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疟疾12例临床及血液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疟疾患者临床特征、外周血象及骨髓象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骨髓涂片找到疟原虫证实为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疟疾患者周期性发热12例,肝脾肿大6例,均无淋巴结肿大。外周血象:三系减少8例、二系减少4例。血涂片中易见单核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均未见疟原虫。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6例,骨髓增生明显活跃6例,粒红比例<2∶1为8例,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3/片11例。12例患者的骨髓涂片中均找到间日疟原虫。结论当外周血涂片检查疟原虫阴性时,了解疟疾的临床及血液学特征有助于疟疾患者的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2.
朱凌  张新华  周天红 《微创医学》2002,21(2):181-182
疟疾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性疾病之一.传统认为疟疾破坏血液成分主要是溶血反应,破坏红细胞.我们在临床上发现疟疾常伴有血小板减少的现象,我院近5年收治的疟疾病例中,伴有血小板减少者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李泽  廖艺文 《广东医学》2007,28(3):505-505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疟原虫在人体的红细胞内寄生、繁殖,引起发热、贫血等一系列临床表现,还可能导致脑型、肝肾损害型、肺型等多器官、系统的损害[1-2],但以血小板减少为突出表现的血小板减少型疟疾临床报道较少见,可能与许多医务人员对其认识不够,检查不及时、不全面等因素有关.作者通过对本院近10年间住院确诊的31例血小板减少型疟疾病例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51例疟疾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卫民  张倩  王炜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0):2753-2753
疟疾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周期性定时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退热以及贫血和脾大为特点,它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性疾病之一,近年来呈现多发的趋势。传统认为疟疾破坏血液成分主要是溶血反应,破坏红细胞,但我们发现疟疾患者常伴有血小板减少的现象。现就2003年5月至2006年12月被我院确诊的51例疟疾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间日疟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探讨疟原虫与血小板减少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42例间日疟患者,机械与手工联合进行血小板计数.结果 42例患者经油镜检查疟原虫,均证实为间日疟.其中33例患者有血小板计数的降低,占患者总数的78.6%,所有患者平均血小板计数65×1012/L.结论 疟原虫感染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减少相关联.在临床上高热患者的诊断中,重视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疟原虫检查,可以提高疟疾患者的确诊率,减少漏诊,对疟疾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周志向 《海南医学》2011,22(8):65-66
目的探讨非典型间日疟疾的误诊原因及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至2010年收治住院的117例疟疾患者。结果 117例中误诊非典型间日疟39例,误诊率为33.3%,误诊病种11种,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占误诊病例的46.2%。结论加强对不典型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不能因1、2次血涂片找不到疟原虫就排除疟疾,可用厚血片或骨髓片检测来提高疟疾确诊的水平,把疟原虫检测作为诊断常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典型间日疟疾的误诊原因及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7~2010年收治住院的117例疟疾患者。结果117例中误诊非典间日疟39例,误诊率为33.3%,误诊病种11种,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占误诊病例的46.1%,误诊时间1例长达13d。结论加强对不典型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不能因一、二次血涂片找不到疟原虫就排除疟疾,可用厚血片或骨髓片检测来提高疟疾确诊的水平,把疟原虫检测作为诊断常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儿童疟疾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儿童疟疾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临床确诊为疟疾的住院儿童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患儿均有发热,15例(55.6%)表现为周期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伴有贫血23例(85.2%),脾肿大19例(70.4%),肝脾均肿大15例(55.6%);血常规检查三系均降低6例(22.2%),血涂片检出疟原虫12例(44.4%,12/27例),骨髓涂片20例检出疟原虫18例(90%);ALT增高10例(37%);本组病例误诊率达48.1%(13/27例)。结论儿童疟疾,尤其是婴幼儿临床表现多样化而不典型,病情特殊往往较易误诊。氯喹、伯喹是治疗疟疾病安全、有效的首进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住院治疗的普通疟疾患者中合并血小板减少情况的处理方法。方法收集2013年广西上林县外出非洲加纳等地务工返乡人员住院治疗的普通疟疾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县全年在外出非洲务工流动人口中发现疟疾病例共1052例,并以恶性疟为主,6月~7月两个月的疟疾病例占全年总病例数的72.43%(762/1052),在国内实属罕见。住院治疗488例,其中有175例疟疾病例合并血小板减少,占总住院病例数的35.86%(175/488),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病例中均有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出现,血小板值最低的病例为9×109/L(正常值100×109~300×109/L)。经有效抗疟药物治疗后患者血小板数在3 d~6 d恢复至正常值。结论对于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疟疾病例原则上应以采用高效、速效、低毒的青蒿琥酯药物尽快消除血内疟原虫为主,患者血小板数会逐渐恢复至正常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1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进行鉴定。方法采集病例外周血制作滤纸血样和血涂片。血涂片染色后镜检,同时进行疟疾快速诊断试剂盒(RDT)检测,滤纸血样进行PCR,PCR扩增片段测序后在GenBank中进行Blast分析。结果 RDT检测提示非恶性疟的疟原虫阳性,血涂片镜检可见卵形疟原虫。PCR扩增出大小为880 bp的卵形疟特异条带,Blast分析显示与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的cox3部分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4%。结论依据RDT、镜检、PCR和序列分析等实验室检测结果,结合其流行病学资料,该例输入性疟疾病例确诊为贵州省首次由境外输入的卵形疟病例,且感染的疟原虫虫种是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疟疾患儿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例疟疾患儿的血液学改变,分析骨髓形态学,检测疟原虫。结果20例患儿血小板均降低(32×109/L~78×109/L),贫血患儿占70%,骨髓像均为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增生性贫血骨髓像13例(65%),骨髓涂片均检到间日疟疟原虫。结论疟疾患儿血小板减少为继发性,常同时伴有贫血。  相似文献   

