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年研究发现,人群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率与蛔虫感染率明显相关,推测年龄趋向性行为系共同的易感因素;同时化疗后,与钩虫感染率明显负相关性及与鞭虫感染率明显相关性基本消失,与血吸虫感染率几无相关,可能因不同的感染方式、途径,及较低的感染率所致。吡喹酮治疗对人群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率下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前瞻性定群研究,报道了饮水与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的关系。结果表明:1.陈桥洲居民藐小棘隙吸虫年感染率为11.23%;2.饮用塘水和混饮江、塘水者感染藐小棘隙吸虫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是饮江水者的3.72倍和4.28倍;3.饮生水人群的RR是4非饮生水者的8.12倍,且分层分析后上述关系仍然成立;4.感染率与饮生水量呈剂量反应关系;5.其它寄生虫未见上述联系;6.当地人群特异危险度(PAR)及特异危险度百分比(PAR%)分别为9.43%和83.97%。结果提示生饮塘水为当地居民感染藐小棘隙吸虫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前瞻性定群研究,报道了饮水与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的关系。结果表明:1.陈桥洲居民藐小棘隙吸虫年感染率为11.23%;2.饮用塘水和混饮江、塘水者感染藐小棘隙吸虫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是饮江水者的3.72倍和4.28倍;3.饮生水人群的 RR 是非饮生水者的8.12倍,且分层分析后上述关系仍然成立;4.感染率与饮生水量呈剂量反应关系;5.其它寄生虫未见上述联系;6.当地人群特异危险度(PAR)及特异危险度百分比(PAR%)分别为9.43%和83.97%。结果提示生饮塘水为当地居民感染藐小棘隙吸虫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人体自然感染藐小棘隙吸虫首次发现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报道首次在安徽和县发现人体自然感染藐小棘隙吸虫。60条成虫测量结果显示,成虫呈长叶形,大小为1519.4—2056.3×466.4—564.0μm。头领发达,具头棘24枚,背部中央间断。体棘自头领开始,分布至后睾丸后缘。口吸盘大小为107.9—148.6×102.5—148.6μm。腹吸盘大小为205.0—240.9×205.0—235.8μm。消化道有口、前咽、咽、食道和肠管。睾丸两个,前后相接排列于虫体后1/3部处。阴茎囊位于肠叉后方与腹吸盘之间。卵巢较圆,卵黄腺发达。子宫短,通常只含1个虫卵。虫卵长椭圆形,大小为95.1—116.2×54.3—72.8μm。 采用2.5—40mg/kg剂量的吡喹酮顿服治疗39例患者,均驱得成虫,表明吡喹酮是治疗藐小棘隙吸虫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前瞻性定群研究,报道了饮水与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的关系,结果表明:1,陈桥洲居民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率为11.23%,2.饮用塘水和混饮江,塘水者感染藐小棘隙吸虫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是饮江水者的3.72倍和4.28;3.饮生水人群的RR是非饮生水者的8.12倍,且分民支分析后上述关系仍然成立,4.感染率与饮生水量呈剂量反应关系,5.其它寄生虫未见上述联系,6.当地人群特异危险度(PAR)及特异危  相似文献   

6.
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的季节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人群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的季节分布和影响因素以及年度感染情况,于1995年在安装和县陈桥村选择1所小学进行纵向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学生中藐小棘隙吸虫感染呈明显季节性,秋季(9 ̄10月份)是感染的高峰季节,生饮含有该虫尾蚴的池塘水是造成季节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各月份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率与饮生水率,饮水频次和饮生水量,经相关分析均有显著意义(r分别为0.960,0.834和0.896,P〈0.05)  相似文献   

