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增加5倍,病死率增加2倍。缺血性脑卒中是病死率增加的最主要原因,而房颤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15%~20%缺血性脑卒中由房颤引起[1]。因此,对房颤患者,尤其是老年房颤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常用的预防血栓栓塞的药物包括香豆素类抗凝剂华法林、抗血小板药物以及新型口服抗凝药。迄今为止,已有很多大规模临床试验对于上述抗栓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评估,欧美及国内学会  相似文献   

2.
<正>心房颤动(房颤)为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与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性增加相关。其中,心源性血栓栓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房颤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约是无房颤人群的5倍~([1])。随着房颤射频消融技术的发展,近年来通过对房颤患者的射频消融、预防和治疗脑卒中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本文拟对射频消融术后房颤患者的远期脑卒中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房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并发症,也是房颤致残的一个重要原因。关于房颤血栓栓塞的预防,ACC/AHA/ESC房颤指南从危险分层,治疗策略和建议,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房颤复律的抗凝治疗几方面进行了阐述。本文对其中的关键点给予简要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正>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达24.8%,其中超过80岁的老年患者脑卒中发生率高达32.86%〔1〕。随着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的临床推广,接受这种治疗的患者也越来越多。房颤消融术后的抗凝治疗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1目前抗凝治疗方法及现状抗凝治疗是房颤消融术后的重要部分,目前临床上依然根据患者的血栓栓塞危险分层来选择抗栓药物,最常用的危险分层工具是〔(CHADS2)评分(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75岁和  相似文献   

5.
房颤是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增高。房颤所导致的血栓栓塞并发症高,致死、致残率高,未经治疗的房颤患者脑卒中年发生率平均为5%。在临床工作中,年龄是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分层及指导抗凝策略的重要因素,对75岁以上、肾功能异常、高血压未能良好控制者在抗凝治疗中应加强监测,可考虑适当降低抗凝强度,以防止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因素和CHA2DS2-VASc评分对其血栓栓塞事件预测价值。 方法 纳入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本院的瓣膜性房颤患者137例,按是否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分为栓塞组(n=50)与非栓塞组(n=87),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血栓栓塞危险因素,并进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判断CHA2DS2-VASc评分与血栓栓塞是否存在线性趋势,制作ROC曲线,判定曲线下面积和截断点,并计算评价指标。 结果 研究组年龄≥75岁占比、女性患者占比、高血压、糖尿病、心衰患病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间血管疾病患病率及CHA2DS2-VASc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管疾病(OR: 7.463,95%CI 1.575-35.714,P<0.05)是卒中/TIA/血栓栓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控制其他变量后,CHA2DS2-VASc评分与卒中/TIA/血栓栓塞事件显著相关(OR: 2.688,95%CI: 1.776-4.065,P<0.01)及对栓塞事件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9(95%CI: 0.809-0.928,P<0.01)。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显示CHA2DS2-VASc评分与卒中/TIA/血栓栓塞间存在线性趋势,卒中/TIA/血栓栓塞发生率随着CHA2DS2-VASc评分升高而升高(P<0.01)。 结论 血管疾病是瓣膜性房颤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CHA2DS2-VASc评分与此类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显著相关且对其预测价值较好。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治疗可明显减少血栓栓塞事件,并改善患者的预后。与华法林相比,NOAC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在特殊群体中。导管消融围术期推荐不间断抗凝治疗,术后是否继续长期抗凝尚有一定的争议性。当房颤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卒中等疾病时,应根据血栓风险、出血风险、神经功能个体化调整抗凝方案。  相似文献   

8.
