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和缺血半影区微管相关蛋白-2(MAP-2)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FES安慰治疗组和FES治疗组共三组,每组又分为治疗0d、3d、7d、14d四个亚组,每亚组共6只,术后3天开始FES治疗。FES治疗引起瘫痪侧伸腕伸指动作,每天1次,每次10min。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各个时间点采用网屏试验评定运动功能,评定后取材,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半影区MAP-2变化。结果:治疗7d和14d后,FES治疗组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电刺激对脑梗死大鼠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何祥  冯龑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126-6127,i005
目的:研究不同方式电刺激对大鼠脑梗死后突触素表达的影响,探讨电刺激促进神经康复的物质基础。方法:成年健康Wisdar大鼠10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患侧电刺激组和双侧电刺激组各36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电刺激对脑梗死后突触素表达的影响。结果:梗死周围区突触素的阳性反应产物对照组、患侧电刺激、双侧电刺激组14d时分别表达为21.05&;#177;2.46,30.34&;#177;3.18,32.48&;#177;3.81,28d时为:27.11&;#177;3.17,45.15&;#177;3.35,48.91&;#177;3.96,较7d时明显增加。电刺激组在14,28d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1),双侧电刺激组在28d时明显高于患侧电刺激组(P&;lt;0.05)。结论:电刺激明显增加突触素的表达,双侧电刺激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是否是通过增加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梗死周边区突触谷氨酸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增加突触可塑性,促进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改善。 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81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安慰刺激组及FES组,每组27只。安慰刺激组和FES组采用光化学诱导法制作Wistar大鼠右侧脑局灶缺血模型,假手术组予以冷光源照射但不注射玫瑰红。造模成功3d后,FES组给予功能性电刺激,每日1次,每次刺激10min,间歇10min后再刺激10min;安慰刺激组连接电刺激器,但不打开电源;假手术组常规饲养,不予任何处理。3组大鼠均于干预3、7、14d后测定其运动和感觉功能,于测定结束后处死对应时间点大鼠,取梗死周边区皮质行Western blot检测,测定NMDAR1,pGluR1和GluR1的含量,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的感觉、运动功能和蛋白定量。 结果干预7、14d后,FES组大鼠的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0.30±0.08)分和(0.20±0.07)分,与安慰刺激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14d后,FES组大鼠的贴纸去除时间分别为(15.1±7.2)s和(10.3±4.7)s,与安慰刺激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d后,FES组大鼠的NMDAR1含量与安慰刺激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4d后,FES组大鼠的GluR和pGluR1含量与安慰刺激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可促进脑缺血大鼠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其可能机制可能与功能性电刺激可促进梗死周边区NMDAR1,pGluR1和GluR1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沉默突触的去沉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梗死大鼠经低频电刺激治疗后,其梗死灶镜区脑皮质突触可塑性变化,初步从分子水平探讨低频电刺激治疗的基本机制。 方法将48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低频电刺激组、安慰刺激组和假手术组。造模术后3 d,低频电刺激组接受低频电刺激治疗7 d(20 min/d);安慰刺激组安放电极但不予电刺激;假手术组无特殊处置。以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动物脑梗死灶镜区突触超微结构,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测定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突触素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低频电刺激治疗7 d后,与安慰刺激组及低频电刺激治疗前相比,镜区皮质突触的界面曲率增大、突触间隙缩窄;GFAP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改变,而突触素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 结论低频电刺激可诱导脑梗死大鼠梗死灶镜区脑皮质发生活跃的突触可塑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电刺激对脑梗死大鼠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方式电刺激对大鼠脑梗死后突触素表达的影响,探讨电刺激促进神经康复的物质基础。方法:成年健康Wisdar大鼠10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患侧电刺激组和双侧电刺激组各36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电刺激对脑梗死后突触素表达的影响。结果:梗死周围区突触素的阳性反应产物对照组、患侧电刺激、双侧电刺激组14d时分别表达为21.05±2.46,30.34±3.18,32.48±3.81,28d时为:27.11±3.17,45.15±3.35,48.91±3.96,较7d时明显增加。电刺激组在14,28d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双侧电刺激组在28d时明显高于患侧电刺激组(P<0.05)。结论:电刺激明显增加突触素的表达,双侧电刺激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电刺激对脑梗死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和Rho激酶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Sprague-Dawley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闭塞模型,将造模成功且存活的脑梗死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单侧电刺激组、双侧电刺激组(各36只),假手术组、对照组自然恢复,单、双侧电刺激组接受电刺激治疗。利用平衡木试验(BWT)观察造模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各组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脑梗死灶周边区Rho激酶的表达水平,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灶体积的变化。 结果第7,14,21天,电刺激组大鼠BW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第14,21天双侧电刺激组优于单侧电刺激组(P<0.05)。第14,21天,电刺激组Rho激酶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双侧电刺激组Rho激酶表达水平较单侧电刺激组更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2个电刺激组第3天脑梗死灶体积无明显变化(P&rt;0.05),第21天脑梗死灶体积显著缩小(P<0.05),双侧电刺激组与单侧电刺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早期电刺激能够促进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并且促进脑梗死灶体积缩小,双侧电刺激疗效优于单侧电刺激,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脑梗死灶周边区Rho激酶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电刺激对脑梗死大鼠突触界面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何祥  冯龑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6900-6901,i002
