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人类胚胎脑动脉分叉部弹力纤维和中层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MC)的构筑发育过程及特点。方法 收集胎龄12-28周人类胚胎共17例,每1个周龄取1例,男女不限.对胎脑Willis环周围的动脉分叉部行不同方向组织切片,观察弹力纤维和中层SMC的构筑发育过程。结果 胎脑Willis环周各动脉弹力纤维在1.5-12.6层之间,弹力纤维在同一切片有紊乱和逐渐减少现象,内弹力层第19周发育完整;中层SMC在1.1-9.0层之间,70.6%的胎脑动脉个别分叉部发现中层SMC缺陷,所取标本的30.3%发现中层SMC缺陷。结论 胎脑动脉内弹力纤维和中层SMC随胎龄增长而增多,内弹力层于第13-19周出现并发育成熟,脑动脉分叉部存在先天性SMC缺陷、弹力纤维紊乱和逐渐减少现象,有助于对脑动脉瘤病因假说的理解和验证。  相似文献   

2.
弹力组织是动脉壁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动脉瘤的形成可能是由弹性蛋白水解酶分解破坏动脉的弹力组织引起的。应用弹性蛋白水解酶将动脉壁弹力层消化,制备各种动脉瘤模型,主要制备方法有血管腔内灌注法、血管壁内注射法、血管表面滴注法、离体诱导法四种。其中以血管腔内灌注法最为常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压力和不同扩张直径球囊对血管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应用不同直径和压力的球囊扩张血管后,观察其管壁结构的变化。方法应用扩张球囊给予不同压力和不同扩张直径对游离猪的中小动脉血管进行持续扩张,随后进行肉眼、光镜及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在6个大气压扩张作用下,血管内膜部分脱失,中膜平滑肌层部分撕脱,内皮细胞与内弹力板层分离。在7个大气压球囊作用下,血管径增加10%,血管内膜不完整,中膜肌层可见撕裂,内弹力板断裂。在8个大气压球囊作用下,血管径增加15%,血管内膜不完整,中膜肌层可见撕裂。在9个大气压球囊扩张下,血管径增加15%,血管内膜层损伤更完全。在直径为2倍的球囊扩张作用下,血管内膜部分脱失,内皮细胞部分细胞器脱出。在直径为3倍的球囊扩张作用下,血管管径增宽1倍,血管内膜不完整,中膜肌层撕裂,内弹力板断裂。在直径为4倍的球囊扩张下,血管壁破裂,血管变形,血管内膜基本消失,中膜肌层普遍断裂并累及外膜肌层。结论血管壁损伤随球囊给予血管的压力及直径的增加而增加,压力作用和成倍扩张血管对血管壁的损坏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且压力的作用大于血管径扩张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责任动脉或血肿壁周围穿支动脉超微结构特点,探索高血压脑出血的微观机制。方法选择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CT证实并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中经皮质造瘘收集小动脉标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特点。结果12例标本中出血责任动脉4例,穿支动脉8例。电子显微镜下内皮细胞改变包括内皮细胞坏死、崩解、脱落;伴有内弹力膜变性、厚薄不均、断续不完整;以及中膜平滑肌细胞坏死、胞浆内肌丝凝聚成高电子致密物质。未见微动脉瘤结构。结论高血压患者脑小动脉壁的主要承力层的变化病理基础包括:内弹力层断裂、平滑肌层变性,弹性下降、钢性或脆性增加;在血流突变的情况下血管壁可发生钢性断裂或撕裂出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 检测脑动脉瘤患者动脉瘤及其皮层小动脉标本中MMP2 、MMP9、TIMP1、和TIMP2、的mRNA, 并定位产生它们的细胞。试图解释为什么脑动脉瘤的分布具有部位倾向性。方法 用地高辛标记的MMP2、MMP9、TIMP1、和TIMP2 antisense cRNA探针与脑动脉瘤及同一患者的皮层小动脉组织进行原位杂交, 定位产生它们的细胞。并用sense cRNA探针进行阴性对照。结果 所有脑动脉瘤标本中均见MMP9 mRNA 阳性杂交信号。在内膜, 尤其是内弹力层部位, 阳性杂交信号密集存在。脑动脉瘤壁内弹力层消失。动脉瘤患者的皮层小动脉标本中未发现MMP9 mRNA阳性杂交信号; 其内弹力层完整。在以上两种组织中均未发现MMP2 和TIMP1,2 mRNA的阳性杂交信号。结论 某些因素引起局部脑动脉的MMP9 mRNA增多, 导致局部内弹力层断裂、消失, 甚至动脉壁全层结构的破坏, 从而进一步引发脑动脉瘤的形成, 而MMP9 mRNA分布相对较少的部位无动脉瘤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Moyamoya病(MD)患者颈内动脉组织学、钙依赖性细胞粘附分子OCAM-1)、Ⅳ型胶原酶(MMP-2,MMP-9)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TIMP-2)mRNA的表达变化,以探讨MD的发病机制. 方法 尸解取MD患者病变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应用HE、Wergeit染色检测其组织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分别检测颈内动脉ICAM-1和MMP-2、MMP-9、TIMP-1、TIMP-2 mRNA的表达,同时设非血管病死亡的患者颈内动脉做对照. 结果 HE染色显示MD患者颈内动脉变细,存在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闭塞及钙化;Wergeit染色可见病变侧颈内动脉内膜纤维样增厚,内弹力层变薄、断裂,中膜平滑肌细胞变性,外弹力层厚薄不均,外膜变薄,局部剥落;透射电镜显示内膜增厚处平滑肌细胞增生,部分中膜肌细胞空泡变性,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或浓缩;免疫组化显示MD患者颈内动脉各层ICAM-1阳性标记多于对照患者.且以内膜处为主:原位杂交检测发现MD患者病变侧颈内动脉内膜、中膜和外膜存在MMP-9mRNA的阳性杂交信号,以内弹力层处密集. 结论 ICAM-1、MMP-9的高表达可能是导致颈内动脉弹力层、外膜破坏及管壁塌陷、狭窄、甚至完全闭塞的原因之一,与MD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烟雾病与颅内动脉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烟雾型与颅内动脉瘤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颈局部注射马血清方法建立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实验动物模型。结果 颈动脉受免疫复合物损伤后,内弹力层变性,迂曲、断裂,中膜平滑肌细胞沿弹力纤维断裂处向内膜伸入增生,致管腔狭窄或闭塞。脑组织长期缺血,小血管代偿性增生形成异网,同时,颅内动脉壁受免疫复合物损伤后,局部弹力纤维变性,断裂,在侧支血流冲击下向外突出,形成动脉瘤。本实验10只动物中4只产生5个  相似文献   

