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疑殆”、“苛疾”考释许学东山东中医学院1疑殆《素问·著至教论》:“亦不疑殆”。“疑殆”,古本无注,现今新本有注“疑似”的(见《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以下简称《校注》),也有注“怀疑”的(见《素问注释汇粹》),均不确切。《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良...  相似文献   

2.
《儒门事亲》为张从正所撰临床综合医著,总结其版本源流大致为:单行本系统,指《儒门事亲》三卷单行刊印的本子,蒙古中统三年壬戌(1262)高鸣刻本为现在所知唯一的三卷本;丛刻本系统,是指以“丛书”形式刊行而以“儒门事亲”为总名的本子,又有单行本和丛书本两类,前者如明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邵辅刻本,后者如明万历间王肯堂《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医方类聚》征引,指《医方类聚》所载录的《儒门事亲》、《杂记九门》等;建国后诸本,指建国后以十五(十四)卷本为基础进行标点、校勘、注释的本子,可分为排印本、校注本和点校本三种。  相似文献   

3.
《儒门事亲》文中有四穴,即水分、?谷、廉泉、中注。其中水分穴的定位是错误的,应当予以改正,而张从正治疗水湿疾病建议采用直接灸水分穴,并提出此类疾病此穴禁针。三阳络的别名有“?谷”和“骨空”,可治疗循经所过的疾病。《儒门事亲》中的廉泉穴,即是经外奇穴金津玉液,并提出火针此穴治疗火热舌肿为禁忌。虽然“中注”不能明确所指何穴,有“合谷”“阳溪”“大都”等穴的可能性,但是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运用某些四肢末端的腧穴(如张从正所说的“中注”和后溪)治疗风淫末疾。  相似文献   

4.
张从正《儒门事亲》对放血疗法的贡献长春中医学院研究生(130021)于存海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李红丽刘虹指导纪青山【关键词】张从正《儒门事亲》放血疗法1理论研究1.1出血同汗论《儒门事亲·卷一·目急头风出血最急说八》曰:“以其血在表,故宜汗……出血之...  相似文献   

5.
“挶”、“强”小议周利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医古文,语义区别《医古文》五版教材中的《尽数》一文,有一句:“精不流则气郁,……处耳则为为聋”。句中的“”字,注释曰:“,一种耳部的疾病”。高诱注:“,聋,皆耳疾也”。从文理看,此解似恰切,非此...  相似文献   

6.
素问·痹论》云:“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该句中“上为引如怀”一句,王冰注云:“上引少腹痛,如怀妊之状也。”张志聪云:“肝气痹闭,则木火郁,固在上则多饮,在下则便数,上引于中,而有如怀妊之状也。”今人郭霭春先生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注...  相似文献   

7.
阻力针法:扎在最痛的穴位,最痛的部位,最痛的位置即阿是穴。就“阿”字而言,《汉书·东六朔传》颜师古注是“痛”的意思,因其按压痛处,病人会“阿”的一声,故名为“阿是”。阿是之称见于唐代《千金方》中:“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提(墙)其上”,若里(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块或(成)痛处,即之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相似文献   

8.
《儒门事亲》治疗老年病思想及方法探析苏慧敏张建文原合英(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郑州450000;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儒门事亲》老年病学/分析《儒门事亲》是金元时期我国四大医学家之一张子和的代表作。世人皆知他主张攻邪,以擅长汗、吐、下...  相似文献   

9.
活血化瘀法在妇科临床的运用穆广梅河南周口地区卫校(476000)李永红河南郑州车辆厂卫生所(450004)主题词活血祛瘀,血瘀/中医药疗法女子以血为本,但血赖气行,《校注妇人良方·产宝方序论》说:“血气宜行,其神自清,月水如期,血凝成孕”。气血充沛,...  相似文献   

10.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在古医籍中有地黄丸方近20首,而流传最为广泛且沿用不衰的是宋代钱乙(仲阳)所撰《小儿药证直诀》中的一首。该方是钱仲阳从金匮肾气丸减桂、附而成,以为幼科补肾专药。《成方切用》说:“小儿行迟齿迟,脚软,囟开,阴虚发热诸病,皆属肾虚,而小儿稚阳纯气,无补阳之法,乃用此方,应手而效。”其方由六味药组成,《校注妇人良方》名之为六味丸,《正体类要》则名为六味地黄丸。  相似文献   

