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夏季高原军训动脉血气和肺功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部队在高原集训中动脉血气酸碱和肺通气功能变化.方法将由低海拔区进驻高原的青年士兵480例随机分为复方红景天(RadiodaCompoundRCO)防治组(RG),参芪花粉合剂(AstragalusCodonopsisCompoundACO)防治组(AG),安慰合剂组(对照组CG1和CG2)各120例,均于进驻高原前24h分别服用RCO、ACO和安慰合剂.按预设方案分别登记呼吸次数(R)*min-1、脉搏次数(P)*min-1,进驻高原不同梯度(2900m,3200m,3700m,4400m)后依次登记R、P,并按记分标准登记不同梯度的高原反应.同时随机抽测4组的中心动脉血气、肺功、指氧饱和度(SaO2).结果在2900m、3700m、4400m不同海拔梯度PaO2和SaO2呈梯度性下降,但PaCO2呈不稳定上升,脉搏、呼吸次数增快,肺功出现代偿性加强变化.在3700m,4400m两个梯度的PaO2RG比CG1和CG2分别高出4.4mmHg(P<0.01),3.4mmHg(P<0.01),各组间其它指标亦有相应的变化趋势.结论高原军事作业过程中PaO2下降明显,pH、PCaO2呈显著不稳定上升状态.预服中药RCO、ACO可增强高原适应性,提高PaO2,降低AHR和ARI发生率,适用于部队群体进驻高原的防护.  相似文献   

2.
夏季高原军事作业中急性高原病的现场观察与防护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高原军训中的发病特点规律、血气变化及防治。方法 :将由低海拔区进驻高原的青年群体 4 80例随机分为复方红景天 (RhadiodaCompoundRCO)防治组 (RGn =12 0 ) ,参芪花粉合剂 (AstragalusCodonopsisCompoundACO)防治组 (AGn =12 0 ) ,安慰合剂组 (PCO)对照组 (CGn =2 4 0 ) ,均于进驻高原前 2 4h分别服用RCO、ACO和PCO。按预设方案登记呼吸次数 (R)·min-1、脉搏次数 (P)·min-1和进驻高原不同梯度 (2 90 0m、32 0 0m、370 0m、4 4 0 0m)后的R、P ,并按记分标准登记用药前后不同梯度的高原反应。随机抽测三组的中心动脉血气、肺功、指氧饱合度 (SatO2 )。结果 :在 32 0 0m、370 0m、4 4 0 0m不同海拔梯度急性高原病 (AHAD)RG和AG明显低于CG ,至 4 4 0 0mAHAD(含 3例高渗脱水 )累计发生率 16 7/ 4 80例 (34.8% ) ,RG、AG、CG分别为 35 / 12 0 ,30 / 12 0 ,10 2 / 2 4 0 ;有明显呼吸功能不全 (AIR)或脑水肿、肺水肿症征者分别为 1/ 12 0 ,1/ 12 0 ,14 / 2 4 0。在 370 0m ,44 0 0m两个梯度的PaO2 RG比CG分别高出 4 .4mmHg(P <0 .0 1) ,3.4mmHg(P <0 .0 1)。结论 :预服中药RCO、ACO可增强高原致适应性 ,提高PaO2 ,降低AHAD、AIR发生率 ,适用于部队群体进驻高原的防护  相似文献   

3.