正心房颤动(房颤)和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此外,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X代谢综合征、肥胖、高尿酸血症等均是二者相同的危险因素。慢性肾脏病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慢性肾脏病患者中,房颤患病率明显增高,房颤促进慢性肾脏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房颤与慢性肾脏病关系密切,且常常合并存在,使脑卒中、血栓栓塞风险以及抗凝治疗出血风险明显增加。我们就房颤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和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抗栓治疗现状、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01至2014-12期间于北京医院住院且资料齐全的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84例,电话随访出院后4年来的血栓栓塞事件,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和抗栓方案的差异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284例患者中,≥75岁患者有199例(70.1%)。CHA_2DS_2-VASc评分≥2分患者258例(90.1%),但实际抗凝患者仅68例(23.9%)。随访期间,142例患者(50%)发生了血栓栓塞事件,其中脑卒中123例(43.3%),系统性栓塞36例(12.7%)。与未抗凝的患者相比,抗凝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44.1%vs 51.9%)和脑卒中(33.8%vs 46.3%)发生率略低,出血发生率相似(16.2%vs 19.0%,P=0.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凝治疗与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较低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独立相关(OR=0.32,95%CI:0.23~0.43,P0.001)。结论:根据CHA_2DS_2-VASc评分,本研究中九成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为血栓栓塞高危人群,但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不足四分之一。随访4年期间,半数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可能与未接受规范的抗凝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10.
心房纤颤(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统计表明,人群中AF总发病率为0.5%~1.0%(70岁以上者上升至10%)[1].心房纤颤病人最大的危险因素之一是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的血栓栓塞性并发症.非风湿性心脏病房颤和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病人发生栓塞事件的危险性分别是窦性心律者的5倍及17倍.血栓的检出和预测以及相应的抗凝药物的应用对房颤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外科手术及经导管消融技术的发展则为房颤的治疗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左心耳(LAA)参数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LAA血栓和/或自发显影(SEC)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并接受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发现LAA血栓和/或SEC的房颤患者34例为SEC组;同时,同期以1∶2的比例随机选取接受TEE检查但并未发现LAA血栓和/或SEC的房颤患者68例为非SEC组。收集患者既往病史资料,并测定其左房前后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耳开口宽度(LAAW)、左心耳长度(LAAL)、左心耳血流排空速度(LFEV)、左心耳血流充盈速度(LFFV)、左心耳射血分数(LAAEF)等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患者LAA血栓和/或SE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之间年龄、房颤类型(持续性房颤比例)、脑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病史、CHA_2DS_2-VASc评分、LAD、LAAW、LAAL、LVEF、LFEV、LFFV、LAA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其他危险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既往脑卒中/TIA(OR 22.894;95%CI 1.883~278.418;P=0.014),更大的LAAW(OR 1.205;95%CI 1.008~1.441;P=0.040)、LAAL(OR 1.203;95%CI 1.039~1.394;P=0.014)及更低的LAAEF(OR 0.964;95%CI 0.929~0.999;P=0.047)是房颤患者LAA血栓和/或SE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房颤患者LAA结构增大及较低的LAAEF提示LAA血栓和/或SEC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已知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VAF)患者在血栓栓塞事件前的抗凝情况, 并分析医师是否能正确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处方抗凝药物及患者对抗凝药物的态度。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 连续入选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抗凝门诊既往已知NVAF后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患者。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向患者或患者家属收集资料, 主要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前的抗凝药物使用情况、未使用/停用抗凝药物的原因及伴随疾病等信息。结果入选344例患者, 其中男占61.9%(213/344), 第1次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时的年龄为(69.3±10.0)岁。89.5%(308/344)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前CHA2DS2-VASc评分≥1分(男)或≥2分(女), 具有抗凝适应证。73.4%(226/308)脑卒中高风险患者从未使用抗凝药物, 主要原因为没有医师告知房颤的卒中风险, 未建议使用抗凝药物。82例(26.6%, 82/308)患者在血栓栓塞事件前曾使用抗凝药物, 华法林占61.0%(50/82);其中36例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前已停用抗凝药物, 主要原...  相似文献   

13.