7.
藐小棘隙吸虫病感染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研究表明,居民感染藐小棘隙吸虫系由于生饮含有该吸虫见蚴的水或食入其活囊蚴。经常喝生水的居民的感染率为20.1%,较不喝生水居民的感染率1.5%高12.6倍。该地水体中仅检到该吸虫尾蚴.未发现囊蚴。因此可以认为,藐小棘隙吸虫感染人体的主要方式是尾蚴直接经口,而囊蚴经口感染为次要。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为藐小棘隙吸虫尾蚴直接经口感染终宿主人、犬的可行性研究。9只幼犬分别喂以不同数量的尾蚴(4500~88000),并于感染后3.5h~34d分别解剖。结果:实验犬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率为100%,获虫率4.01%;感染后3.5b,部分尾蚴在胃中发育成囊蚴;8b,脱囊蚴虫在小肠内发现;13d,蚴虫发育成熟,虫卵在大便中检获。两自愿者分别感染尾蚴8400条和1500条,于感染后第15d、16d自粪中检获虫卵。提示人、畜生饮含有藐小棘隙吸虫尾蚴的水可致感染。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藐小棘隙吸虫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本文将75例感染藐小棘隙吸虫的小学生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吡喹酮和安慰剂5mg/kg顿服,治后5个月进行检查对比。结果吡喹酮和安慰剂组5项测量指标中4项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故初步认为藐小棘隙吸虫感染对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藐小棘隙吸虫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本文将76例感染藐小棘隙吸虫的小学生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吡喹酮5mg/kg 和等剂量安慰剂顿服,治后5月进行检查对比。结果吡喹酮和安慰剂5项测量指标中4项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故可初步认为藐小棘隙吸虫感染对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藐小棘隙吸虫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本文将75例感染藐小棘隙吸虫的小学生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吡喹酮和安慰剂5mg/kg顿服,治后5个月进行检查对比。结果吡喹酮和安慰剂组5项测量指标中4项差异均无显著意义,故初步认为藐小棘隙吸虫感染对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为用藐小棘隙吸虫尾蚴直接经口感染终宿主人、犬的研究。9只幼犬分别喂以不同数量的尾蚴(4500~88000条),于感染后3.5h至34d分别解剖。结果实验犬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率为100%,获虫率4.01%;感染后3.5h,部分尾蚴在胃中发育成囊蚴;8h脱囊幼虫在小肠内发现;13d,幼虫发育成熟,虫卵在大便中被检获,两名志愿者分别口服尾蚴8400条和1500条,于感染后第15d、16d自粪中检获虫卵。结果提示人、畜生饮含有藐小棘隙吸虫尾蚴的水可致感染。  相似文献   