高原现场作业期间中心动脉血气与酸碱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青年士兵高原现场作业过程中的血气变化规律.方法:将来自海拔800m以下的青年士兵分为非军事作业组和军事作业组.按海拔高度分为2900m组、3200m组、4400m组、5060m组.采用阶梯式进驻作业现场, 对比观察相同、不同高度的血气酸碱变化趋势.结果:作业和非作业状态中心动脉血气,PaO2,PaCO2,HCO3-,PAO2,A-aDO2等参数均随海拔高度上升出现不同程度变化;相同高度(4400m)军事作业组的上述参数与非军事作业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但pH值在4个梯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青年群体阶梯式进驻高原现场作业,中心动脉血气和酸碱变化显著,明显异于非作业组,大部分符合呼吸代偿性酸中毒标准,个别病例也接近呼酸代酸标准.在海拔高度4400m以上作业状态下, PaO2≥45mmHg,SaO2≥0.8,7.30≤pH≤7.48,可能是作业状态可允许的最大限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平原人急进高原后立即开展工作的高原反应发生和工作完成情况,探索平原部队急进高原后执行应急任务的急性高原病(AMS)防治措施。方法:3批从平原(海拔500 m)乘飞机进入高原(海拔3 680、4 300 m)的11名研究对象,年龄28~55岁,男性8名,女性3名,除1名女性外,其余均有高原短暂生活史。在进入高原后,立即开展轻度劳动强度以下的工作。在他们进入高原后的前3 d,每晚逐日进行高原反应症状调查和评分,并观察他们的工作完成情况。结果:5人出现轻度高原反应症状,评分2~4分,未发生AMS;其余6人未出现高原反应症状。11人均圆满完成预期工作任务,未发生其他异常反应。结论:平原人急进高原后,对AMS的预防不应局限在"静态"的防治措施上,有医学保护的前提下,可以立即开展轻度劳动强度以下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黄芩苷胶囊对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的预防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 80名急进高原健康男性青年随机分为3组, 黄芩苷组(n=32)、红景天组(n=24)和安慰剂组(n=24)。3组在进入高原前2 d、进入高原后连续3 d分别服用黄芩苷胶囊(0.5 g, 2次/d)、红景天胶囊(0.76 g, 2次/d)和安慰剂(2粒, 2次/d)。检测急进高原前(海拔397 m)和急进高原后(3658 m)受试者氧饱和度、心率、收缩压、舒张压, 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 PASP)和平均肺动脉压(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 MPAP), 统计急进高原后各组的AMS发病率。结果 急进高原后安慰剂组、黄芩苷组和红景天组的AMS发病率分别为58.3%(14/24)、25.0%(8/32)和29.2%(7/24), 与安慰剂组比较, 黄芩苷组及红景天组AMS发病率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急进高原前比较, 各组受试者急进高原后心率、血压及肺动脉压均升高, 氧饱和度降低(P<0.05);与安慰剂组比较, 黄芩苷组血压及心率明显降低(P<0.05), 红景天组急进高原后氧饱和度升高、肺动脉压降低(P<0.05)。结论 黄芩苷组可能通过降低血压及心率预防AMS的发生, 红景天胶囊可能通过升高氧饱和度, 降低PASP、MPAP预防AMS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舒理康胶囊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现场实验结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现场验证舒理康胶囊的抗缺氧功效,探寻新的预防急性高原反应药物。方法:随机选择150名空运进驻日喀则(海拔3900m)的新兵,将他们分为3组,分别服用空白胶囊(对照组)、舒理康胶囊(舒理康组)和红景天胶囊(红景天组)。在进入高原前2天开始服用,连续服用至进入高原后的第5天止。在受试者进入高原后,每日傍晚由专人对受试者的急性高原反应症状进行调查和评分。结果:在前3天的评分中,舒理康组的评分都是最低,且评分为0分(无高原反应)的百分比分别是34%、60%和76%;对照组分别是28%、48%和76%;红景天组分别是24%、40%和66%。评分(1~4)分(基本无高原反应)的情况与0分基本相同。在>10分(中度以上急性高原反应)的项目中,舒理康组未发生1例,而其它两组分别有2例、1例。结论:舒理康胶囊可以减轻缺氧症状的严重程度,降低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具有预防高原反应的功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武警士兵驻藏时间对体能和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以更好地指导士兵习服及高原体能训练。方法 选取驻西藏海拔3700 m武警某部男性士兵69人为研究对象,按入伍驻藏时间的不同分为急性高原暴露组(n=36)和慢性高原暴露组(n=33),分别于3 km测试前后进行睾酮(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 (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红细胞数目(RBC)、血红蛋白浓度(HB)检测,并在3 km测试后应用运动自觉强度(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评估疲劳程度。结果 慢性高原暴露组3 km测试成绩明显优于急性高原暴露组[(910.00±62.20)s vs. (944.56±74.46)s, P<0.05],RPE评分明显低于急性高原暴露组[(7.53±0.81)分 vs.(8.39±0.75)分,P<0.05],且3 km测试成绩及RPE评分与驻藏时间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311,P=0.009和r=-0.344,P=0.004);3 km测试前,慢性高原暴露组T、RBC、HB明显高于急性高原暴露组,而CK、CK-MB、LDH、AST则明显低于急性高原暴露组(P<0.05)。3 km测试后,两组T、CK、CK-MB、LDH、AST均显著增加(P<0.05),但RBC、HB均无明显变化;两组相比各项指标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驻高原武警士兵对高原低氧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伴随生化指标的相应变化;随着驻藏及训练时间的延长,其低氧环境生理适应性更强、体能更好。  相似文献   

8.
