧凸患者 9例 (含特发性和先天性半椎体畸形 ) ,早期采用单侧哈氏棒矫正 ,效果不理想 ,改用单侧哈氏棒直接加用节段椎板下钢丝矫正固定后 ,内固定物的稳定性和矫正度均明显提高。通过复习有关论文资料 ,分析病例 ,对此种术式进行分析 ,并探讨可能的改进措施。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 9例 ,其中男 7例 ,女 2例 ,年龄 1 2~2 5岁 ,平均 1 5 .3岁 ,其中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所致脊柱侧凸 2例 ,特发性脊柱侧凸 7例。术前均进行 1~2周牵引。手术方法及矫正情况 :早期 3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 ,行单侧哈氏棒矫形…  相似文献   

5.
我院于1982年12月至1984年6月列11例脊柱侧突伴剃刀背畸形患者,在脊柱矫形的同时行畸形肋骨节段截除并用于脊柱植骨融合。男性3例,女性8例,年龄14~20岁,术前最大侧突110°,最小50°,术后平均矫正52%。肋骨切除最长10公分,最短5公分。术前胸廓隆起3~5公分,术后0~1.5公分。实践证明本手术既可增加脊柱融合率,又便于脊柱矫形,同时还可改善美观,减少手术次数,减轻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6.
背景:重度脊柱侧凸或后凸畸形一直是临床治疗难点。有报道采用临时内固定撑开棒可以帮助矫形,但采用分期手术策略治疗重度侧凸特别是后凸畸形尚未有报道。 方法:15例重度脊柱侧凸或后凸或侧后凸畸形病例接受分期手术治疗,即一期后路小切口撑开部分矫形,3~6个月后再次手术行后路松解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随访2年以上。对所有病例术前、一次术后、二次术前、二次术后和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术前主弯弹性指数以及侧凸主弯、后凸主弯在各次手术前后的变化和终末随访的丢失情况。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术前侧凸主弯95°~175°,平均为 129.4°,一次手术矫正 58.9°,矫形率45.4%,二次手术矫正30.6°,矫形率24.6% 。间隔期矫形丢失率 7.1%,总矫形率62.9%,随访2年矫形平均丢失率3.9°,最终总矫形率 59.7%. 术前后凸30°~170°,平均为80.3°,总矫形42.2°。 所有病例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后路小切口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提高了二次手术耐受力和矫形率。分期手术策略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凸或后凸畸形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陈丽芬 《广州医药》2003,34(1):72-72
脊柱骨折与脱位甚为常见 ,约占全身骨折的 5 6 %。脊柱损伤若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 ,可给病人招致终身残废[1] 。目前 ,对后路治疗胸腰椎损伤的内固定器材和方法很多 ,采用哈氏棒 (即Harrington撑开棍 )内固定治疗脊柱侧凸矫正和脊柱的脱位和骨折 ,同时不合并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 ,损伤在 2周以内者的复位手术 ,术后脊椎的稳定性及复位比较理想。1 临床资料我院自 1995年 1月~ 2 0 0 2年 4月共施行腰椎或胸椎骨折切开复位哈氏棒内固定手术共 6 8例 ,其中男 5 0例 ,女18例 ,年龄最大 6 8岁 ,最小 11岁 ,平均 33岁。2 手术配合2 …  相似文献   