13.
安徽和县陈桥洲人体藐小棘隙吸虫流行区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藐小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liliputanus),主要寄生于犬、猫、鼠等哺乳动物和鸟类。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未见人体感染的报道。1991年春我们在安徽和县陈桥洲作居民肠道寄生虫病粪便普查时,查见大量棘口科吸虫卵,经药物驱虫,虫体和虫卵送安徽医科大学刘昌威、杨兆莘教授和福建师范大学汪溥钦教授鉴定为藐小棘隙吸虫及其虫卵。现将流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991-1993年对安徽省和县陈桥洲村进行了藐小棘隙吸虫终宿主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居民、猫、犬的感染率分别为13.71%(899/6557)、39.76%(33/83)和62.16%(1115/185)。人群的感染与情况无,而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低,感染率越高。3-10岁感染率最高,为26.01%;11-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与51岁以上者感染率依次为21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人群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的季节分布和影响因素以及年度感染情况,于1995年在安徽和县陈桥村选择1所小学进行纵向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学生中藐小棘隙吸虫感染呈明显季节性,秋季(9~10月份)是感染的高峰季节,生饮含有该虫尾蚴的池塘水是造成季节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各月份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率与饮生水率、饮水频次和饮生水量,经相关分析均有显著意义(r分别为0.960、0.834和0.896,P<0.05)。同时调查表明小学生藐小棘隙吸虫年度感染严重,感染率高达31.87%,是该地区影响青少年健康的常见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16.
1991年4月份于和县血吸虫病流行区首次发现人体感染貌小棘降吸虫t‘1,入群感染率为12.98%,几岁以下人群感染率约22%。同时当地其它寄生虫尤其肠道线虫感染普遍。为探究范小林队吸虫感染可能因素及与其它寄生虫关系,观察人群防治效果,我们于试区内进行了从ig91—1995共五年的纵向研究。1武区概况位于长江下游安徽境内一江心训滩,人口3137人,居于老洲圩便及圩内,主要田地分布于老洲圩内,作物以油菜、棉花为主;洲内沟渠交错,遍处洼地,长年积水形成地增,圩内居民以饮用汽塘水为主,住户几乎家家饲养牲畜,使用四天厕所和富栏。洲…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人群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的季节分布和影响因素以及年度罹患情况。1995年在安徽和县陈桥村选择1所小学进行纵向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学生中藐小棘隙吸虫感染呈明显季节性,秋季(9-10月份)是感染的高峰季节,生饮含有该虫尾蚴的池塘水是造成季节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各月份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率与饮生水率、饮水频次和饮生水量,经相关分析均有显著意义(R_1=0.960,R_2=0.834,R_3=0.896 P<0.05)。同时调查表明小学生藐小棘隙吸虫年度罹患严重,罹患率高达31.86%,是该地区影响青少年健康的常见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在室内及自然条件下对藐小棘隙吸虫尾蚴在其第一中间宿主铜锈环棱螺体内形成、逸出节律及影响因素以及尾蚴的行为进行了系列观察.在露天实验池4~5月份投放虫卵感染阴性铜锈环棱螺,经103~140 d尾蚴从宿主螺体内逸出;9~10月份投放虫卵,直到第2年8月前后才有尾蚴逸出,需300多天.在现场对铜锈环棱螺逐月检查结果表明,螺体内尾蚴检出率呈明显的年周期变化:每年7月底尾蚴出现,12月初消失,检出高峰在9~11月.10月份(平均气温为23.2℃),每只螺平均每天逸蚴209 200条.在自然条件下,尾蚴逸出数量呈日周期变化:尾蚴逸出时间主要集中在8:00~16:00,逸出高峰在10:00~12:00,夜晚几乎无逸出.4×4拉丁方实验和2×2析因实验显示,温度、光照强度是影响尾蚴逸出的主要因素,但两者无交互作用.当温度、光照强度恒定时,尾蚴原先的逸出节律(日周期变化)消失.尾蚴具趋光性,新近(12 h内)逸出的尾蚴主要分布在水体的上表层6 cm以内.对尾蚴寿命的观察显示,在6℃、15℃、20℃、25℃、30℃和37℃恒温条件下尾蚴的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259 h、139.7 h、105.9 h、83.7 h、69.2 h和12.3 h;尾蚴寿命与水温呈负相关关系(r=-0.968,P<0.01).尾蚴感染金鱼后1 h即在鱼鳃中发育为成熟的囊蚴.尾蚴对金鱼的感染力与其时龄有关:在25℃的水中,刚逸出的尾蚴对金鱼的感染力仅为35%;逸出后9 h 其感染力超过64%;以后逐渐下降,逸出后24 h、48 h、72 h感染力分别为22.5%、16.5%和0.5%.在相同温度下尾蚴寿命远远超过其感染力的维持时间.  相似文献   

19.
藐小棘隙吸虫尾蚴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室内自然条件下对藐小棘隙吸虫尾蚴在其第一中间宿主铜锈环棱螺体内形成、逸出节律及影响因素以及尾蚴的行为进行了系列观察。在露天实验池4~5月份投放早卵感染阴性铜锈环棱螺,经103~104d尾蚴从宿主螺体内逸出;9~10月份投放虫卵,直到第2年8月前后才有尾蚴逸出,需200我天,在现场对铜锈环棱螺逐月检查结果表明,曙给内尾蚴体出检出率呈明显的年周期变化:每年7月底尾蚴出现,12月初消失,检出高峰  相似文献   

20.
藐小棘隙吸虫体被超微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藐小棘隙吸虫体被的超微形态学特征。方法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犬体内藐小棘隙吸虫成虫的体表结构。结果 :该吸虫体被除头冠、腹吸盘和虫体亚末端外 ,均具有体棘 ,其以螺旋式规律排列成行 ,其间距由前向后逐渐增宽 ,但体棘大小基本不变。感觉乳突有 3种 ,其一是带触毛的扣状乳突 ;另两种不具触毛 ,为无触毛扣状乳突和丘状乳突 ,前者数量最多 ,分布最广。虫体表面不平坦 ,呈一定规律的凹凸状,不同部位具不同的体表结构。结论 :该虫体被超微结构是长期适应肠道内寄生而逐渐进化的结果 ,与肠道内寄生生活相适应 ,其特征在分类学上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