12.
对4例重症疟疾合并COVID-19确诊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经过及其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输入性重症疟疾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病例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为重症疟疾合并COVID-19防控提供科学依据。4例重症疟疾患者均为同批非洲返国人员,男性,年龄40~54岁,均有非洲工作和生活史;4例均,急性起病,发热、腹泻和乏力纳差,3例畏寒、寒战和恶心呕吐,2例头痛头晕、意识不清、肌肉酸痛和咳嗽2例,1例咳痰、咽痛流涕和小便失禁。4例均行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确诊,外周血涂片镜检均找到恶性疟原虫且符合高疟原虫血症,同时均伴有肝功能异常及严重低蛋白血症,肾损害3例,血脂异常3例,高胆红素血症2例,3例降钙素原不同程度升高,乳酸酸中毒2例,低血糖1例;胸部CT提示病毒性肺炎改变1例。4例根据病情不同予个体化治疗方案,均好转出院,复查2019-nCOV核酸及血涂片镜检疟原虫阴性。输入性疟原虫与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respiratory syndrome cor...  相似文献   

13.
辜恺龙  徐爱芳  王飞  卢曾云  张艳 《浙江医学》2023,45(18):1983-1985,1996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合并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特 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8 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西溪医院收治的 6 例 COVID-19 合并输入 性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征、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 结果 6 例 COVID-19 患者均来 自非洲,以恶性疟疾为主。主要症状以发热、畏寒、寒战 2 例,以咳嗽、咳痰 1 例,以头痛、呕吐 1 例。例 5 入院前自行服用抗疟药 物,显微镜检查未检到疟原虫虫体,其余 5 例显微镜检查均可见疟原虫虫体,6 例患者症原虫快速诊断试剂结果均为阳性。5 例患 者淋巴细胞减少,3例患者血小板减少(其中例5、6血小板减少水平明显),3例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患者胸部CT检查 所见以右肺下叶受累为主。6 例患者均经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 对于境外回国人员,有必要联合筛查 COVID-19 和疟疾,防止 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4.
作者于 1997年 11月至 1999年 11月在西非贝宁共和国莫诺省医院儿科收治 15例先天性恶性疟疾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新生儿 15例 ,男 9例、女 6例 ,日龄平均 3.5天 ,其中早产儿 3例、体重 15 0 0~ 2 0 0 0g、>2 0 0 0~ 2 5 0 0g 7例、>2 5 0 0g 5例 ;均发热 ,体温 38 5℃~ 39.7℃ 7例 ,<38℃ 8例 ,腹泻 9例 ,呕吐 12例 ,肝脏轻度肿大 10例 ,轻度贫血 (HB85~ 110g/L) 8例。血涂片检查均找到恶性疟原虫 ,其密度均大于 10 0 0 /mm3 ;同步母亲血涂片检查找到恶性疟原虫 ;追问病史均生活于恶性疟疾流行区 ,母孕时有疟疾病史。2…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脑型疟疾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总结经验,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调查并分析1996。2005年收治的13例脑型疟疾患者的临床情况。结果脑型疟疾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头痛、意识,障碍、抽搐,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死亡5例。结论在疟疾流行区或曾在疫区住宿的发热患者,特别是出现意识障碍及血小板减少者,应作血涂片仔细找疟原虫,以提高早期诊断率。青蒿素类药蒿甲醚及青蒿琥酯是抗疟原虫的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输入性恶性疟疾病例与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的临床特征、临床分型、预后、化验资料及影像学改变。方法 选取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8月收治的10例确诊为输入性恶性疟疾病例,收集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表现、临床分型及预后,依据有无合并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分为感染组(n=4)与合并感染组(n=6),对比分析两组资料差异性。结果 与感染组比较,合并感染组平均发病时间缩短1 d,病程延长5 d,高热与超高热均在感染组出现(100%,4/4),严重贫血、精神障碍与肾功能损伤危重病例表现均出现在合并感染组,感染组4例病例中2例患者出现轻、中度肝损害及黄疸,而合并感染组6例病例中、重度肝损害及黄疸占83.33%,肾功能不全占50.00%。恶性疟原虫检测结果显示,合并感染组环状体3例,小滋养体3例;感染组环状体1例,小滋养体3例。感染组1例、合并感染组2例伴有影像学改变。结论 恶性疟疾患者合并SARS-CoV-2感染除了出现发热热型改变、合并肝功能损伤以外,还出现咳嗽、贫血、精神障碍及肾功能损伤,实验室资料出现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  相似文献   