8.
大脑动静脉畸形(AVM)是以许多大的异常血管通道伴有内皮和弹力层发育不全为特征的病变,其血管腔内压低,流速快,容易导致血液不规则流动和湍流.这种血液湍流可造成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粘附在暴露的内皮下胶原上,继而促发凝血?烷和前列腺素的合成及血小板脱粒,逐进一步导致血小板聚集,加上从活化的血凝块中产生的纤维素可  相似文献   

9.
Ⅲ型胶原蛋白在大鼠实验性囊性动脉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Ⅲ型胶原蛋白在大鼠实验性囊性动脉瘤生长塑形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显微手术方法破坏大鼠颈动脉分叉部位的内膜和内弹力层诱导囊性动脉瘤 ,在结扎及未结扎对侧颈动脉的情况下 ,观察 4~ 5个月 ,在长、宽、高三个径线上测量动脉瘤的大小。通过免疫组化方法 ,研究Ⅲ型胶原蛋白在正常动脉及动脉瘤壁上的表达。结果 破坏大鼠颈动脉分叉部位的内膜和内弹力层可诱导出囊性动脉瘤 ,在长期血流应力作用下 ,动脉瘤逐渐增大生长塑形 ,并且结扎对侧颈总动脉增加同侧血流冲击 ,可使动脉瘤生长更加明显。在正常动脉壁中膜平滑肌细胞周围有Ⅲ型胶原蛋白的明显表达 ,而在动脉瘤壁上其表达减少 ,并且随着动脉瘤生长塑形其表达进一步减少。结论 囊性动脉瘤在长期血流应力作用下 ,有Ⅲ型胶原蛋白的降解 ,使动脉壁力学性能下降 ,无法抗衡血流应力作用而逐渐生长塑形。  相似文献   

