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动态增强CT功能成像评价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使用动态增强CT功能成像(DCE-CT)方法评价肺癌肿瘤血管生成。方法对34例肺癌进行动态CT扫描,记录强化峰值(PH)、肿块强化达到峰值时间(Tp),计算肿块与主动脉强化峰值之比(M/A)、灌注值、相对血管容积(rBV)和毛细血管通透值(Pm),将各值分别与肺癌微血管密度(MVD)做相关性分析;将34例肺癌分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阳性组和VEGF表达阴性组,分析2组MVD、各成像参数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差异。结果PH、M/A、灌注值、rBV、Pm分别为(26.17±9.17)HU、0.12±0.05、(0.31±0.08)ml.min-1.ml-1、(26.85±11.52)%、(191.20±132.65)μl.min-1.ml-1。PH、M/A、灌注值、rBV与MVD呈正相关,其中灌注值与MVD相关性最高(r=0.76,P<0.0001),Pm值与MVD无相关性(r=0.30,P>0.05);VEGF阳性组MVD和CT功能成像参数高于VEGF阴性组,两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9,P<0.05)。结论DCE-CT技术可获得较为全面的肺癌血供信息,有望成为评估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肝细胞癌肿瘤血管生成中的调节机理和作用,并探讨肝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与螺旋CT增强扫描特点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增强CT扫描在甲状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目的探讨增强CT扫描在甲状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及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7例甲状腺肿瘤的术前CT增强前后表现,其中甲状腺腺瘤1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9例.结果增强扫描18例腺瘤中,12例囊性腺瘤有完整性强化环,6例实体腺瘤瘤内岛形强化结节.9例乳头状癌中均无完整强化环,其中4例瘤壁强化结节.9例乳头状癌中7例瘤内有钙化(呈斑点状、细颗粒状或二者混合状),4例甲状腺周围器官侵犯.结论甲状腺肿瘤必须强调增强扫描才能显示甲状腺肿瘤的病理特征,对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甲状腺周围器官侵犯是诊断甲状腺癌的肯定征象.瘤壁乳头状强化结节和瘤内斑点状、颗粒状钙化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可靠诊断征象.瘤周完整性强化环、瘤壁光滑锐利是良性腺瘤的征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CTA)及重建技术在肺癌术前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对37例肺癌患者术前行螺旋CT增强检查,增强扫描后结合轴位图像对纵隔、肺门血管按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技术软件程序重建,根据肿瘤对血管的侵犯程度分为5级,比较轴位与各种重建图像综合显示结果,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轴位图像评价纵隔、肺门血管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73.9%,66.7%,67.6%,重建图像评价血管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0.9%,86.7%,89.2%,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X^2=-7.546,P〈0.05;;X^2=-6.657,P〈0.05;X^2=-6.604,P〈0.05)。轴位图像分级与重建图像分级都与手术分级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00、0.786)。结论 CTA可以全面反映肺癌对肺门及纵隔大血管的侵犯程度与范围,各种重建方法结合优于单纯CT轴位,对肺癌的术前评价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肠外浸润螺旋CT征象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肠癌肠外浸润的螺旋CT(SCT)征象与病理、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关系。方法 40例大肠癌患者,术前均行SCT多期动态扫描,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检测VEGF和MMP-2的表达和计数MVD。结果 螺旋CT判断大肠癌肠外、肠壁浸润的准确率为92.5%(37/40)。