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超平  熊立军  吴钢飞  漆蕾 《当代医学》2021,27(29):133-134
目的 探讨CT动脉三期扫描联合CT血管造影(CTA)诊断小肝癌(SHCC)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本院诊治的66例高度疑似SHCC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CT动脉三期扫描及CTA检查,以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动脉三期扫描、CTA检查单独及联合检测对SHCC的诊断效能.结果 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66例疑似SHCC患者确诊35例(53.03%);CTA诊断SHCC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4.29%、64.52%、69.70%;CT动脉三期扫描诊断SHCC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1.43%,77.42%,74.24%;联合诊断SHCC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14%,83.87%,90.91%;联合诊断的敏感度、准确度高于CTA及CT动脉三期扫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动脉三期扫描联合CTA诊断可提高SHCC的敏感度与准确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肝癌影像诊断水平,探索动脉造影CT对肝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3例可疑肝癌患者进行常规血管造影操作,将导管分别插入肝动脉或肝固有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注入对比剂同时进行CT扫描,观察影像学改变,做出诊断,其中肝癌13例,肝血管瘤4例,肝转移性病变3例,肝硬化3例。结果:所有病例(除1例肝转移性病变外)均在CTA后作手术切除或病理活检,证实诊断。23例中CTHA和CTAP共发现病灶37个,其中31个病灶直径在10mm以下,18个在5mm以下。在31个10mm以下的病灶中常规CT和DSA仅发现11个病灶。CTHA和CTAP可显示病灶供血情况,提示侧支供血,描绘出肝硬化结节的形态学变化。结论:将诊断肝脏肿瘤不可缺少的CTHA和CTAP扫描同时进行,可提高肝脏肿瘤的早期诊断准确率,有效指导对病人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继民  罗国耀 《中外医疗》2009,28(23):143-143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影响表现,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25例小肝癌分别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0—25s,门脉期55~65s,延迟期5mins,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2.5~3.0mL/s注入造影剂量100mL。结果共发现30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92%、84%、80%,动脉期的敏感性高于延迟期和门静脉期。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能反映小肝癌的血供变化特点,提高了小肝癌的病灶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李勤  欧晖 《当代医学》2014,(28):65-66
目的探索螺旋CT及血管造影在肝癌破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提高肝癌破裂的诊断率。方法对衡阳市中心医院150例经临床确诊的肝癌破裂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7例患者行螺旋CT检查,83例患者行血管造影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肝癌破裂疾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在67例行螺旋CT检查的患者中,共检出65例,检出率为97.0%(65/67);83例行血管造影的患者中,共检出36例肝癌破裂病例,检出率为43.4%,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较血管造影诊断肝癌破裂准确率高,早期诊断可指导临床治疗,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孤立性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孤立性小肝癌的超声造影特征,造影后均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9例病变中,6例动脉期快速强化,实质期快速消退,呈“快进快出”模式 2例呈“快进慢出”模式 1例呈“慢进慢出”模式.造影前仅4个病灶诊断为恶性或恶性倾向 造影后7个病灶获得定性诊断,诊断的正确率达78%.结论:超声造影中小肝癌的增强模式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部分病灶造影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仍需结合其它影像学方法和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肝胆肿瘤科的住院患者,共发现病灶96灶。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超声造影,观察肝癌病灶造影前与造影后的良恶性评分以及小肝癌病灶超声造影开始增强时间和开始消退时间。结果造影前以及造影后评定为1~5分病灶分别为0、10、32、38、26和0、0、4、8、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癌、高分化癌及透明细胞癌造影开始增强时间和开始消退时间分别为(13.2±4.8)s、(65.1±12.2)s和(43.4±4.2)s、(276.5±54.3)s及(27.4±9.8)s、(143.2±23.3)s,高分化癌开始增强时间和开始消退时间最长,低分化癌最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超声造影下肝硬化小肝癌病灶不同病理分型与超声造影开始增强时间、开始消退时间有明显关系。超声造影能明显提高对肝硬化小肝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杨舟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10):1174-1176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对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患者肝内单发实质性小病灶进行实时超声造影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增强CT或增强MRI检查,且均经穿刺病理证实。造影剂使用Sonovue,剂量2.4 ml,经肘静脉团注,在动脉相、门脉相及实质相观察病灶的灌注情况。结果:36例小肝癌患者,中-低分化癌31例呈"快进快出",高分化癌3例呈"快进慢出",透明细胞癌2例呈"慢进慢出"。结论:应用Sonovue超声造影对小肝癌的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能够明显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对36例原发性肝癌进行了动态增强CT扫描和血管造影对照性研究,肝癌时间密度曲线峰值高且早于正常肝组织峰值10~15s,说明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还可增加肝静脉及门/腔静脉内瘤栓的检出率。而肝动脉血管造影对了解肿瘤血供来源、供血血管的多寡和经肝动脉导管做介入性治疗等。单从定性诊断和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应选用动态增强CT扫描,而诊断与治疗并重则应选用血管造影,且该法可同时经导管灌注抗癌药和/或行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1.
