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PCNA在颌面部血管瘤组织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的表达探讨颌面部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4例颌面部血管瘤组织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其与血管瘤分型、分期的关系。结果:PCNA仅表达于毛细血管瘤中,且在它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表达有所不同,增殖期表达最高,退化期次之,退化完成期表达最低,三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毛细血管瘤以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为特征,PCNA可作为划分毛细血管瘤不同发展阶段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存活素(Survivin)和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5(PDCD5)在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Elivision 二步法检测20例正常腮腺组织(A 组)、40例多形性腺瘤(B 组)及45例黏液表皮样癌(C 组)组织中 Survivin 和 PDCD5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Survivin 在 A、B、C 组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27.5%、55.6%(χ2=14.556,P <0.01),PDCD 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65%、33.3%(χ2=17.439,P <0.01);(2)Survivin 和 PDCD5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 TNM分期有关(P <0.05);(3)Survivin 和 PDCD5在黏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χ2=4.500,P =0.034,γs =-0.316)。结论:Survivin 高表达,PDCD5低表达在在黏液表皮样癌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VEGF及受体在颌面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检测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KDR)及VEGF mRNA在颌面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探讨VEGF及其受体与血管瘤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采用二步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27例血管瘤和15例血管畸形组织中VEGF和VEGF/KDR表达;同时采用原位杂交Gene Point法检测VEGF mRNA的表达。结果 VEGF和VEGFR/KDR在血管瘤中高表达,而在血管畸形组中低表达,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VEGF和VEGF mRNA在血管瘤细胞及周围间质细胞明显表达,VEGFR/KDR主要表达于血管瘤中内皮细胞膜上。结论 VEGF可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形式影响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增殖,可能与血管瘤发生、发展和退化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牙周病可能是一种自由基失衡的疾病,为了确切了解SOD在牙周疾病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作者选择了12例慢性龈炎,13例单纯性牙周炎,9例健康对照,对其病变龈组织做SOD测定,并分析了临床指标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关系,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酶的活性结果表明:1.龈炎组SOD含量为22.55±5.89,牙周炎组为9.64±3.64对照组13.15±4.60。龈炎组SOD含量明显高于牙周炎组和对照组(P<0.01),牙周炎组SOD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酿发组牙周指数GI、牙龈出血指数GBI与SOD含量成正相关(r0.7560r0.6621,P<0.01),牙周炎组牙周袋深度PD,附着丧失量AL与SOD含量成负相关(r-0.6681r—0.8522,P<0.01)。局部自由基增加,抗氧化能力下降可能在牙周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在血管瘤自然消退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肥大细胞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血管瘤标本56例,按发病年龄,结合血管瘤组织学特征,将其分为增生早期、中期、晚期和退化早期、中期、晚期。分别采用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肥大细胞数量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表达;采用显微图像分析软件测定TGF-β在不同时期血管瘤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平均阳性面积率,同时测定各期肥大细胞的平均计数值;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随着血管瘤的自然演变过程,肥大细胞数目从增生早期至增生晚期逐渐增多,从退化早期至退化晚期又逐渐减少;增生晚期肥大细胞计数与增生早、中期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退化早期肥大细胞计数与退化中、晚期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TGF-β从增生早期至增生晚期的表达逐渐增强,从退化早期至退化晚期的表达又逐渐减弱,并且在增生晚期的表达与增生早、中期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在退化早期的表达与退化中、晚期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不同时期血管瘤中TGF-β表达的平均阳性面积率与肥大细胞数目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肥大细胞随着血管瘤的自然消退,其数量呈规律性变化,肥大细胞可能对血管瘤的消退进程起促进作用;TGF-β可能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从而发挥促血管瘤消退的作用;肥大细胞可能通过分泌TGF-β而发挥促血管瘤自然消退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Clusterin/apoJ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不同时期血管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时期血管瘤中Clusterin/apoJ、TGF-β的表达水平以及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对各期肥大细胞进行染色。结果增生晚期肥大细胞计数明显多于增生早、中期(P<0.01),退化早期肥大细胞计数明显多于退化中、晚期(P<0.01)。