目的:研究不同方式电刺激对大鼠脑梗死后突触界面结构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Wisdar大鼠50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动物模型,造模成功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患侧电刺激组和双侧电刺激组各10只。应用透射电镜射像及图像分析技术观察电刺激对脑梗后突触形态及其结构参数的变化。结果:患侧电刺激组与对照组相比:突触间隙宽度[(25.84&;#177;3.49)nm]明显变窄(P&;lt;0.01),突触后致密质[(57.13&;#177;10.29)nm]显著增厚(P&;lt;0.01),活性区长度[(314.36&;#177;24.92)nm]明显延长(P&;lt;0.01),突触界面曲率[(1.145&;#177;0.160)nm]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双侧电刺激组与患侧电刺激相比:突触间隙宽度[(21.91&;#177;3.72)nm]明显变窄(P&;lt;0.01),突触后致密质[(70.15&;#177;11.82)nm]显著增厚(P&;lt;0.01),活性区长度[(329.79&;#177;20.44)nm]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突触界面曲率(1.252&;#177;0.166)明显变大(P&;lt;0.05);双侧电刺激与对照组相比:突触间隙宽度明显变窄(P&;lt;0.01),突触后致密质显著增厚(P&;lt;0.01),活性区长度明显延长(P&;lt;0.01),突触界面曲率明显变大(P&;lt;0.01))。结论:电刺激能够促进突触重建,双侧电刺激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侧和双侧电刺激对大鼠脑梗死后肢体运动功能和梗死灶周围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存活素(survivin)表达的影响。 方法12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32只和脑梗死模型组96只。将96只大鼠再随机分为对照组、单侧电刺激组和双侧电刺激组,每组32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分别接受自然恢复、瘫痪侧电刺激或双侧电刺激治疗3、7、14、21 d。电刺激前、后分别用横木行走试验(BWT)检测4组大鼠肢体功能情况,并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梗死灶周围MAP-2和survivin的表达。 结果电刺激治疗后,单侧电刺激组和双侧电刺激组大鼠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双侧电刺激组优于单侧电刺激组。治疗第7天起,单侧电刺激组和双侧电刺激组梗死灶周围脑组织MAP-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第14天起,双侧电刺激组MAP-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侧电刺激组,治疗第21天双侧电刺激组与假手术组MAP-2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单侧电刺激组和双侧电刺激组治疗各时间点梗死灶周围脑组织survivin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治疗第7、14天, survivin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达到高峰;而双侧电刺激组明显高于单侧电刺激组;治疗第21天,单侧电刺激组、双侧电刺激组和对照组survivin表达水平有下降,单侧电刺激组与双侧电刺激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电刺激不仅能诱导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MAP-2、survivin的表达,而且能促进脑梗死大鼠瘫痪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尤其是双侧电刺激的效果优于单侧电刺激,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可能与survivin、MAP-2表达的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1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8例,均在常规处理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配合FES。结果: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评分,2组治疗后均有显著提高;但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且无继发损害发生。结论:早期康复治疗结合FES对促进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预防继发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认知功能、突触素以及颗粒素表达的影响。方法48 只脑梗死Wistar 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康复组各24 只,康复组于术后5 d 开始康复训练,分别在术后15 d、25 d、35 d 进行认知功能及突触素(Syn)和神经颗粒素(Ng)阳性表达观察。结果康复组神经功能评分、各项运动能力评分、Y-迷宫测定、Syn 和Ng 阳性表达均优于模型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可通过增加突触素和神经颗粒素表达,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对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25例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FES组(n=14)及对照组(n=11),两组均进行运动训练、物理疗法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步行训练30min,每天1次,每周5d,共12周。前6周FES组在此基础上应用FES对双侧腓总神经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同时进行步行训练30min,每天1次,每周5d。后6周FES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步行训练30min,每天1次,每周5d。在治疗前、治疗6周和治疗12周后,分别进行腓肠肌痉挛评分(改良Ashworth 分值,MAS)、踝关节主动背屈活动度(ROM)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评定。 结果:两组患儿治疗6周和12周后,踝关节ROM增加,GMFM之D区(站立)评分提高,与各自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FES组患儿治疗6周和12周后,对照组患儿治疗12周后,MAS评分及GMFM-88之E区分值均优于治疗前(P<0.05或0.01)。治疗6周和12周后,FES组MAS、踝关节ROM及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 结论:FES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降低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增加踝关节活动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经颅磁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TM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实验组加经颅磁刺激。按Fugl-Meyer评分(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NIHSS、B1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TMS有助于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39例(年龄24—60个月)有行走能力且存在踝跖屈肌痉挛的双瘫患儿随机分为FES组(21例)及对照组(18例)。FES组采用12周康复训练治疗,前6周辅以FES;对照组仅进行12周康复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周和12周进行腓肠肌痉挛评分(改良Ashworth分值,MAS)、踝关节关节活动度(ROM)以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定。