林千早 《中原医刊》2003,30(23):59-60
近十年来,由于螺旋CT的问世,CT容积式扫描成为可能,扫描速度大大提高,克服了普通CT扫描层面不连续的缺点,对小病灶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同时,螺旋CT快速扫描技术也解决了CT增强时间窗的问题,极大地改善了CT图像质量,诊断准确性也明显提高。但是,由于某些客观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小肝癌(肿瘤直径≤3cm)的诊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本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将该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所收治的肝硬化合并小肝癌4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造影。结果:在49个病灶中,中低分化癌一共有40个,高分化癌有9个;中低分化癌与高分化癌的开始增加时间、增强峰值时间以及开始消退时间差异性也较为显著(P <0.05);病灶在超声造影前和超声造影后的诊断评分差异十分显著(P <0.05)。结论:在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进行早期诊断的过程中,采用超声造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早期诊断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螺旋CT(SCT)多时相扫描对小肝癌(SHCC)和微小肝癌(MHCC)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螺旋CT多时相扫描检查肝脏589例,其中经组织学证实SHCC16例,MHCC7例。所有病例先做平扫、对兴趣区再做增强后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及全肝平衡期扫描。层厚6.5~8mm,进床5~6.5mm,图像重建间隔是3mm或5mm;所用造影剂为60%泛影葡胺或非离子型造影剂,用量80~120ml,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I与CT诊断小肝癌的影像学特征,对比二者在小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56例(64个)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扫描及MRI扫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56例64个小肝细胞癌平扫呈高、等、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呈高密度;56例64个小肝细胞癌T1加权像呈高、低、等信号,T2加权像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而门脉期与延迟期则以低信号为主。CT平扫检出率明显低于MRI平扫检出率(χ2=4.005,P=0.045);CT增强扫描检出率与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0,P=0.753)。结论螺旋CT及MRI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检出率均较高,临床可结合患者个人情况选择最佳检查方案。  相似文献   

15.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清 《实用医技杂志》2011,18(3):254-255
颅内血管性病变以往临床上主要依靠其表现及脑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但该检查有一定的创伤性和危险性,往往不能被患者接受,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具有无损伤性、扫描速度快、扫描层厚薄、多方向及任意层面显示以及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在脑血管病变的检查和诊断中已显示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颅内血管病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比较 CT 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3例,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21例同时行磁共振血管造影作为 A 组,另22例同时行 CT 血管造影作为 B 组,比较两组的诊断效能。结果:A 组的检出率为85.71%,B 组为86.36%,DSA 为97.67%,A、B 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但均显著低于 DSA 检查结果(P <0.05);A 组和B 组的瘤体直径以及瘤颈宽度均与 DSA 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CT 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均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肝癌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和鉴别诊断江苏连云港海港医院(222046)王丙良原发性肝癌的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断,国内林员教授最先报道[1].近年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腹部广泛应用,尤其是IADSA技术的日趋成熟,其诊断价值日益受到重视。本文...  相似文献   

19.
多层CT血管造影诊断脾动脉瘤的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阐述脾动脉瘤的CT血管造影(CTA)表现,分析多层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患者,其中仅1例因脾动脉瘤破裂而检查。CTA检查采用四层面螺旋CT机,准直为5 mm或2.5 mm,VR(容积显示)和TS—MIP(薄层块最大强度投影)重建。CT诊断标准为脾动脉局限性膨大1.5倍或以上且与正常脾动脉节段之间界限分明。结果:20例共检出脾动脉瘤28个,其中1例5个、1例3个、2例2个,其余均为单发。28个脾动脉瘤中18个位于脾门;14个有明确钙化,其中10个呈明显层状环形;1例破裂瘤体与周围界限不清,均未见血栓存在。瘤体最大为55 mm×48 mm,最小为17 mm×15 mm。VR清晰显示全部27个未破裂的脾动脉瘤,3例与血管造影显示一致,但其中1例5个瘤体者显示瘤体和载瘤动脉关系优于DSA。结论:多层面CTA能可靠、无创、立体地显示脾动脉瘤及与载瘤动脉等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4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350mgI/mL)100mL,注射速率3mL/s。在工作站上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包括容积重建、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表面覆盖成像。结果41例患者检出47个动脉瘤。结论64层螺旋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安全、快速、无创、有效的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