8.
报告27例儿童脊柱侧凸,年龄2~16岁,侧凸角度40~118度。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了6种术式:(1)“U”形棒法;(2)皮下哈氏棒撑开法;(3)单纯哈氏棒撑开加钢丝;(4)双哈氏棒撑开加钢丝;(5)哈氏棒-鲁氏棒联合手术;(6)分期手术。平均矫正率57.6%,平均输血600ml。并发症:脊髓神经一时性功能障碍3例;硬脊膜破裂、心衰肺水肿1例;切口皮缘部分坏死1例。文中详述和讨论了术前准备、术后处理以及预防和处理各种并发症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张怀成 《四川医学》2005,26(4):420-421
目的 总结治疗脊柱结核经后路一期完成病灶清除、RF矫形固定、椎体间及椎板间同时植骨融合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至2 0 0 3年3月采用上述方法治疗脊柱结核46例。年龄2 2~73岁,平均3 8岁。病变椎体:T6,74例、T7,86例、T7~99例、T8,98例、T9,1 0 6例、T1 1 3例、T1 1 ,1 2 3例、T1 2 L1 2例,L2 ,3 3例、L3 1例、L5S1 1例。术前后凸畸形Cobb角18°~45°,平均2 8°,两病变椎体之间高度为正常的3 0 %~62 . 6%。手术采用经后路病灶清除RF钉矫形固定、椎体间及椎板间一期植骨融合,使用自身肋骨加髂骨3 7例,髂骨9例。结果 随访5~65个月,切口一期愈合,椎体间及椎板间植骨全部融合,脊柱结核全部治愈,除1例断钉脊柱畸形未矫正外,45例术后Cobb角平均为3 . 6°,两病变椎体间高度为98.2 %~10 0 %,平均为99 .1%。随访期间畸形矫正无明显丢失,无复发病例。结论 该术式设计合理,手术操作简捷,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定期撑开的生长阀双棒内固定技术治疗较早发生的儿童脊柱侧凸的初步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至2009年3月行生长阀双棒内固定技术的早发的儿童脊柱侧凸患者,共11例,男1例,女10例。10例采用Isola生长阀,1例采用TSRH Domino延长器。初次手术年龄平均6.1岁(2.1-10.9岁),Risser 征均为0度;胸弯8例,胸腰弯3例;先天性脊柱侧凸10例,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凸1例。全部病例平均撑开手术次数为1.8次(1-4次)。术前术后进行X线片上的影像学测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初次术前主弯Cobb角67.64±11.43°,柔韧性为27.00±10.55(%),胸后凸为31.00±22.40°,腰前凸为48.09±14.96°,躯干偏移为2.00±1.73 cm ,T1-S1长度为25.47±6.16 cm(17.1-36.3cm);初次术后主弯Cobb角为34.64±8.26°,胸后凸为23.00±8.06°,腰前凸为38.91±10.74°,躯干偏移为1.49±1.31 cm, T1-S1高度为28.84±5.69 cm。初次手术后的矫正率47.15±16.48(%),初次手术前后T1-S1高度的增加为3.37±1.62cm。最后一次术后主弯Cobb角为36.82±11.76°,胸后凸为27.18±8.97°,腰前凸为41.73±11.13°,躯干偏移为1.11±1.29cm,T1-S1高度为31.29±4.50cm,最后一次术后的矫正率为44.73±19.43(%),最后一次术后与术前T1-S1高度的增加为5.82±2.21cm 。撑开治疗期间T1-S1生长平均1.6 cm/年(1.1-2.7cm/年)。有5例出现并发症(45.5%),3例近端锚定点脱钩,1例近端锚定点椎弓根螺钉脱出,1例断棒。全部进行翻修术同时行撑开手术,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定期撑开的生长阀双棒内固定技术,可以在矫形、控制畸形发展的同时,允许脊柱纵向的生长,对较早发生的儿童严重脊柱侧凸疗效满意。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要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1.
<正> 我院1984年3月~1990年11月进行41例哈氏棒手术,本文对其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进行探讨。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哈氏棒手术共41例;矫治特发性脊柱侧弯29例,原发性侧弯2例,脊柱侧弯中男6例、女25例,年龄10~20岁,平均16.5岁;侧弯部位:胸段12例,胸腰段15例,腰段4例;侧弯程度:术前测得cobb角40~83°,平均62°,术后测cobb角26~49°,平均矫正37°,矫正率59.6%。矫治脊柱骨折脱位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胸腰椎不稳定骨折合并截瘫 ,行C -D装置复位固定椎管前方减压的效果与措施。方法 :利用C -D装置相对短节段撑开结合脊柱后伸复位 ,经椎弓行椎管侧前方减压后路脊椎融合。结果 :1 0例中 9例随访 6个月~ 1年。畸形矫正 :Cobb氏角平均 1 3°(术前 1 9°/术后 6°) ,术后椎管平均扩大 5 5 % (术前 6 5 % /术后 1 0 % ) ;不全瘫术后Frankel分级提高 1级或 1级以上 88 9% ( 9/ 1 0 ) ;平均 4个月脊椎融合。结论 :合理运用C -D器械、最大限度椎管前方减压是治疗的关键 ,术中正确运用脊柱过伸、维持脊椎曲线是重要措施。认为C -D装置具有纵向撑开、横向固定、抗旋转、固定牢靠、手术操作简单 ,是目前治疗胸腰椎骨折理想的装置之一。  相似文献   

13.
张文彬 《黑龙江医学》2009,33(4):295-297
目的观察克氏针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Eastwood手术入路,骨折解剖复位,撑开骨折处植入髂骨,顺跟骨轴线钻入克氏针固定。结果36例跟骨关节内骨折,获随访6~12个月。AOFAS评分65~100分,平均88.3分。其中,优20足,良19足,可5足,优良率为88.6%。影像学检查:Bohler角术前0~13°,平均9.6°;随访时30~40°,平均31.2°。术后疗效佳。结论克氏针内固定加植骨可用于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且简便、经济、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4.
单钉棒内固定系统在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单钉棒内固定系统在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10月至2005年7月共手术治疗胸椎结核32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18岁~61岁,平均年龄36.5岁。结核病灶位于中、上段胸椎,累及1个~3个椎体,无跳跃病灶,后凸畸形10°~34°,平均18°。4例患者合并有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为C级2例、D级2例。手术方法采用术前系统抗结核药物治疗2周~4周,根据结核病灶破坏严重合并后凸畸形,术后严重影响脊柱稳定性的病例均选择一期侧前方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经单钉棒内固定系统固定,术后抗结核治疗6个月~12个月。结果:术后随访2a~4a,切口一期愈合,未形成窦道,椎体间植骨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胸椎结核全部治愈。术后后凸畸形成角平均为7°,平均纠正11°,随访期间畸形纠正无丢失。结论:单钉棒内固定系统在固定不稳定性或后凸畸形胸椎结核的治疗中能够一期完成病灶清除、脊髓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和后凸畸形矫正作用良好,有助于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和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我院自1982年至1988年治疗脊柱侧凸51例,男30例,女21例,平均年龄16.4岁。其中特发性41例,先天性7例,神经纤维瘤病3例。侧凸CObb角平均73.3°,后凸平均45.8°。单纯哈氏矫正术31例,术前加用颅盆环牵引或经胸前路松解或兼用二者共18例,特瓦手术1例,单纯椎板融合1例。治疗效果:全组侧凸矫正平均36.2°(范围10°~93°),平均矫正率49.7%;后凸平均矫正28.3°(范围2°~81°),平均矫正率55.8%,身高平均增高7.2cm(1~14cm),刀背畸形(21例)平均矫正2.5cm。治疗效果影响因素:与侧凸严重程度成反比;年龄越大,效果越差;与侧凸僵硬程度成反比。本文对手术治疗的适应证进行了讨论,认为还应包括发展中的儿童少年的脊柱侧凸病人和严重的成年人脊柱侧凸。本文还讨论了如何获得最大限度的畸形矫正,应重点克服侧凸僵硬度,重视术中脊髓监测、植骨范围和技术以及妥善的术后处理。  相似文献   