10.
颅内囊性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其病死率、致残率极高.尸检证明人群中至少5%的人患有该病.临床观察发现:动脉瘤多有内皮细胞损伤和内弹力膜、中膜、平滑肌层缺失,仅由纤维性增厚的内膜和结缔组织外膜构成.本文回顾了囊性动脉瘤动物模型建立的各种技术及其应用,并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鼠侧位液压颅脑损伤后早期颅底大脑中动脉形态学改变。方法成年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假手术组、伤后3 h及伤后72 h组),每组8只,以改良的大脑中动脉定向侧位液压冲击法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应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大脑中动脉形态变化。结果伤后3 h组光镜下血管直径变小,管壁增厚,并有少量小空泡形成。电镜下内皮细胞轻度肿胀,内弹力膜开始轻微卷曲,平滑肌细胞内可见线粒体肿胀。伤后72 h组光镜下血管直径明显变小,管壁明显增厚。电镜下内皮细胞变性,内弹力纤维层明显皱褶,平滑肌细胞变性改变。结论侧位液压颅脑损伤后大鼠颅底大脑中动脉改变以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内弹力膜增厚及平滑肌细胞变性为主要特征。这提示在应力作用线上的大血管存在直接损伤。  相似文献   

12.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13例烟雾病人中的12例颞浅A和6例脑膜中A,其主要病变是:内膜平滑肌细胞增生,内膜增厚,中膜和内膜肌细胞破坏,浓缩的细胞器散在于肌细胞间和内弹力板内外侧间质,内弹力板断裂。这些变化与烟雾病颈内动脉末端的病变相同,与炎性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不同,是烟雾病固有的病变。烟雾病不仅是脑血管病,颈外A系统亦可受累。  相似文献   

13.
大鼠实验性囊状动脉瘤生长塑形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大鼠实验性囊状动脉瘤生长塑形模型。方法通过显微手术方法,破坏大鼠颈动脉分叉部位的内膜和内弹力层诱导囊性动脉瘤,在结扎及未结扎对侧颈总动脉的情况下,观察4-5个月,在长、宽、高三个径线上测量动脉瘤的大小,并行正常动脉和动脉瘤壁的组织学观察。结果通过显微手术方法直接破坏大鼠颈动脉分叉部位的内膜和内弹力层,成功诱导出囊状动脉瘤。经过4-5个月的血流冲击,动脉瘤的长、宽、高均明显增大(P<0.01),并且结扎对侧颈总动脉增加同侧血流冲击,可使动脉瘤在高度上继续增大(P<0.01)。正常动脉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构成,各层结构保持完整。动脉瘤壁上没有内膜,结构排列紊乱,瘤壁变薄,有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囊状动脉瘤在长期血流应力的作用下,逐渐增大生长塑形,提供了一个目前所知的较好的研究囊状动脉瘤生长塑形过程中血管生物学机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弹力蛋白酶诱发犬分叉部囊状动脉瘤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犬分叉部囊状动脉瘤模型并研究其形成原因.方法将犬分为3组,将ElastaseI型弹力蛋白酶注入右侧颈总动脉内和(或)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建立分叉部囊状动脉瘤模型,研究动脉瘤的形成过程,1个月内对动脉瘤模型进行复查,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病理和血管造影证实:经酶处理 结扎右侧颈动脉的成瘤率100%,没有结扎而经酶处理过的动脉段没有形成动脉瘤模型,在1个月内弹力板结构有破坏.而单纯结扎动脉组成瘤率为42.8%.结论弹力酶诱发犬分叉部囊状动脉瘤模型重复性好,模型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动脉瘤具有良好的形态和病理特征,是比较理想的动脉瘤模型.  相似文献   

