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1年Amalric氏首次报告后睫状动脉阻塞引起三角形视网膜脉络膜萎缩。以后,有些学者称为“外伤性扇形脉络膜萎缩”,外伤性三角综合征、外伤性三角综合征候群、后睫状动脉闭塞扇形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我科治疗1例如下。谭××男26岁工人。1981年10月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脉络膜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三角形脉络膜病变(triangular shaped choroidal alterations)已引起人们的注意。1971年Amalric首次报告因后睫状动脉阻塞引起的三角形脉络膜萎缩,并列举其原因有先天性、全身血管病变及外伤等。其后的文献记载多由外伤、特别是顿挫伤引起脉络膜循环障碍,而呈现以眼底后极部为顶点的三角形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故称之为外伤性三角综合征(traumatic triangular syndrome)。一、脉络膜血管系统的解剖外伤性三角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是脉络膜血管系统的特殊结构。古典教科书中描写脉络膜血管系统时,认为所有睫状短动脉的分枝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相互吻合,故一个血管的闭塞,一般并不产生脉络膜梗死。然而脉络膜炎症、转移性肿瘤与变性等病变通常呈局限性,这也是众所周知  相似文献   

3.
三角综合症是因某枝或数枝睫状后短动脉阻塞导致它所供应的脉络膜相应部位缺血而表现在后极部眼底呈三角形或扇形或岛屿状的深部白色混浊水肿、渗出出血,晚期相应部位的网膜萎缩变性。临床症状因缺血的部位和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常表现在一组症候群故称三角综合征。本病于1969年由Amarlic 首先报告。以后陆续有报告,亚洲以日本报告居多。国内根据作者所涉猎的文献,尚未见报告。笔者在临床上发现一例,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外伤性脉络膜动脉阻塞综合症又称外伤性三角综合症.临床偶见,现报导2例. 例1,曾×,男41岁,右眼棍棒击伤月余,视物不清要求中药治疗,视力0.4,眼前段正常,眼底(颞侧)可见大片状出血治疗40天后,视力为0.1,但发现视网膜下方四处三角形灰白色边界清晰的脉络膜萎缩灶,其尖端向黄斑乳头,三角形底向锯齿缘,此萎缩区日渐清晰,查上方视野缺损,荧光眼底造影显示:右眼视网膜循环时间及病变区视网膜内循环时均延长,病变区初期弱荧光,后期强荧光.  相似文献   

5.
有关脉络膜血管结构研究的进展和荧光造影的应用,对脉络膜循环障碍引起的病变,逐渐受到注意。Amalric把由于后睫状动脉闭塞引起的扇形脉络膜萎缩,称为“三角综合症”。进而有人认为回旋样视乳头周围脉络膜病变,地图样脉络膜萎缩,以及急性多发性视网膜色素上皮鳞状病变等,均与脉膜循环障碍有关。作者报告一25岁男性患者,有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合并右心功能不全及继发红血球增多症。病史是30天来右眼视力下降,并自觉有中心暗点及视物变形。初诊时视力右0.3,左1.5。初诊所见:右眼前房和前部玻璃体有轻度的尘埃状混浊。眼底检查可见到右眼后极部有广泛的视网膜浅脱离,黄斑之颞上及鼻下方视网膜深层可见数条带状、灰白色边界不清的混浊区;从后极部至赤道部可见散在的脱色素黄白色小点及  相似文献   