肠外、肠壁浸润组的转移率分别为75.0%(21/28)和33.3%(4/1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肠壁、肠外浸润组间的CT强化程度、MVD、VEGF和MMP-2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强化程度与MVD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SCT增强扫描能较准确地判断大肠癌的肠外浸润,且肠外浸润预示着更高的转移倾向;CT强化程度可作为定量分析指标初步判断肿瘤血管生成,MVD、VEGF、MMP-2表达与大肠癌浸润密切相关,肿瘤血管生成在大肠癌的浸润过程中起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癌术前评价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CTA)及重建技术在肺癌术前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对37例肺癌患者术前行螺旋CT增强检查,增强扫描后结合轴位图像对纵隔、肺门血管按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技术软件程序重建,根据肿瘤对血管的侵犯程度分为5级,比较轴位与各种重建图像综合显示结果,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轴位图像评价纵隔、肺门血管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73.9%,66.7%,67.6%,重建图像评价血管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0.9%,86.7%,89.2%,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7.546,P<0.05;χ2=6.657,P<0.05;χ2=6.604,P<0.05)。轴位图像分级与重建图像分级都与手术分级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00、0.786)。结论CTA可以全面反映肺癌对肺门及纵隔大血管的侵犯程度与范围,各种重建方法结合优于单纯CT轴位,对肺癌的术前评价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螺旋CT肝脏肿瘤早期增强扫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价螺旋CT作肝脏肿瘤早期增强扫描的作用。方法:用螺旋CT对254例肝脏肿瘤患者作全肝早期增强扫描。以2~3ml/s的速度经肘前静脉注入300mgI/ml的造影剂90ml,在注射造影剂25~40s时开始扫描,60s内扫完全肝。结果:与邻近肝组织相比,130例肝细胞性肝癌中有98例呈高密度;32例呈等或低密度:早期癌3例、弥漫型4型,病灶直径在10cm以上者7例,有明显肝动脉—门静脉瘘者18例。87例肝转移瘤中有74例呈环形增强。37例海绵状血管瘤中11处直径小于2cm病灶呈早期显著增强,较大的病灶呈向心性增强。结论:螺旋CT作肝脏早期增强扫描可如实显示肿瘤血供和血管受侵的情况,有利于病灶性质的鉴别和多血供多发病灶及小病灶的发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例胃癌患者口服800-1200ml水对比剂,肌注654-2注射液10mg,静脉注射80-100ml造影剂作螺旋CT胃客积扫描。结果:25例采用口服水低张静脉增强螺旋CT胃容积扫描见胃腔充盈及扩张度良好,清晰显示肿瘤大小、形态与邻近组织关系,胃癌表现为局限性和广泛性胃壁增厚,肿瘤向腔内、腔外生长形成不规则隆起的软组织肿块。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可以诊断胃癌和了解胃周围淋巴结肿大和邻近器官有无转移,对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围型肺癌p16表达与血管生成及CT增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中p16表达与血管生成及CT增强的关系。方法23例周围型肺癌术前进行动态CT扫描,测各延迟时间段的CT增强值;术后组织标本的MVD、VEGF表达、p16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p16表达与VEGF表达有负相关趋势,但无显著性。病灶在延迟30s时间段的CT增强值与MVD的相关系数最高,Ρ=0.9364。p16表达阴性组的平均MVD、延迟30s段的平均CT增强值高于p16表达阳性组,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16表达缺失对周围型肺癌的血管生成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CT动态增强扫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CT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直径≤ 4cm的孤立性肺结节 42例行动态CT增强研究 ,其中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周围型肺癌 3 0例 ,测量其增强前后各时间段扫描的CT值变化 ,绘制时间 -密度曲线 ,分析肺癌的增强特征。结果 孤立性肺结节静注碘剂 10 0ml后 ,所有肺癌均显著强化 ,分 3个类型 :均匀小结节状强化 19例 ,不均匀中心团块状强化 5例和周边不规则强化 6例。结论 动态CT增强扫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极具价值  相似文献   

11.