低氧是高原环境影响人体的主要因素,危及进入高原人员的健康,诱发急性高原病。心血管的功能就是运送组织需要的氧并根据组织代谢需氧量的变化做出适应性调节。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是反映心血管系统对低氧适应性调节的指标,并且容易进行实地测量。本文主要分析世居平原的健康青年男性在3600m高原习服1个月后乘汽车急进至4400m高原后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变化规律及其与急性高原病之间的关系。作者随机选择127名在3600m高原习服1个月后乘汽车急进至4400m高原的健康青年男性作为观察组,填写制式急性高原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亚高原训练对少数民族拳击运动员部分身体机能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11名备战第15届多哈亚运会的少数民族优秀拳击运动员,分别于亚高原训练前、亚高原训练第10天、亚高原训练第20天和亚高原训练后第10天早晨9∶00~9∶30空腹取静脉血和晨起中段尿,测定血常规、血清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血清睾酮(T)、皮质醇(C)及尿常规等生化指标。结果:与亚高原训练前相比,亚高原训练第10天,运动员红细胞计数(RBC)和红细胞压积(HCT)均显著升高(P<0.05),BU显著升高(P<0.05);亚高原训练第20天,RBC、HCT、Hb和BU显著升高(P<0.05);CK、T和T/C显著下降(P<0.05,P<0.01,P<0.05);亚高原训练后第10天,RBC、Hb、HCT、CK、BU与亚高原训练前无显著性差异,T、T/C仍显著低于亚高原训练前水平(P<0.05),尿十项检测结果总体无明显异常指标出现。结果表明:本组拳击运动员基本能适应本次亚高原训练负荷。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强度耐力训练后模拟急进高原24h内心率变异性(HRV)与急性高原反应(AMS)的关系。方法:选择分别经过极限强度、有氧、无氧耐力训练的男性新兵43例,检测在模拟急进4500m高原24h期间2、10、20h的HRV,分析其与AMS的关系。结果:极限耐力组、有氧耐力组RMSSD、PNN50均显著下降,无氧耐力组呈先下降后升高曲线;有氧耐力组LF/HF先下降后增高,无氧耐力组、极限耐力组则呈先增高后下降曲线;极限耐力组、有氧耐力组SDNN、TP呈下降趋势,无氧耐力组则无显著变化。AMS症状评分与模拟急进高原后10、20h时LF/HF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SDNN、RMSSD、PNN50、HFn呈显著负相关(P<0.05,P<0.01)。结论:极限强度耐力训练和有氧耐力训练不利于对急进高原环境的习服;无氧耐力训练使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活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增强ANS的调节能力,有助于提高急进高原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患者肺功能与正常对照组肺功能变化的比较,探讨高红症肺功能受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测定30例高红症患者的肺功能,并与正常对照组从年龄,性别,居住海拔高度,肺通气功能,弥散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高红组患者肺功能各项通气指标(VC MAX、FVC、FEV1、FEV1%FVC、PEF、FEF25、FEF50、FEF75、MMEF75/25)及弥散指标(TLCO/VA)均降低;而残气量及残总比指标(RV-He、RV%TLC-He)增加。高红组吸烟者与对照组吸烟者比较MV指标显著降低。结论:高红症患者有明显的肺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肺泡通气量明显降低和(或)弥散功能降低,而残气量有所增加。吸烟、体力劳动、长期生活的海拔高度有可能是HAPC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快速进入高原者肺功能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快速进入高原者机体在高原低氧环境下肺功能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在 15 0名快速进入高原者中随机抽取 4 0人 ,于进藏前 1d及进藏的第 3d和第 7d分别进行肺功能检测 ,检测项目包括用力肺活量 (FVC)、一秒通气量 (FEV1.0 )、用力肺活量 /肺活量预测值 (%FVC)、一秒率(FEV1.0 % )、最大峰流速 (PF)及中期流速 (V75~V2 5 ) ,并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快速进入高原者进入高原后肺功能各指标检测均较平原值升高 ,其中进入高原第 3d各指标变化尤为显著 ,第7d次之 (P <0 .0 5~ 0 .0 1)。