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公式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被广泛应用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抗凝治疗前的血栓栓塞风险评估。但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公式存在不足。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经胸超声心动图(TTE)、CT、MRI等器械检查已被用于诊断和预测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并指导抗凝治疗。TEE检查中的危险因素包括:左房异常、复杂的主动脉斑块。TTE检查中的危险因素包括: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大小、二尖瓣环速度、左房应变和应变率、左室质量指数。CT、MRI可用于辨识左心耳血栓、主动脉斑块等。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静脉电隔离前后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探讨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导管射频消融静脉电隔离前后的抗凝治疗 ,2 0 0 1年 8月到 2 0 0 4年 4月连续收治行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 15 6例 ,男 118例 ,女 38例 ,年龄 5 4± 10岁。术前行经食管心脏超声和 /或螺旋CT心脏成像检查排除心房内血栓 ;有高血压、糖尿病、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TIA)或脑卒中史、或年龄大于 6 5岁的房颤患者术前华法林抗凝治疗 1个月 ;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 1~ 3个月。结果 :前 4 0例患者在手术前后未按上述方法进行常规检查和规范抗凝治疗 ,术中脑栓塞引起失语和左上肢肌力下降 1例 ,术中和术后第三天TIA各 1例。 3例均伴有高血压 ,其中 1名合并有糖尿病。以后的 116例患者术前均行食管超声和 /或螺旋CT检查 ,手术前后及术中进行正规抗凝治疗 ,未再发生血栓栓塞事件 (3/ 4 0vs 0 / 116 ,P =0 .0 16 )。结论 :房颤患者在导管射频消融静脉电隔离手术前常规行经食管超声和 /或螺旋CT检查排除心房血栓 ,并在手术前后及术中进行规范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手术相关血栓栓塞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心力衰竭是血栓栓塞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指南推荐口服抗凝药(OACs)可应用于部分心力衰竭患者,如合并房颤或既往血栓栓塞事件。但窦性心律的心力衰竭患者是否应常规进行抗凝治疗,仍处于争议中。迄今为止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证据有限。本综述在窦性心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总结当前流行病学的研究现状,讨论此类患者抗凝治疗的现有研究结论。窦性心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风险增加,临床治疗中应充分评估患者的抗凝获益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患病危险是无房颤者的5~6倍.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均为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但预防效果抗凝治疗优于抗血小板治疗[1-2].我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率低,抗血小板治疗应用广泛,但阿司匹林剂量多在300 mg/d以下[3-5].国外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剂量低于325 mg/d不能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危险.低剂量阿司匹林对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效果还需要随访研究证实.我们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阿司匹林服用剂量及对脑卒中的预防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年龄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导管射频消融完成经食管超声检查的房颤患者421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108例)和年轻组(313例)。根据是否存在左心房血栓又分为血栓组(26例)和无血栓组(395例)。各组间进行一般临床资料比较。结果老年组年龄、高血压、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的比例明显高于年轻组,非阵发性房颤的比例明显低于年轻组。老年组LVEF明显高于年轻组。血栓组非阵发性房颤、心力衰竭、栓塞史、服用ACEI/ARB的比例明显高于无血栓组。血栓组左心房直径明显大于无血栓组,LVEF明显低于无血栓组。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校正LVEF、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服用ACEI/ARB,左心房直径、非阵发性房颤、既往栓塞史是左心房血栓独立预测因素,老年不是左心房血栓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不是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心房血栓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房颤)是中老年人群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而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房颤所致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20%左右.国内外的指南均推荐,男性CHA2DS2-VASc评分≥2分,女性≥3分,建议长期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性事件.但是,抗凝治疗可能带来一定的出血风险,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卒中和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大多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超过65岁,对老年房颤患者行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血栓栓塞事件,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目前指南推荐老年房颤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该文介绍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0.
华法令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生血栓栓塞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心房颤动 (房颤 )是心律失常的常见病 ,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的发生与年龄增加有关 ,随着年龄增高 ,房颤患者引起缺血性脑卒中也随之增加 ,抗凝药物治疗可以预防。国内应用华法令预防房颤血栓的临床报道少见 ,本文作了这方面探讨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选择非瓣膜性房颤患者 30例 ,其中男 2 2例 ,女 8例 ,年龄 5 0~ 74(平均 64)岁 ,房颤病史 2~ 6年 ,其中孤立性房颤 1 5例 ,并发高血压性心脏病 8例 ,并发冠心病 7例 ,所有患者经体检、超声心动图证实无心脏瓣膜病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 <1 4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