11.
三焦一词,最早见于《内经》。书中对三焦的部位、生理及病理等均有较详细的论述。作为脏腑的组成部分,《内经》特别强调其部位的存在。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上焦出于胃口,并咽以上,贯隔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土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联”。此是讲上焦在胃上口至烟部、中焦在胃上日以下至小肠(大腹)、下焦在别回肠至膀眈(少腹)的部位。三焦虽有定处,但概括的部位较大,其部位中还有其它脏腑,也就有其所在脏腑的部分功能。如肺居上焦,为“华盖”而“市精”.其性如“雾”;心也居上焦,泵血至周身,…  相似文献   

12.
释简帛医书中的“戒”张显成四川大学中文系(610064)关键词简帛医书戒阴张家山汉简《脉书》①“(病)在戒,不能弱(溺),为闭。”连邵名先生释此句中的“戒”云:“戒,抬腰。戒、约同义,《释名,释形体》:“要,约也,在体中约结而小也。’”②此训“戒”为...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40条小青龙汤方后注:“若微利,去麻黄加芜花,如一鸡子,煞令赤色”。对文中之芜花,注家有不同看法。林亿首先提出疑意,认为:“芜花不沾水,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医宗·金鉴》认为:“加芜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此必传写之误……,用之攻水,其力甚峻,五分可令人下行数十次,岂有治停饮之微利,而用鸡子大之这花者乎?似当改加获等四两”。并说:“芜花即芜花也。  相似文献   

14.
《五十二病方》鹊棠考辨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弱(溺)]□沦者方:“取□□□□□□其□□□□,先取鹊棠下蒿。”鹊棠,帛书整理小组未释,《马王堆医书考注》注:“鹊棠下蒿:棠,疑为床,二字音近,人所卧坐者为床,故引申为凡能安置器物者可谓床、如笔床,...  相似文献   

15.
《内经》成书年代久远,用字每多假借,后世注家每为所囿而曲解经文,致令经义晦涩难通,兹誊录近年读经时因音求义,破读通假字而求新解之训诂心得3则于下,以就正于同道。1 “人者天地之镇”《灵枢·玉版》:“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太素》无“不”字)可不...  相似文献   

16.
在《内经讲义》的教学中,发现高校五版教材《内经讲义》(程士德主编)的三则注释欠妥,兹陈述管见,就正于高明。1足《素问·生气通天伦》:"高梁之变,足生大了、"教材注释:"足,胡激注:'足,当作是字之误也。是,优则也。"'此以胡注连词"则"训释"足"欠妥、按:足,于此是能原动词:"足够、能够"之义,与"生"构成能愿词组,即"能生大疗"。如吴昆《素问吴注》:"足、能也。"始合经旨。2锡《素问·至真要大论》:"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教材注释:"锡(音西):赐山,引申为给。"此注义非误,注音欠妥。按:锡,当作"赐"。《…  相似文献   

17.
王冰《素问注》养生思想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冰《素问注》养生思想探析胡凤媛(宁夏医学院中医系银川750004)关键词:王冰;《素问注》;养生思想中图法分类号:R221.1;R212王冰次注《素问》,有功于医界,而且他“夙好养生”(王冰序),将养生诸篇移至《素问》之首,突出了《内经》“治未病”...  相似文献   

18.
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振子Gaxdeniajasminoides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的功效。临床上生栀子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而炒炭褥子则无此作用。主要用于止血,吐血、便血、血痢。栀子的炮制方法从汉代起在历代的医方本草和炮制专著中都有记载。汉代为擘法《伤寒论》,近晋代有“烧末”的记载《肘后备急方》,唐代为去皮用《惫急千金要方》,宋代则为“槌碎”《太平圣惠方》、“烧存性”(《普济本事方》)、“炒”(《校注妇人良方》)和“姜汁拌炒”《疮疡经验全书》,元代则有“炒焦”法和“治血病炒黑用”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从中医诊法特点与实习医生谈观察力、注意力的培养丁成华(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南昌330006)关键词中医学,诊法特点,临床教学《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诊法何如?”张景岳注曰:“诊,视也,察也,候脉也,凡切脉,望色,审问病因,皆可言诊。”由此可见,诊法是...  相似文献   

20.
谵言、谵语、谬语、错语,均属神志症候之描述,由于词义相近,殊难区分,故每多互用。其实,四者词义有差异,概念不尽同。 “谵言”始见于《内经》。如《素问·热论篇》:“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王冰注曰“谓妄谬而不次也”。即因病势转重而致意识障碍,胡言乱语。 “谵语”首见于《伤寒论》。如《阳明篇》210条:“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成无己注“伤寒(讠严)语何以明之?(讠严)者,谓呢喃而语也。又作谵,谓妄有所见而言也。此皆真气昏乱,神识不清之所致。”(《伤寒明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