结论 :快速进入高原者为适应高原缺氧环境 ,肺功能会发生由代偿到逐步习服的生理性改变 ,了解此过程 ,对于快速进入高原者AHAD的预防 ,尤其是对快速进驻高原部队合理科学的训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富氧水对急性缺氧大鼠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取14只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2组:①低氧组(n=7):低氧模型是将大鼠置于模拟海拔5400m低压氧舱内3d;②富氧水组(n=7):置于模拟海拔5400m低压氧舱内,每天早晚各灌服富氧水一次,每次5mL,连续3d。第4d上午在模拟海拔5400m的低压氧舱内,低氧组和富氧水组动物用10%氨基甲酸乙酯腹腔麻醉,分别经右颈外静脉插入心导管至右心室、肺动脉,用多道生理记录仪连续描记5min肺动脉压力曲线,测定心率(HR)、肺动脉压力(PAP)、右室收缩压(RVSP)和舒张压(RV-EDP)、右室等容收缩期心室内压力上升最大速率和右室等容舒张期心室内压力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富氧水组较低氧组HR、RVSP、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降低,±dp/dtmax增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别(P〈0.01或P〈0.05);RV-EDP和肺动脉舒张压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富氧水具有降低肺动脉压,改善血流动力学和心肌传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研究青藏高原世居藏族青少年运动负荷下心、肺功能,以探讨其高原低氧的适应机制。方法:对居住在青藏高原海拔4200m的世居藏族和同龄移居的汉族青少年静息和运动负荷心、肺功能指标进行测定,指标包括CI(心指数)、VO2(氧耗量)、VCO2(CO2排出量)、DO2(氧供给量)、ERO2(氧摄取率)、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等。结果:两组比较,静息状态下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别(P>0.05);但在最大运动负荷状态下,除ERO2外,世居藏族的各项指标均明显大于移居汉族;两组各项指标从静息—运动的变化幅度,世居藏族的CI、VO2、VCO2、DO2明显大于移居汉族(P<0.01,而SO2变化幅度却明显小于移居组(P<0.01)。结论:世居藏族青少年以CI、VO2、DO2为代表的强大的心肺储备功能是他们取得最佳高原适应的基础和保障,这可能是该民族世代生活在高原低氧环境中不断自然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清触珠蛋白(HPT)水平的变化.方法:我们利用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的Array360特种蛋白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散射比浊法),对移居雁石坪地区(海拔4 750m)的42例HAPC患者、同海拔50例健康人以及50例北京地区(海拔50m)健康人,进行血清触珠蛋白检测.结果:血清触珠蛋白随着海拔的增高而降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血清触珠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同海拔健康人群(P<0.01).结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血触珠蛋白含量明显降低,血清触珠蛋白降低是否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有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三康胶囊对高原移居青年心功能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在高原服用三康胶囊对移居青年体力作业效率的影响。方法:对进驻海拔3 700m一年的10名青年在服药前和服药15天后分别用EGM-II型踏车功量计做坐位踏车运动,初始负荷功率为50W,每3min递增50W,以60r/min连续踏车至200W 3min后终止,按公式计算心功能指数。结果:服药前心功能指数为51.15±3.47,服药后心功能指数为56.13±3.52,服药后较服药前心功能指数明显增高,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服用三康胶囊能明显提高高原移居青年的心功能及做功效率。  相似文献   

17.
