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VS)患者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的水平。方法 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作〈72 h、1 w、2 w血浆vWF的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vWF含量。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vW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脑血管痉挛患者vWF高于脑卒中组。结论 vWF水平的检测可以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诊断的一个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脑损伤的程度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量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于入院时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根据CT扫描进行改良Fisher分级,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测脑血管痉挛,观察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脑损伤的程度及蛛网膜下腔出血量的关系。结果本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40%,随着入院后伤病情逐渐加重,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逐渐升高;随着改良Fisher分级的增加,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结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脑损伤的程度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尼莫地平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并发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防治效果.方法 将7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采用奥扎格雷钠 尼莫地平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对照组37例应用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两组均连用14 d.治疗后第3、7、14 d经颅多普勒(TCD)连续监测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及观察发病30 d内的病死率、DCVS发生率和再出血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DCVS发生率及SAH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再出血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联合应用奥扎格雷钠与尼莫地平可有效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优于单用尼莫地平治疗.  相似文献   

4.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严重并发症,是此类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可高达70%。近年来研究表明给药方式不同对预后影响巨大。我们随机选取2005年9月-2007年6月间我科收治的前循环动脉瘤患者51例,在既往实验的基础上用自制的罂粟碱缓释物,置于手术后载瘤动脉周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对生物蛋白胶罂粟碱缓释物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作用机制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龚家俊  王文敏 《新医学》2021,52(5):371-375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CCS)的临床特点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150例急性脑卒中后患者,分为脑梗死组52例、脑出血组5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组47例。所有患者均行心电图、实验室检查以及在内科基础上进行保护心肌治疗。治疗完成后,比较2组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CCS的发病率、心肌酶变化,并随访6个月,比较有无CCS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脑出血组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的心律失常及入院第3日心肌酶异常发生率均高于脑梗死组(P均< 0.017)。脑梗死组、脑出血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CS发生率分别为6%、20%、38%,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的CCS发生率高于脑梗死组(P < 0.017)。随访6个月,发生CCS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死率为58%,高于未发生CCS患者的20%(P < 0.001)。结论 急性脑卒中尤其是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较易出现CCS,造成患者的不良预后,需重视对该类患者心功能的监测,若患者出现CCS,应立即调整治疗方案控制CCS病情,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法舒地尔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法舒地尔治疗,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术后脑功能保护有效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脑功能保护总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提升,P<0.05。结论法舒地尔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期间,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明显降低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脑神经功能,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脑脊液和血液中内皮素-1(ET-1)、一氧化氯(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检测2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脑脊液和血液中ET-1、NO和NOS的含量。结果:出血后患者脑脊液和血液中ET-1浓度即有明显升高,在出血后第7天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脑血管痉挛患者ET-1浓度明显高于未痉挛者。出血后NO、NOS的含量明显下降,14d时大部恢复至正常。结论:脑脊液和血液中ET-1、NO和NOS含量的变化参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患者致死或致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治疗的种类和方法均有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采取尼莫地平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49例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重点给予尼莫地平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高于对照组的65.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2%,低于对照组的20.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病死率为2.04%,低于对照组的8.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采取尼莫地平治疗疗效显著,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外科的危重急症之一,特别是颅内动脉瘤破裂所引发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主要并发症,是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重要因素[1]。研究[2]发现颅内动脉瘤破裂行介入栓塞治疗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可达60%以上,54.5%患者可出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脑积水,致残率及死亡率分别可达97%和62%。本研究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对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使用随机综合序贯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则予以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明显,P 0. 05。结论: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颅脑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CT和经颅多普勒分析崔尧元①张晓彪朱卫余勇俞永新黄振杰②熊治礼③本文对118例颅脑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了CT和经颅多普勒(TCD)的检查,探讨颅脑外伤蛛网膜出血是否引起脑血管痉挛(CVS)与延迟性缺血性神...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48例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观察要点及护理。方法:通过收集48例SAH后CVS患者,研究SAH后CVS的高危患者、重点观察时段、先兆症状,进行预见性地观察及护理。结果:脑血管造影、TCD诊断CVS及Fisher分型型患者临床上更易发生脑血管痉挛,出血次数和严重程度与症状性CVS相关,SAH出血后或术后一周后为重点观察时段。结论:对SAH后脑血管痉挛高危患者应进行预见性的观察及护理,是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存活率及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复方丹参注射液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25例(治疗组)与未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患者(对照组)的心电图异常率、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组心电图异常率8%,显著低于对照组心电图异常率35%(P<0.05);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治疗组为4%,对照组为25%,差异显著(P<0.05)。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能有效地对抗脂质过氧化损伤,保护心肌,改善脑组织的微循环,预防脑血管痉挛,对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炎性反应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焕昌  毛伯镛 《华西医学》2006,21(1):164-165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最常见的和难治的并发症,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和严重残疾的主要原因[1]。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脑血管痉挛机理迄今不十分清楚,其临床治疗的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最近,研究发现[2]炎性反应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启动和维持中发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高病死率和致残率的疾病,严重威胁健康状况。脑积水、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CVS)是近期的三大主要并发症,也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自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间,我科对收治的48例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应用尼莫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分析法舒地尔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6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法舒地尔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给予法舒地尔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均有缓解,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75%,两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部分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抽搐等并发症,其中观察组发生率为18.18%,对照组发生率为46.88%,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法舒地尔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相较于传统的治疗方法疗效良好、副作用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显微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对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77例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夹闭组79例和栓塞组98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脑血管痉挛情况。结果:栓塞组预后良好明显高于夹闭组,致死率、致残率明显低于夹闭组(P<0.05);夹闭组轻度、中度、重度血管痉挛发生率均高于栓塞组(P<0.05)。结论:介入栓塞手术治疗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致残率、致死率,减轻术后脑血管痉挛,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的出血性疾病,是神经科的急症、重症,可导致患者死亡。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病因,早期通过手术夹闭破裂的动脉瘤、清除颅内血肿,是治疗的关键,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对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也至关重要。脑积水、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夹闭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可引起局部脑组织的缺血缺氧,进而发生脑梗死,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旨在探讨早期脑脊液引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手术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帕伐他汀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及对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将8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采取尼莫地平联合帕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及ET-1、NO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7、14 d时ET-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O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帕伐他汀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