非小细胞肺癌肿瘤血管生成与动态增强MRI表现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的微血管密度 (MVD)及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与MR动态增强指标间的关系。方法  3 3例经病理证实的NSCLC ,分析其MR动态增强的最大强化斜率 (Smax)和峰值到达时间 (TTP)。将Smax和TTP分别与肿瘤的病理类型以及免疫组化结果 (MVD、VEGF)进行相互比较。结果  (1)腺癌的Smax高于鳞癌 ,而TTP则低于鳞癌 ,它们间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Smax :t=3 .2 2 ,Ρ <0 .0 1和TTP :Z =-2 .795 ,Ρ <0 .0 5 ) ;(2 )腺癌的MVD和VEGF阳性数均高于鳞癌 ,它们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VD :t=6.3 4,P <0 .0 0 1;VEGF :Ρ =0 .0 15 <0 .0 5 )。结论 MR动态增强的Smax和TTP ,可以反映NSCLC的MVD和VEGF表达的高低 ,从而推测其肿瘤血管的生成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双源CT灌注成像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 搜集经胸部X线平片或CT平扫发现肺部肿块并行双源CT容积灌注成像,后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0 ~ 77岁,平均58.01岁.将CT图像传至Siemens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计算靶层面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通过最大斜率法获得血流量(BF)、血容量(BV)、对比剂的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FP)和表面通透性(PS)等灌注参数及灌注图像.30例病理标本行常规HE染色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VD计数和VEGF的表达情况.分析周围型肺癌双源CT灌注参数与MVD、VEGF表达的关系,比较周围型肺癌有无淋巴转移及与MVD、VEGF表达的关系. 结果 (1)周围型肺癌的MVD、VEGF与CT灌注参数值BF、BV呈正相关;与MTT之间无相关性,与TTP之间呈负相关,MVD与PS无相关性,VEGF与PS呈正相关.与MVD及VEGF具有相关性的CT灌注参数中以BF的相关性最高.(2)有淋巴结转移组肺癌MVD值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肺癌(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肺癌VEGF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肺癌(P<0.05).结论 双源CT灌注成像可评价周围型肺癌的肿瘤微血管生成,有助于在活体评价肿瘤血管生成.MVD、VEGF可作为评价周围型肺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和血管生成(VEGF、MVD)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SCLC)的CT征象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37例小细胞肺癌,回顾性分析CT征象;应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标本中的VEGF、MVD的含量,统计分析其相关性。结果37例小细胞肺癌中VEGF阳性表达为83.78%(31/37)、MVD平均为51.75±16.97;VEGF阳性组MVD为53.45±13.58,VEGF阴性组MVD为39.16±15.39,2组间有差异(P<0.05);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肿瘤直径≥3cm、分叶征、肺门纵隔淋巴结大、强化程度与MVD含量密切相关(P<0.05)。结论通过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可以评价其组织中VEGF、MVD的表达及血管生成情况,进一步判断小细胞肺癌的恶性程度、转移、预后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肺癌CT征象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肺癌环氧化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表达与CT征象相关性。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25例肺癌及35例肺良性病变行CT扫描,并应用P-V法对其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研究COX-2、VEGF、MVD表达水平与CT征象、肺癌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肺癌组COX-2、VEGF、MVD表达水平分别为(64.8±13.8)%、(76.4±14.1)%、(62.5±14.6)个/HP,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组。肺癌COX-2、VEGF、MVD表达水平与CT征象、肺癌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之间密切相关,与肺癌的分化程度无关。结论COX-2、VEGF、MVD可作为早期诊断肺癌,估计肿瘤预后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征。CT征象可以反映肺癌的血供特点,可用来推测肿瘤的侵袭、转移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5.