高原康胶囊对快速进入高原者肺功能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高原康胶囊对快速进入高原者的肺功能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将 80名由平原乘飞机初次进入高原的战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于平原登机前开始给予口服高原康胶囊 ,2粒 /次 ,3次 /日 ,连续服用 3日 ,对照组给予安慰剂 ,分别于进入高原的前1d及进入高原的第 3d和第 7d对两组快速进入高原者的肺功能进行检测 ,并对两组的肺功能及 7d内急性高山病 (Acutemountainsickness ,AMS)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在进入高原后肺功能各指标均较平原增加 ,但实验组比对照组增加更为显著 (对照组P <0 .0 5~P <0 .0 1,实验组P <0 .0 5~P <0 .0 0 1) ;且实验组的AMS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实验组 5 % ,对照组 32 .5 % ,P <0 .0 0 1)。结论 :高原康胶囊能非常显著地改善快速进入高原者的肺功能 ,通过提高快速进入高原者的高原适应能力而显著降低其AMS的发病率 ,有利于AMS的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西地那非对低氧大鼠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取13只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2组:①低氧组(n=7):低氧模型是将大鼠置于模拟海拔5400m低压氧舱内3d;②低氧加西地那非组(治疗组,n=6):缺氧方法及条件同低氧组。第4d上午在模拟海拔5400m的低压氧舱内于实验前1h灌胃给予2.5mg/0.5mL枸橼酸西地那非。低氧组和治疗组动物在相应的时间点内,用10%氨基甲酸乙酯腹腔麻醉,分别经右颈外静脉插入心导管至右心室、肺动脉,用多道生理记录仪连续描记5min肺动脉压力曲线,测定心率(HR)、肺动脉压力(PAP)、右室收缩压(RVSP)和舒张压(RVEDP)、右室等容收缩期心室内压力上升最大速率和右室等容舒张期心室内压力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HR、RVSP降低,-dp/dtmax增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别(P<0.01);肺动脉收缩压降低, dp/dtmax增高,有显著性差别(P<0.05),RVEDP、肺动脉舒张压、肺动脉平均压无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西地那非具有改善急性低氧大鼠血流动力学,降低肺动脉压,保护心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高海拔地区(海拔2260m)行肺叶切除术对患者的肺功能、血气分析的变化,生活质量、生存期的影响。方法总结35例肺叶切除患者年龄、肺功能变化、血气变化。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高海拔地区肺叶切除术后不同年龄组肺功能最大通气量(MVV)、肺活量(VC)的下降比平原地区明显,差别有高度的显著性(P<0.01)。术后血氧饱和度(SaO2)上升明显(P<0.01),但二氧化碳分压(PCO2)略有下降(P<0.01)。结论①高海拔地区肺叶切除术后肺功能损害比平原地区严重;②肺功能的代偿和年龄有明显的差别,年龄越大其肺功能的代偿能力越差;③术后提高了肺通气和换气功能,改善了通气/血流比,SaO2上升,PCO2略有下降;④通过上述资料探讨高海拔地区肺叶切除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急进高原健康成人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情况的调查,初步探讨了急进高原时健康人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的变化趋势和各项症状指标在评估急性轻症高原病中的重要性。方法:对由海拔2260m急进到海拔3500m和4600m地区身体健康的成年人随机分组,在3天内、7天和15天3个时间段进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观察其变化情况。分析各项症状指标的发生率。结果: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在4600m海拔地区,3天内组和7天组与15天组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别(P<0.01),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随着留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与3500m15天组比较,只有4600m7天组有差别(P<0.05)。在同一海拔地区,随着时间的延长,无反应率先降后升;轻度反应发生率先略有升高,而后降至初进高原的水平;中度反应发生率先轻度升高,而后降低至最低。在各组16项症状中,发生率排名前四位的共有7项——头痛、头昏、心慌、气短、胸闷、腹胀和口唇发绀;在4600m的3组中,症状发生率排名第一的均为头痛;3500m组症状发生率的排名与4600m各组有较大的区别。结论:健康青壮年人在急进到高海拔或特高海拔地区后,开始习服至少需要2周以上时间。急性轻症高原病首先是较为敏感的脑组织发生病理生理改变所致,人体急进高原后,主要以心、脑、肺器官发生应激性改变为主。建议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研究中,宜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法对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调查者和被检者进行诊断的统计学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