6.
汪东生  莫静  魏文斌  王光璐  熊颖 《眼科》2009,18(4):236-238
目的研究外伤性黄斑病变的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以总结其患病规律。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477例(486眼)4-76岁的外伤性黄斑病变患者。方法回顾及分析2002年9月.2009年6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不同类型外伤性黄斑病变患者的门诊病历资料及OCT图像。主要指标OCT图像特征。结果外伤性黄斑病变的OCT表现主要有九种:黄斑裂孔、神经上皮层脱离、黄斑出血、黄斑水肿、黄斑前膜、脉络膜破裂、黄斑部神经上皮层萎缩薄变、色素上皮层萎缩及脉络膜萎缩。在外伤的早期,较常见的OCT表现为黄斑部色素上皮层萎缩(49.0%)、黄斑裂孔(24.7%)、神经上皮层脱离(26.3%)、黄斑出血(24.2%)、黄斑水肿(19.2%);在外伤的中晚期,较常见的OCT表现为黄斑部色素上皮层萎缩(63.0%)、神经上皮层萎缩薄变(36.5%)。结论外伤性黄斑病变以多种OCT表现并存为多,黄斑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萎缩是贯穿外伤早期、中晚期最多的表现。外伤性黄斑病变早期以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黄斑出血、黄斑水肿为主,中晚期以黄斑部神经上皮层及色素上皮层萎缩为主。(眼科,2009,18:236-238)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的外伤性脉络膜损伤修复手术的效果。方法15例(15只眼)外伤性脉络膜破孔接受了巩膜外加压手术,36例(36只眼)外伤性脉络膜断离接受了经巩膜一玻璃体途径脉络膜缝线固定术。经过修复手术脉络膜与巩膜贴附、术后不发生硅油脉络膜上腔移位者定为手术成功。结果15例脉络膜破孔中12例破孔封闭,手术后未发生硅油脉络膜上腔移位,手术成功率为80.0%。36例脉络膜断离的病例经手术缝合后断离的脉络膜都有一定程度的复位,其中31例断离口封闭良好,术后未发生硅油的脉络膜上腔移位,手术成功率为86.1%。结论外伤性脉络膜破孔的巩膜外加压手术以及外伤性脉络膜断离的经巩膜一玻璃体途径脉络膜缝线固定术能够阻止玻璃体腔与脉络膜上腔的沟通,减少手术后硅油向脉络膜上腔移位。  相似文献   

8.
体外反搏近十年来作为辅助循环用于临床治疗缺血性疾病的研究日益增多。反搏能显著地提高主动脉、颈总动脉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的灌注,有利于促进侧枝循环的形成,以改善视神经和视网膜缺血.缺氧状况。我院自1988年以来对中心性浆液性网脉络膜病变。陈旧性视网膜病变.外伤性视网膜震荡伤,外伤性视神经挫伤,外伤性视神经萎缩.外伤性网膜血管痉挛等病进行了探索性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并对其疗效作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9.
徐海峰  陈晗  白瑶 《眼科研究》2005,23(3):285-285
原发性脉络膜萎缩可分为中央晕轮状脉络膜萎缩、弥漫性脉络膜萎缩与绕视乳头型脉络膜萎缩,后者在眼科文献中报道最少。现将我院2001年9月~2003年10月诊断的7例绕视乳头型脉络膜萎缩患者的资料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7例,因双眼视力下降5~10年来我院就诊,疑诊视  相似文献   

10.
眼球钝挫伤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图像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眼球钝挫伤的脉络膜结构的改变及受损程度。方法 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本病的改变,共42例43只眼。结果 (1)脉络膜灌注不良22只眼。(2)脉络膜裂伤及出血16只眼。(3)视神经缺血7只眼。(4)三角综合征5只眼。(5)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萎缩5只眼。结论 ICGA比FFA更精确全面直观地观察到脉络膜损害病灶,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推则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陈家彝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7,15(11):674-675,I000
本文报告10例,中心性晕轮状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所有病例均根据其临床特征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证实。其典型改变包括黄斑区的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及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作者认为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为原发性改变,脉络膜萎缩为继发的。  相似文献   

