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郁病常见于内科疾病,亦可见于皮肤科疾病;可单发,也常见于其他多种疾病中。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郁滞不得发越,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1]的五气之郁(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丹溪心法》[2]的气、血、痰、火、湿、食等的六郁,《赤水玄珠》[3]的五脏平气自郁以及《景岳全书》[4]的怒、思、忧、惊、恐等情志之郁。狭义是指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气机郁滞,日久必然化火,即所谓"气有余便是火",而"火郁"即当"发之",其深意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2.
临床很多病证与郁证关系密切。如《丹溪心法·六郁》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景岳全书》载:"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关于郁证的治法,清代李用粹《证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医学中,郁证是指由于精神情志异常变动而引起的以气机阻滞为核心病机的一类病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郁证泛指六淫外感、七情内伤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包括气、血、火、痰、湿等病邪壅塞气机所致病证;狭义则特指情志不舒、七情所伤而致气机郁滞的病证。关于治疗,《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提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强调"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并载有属郁证  相似文献   

4.
"郁病"从中焦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病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易怒易哭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包括现代医学的抑郁症、焦虑症。“郁”在中医学中的概念经历了五气之郁、五脏之郁、气血痰火湿食六郁、情志之郁的演变过程。“郁证”在现代中医学中的涵义主要指情志郁结,亦可称之为“郁病”。  相似文献   

5.
郁证是发病范围较广的一种病证,《内经》有五郁之治,丹溪倡六郁之说,明·张景岳有“情志之郁”之论述,阐发“五气之郁是因病而郁,情志之郁是因郁而病”的观点,并分怒郁、思郁、忧郁三证论治。《类证治裁》亦有“病发心脾不得隐曲,思想无穷,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郁证证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继承《内经》创立了治郁诸法,散见于六经之中。笔者将其归纳为气郁证治、火郁证治、水郁证治、痰郁证治、湿热郁结证治、血郁证治六法,并结合典型病例论述了郁之联系和区别、治则治法、方药方义等。并且指出《伤寒论》之诸多治郁之法内涵广泛、匠心独运,对后世影响大,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崔瑛 《江西中医药》2008,39(4):12-13
食郁证属于中医郁病范畴,为气、血、痰、火、食、湿六郁证之一。最先提出六郁之名的是元代医家朱丹溪,他在《丹溪心法》中首创六郁之名,并且创制了越鞠丸、六郁汤等有效方剂。而郁证作为病名最早是在明代虞抟所著《医学正传》中出现。关于郁的论述就更早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五气之郁的文字,如“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  相似文献   

8.
试论郁滞证     
有关郁滞证的病名纷繁复杂 ,有“五郁”、“六郁”、“郁证”、“积聚”、“瘕”、“癖块”、“痞块”、“鼓胀”等。病机与病因多局限于脏腑病机 ,或气血营卫病机 ,或六淫邪气病机。其实《内经》中早就有关于郁滞证的论述 ,如《灵枢·百病始生》云 :“积之始生 ,得寒乃生” ,“卒然外中于寒 ,若内伤于忧怒 ,则气上逆则六俞不通 ,温气不行 ,凝血蕴裹而不散 ,津液涩渗 ,着而不去 ,而积皆成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还载有 :“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 ,土郁夺之 ,金郁泄之 ,水郁折之”的治疗总则。历代医家论述更多 ,如《丹溪心法·六郁》…  相似文献   

9.
正郁证是临床一个常见病症,溯古至今,各代医家对郁证的研究内容丰富,各持其理。据《说文解字》[1]"郁,木丛者。"其引申的意思为郁结郁积之意。"心郁郁之忧思兮",郁证乃郁结、郁积之象的统称,其内涵广泛,包括气、血、痰、火、湿、食郁等。此篇所论之郁证,即西医所说的的抑郁症,通常多因长久情志不畅所致的低落失望感或伴随焦虑障碍的一种临床症状的统称。由于社会环境变化、各种压力及人的心理因素等各方面原因,抑  相似文献   

10.
“火郁发之”一词,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郁者,郁滞不得泄越也,《赤水玄珠·郁证门》讲“夫郁者,结滞而不通畅之谓,当升而不得升,当降而不得降,当变化而不得变化,所以为郁.”火郁即无形之火被有形之邪所阻隔,不能正常发散、发越,以致陷伏于里,产生的多种变证.发即发散、发越之意,使陷伏于里的邪热,通过发散的办法,发越透达而出.如《景岳全书》云:  相似文献   

11.
久病多郁多见于身患重病或疑难病症,久治不愈或情郁日久转化为躯体病证后伴发的或隐潜的情志之郁,此类郁证症状奇多,病情复杂,症显于外而郁隐于内,诚如《古今医统·郁证门》所言:“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临证所见,大致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2.
火郁证是指阳气怫郁 ,火邪壅闭于里的症候群。《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火郁发之” ,明示火郁证的治法。观历代先贤治疗火郁证的用药规律 ,以配伍风药最为广泛。盖火性升散 ,喜上炎而恶抑遏 ,火邪郁结于内 ,若单纯使用大剂寒凉药清降 ,则恐冰伏邪火 ,凝结气机 ,欲清反滞 ,郁结不得开 ,火邪亦难去 ,且易生他变。张景岳所说“但使气得升扬 ,则火郁自解” ,提示治疗火郁证选方用药不能限于清降 ,还要把握火性升散的特点 ,酌情配伍轻灵之品 ,于清降中复以宣泄透越之力 ,则郁结易开、火郁得泄。风药辛散轻灵 ,籍“轻而扬之”之性开宣汗道、因…  相似文献   