17.
恶性疟疾2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央庆 《右江医学》2001,29(4):346-346
疟疾系由疟原虫引起 ,经按蚊叮人吸血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恶性疟疾变化较为复杂 ,病情恶凶险 ,如不及时抢救可造成生命危险。笔者自 1998年 7月~ 2 0 0 0年 7月在马里锡加索大区医院工作期间 ,诊治恶性疟疾 2 16例病人 ,现作一临床分析。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确诊恶性疟疾 2 16例均为住院病人 ,男12 2例 ,女 94例 ,年龄 15~ 84岁 ,平均年龄 3 8.5岁。住院时间最短 2天 ,最长 12天 ,平均 4 .6天。2 .主要临床特征 发热 2 0 1例 ( 93 .1% ) ,畏寒 187例( 86.6% ) ,全身酸痛 175例 ( 81.0 % ) ,头痛 167例 ( 77.3 % ) ,恶心呕吐 14 …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慢性型临床上病程迁延、反复发作 ,治疗效果不佳 ,发病机制亦未完全清楚。近年来有人观察到有些巨细胞病毒 (CMV)感染的临床惟一症状就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 。我们通过检测慢性ITP患儿血白细胞中CMV -DNA、血浆CMV -IgM水平 ,以探讨CMV感染与慢性ITP间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慢性ITP组共 6 2例 ,其中男 33例 ,女 2 9例 ,年龄 4~ 14岁 ,病程 6个月~ 1年以上 ,所有病例均为经临床及血液学检测确诊为慢性ITP的患儿。对照组为正常体检儿童 ,共 5 0例 ,男 2 7例 ,女 2 3例 ,年龄 3~…  相似文献   

19.
1972年5~10月,我们在海南乐东县执行脑型疟治疗研究任务。现将收治的17例初步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符合脑型疟疾的昏迷型; 2.镜检血片疟原虫阳性; 3.排除其他感染疾病。(二)临床分析: 1.发病时间与年龄:病例分布于6~9月份,计6月2例,占11.8%;7月9例,占52.9%;8月4例,占23.5%;9月2例,占  相似文献   

20.
疟原虫是一类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其中因以恶性疟原虫感染所致的恶性疟疾的临床症状最为严重,感染率及致死率在各种疟原虫中占首位,且逐年升高。恶性疟疾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随着外出务工人员、旅游人员等的来往频繁,国内输入性恶性疟疾病例数呈上升趋势。在恶性疟疾初发患者的末梢血中恶性疟原虫以小滋养体(环状体)为主,其体积小、形态多样,难以辨别,如果检验工作者缺乏经验,有可能导致镜检结果准确性降低,导致误诊或误报。现将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并确诊的恶性疟疾患者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