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输血在心内直视手术的应用效果. 方法观察比较稀释式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术前、术后(2小时内)、术后24小时、术后1周四个时期血液RBC、HCT、HGB、PLT四项参数.结果两组不同时间血液RBC、HCT、HGB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术后(2小时内)和术后24小时自体输血组PLT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异体输血组,而术前和术后1周无差异.结论稀释式自体输血能减少术中异体血的输入量,减少体外循环对血小板的损伤 ,减少术后出血,节约血液资源,减少异体输血的不良反应,在心内直视手术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石海辉  于巍 《当代医学》2010,16(36):39-40
目的对比储存式自体输血与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两种血液保护措施在骨科大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对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及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储存式自体输血与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两种方法行血液保护,对比观察两组术前1天、术后1天的RBC计数、HGB、HCT、PLT及凝血四项各数据。结果两组患者均安全成功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基本不需输注异体血,无一例发生输血并发症。结论两种血液保护措施均可安全、有效、可靠的应用于骨科大手术,达到减少输血并发症、节约血源的目的,而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显得更方便实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心脏直视手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8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取预存式和血液等容稀释式自体血输血相结合的方法,对照组未输自体血,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Hb、PLT、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用异体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小时的Hb差异无显著性(P〉0.05);输库血量、术后引流量对照组明显多于观察组,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1);术后24小时PLT对照组较观察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并发症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采用自体血回输,安全可靠,可明显减少输异体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范琦慧  张伟峰  严海雅 《浙江医学》2010,32(10):1506-1508
目的 研究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联合自体成分血回输对前置胎盘患者分娩前后RBC、Hb、HCT和PLT的影响,并观察术中出血量及出血并发症,探讨在前置胎盘患者中应用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行择期剖宫产分娩的前置胎盘患者共30例,根据是否进行自体输血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予术前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联合术中自体成分输血,对照组不进行自体输血,观察和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血液学指标(RBC、Hb、HCT和PLT)的变化、术中出血量和异体血输注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后血中RBC、Hb、HCT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两组PL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Hb含量的术前术后变化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异体输血及子宫切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等容血液稀释联合自体成分血回输可减少产科前置胎盘患者的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稀释性自体血回输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骨科择期脊柱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实验组,各30例。观察组术中行常规方法,实验组按稀释式自体血回输方法进行自体血采集并行血液稀释。通过采集围术期患者血液样本,检测术前(T0)、输血前(T1)、术毕即刻(T2)、术后24 h(T3)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同时,观察对机体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873.5±310.4)m L,实验组术中出血(834.1±295.3)m L,2组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体输血量实验组明显少于观察组(P<0.05),2组输血前RBC、Hb、HCT、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并在术毕和术后明显回升(P<0.05)。2组PT及APTT在术毕较术前明显延长,术后24 h明显恢复,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稀释性自体血回输是自体血液储备与血液稀释相结合的一种血液保护措施,它不仅明显减少异体血的使用并避免传染性疾病传播,而且对血液系统影响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术前血液稀释性自体输血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血液稀释自体输血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17例口腔颌面部手术患者术中采用了血液稀释自体输血 ,术后检测观察血红蛋白 (HB)、红细胞压积 (HCT)、血小板 (PLT)的恢复情况及抗生素应用时间和用量 ,15例术中同种异体输血病例为对照组。【结果】血液稀释自体输血组术前HB 134g/L ,HCT 0 42 8% ,PLT 14 6× 10 9。术后 3dHB 119g/L ,HCT 0 36 8% ,PLT 12 2× 10 9。术后 1周HB 12 1g/L ,HCT 0 40 2 % ,PLT 12 5× 10 9,恢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 ,抗生素应用时间及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血液稀释自体输血是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一种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 ,有利于病人术后的恢复 ,减少输血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将自体输血等多种节血措施综合应用于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观察不用或少用异体库血进行心脏手术的效果.方法 对30例进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实验组)术中采用综合节血措施,包括术前及体外循环转机前采集自体血贮存以术后回输;回输剩余机血;术前、术中应用药物保护血液提高凝血功能等.同期选择30例异体输血的心脏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积(HCT)、异体输血量及术后纵隔引流量等差异.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PLT、Hb、HCT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而术后引流量、异体输血量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脏直视手术采用自体输血等多种综合节血措施,能明显减少手术出血,少输或不输异体血,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异体输血可能引起的传播疾病及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急性稀释性自体输血在口腔颌面部手术中应用的护理配合。方法:17例口腔颌面外科手术采用急性稀释性自体输血,术中监测病人的血压和血氧饱和度,术前、血液稀释后、术后检测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PLT),以同期采用异体输血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病例15例为对照组。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平稳,术后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恢复明显快于对照组。结论:急性稀释性自体输血在口腔颌面部手术中应用效果良好,术中护理需注意配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预贮式自体输血 (PredepositAutotransfu sion ,PAT)和异体输血 (homologousbloodtransfusion ,HBT)在先天性心脏病法乐氏四联症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严格筛选 2 4例患者 ,分为两组 ,其中PAT1 0例 ,HBT1 4例 .比较两组间术后 1 2h内的血红蛋白 (Hb)、红细胞压积(HCT)、中心静脉压 (CVP)、输血量及术后胸腔引流量的差异 .结果 :两组对比 ,术前RBC ,Hb,HCT ,WBC ,PLT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术后 1 2h内Hb ,HCT ,CVP ,输血量及胸腔引流量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 :在先天性心脏病法乐氏四联症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患者中 ,PAT与HBT在血液学和血液动力学方面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10.