结果:两组患儿治疗6周和12周后,MAS量化评分下降,GMFM站立及走跑跳两大功能区评分提高,与各自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FES组患儿治疗6周和12周后,对照组患儿治疗12周后,踝关节ROM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6周和12周后,FES组MAS、踝关节ROM及GMFM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结合运动训练,FES可成为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功能康复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观察肌电反馈功能性电刺激(EMG-FES)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手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效果。 方法:急性期脑梗死手功能障碍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侧上肢给予EMG-FES,对照组患侧上肢行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2组治疗均为每日1次,每次15min,每周5次,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8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BI)和10s抓握测试(HGRT)进行评定,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其疗效。 结果:治疗前评定,治疗组和对照组FMA、BI和HGRT评分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FMA、BI和HGRT评分分别为(56.45±9.05)分、(91.00±7.18)分和(10.4±4.51)次;对照组分别为(55.55±9.71)分、(84.7±12.62)分和(8.05±4.27)次,HGRT次数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FMA、BI和HGRT评分分别为(62.95±3.32)分、(98.7±3.93)分和(13.0±3.68)次;对照组分别为(58.60±7.70)分、(89.7±10.94)分和(9.26±4.12)次,经比较,治疗组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肌电反馈功能性电刺激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具有一定活动能力的偏瘫手的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5.
宋达  施加加  裴海荣  王平 《中国康复》2017,32(2):106-108
目的:观察踏车训练中联合应用循环性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其中对照组增加下肢踏车训练(RT300踏车训练系统),观察组在踏车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循环性功能性电刺激(FES)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FMA),Berg评定法(BBS),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FMA、BBS评分及FAC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踏车训练中联合应用循环性功能性电刺激能够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2组患者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其中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组:常规康复+运动想象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易上肢功能检测(STEF)、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1个月后, 两组患者的STEF、上肢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差异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不仅能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而且能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电刺激对健康人运动诱发电位影响的自身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健康年轻人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13例健康年轻志愿者参与了研究,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4.9±3.1)岁。分别接受30min FES和安慰刺激。采用经颅磁刺激仪(TMS)与肌电图仪(EMG)在FES前、后,安慰刺激后分别检测每一对象的MEP,计算潜伏期、波幅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结果:健康年轻人在FES后MEP值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无明显变化;而安慰刺激后MEP的个参数均无明显变化。结论:MEP值可以反映FES后健康年轻人大脑兴奋性的改变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和梗死侧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干细胞(NSC)增殖的影响,探讨FES治疗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将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大鼠随机分为FES治疗组、安慰电刺激组和假手术组,于造模后第2天开始进行FES治疗.采用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mNSS)评定大鼠神经功能,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梗死侧SVZ区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及BrdU/巢蛋白(nestin)、BrdU/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双标阳性细胞表达数量.结果:各时间点FES治疗组大鼠mNSS评分显著低于安慰电刺激组和假手术组(P<0.05).治疗后FES治疗组大鼠脑梗死侧SVZ区BrdU+细胞数较安慰电刺激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但各组BrdU+/nestin+细胞数占BrdU+细胞数比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ES能显著促进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其中一个重要机制是通过促进梗死侧SVZ区NSC的增殖.  相似文献   

19.
唐巧萍  何小辉  张娜 《中国康复》2022,37(11):652-655
目的:分析经腰椎旁区的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采用常规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实施常规运动疗法中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时,辅以经腰椎旁区的NMES激活脊柱深部稳定肌。治疗前及治疗4、8、12周后分别记录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步行速度、生理耗能指数(PCI)。结果:治疗前,2组GMFM评分、BBS评分、步行速度以及PCI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后,2组患儿上述指标与治疗前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的观察组患儿及治疗12周后的2组患儿上述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儿GMFM评分、BBS评分、步行速度以及PCI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作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腰椎旁区的NMES可明显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提高步行速度,并有效降低步行能量消耗,疗效优于单纯常规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