16.
自1989年以来,作者用全脊椎截骨术治疗先天性僵硬型脊柱侧后凸4例,其中胸椎侧后凸1例,胸腰椎侧后凸1例,腰椎侧后凸2例。4例共有后方半椎体5椎,后方楔状椎体7椎,椎体发育不全2椎。侧凸Cobb's角平均为52.5°(10~96°),后凸平均为80.25°(65~105°)。手术采用全麻,顶椎处梯形十楔形截骨,椎弓根钉+钢丝拉拢闭合截骨面,双哈灵顿撑开棒或双鲁格氏棒内固定,进一步矫正侧后凸畸形,术后侧凸平均矫正率为60.42%(12.5%~100%),后凸平均矫正率为49.88%(7%~96.5%)。1例术后发生脊髓前动脉缺血综合征,经使用血管扩张剂和抗凝剂后肌力全恢复。本手术的优点是一次完成全脊椎截骨,且矫正率高于二期手术病例(32%)。  相似文献   

17.
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16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路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伴后凸畸形与截瘫的疗效。方法: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162例,观察术后植骨融合、畸形矫正、截瘫恢复及结核病灶愈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2年2个月,156例患者获访,平均融合时间为3.6个月。骨性融合率100%。在胸段、胸腰段及腰段后凸畸形分别平均纠正29°、15°及9°,随访时无矫正度丢失;伴截瘫者11例,Frankel神经功能平均恢复2级;脊柱结核均治愈。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融合时间短,畸形矫正效果好,减压彻底,有利于截瘫恢复。  相似文献   

18.
周许辉  袁文  贾连顺  刘祖德 《上海医学》2005,28(7):558-560,F0006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后脊柱后侧凸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胸、腰椎骨折晚期脊柱后侧凸畸形患者10例,术前后凸cobb角33°~68°(平均47°),侧凸cobb角30°~52°(平均38°)。其中单纯后路截骨矫形植骨内固定2例;6例一期前路截骨松解、后路矫形植骨内固定;2例先行前、后路一期截骨松解,牵引10~14d后再行后路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本组病例随访9~36个月(平均23个月),术中、术后无脊髓损伤加重,腰背疼痛症状消失,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有所恢复,植骨部位均获得骨性愈合。后凸cobb角0°~15°(平均9°),纠正率为79%;侧凸cobb角7°~19°(平均13°),纠正率为71%。结论手术治疗有助于矫正胸、腰椎骨折晚期脊柱后侧凸,重建脊柱矢状位及冠状位的平衡,并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应根据后侧凸的类型、畸形的柔韧性及躯干的平衡选择适当的融合范围和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15例。术中咬除半椎体的后部附属结构,沿椎弓根外侧壁剥离至椎体前缘,切除半椎体、上下椎间盘及邻近椎体的软骨面,通过内固定器械凸侧加压闭合畸形椎切除后所致的间隙,矫正脊柱畸形。术后定期门诊复诊,观察脊柱融合、畸形矫正率和内固定稳定情况。结果本组1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术前侧凸Cobb角35°~78°,平均57°,术后Cobb角15°~36°,平均25°,矫正率54%;术前后凸Cobb角22°~65°,平均45°,术后后凸Cobb角8°~36°,平均18°,矫正率60%。术后未发现脊髓、神经损伤,无内固定松动,无切口感染。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正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对129例脊柱侧凸患者,采用哈氏捧(Harrington 氏捧)矫正侧凸畸形,同时取异体冷冻干燥骨加少最自体骨作脊柱融合术。有57例术后6月~3年的患者作了随访,其中52例无严重并发症,植骨愈合良好:2例有融合处假关节形成;1例哈氏棒断裂;2例在骨钩处形成滑囊炎并发感染。植入球干骨的效果相当于自体骨移植,来发生感染和全身性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