周围型肺癌动态CT增强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CT增强表现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对 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腺癌 20例,鳞癌 23例)采用LDP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标本中MVD和VEGF,术前均行动态CT扫描 (剂量 1. 5ml/kg,注射速率 2. 5ml/s,分别在注射造影剂后 0. 5、1、2、3、4、5min扫描),并测量感兴趣区 (ROI)CT值。结果  (1) 43例肺癌的平均强化峰值(PA)为(35. 53±8. 68)HU,峰值时间在注射造影剂后约 2min。(2)VEGF阳性率约 63% (27 /43),MVD平均值 27.00±7. 13,肺癌的PA值与肿瘤的MVD呈正相关(rs=0.623,Ρ<0. 001 ),VEGF阳性与阴性肺癌的PA值间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 39. 78HU±6. 88HU及 27. 64HU±4. 62HU,P<0. 001);VEGF阳性肺癌的平均PA值与MVD呈正相关 (rs=0.691,Ρ<0.001),VEGF阳性与阴性肺癌的MVD值间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 30. 93±5. 25及 20. 38±4. 49,P<0. 001);肺癌的VEGF与MVD间呈正相关(rs=0.610,Ρ<0. 001);但肺腺癌与鳞癌的平均PA值及MVD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 肺癌动态CT扫描的PA值与MVD具有相关性,可作为VEGF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肺癌螺旋CT(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SCT)表现的相关性。方法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癌病例(男29例,女12例;周围型肺癌22例,中心型肺癌19例)。分析CT图像并记录影像特征。病理标本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VEGF及MVD与肺癌CT强化幅度之间进行逐步回归分析,VEGF及MVD与周围型肺癌CT征象之间采用χ2检验。结果经逐步回归分析,肺癌组织CT强化幅度随VEGF表达水平和MVD计数的增高有增加的趋势(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498,0.399,P<0.01)。在瘤体>3 cm组VEGF阳性表达率及平均MVD,明显高于瘤体≤3 cm组(P<0.05)。VEGF表达水平和MVD计数与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中的深分叶征、棘突征和血管集束征有相关性(P<0.05)。结论SCT表现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肺癌VEGF表达以及微血管形成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与诊断途径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SCLC)的CT表现、分型及诊断途径。方法对220例SCLC进行X线CT回顾性分析,并与54例病理观察相对照,讨论SCLC的CT表现与病理基础。结果肺内肿块、肺门与纵隔广泛性淋巴结肿大,而肺不张少见,是SCLC的CT表现特点,CT诊断的可能性达80.5%,结合经皮针刺活检阳性率可达91.1%。结论CT平扫结合CT导向经皮针刺活检是SCLC确诊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非小细胞肺癌MR动态增强表现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微血管密度 (MVD)及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与MR动态增强指标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以 3 3例经手术证实为NSCLC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肿块的最大强化斜率 (Smax)和峰值到达时间 (TTP)。组织切片经CD3 4和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分析MVD和VEGF表达的阳性率。将Smax和TTP分别与肿瘤的病理类型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MVD、VEGF)进行各自的比较。结果  ( 1 )肺癌的Smax与MVD和VEGF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r分别为 0 .6 1 5 ,0 .72 3 ,P <0 .0 0 1 ) ;( 2 )TTP与MVD和VEGF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r分别为 - 0 .4 78和 - 0 .5 3 8,P <0 .0 1和 0 .0 0 1 )。结论 MR动态增强指标Smax和TTP能够反映NSCLC的MVD和VEGF表达的高低 ,从而推测其血管生成状况。  相似文献   

19.
周围型小肺癌的CT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小肺癌CT表现方法对34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肺癌(首次检查≤2.0cm)行HRCT追踪扫描并回顾性分析CT表现男19例,女15例,年龄38~82岁结果腺癌25例,肺泡癌5例,鳞癌4例;混合磨玻璃密度11例,实性23例结节分叶征25例,毛刺征27例,胸膜凹陷征20例,血管集束征20例,空泡征7例,支气管气相4例7例出现淋巴结转移,8例出现骨或脑转移13例复查1次以上,2例出现密度或大小改变,其中1例实性7年内由0.7cm增大至2.8cm结论肺癌以腺癌最多,部分小肺癌生长缓慢HRCT可以提高显示小肺癌的CT征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 (NSCL C)的 CT征象与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对 7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 NSCL C病例术前进行 CT扫描 ,并对肿瘤标本用 SP法进行 PCNA免疫组化染色 ,用图像分析仪测量肿瘤细胞核 PCNA阳性表达分布面积。结果 :(1) CT显示瘤体最大直径 >3 cm者 ,深分叶征、棘状突起、坏死和空洞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者与PCNA阳性表达面积升高有关。 (2 )瘤体呈周围强化形的肺癌 PCNA阳性表达面积高于瘤体呈完全强化形的肺癌。 (3)肺癌的PCNA阳性表达面积与肿瘤分化程度呈负相关。结论 :周围型 NSCL C的 CT征象瘤体 >3 cm,深分叶征、棘状突起、坏死和空洞及纵隔淋巴结肿大与 PCNA阳性表达面积密切相关 ,具有更高的恶性程度 ,可作为推测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