心脏直视手术不用异体库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采用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观察不用异体库血进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效果。方法 对应用自体输血进行心脏直视手术的68例患者术中采用综合节血措施,包括术前贮血,术中回收血以及应用抑肽酶。同时选择68例接受输异体库血的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间中心静脉压(CVP),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及术后引流量等差异。结果 自体输血组患者术后Hb,PLT均较术前降低(P<0.05),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P<0.05),但Hb ,PLT,PT仍在正常范围内,PaO2术后较术前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术后Hb,PLT,PT及引流量均无统计学显著怀差异(P>0.05),而术中失血量,用库血量却有明显差异。结论 采用自体输血的心脏直视手术患乾,围术期虽有轻度贫血但不影响血液的携氧功能,术后出,凝血状况亦不受影响,并能减少输异体库血后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经济及精神负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行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自体血回输对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循环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22例骨科手术病人术前行挠动脉穿刺采自体血,同时于外周静脉输入2~3倍的长源雪安和平衡液,术中连续监测HR、MAP、CVP、SpO2及尿量变化,分别于采血前、后30 min,回输血前、后30 min及术后1 d和7 d监测HCT、Hb、PLT、RBC的变化.结果 手术全过程的HR、MAP、CVP、SpO2无明显变化(P>0.05),ECG未见心肌缺血表现,稀释后HCT、Hb明显降低(P<0.01),但未低于最低值(0.25).PCT、RBC有所下降(P<0.05);术后7 d HLT、Hb、RBC恢复较快,PLT明显升高.结论 在骨科手术中应用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自体血回输,能保证术中及术后循环功能及凝血功能的稳定,术后凝血功能明显恢复,并能减少输异体血所至的并发症,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自体输血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体输血在妇科腹腔内大出血急诊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320例妇科腹腔内大出血急诊手术中采用国产血液回收机将腹腔内血液回收,经抗凝、滤过、清洗、红细胞浓缩后回输,测定术前、术后24小时静脉血,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液生化和血浆电解质检测。结果:320例腹腔失血量平均失血量1 450 ml;回收总量368 000 ml,平均每例回收1 150 ml,回收血量占出血量的79.31%;回输总量307 200 ml,平均每例回输960 ml,有58例输异体血,无输血反应、感染、血液回输良好;术后24小时Hb、RBC、HCT较术前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术后24小时凝血功能、血液生化和血浆电解质检测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妇科腹腔内大出血急诊手术中自体输血是安全有效的技术,可节约血源,减少异体输血量,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我院回收式自体输血的术中应用及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评价回收式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725例术中应用回收式自体输血的患者回收、回输血液量、术后输注异体血以及治愈情况。比较其中未输异体血的140例回收式自体输血患者术前、术后1d和术后5d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结果经血液回收机回收血液总量1501920ml,平均每例2072ml。725例患者中,死亡7例术后,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术后1d与术前比较RBC、Hb、Hct、PLT、WBC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5d与术前各指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可以减少异体血的输注,缓解血源紧张,降低输血并发症及医疗费用,在抢救大出血时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①目的研究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疗法对非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病人血液保护的效果。②方法40例择期行OPCAB病人,随机分成ANH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组(联合组)和回收式自体输血组(对照组),联合组病人麻醉诱导后从动脉采血(采血量8~12mL/kg),同时从静脉输入胶体液加晶体液(V:V=1:1)。两组病人用血液回收机回收的术中出血,术中或术毕将洗涤后的红细胞均回输体内。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将术前采集的自体血回输体内。监测两组病人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前及术后24h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24h出血量及输异体血的量。③结果两组病人术后24hHb、Hct、PLT、出血量、术后输异体血的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281~9.878,P〈0.05、0.01)。