15.
报告了5例小儿moyamoya病(MD)颞浅动脉(STA)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病理,它们的变化是中膜平滑肌细胞变性、破坏,内弹力板变薄、断裂和内膜平滑肌细胞增生。这些变化与成人MD脑动脉和STA的病变一致。小儿MD的STA中能看到大量较早期和较轻的病变,如中膜平滑肌细胞空泡变性、质膜破坏、或仅见于内弹力板两侧的肌细胞坏死;内弹力板破坏轻;内膜增生轻,没有管腔狭窄,与成人不同。本文对MD动脉病变的发展过程和病因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类似人颅内动脉瘤特点的兔颈总动脉侧壁型动脉瘤模型.方法 切取兔左颈总动脉约8mm,经弹性蛋白酶和胶原酶处理后,采用端侧吻合法将其吻合到右颈总动脉,建立侧壁型动脉瘤20只.术后分别行彩色多普勒检查、DSA和动脉瘤壁病理检查.结果 本组建立兔颈部囊状动脉瘤模型20只,术后健康成活18只,动脉瘤自发破裂导致死亡2只.DSA显示:动脉瘤与载瘤动脉通畅16只,动脉瘤腔自发性完全闭塞2只;造模成功率为80%.彩色多普勒发现:动脉瘤模型建立后即刻平均直径为(2.57±0.20) mm,2周后平均直径为(3.14±0.20) 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载瘤动脉血流速度较动脉瘤内血流速度快.病理检查显示:动脉瘤模型的动脉壁内弹力层和中弹力层基本消失.结论 经弹性蛋白酶和胶原酶处理的兔颈总动脉侧壁型动脉瘤模型,在形态结构、组织结构、自然发展史及血流动力学特点上与人颅内动脉瘤相似,是模拟人颅内动脉瘤的最佳模型之一.  相似文献   

17.
猕猴大脑中动脉超微结构的年龄变化定性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透射电镜对猕猴大脑中动脉的增龄改变进行了研究。定性结果:内皮细胞器不丰富,内弹力膜逐渐增厚。内弹力膜窗孔、肌内皮连接及内膜平滑肌也逐渐增多。中膜平滑肌形态变得不规则,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细胞间隙增宽、间质增多。幼年组和老年组中膜平滑肌细胞内合成与分泌性细胞器丰富。定量结果:内膜和中膜的厚度随增龄而增加,但中膜平滑肌占中膜面积的百分比随增龄而下降。本结果为脑血管病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是先天遗传或后天获得性因素作用下,动脉壁内弹力层破坏导致颅内动脉壁向外病理性膨出形成的瘤样结构。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显微外科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随着介入医学技术不断发展,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为主流治疗方法,相较显微外科夹闭,适应范围广、创伤小、恢复迅速,但仍然存在围术期血栓的可能。本文就颅内动脉瘤介入围术期血栓形成机制、预防和无创监测做综述  相似文献   

19.
用光镜,透射与扫描电镜观察了7例已经血管造影和手术证实的Moyamoya病的脑动脉。2例取自颈内动脉末端闭塞部,管腔已被增生的结缔组织阻塞。它们的病理特征是:中膜平滑肌细胞和内弹力板广泛遭受破坏,平滑肌细胞变性、坏死,破坏残留的浓缩的细胞器和细胞成分散在于间质中,中膜变溥。内膜平滑肌细胞增生,亦遭同样破坏,说明平滑肌细胞的破坏是反复发生的。内弹力板极度屈曲,部分增厚,部分变薄、断裂、崩解。其他3例分别取自大脑中动脉M_2和M_5段,另2例取自脑底的侧支血管。它们的变化程度轻,且较局限,但病变性质相同。上述各种变化提示,Moyamoya病是一种以平滑肌细胞和内弹力板反复破坏为特征的进行性疾病。对这些变化的发生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超微结构特征及其血管壁内促血管生成素-1(Ang-1)、CD6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情况与其反复出血的关系. 方法 选取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标本35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标本35例及正常脑组织血管标本4例,采用光镜及电镜观察其血管超微结构特征,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血管壁内Ang-1、CD68、MMP-9的表达水平. 结果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血管壁薄,仅有单层内皮细胞和较薄的外膜,缺乏肌层和弹力层,细胞间可见明显的间隙连接,基底膜模糊显示不清,血管周边有大量电子密度高的沉积物.CD68及MMP-9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表达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68与MMP-9表达之间秩和相关分析示两者呈高度正相关(r=0.870,P=0.000).Ang-1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表达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血管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缺陷和不稳定是其出血的前提条件,CD68、MMP-9的高表达与其出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