12.
中心性轮纹状脉络膜萎缩及盘周性脉络膜萎缩,同属于原发性脉络膜萎缩。临床上两者同时发生在同一眼底上不多见,特别是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所见报告不多,现将本人所遇一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李娟娟  黎铧 《眼科学报》2017,(3):138-142
目的:探讨中心性晕轮状视网膜脉络膜萎缩不同病变阶段的眼底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中心性晕轮状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患者眼部检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分析不同病变阶段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总结该病发展转归的临床规律.结果:Ⅰ期:眼底彩色照相:黄斑区轻度色素紊乱,可累及或未累及中心凹.FFA示:中心凹附近高荧光,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萎缩面积及程度尚不足以透见下方粗大的脉络膜血管.Ⅱ期:眼底可见一类圆形的低色素区域,荧光造影可见与眼底彩照对应的高荧光区,随造影过程延长可见萎缩区荧光素渗漏.Ⅲ期:黄斑区萎缩灶外围边界模糊,其中可见一部分边界清晰、稳定的完全萎缩灶.FFA:萎缩灶内边界清晰的部分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及脉络膜完全萎缩,周边在造影晚期可见未完全萎缩的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漏区域.Ⅳ期:黄斑区边界清晰的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灶,黄斑中心凹累及.FFA可见与眼底像相对应的脉络膜萎缩灶,其中可透见粗大的脉络膜血管.周围部分未见活动性荧光素渗漏,病变稳定.结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能反映的脉络膜萎缩程度是不同阶段病变阶段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远达性外伤性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表现特点,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8例(10眼)由外伤所引起的本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资料,观察视力预后与眼底、FFA表现的关系.结果 治疗后7眼的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眼永久性视力损伤,其原因是视网膜病变位于黄斑中心凹或视神经萎缩.结论 远达性外伤性视网膜病变的视力预后与视网膜脉络膜损伤的部位和程度相关,黄斑损害和视神经萎缩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对9例脉络膜萎缩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发现均有脉络膜血管病理性改变,表现为充盈缺损所致的低荧光区或无荧光区。借此讨论了脉络膜萎缩荧光造影的特点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9例脉络膜萎缩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发现均有脉络膜血管病理性改变,表现为充盈缺损所致的低荧光区或无荧光区。借此讨论了脉络膜萎缩荧光造影的特点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7.
眼部带状疱疹,为眼神经区受到带状疱疹病毒的侵袭所致。它引起的限底病变较少见,曾有脉络膜炎、闭塞性视网膜血管炎和视网膜脱离的报道。近来,作者收治了三例患眼部带状疱疹的病人,发现他们的眼底有一种独特的病态。三例均为男性,年龄68~78岁,患眼部带状疱疹都有半年的病史。检眼镜检查,眼底均发现许多卵圆形的脉络膜萎缩性病灶,散乱地分布在赤道部,无色素堆积,脉络膜血管稀少。所有患眼都有扇形的虹膜萎缩。就作者所知,这种特殊的眼底所见尚未见报道。此种脉络膜脱色素病灶的分布,从部位上看,和睫状短神经的神经分布区域一致。据此作  相似文献   

18.
高度近视眼底后极部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104例(188眼)高度近视(-6.00D以上)眼底后极部病变进行临床研究表明,后巩膜葡萄肿是本病眼底的一种基础性病变,发生率为77.36%,分为黄斑型,盘周型,盘-斑型。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分为三期:色素上皮萎缩,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脉络膜大中血管萎缩。其发生与眼轴变长,近视加重及年龄增长正相关。漆纹样裂纹是导致黄斑出血和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重要因素,它与Fuchs斑关系密切。后巩膜葡萄肿是本病进展阶段的主要早期体征。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则是本病变性阶段的重要标志。上述病变对患者视功能构成进行性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用中药辩证治疗外伤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辩证辨病相结合用中药汤剂治疗外伤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15例,水煎每日1剂内服2次。视病情治疗1~5月不等。结果 因外伤引起的视网膜出血吸收,视网膜水肿消退,脉络膜破裂明显修复,视力提高。治愈13例占86.6%,好转2例占13.3%。结论 中药辨证治疗外伤性视网膜病变可以使视网膜供血改善,脉络膜破裂处有明显的修复,效果良好,有部分病例恢复到正常视力。  相似文献   

20.
老年性黄斑变性分为萎缩型和渗出型两类。萎缩型(又称为“干性”或“非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主要为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玻璃膜增厚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等引起的黄斑区萎缩变性。渗出型(又称为“湿性”或“盘状”)老年性黄斑变性,主要为玻璃膜破坏、脉络膜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