Clusterin/apoJ和TGF-β在增生晚期的表达明显强于其在增生早、中期的表达(P<0.01),在退化早期的表达明显强于其在退化中、晚期的表达(P<0.01)。不同时期中肥大细胞计数与Clusterin/apoJ和TGF-β表达的平均阳性面积率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1),不同时期中Clusterin/apoJ和TGF-β表达的平均阳性面积率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肥大细胞可能对血管瘤的消退进程起促进作用。Clusterin/apoJ和TGF-β可能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发挥促进血管瘤消退的作用;TGF-β可能通过正性调节Clusterin/apoJ的表达而发挥促进血管瘤自然消退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19在血管瘤发生、发展及退化过程中的表达状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检测人皮肤血管瘤增生期、退化期及正常皮肤组织中p19的表达水平.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不同时期血管瘤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p19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和面积.结果: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p19表达水平低于退化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19的表达水平与血管瘤的发生、发展与消退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16蛋白在人血管瘤发生、发展及消退过程中的表达状况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检测人血管瘤增生期、消退期及正常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P16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消退期,消退期血管瘤内皮细胞P16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组织,各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①P16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血管瘤的发生、发展及消退有关。②P16蛋白通过抑制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生成在血管瘤的消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检测正常人及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唾液中癌胚抗原(CEA)和IgA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CEA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IgA用免疫球蛋白试剂盒(比法法)。结果:恶性肿瘤和正过人比较,CEA和IgA含量都显著增高(P<0.01),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比较,CEA和IgA含量方显著增高(P<0.01)。CEA和IgA含量水平与恶性肿瘤分期呈正相关,CEA相关系往r=0.60(P<0.01),IgA相关系数r=0.41(P<0.05)。结论;口腔便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唾液中CEA、IgA含量显著增高,并与肿瘤分期呈正相关,签提唾液CEA,IgA检测对肿瘤良、恶性鉴别,临床畏助诊断以及恶性肿瘤预后和疗效监测有一定指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Halimeter与感官分析测量口臭的相关性。方法:用Halimeter测量68名受试者,与嗅觉测量的结果作相关分析。结果:二乾有显著相关,r=0.807(P<0.01)。结论:二者用于口臭测量有显著相关。提示Halimeter可作为用于口臭研究的一种简便工具,可更准确地表达口臭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acrophage inhibitory cytokine-1,MIC-1)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以及p53在婴幼儿血管瘤中的表达及其关系,探讨MIC-1在血管瘤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血管瘤组织标本中MIC-1和VEGF、p53的表达情况,分析MIC-1与VEGF、p53在不同时期婴幼儿血管瘤中表达的相关性。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χ2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MIC-1在增殖期和消退期血管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19%和34.78%,2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VEGF在增殖期和消退期血管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30%和43.48%,2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p53在增殖期和消退期血管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48%和30.43%,2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MIC-1在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MIC-1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 (r=0.613,P<0.01),与p53的表达也呈正相关(r=0.753,P<0.01)。结论:MIC-1可能与血管瘤的发病及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凋亡调控基因livin和caspase-3在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其变化对血管瘤病程演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血管瘤组织标本中livin和caspase-3的表达,同时采用末端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染色(TUNEL)技术检测血管瘤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SPSS17.O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aspase-3阳性表达率在增殖期和消退期血管瘤分别为42.31%和81.82%,2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Caspase-3在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不表达或低表达。Livin阳性表达率在增殖期和消退期血管瘤分别为88.46%和31.82%,2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Livin在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不表达或低表达。Livin与caspase-3的表达呈负相关(r=-0.539,P<0.01)。血管瘤消退期细胞凋亡显著高于增殖期,在血管瘤内皮细胞中,Livin与凋亡呈负相关(r=-0.640,P=0.004),而caspase-3与凋亡呈正相关(r=0.471,P=0.042)。