13.
陈亦人教授医话(连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三、饮停神浮发为郁 温化安神方应机郁证乃是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疾病总称 ,临床以性情抑郁 ,情绪不宁 ,悲伤欲哭 ,卧不安寐等为特征 ,可见于西医学之神经官能症、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患 ,临床极为常见。关于本病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论述不一 ,因肝主疏泄 ,故多认为系肝气郁结所为 ,间或提出气、血、痰、食、火、湿六郁者 ,其治疗常以疏肝解郁为大法。如《证治汇补·郁证》即提出 :“郁证虽多 ,皆因气不周流 ,法当理气为先。”故对郁证属实者 ,治每疏肝理气 ,兼以化痰、清热、消食等。对迁延日久者 ,则又分别采用养心安神 ,…  相似文献   

14.
凡滞而不得发越之证,总称郁证。感受外邪及情志郁结都可以致郁。《内经》有五郁之说,丹溪有六郁之论。对七情内郁固然应该重视,但对六气外郁,亦不应当忽略。兹将笔者治疗外感致郁验案介绍如下: 患者女,40岁。主诉胸闷憋气,善太息1年于1990年4月26日就诊。患者于去年4月无明显原因出现恶寒、低热。咳嗽、胸闷、憋气,曾按“感冒”“梅核气”“神经  相似文献   

15.
郁者,滞而不通之义也。所谓郁证就是指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在体内运行不畅,甚至停滞于体内形成有形之实邪的一类疾病。消法是通过消坚散结和消食导滞的作用对停滞于脏腑、经络、肌肉之间的气、血、痰、湿、食等有形实邪,使之消散的一种治法。元·朱丹溪首创越鞠丸,用于治疗气、血、痰、火、湿、食引起的“六郁”,是消法治疗郁证的典范。根据邪郁人体的轻、中、重程度不同,消法相应地分为轻消、中消、重消三消。目前通常使用辨证的方法,将临床上常见的郁证分为气郁、血郁、痰郁三个证型简化讨论。  相似文献   

16.
<正> 郁证,是由于气机郁滞不通所引起的病证。郁证的形成,《证治汇补》提出“……或七情之抑遏,或寒暑之交侵,而为九气怫郁之候,或雨雪之侵淫,或酒食之积聚,而为留饮湿郁之候”。可见郁证有因外邪侵袭导致脏腑气机不通而成郁者,亦有因情志不遂、郁怒、思虑、悲哀、忧愁等七情所伤,导致阴阳气血失调而致郁者。从疾病形成的原因来看,郁证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郁,如《医经溯洄集·五郁论》所说:“凡病之起也,多  相似文献   

17.
通窍活血汤亦治梅核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梅核气的病因多为情志所伤 ,肝失调达 ,肝气郁结 ,循经上逆 ,结于咽喉 ;或因肝病乘脾 ,致肝郁脾滞 ,运化失调 ,津液不能输布 ,积聚成痰 ,痰气互结于咽喉而发病。顽固性梅核气 ,久治不愈 ,迁延日久可由气传血 ,由经入络 ,络主血 ,脉络阻滞 ,则络中之血亦随之而瘀。元·王安道《医经溯洄集·五郁论》云 :“凡病之起也 ,多由手郁 ,郁者 ,滞而不通之义”。《丹溪心法·六郁》中说 :“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 ,一有怫郁 ,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都说明了情志不畅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而气为血之帅 ,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瘀 ,此亦前人之所谓“…  相似文献   

18.
<正> “火郁发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是中医临证的重要治则。虽火郁发之在《内经》中早已提出,但未引起医家的重视。唯刘完素提出:“火热内甚,可致郁结”。并指出“平日目无所见者……皆热甚郁结之所致  相似文献   

19.
"郁"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情志郁证"形成于《景岳全书》,后世论"郁证"多基于《内经》的"五郁"及张景岳"情志三郁"理论,"情志"与"郁证"的具体关系、发生机制尚未清晰。本文主要结合古籍文献及现代情志理论研究,从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的角度,探讨"情志三郁"的理论渊源及具体产生机理。  相似文献   

20.
殷学超 《国医论坛》2002,17(3):15-16
郁者 ,滞而不通之义也。所谓郁证就是指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在体内运行不畅 ,甚至停滞于体内形成有形之实邪的一类疾病。消法是通过消坚散结和消食导滞的作用对停滞于脏腑、经络、肌肉之间的气、血、痰、湿、食等有形实邪 ,使之消散的一种治法。元·朱丹溪首创越鞠丸 ,用于治疗气、血、痰、火、湿、食引起的“六郁”,是消法治疗郁证的典范。笔者根据邪郁人体的轻、中、重程度不同 ,将消法亦相应分为轻消、中消、重消三个层次。目前通常使用辨证的方法 ,将临床上常见的郁证分为气郁、血郁、痰郁三个证型 [1] 简化讨论。今就此“三郁”谈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