④结论ANH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能降低OPCAB病人异体血的输注,降低术中及术后输血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联合控制性降压在脊柱外科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百色市人民医院脊柱骨病外科住院行内固定手术的患者103例,将术中进行控制性降压,术中或术后采用异体输血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外采用回收式自体输血联合控制性降压的53例患者作为治疗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血常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及出血量和回输血量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常规相关指标(WBC、RBC、HCT及HG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手术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中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和AP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WBC、RBC、HCT、HGB、P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PTT和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HCT、PT、AP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血常规指标及凝血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手术前后RBC、HCT、HGB、PT、FIB变化差值大于对照组,WBC变化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血栓弹力图(TEG)和传统凝血指标(SCT)指导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围术期输血对患者出血量、输血量和临床结局的影响。 方法 将浙江省人民医院2016年6月—2017年5月收治的96例择期CPB心脏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EG组(T组)和SCT组(C组)。2组均于手术期间每次自体血液回输结束时、手术结束后24 h内患者引流量>300 mL/h时检测HB,若<70 g/L,输入异体RBC;同时2组在上述时点分别检测TEG或SCT,按TEG或SCT结果输入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小板(PLT)及纤维蛋白原(FIB)。记录2组围术期出血量、输液量、自体血液及异体血液(RBC、FFP及PLT)输入量;记录2组气管插管时间、ICU驻留时间、术后24 h内因出血过多再次手术例数、死亡例数及住院天数。 结果 2组围术期出血量、输液量、自体血液及异体RBC输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组围术期FFP及PLT输入量小于C组(均P<0.05);2组气管插管时间、ICU驻留时间、术后24 h内因出血过多再次手术例数、死亡例数及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TEG指导CPB心脏手术围术期输血可以减少患者FFP和PLT输入量,不影响出血量、RBC输入量及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稀释式自身输血应用于心脏手术中观察不用或少用异体库血进行心脏手术效果.方法 对40例进行心脏手术患者(试验组)术中采用稀释式自身输血节血措施,同期使用异体输血法的40例心脏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见血小板(plt) 血红蛋白(HB) 红细胞压积(HCT) 异体输血等差异.结果 稀释式能避免和减少输用异体血液,术后血小板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均无统计学行状差异(p>0.05).结论 心脏手术中采用稀释式自体输血能明显减少手术出血少输和不输异体血,降低对库血的需要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在骨科择期手术中的护理和应用。方法将93例行骨科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51例)和对照组(42例)。试验组术中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对照组术中采用常规异体输血。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 d的RBC、HGB、HCT、PLT凝血五项各指标。结果试验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不需输注库存异体血,未发生输血反应及并发症;对照组患者输血后有3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全身皮疹1例,寒战高热2例。结论自体血回输可使需输血的骨科手术患者避免了异体输血带来的潜在危险,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在骨科择期手术中的护理和应用。方法将93例行骨科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51例)和对照组(42例)。试验组术中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对照组术中采用常规异体输血。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 d的RBC、HGB、HCT、PLT凝血五项各指标。结果试验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不需输注库存异体血,未发生输血反应及并发症;对照组患者输血后有3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全身皮疹1例,寒战高热2例。结论自体血回输可使需输血的骨科手术患者避免了异体输血带来的潜在危险,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稀释式自身输血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方法:将符合标准80例脊柱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2组各40例,A组患者采用稀释式自身血液回输术,B组患者用异体输血方案在手术过程中输血。A组在插管全麻后进行自体采血,血液稀释按公式V=EBV×(Ho-Hf)/Hav计算放血量,放血完后按比例快速输入晶胶体溶液,手术结束前或术中发生明显出血时将之前放出的自体血回输于患者体内,检测A组患者在血液稀释前、血液回输前、手术结束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B组在相应时间点检测同一指标,然后将2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照。结果:稀释式自身输血A组与异体输血B组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稀释式自身血液回输在脊柱术中可有效减少使用异体血,避免血源的浪费,稀释式自身输血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实用的可行性技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