结论:Livin和caspase-3与血管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血管瘤是婴幼儿血管瘤的特殊类型,分为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和快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2种亚型,临床少见,治疗意见尚不统一。本文报告1例右下颌下区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病例,经口服普萘洛尔(14个月)治疗,获得理想效果。认为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不会自行消退或消失,应早期干预。口服普萘洛尔的不良作用少且轻,可作为一线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c-Myc在血管瘤不同时期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6例血管瘤标本(增殖期30例,消退期26例)中VEGF和c-Myc的表达。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结果:VEGF在增殖期血管瘤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100%;而在消退期血管瘤中阳性率为61.54%;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c-Myc在增殖期血管瘤中阳性率为76.67%,在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的阳性率为100%,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VEGF在增殖期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上高表达,促进血管瘤增殖;在消退期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上低表达,有利于血管瘤消退。c-Myc在增殖期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上低表达,有利于血管瘤增殖;在消退期血管瘤的血管内皮细胞上高表达,促进血管瘤消退。增殖期血管瘤中c-Myc和VEGF协同作用,可能促进血管瘤的增殖;血管瘤消退期中,VEGF低表达时,高表达的c-Myc可能加速血管瘤消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对婴幼儿增殖期血管瘤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增殖期血管瘤婴幼儿23例,分别于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前及治疗后3、7、14d时采集瘤内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瘤内血清中VEGF的含量。结果: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后3d和7d时,瘤内血清中VEGF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14d时,瘤内血清中VEGF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婴幼儿增殖期血管瘤,能明显降低瘤内血清中VEGF表达水平,但具有时效性,仅依此来评估婴幼儿血管瘤生长增殖速度及平阳霉素的治疗效果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雌二醇(E2)及尿bFGF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患者中的表达差异,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鉴别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78例增殖期血管瘤患者、18例消退期血管瘤患者及25例脉管畸形患者的血清和尿上清液,阴性对照为48例单纯唇腭裂患者,所有患者年龄均≤30个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和尿bFGF浓度,并对尿bFGF浓度进行尿肌酐平衡;应用放射免疫方法(RlA)检测各组血清E2浓度.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血管瘤患者血清bFGF浓度>脉管畸形患者血清bFGF浓度>对照组血清bFGF浓度,3组之间浓度有显著差异(P=0.027);血管瘤患者尿bFGF浓度>脉管畸形患者尿bFGF浓度>对照组尿bFGF浓度,3组之间浓度有显著差异(P=0.000);增殖期血管瘤患者尿bFGF浓度显著高于消退期血管瘤患者(P=0.04);血管瘤、脉管畸形患者和对照组3组之间血清E2浓度有显著差异(P=0.000);脉管畸形患者和对照组的血清E2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尿bFGF浓度可作为血管瘤鉴别诊断的指标,血清E2浓度可用于诊断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并判断血管瘤是否处于增殖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增殖期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治疗过程中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7(EGFlike domain 7,EGFL7)在血清、尿液中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例患者服药前以及服药后4、12周血清及尿液中EGFL7的水平,分析其与疗效的关系。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Ridit检验和F检验。结果:2例效果为优(17%),11例为好(46%),14例为良(29%),3例效果差(9%)。治疗前血清EGFL7水平最高(20.62±12.011)μg/mL,服药后4周(13.488±9.826)μg/mL和服药后12周(3.811±2.154)μg/mL,EGFL7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治疗前尿液EGFL7水平最高(13.373±0.621)μg/mL,服药后4周(9.584±0.659)μg/mL和服药后12周(2.358±0.597)μg/mL,EGFL7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血清中EGFL7治疗前与治疗后12周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4周与12周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尿液中EGFL7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12周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增殖期婴幼儿血管瘤有效,可能是与降低患者血清及尿液EGFL7分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2012年9月,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53例血管瘤患儿,从0.5mg/(kg.d)开始,逐渐加大剂量至2mg/(kg.d),连续服用,总疗程为2.75~5.75个月。随访7个月.观察并记录血管瘤的颜色、大小,息儿的不良反应,有无反弹。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2d后,100%的血管瘤颜色变淡;治疗2周后,25.9%的血管瘤直径缩小75%。疗效评价I级(差)3例,Ⅱ级(中)18例,Ⅲ级(好)19例,Ⅳ级(优)13例。不同年龄、部位、类型的血管瘤疗效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