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阐明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2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应用呼吸机治疗前后的血气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学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机械通气能有效地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机械气病死率明显降低。结论机械通气是目前抢救急性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传统通气策略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LPSV)应用于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LPSV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不同原因引起符合急性呼吸衰竭诊断标准并符合上机指征的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48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23例,用传统机械通气策略;B组25例,运用LPSV.观察指标包括:吸入氧浓度(FiO2)、吸气峰压(PIP)、呼气终末正压(PEEP)、平均动脉压(MAP)、潮气量(VT),动脉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脑室内出血(IVH)、动脉导管未闭(PDA)、肺出血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及呼吸机应用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B组患儿的PIP、MAP、VT均短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患儿的动脉血PaCO2高于A组,且B组的动脉血pH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动脉血P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VALI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儿IVH、PDA、肺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上机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LPS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率,缩短了患儿上机时间及住院时间,是一种相对较为安全有效的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3.
可变流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可变流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VF—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根据使用VF—NCPAP与否将呼吸衰竭新生儿病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83例)采用头罩给氧治疗,治疗无效改用气管插管CPAP或间歇指令通气(CMV);治疗组(75例)采用VF—NCPAP治疗。结果 (1)头罩给氧成功率36.1%,VF—NCPAP成功率90.7%,CMV治疗成功率90.9%;VF—NCPAP成功率与头罩给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2)VF-NCPAP治疗时间比CMV治疗时间缩短,并发症少。结论 VF-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冯琼  李春蕾 《重庆医学》2016,(36):5113-5115
目的:对比常频机械通气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诊断为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患儿60例,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照组给予常频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d内的X线胸片并评分,记录两组患儿3d存活率、血气分析指标、呼吸机相关肺炎、上机时间、肺出血的情况。结果治疗后24h,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 d存活率观察组93.50%明显高于对照组8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H、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机时间,肺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患儿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与常频机械通气均可有效防治新生儿的呼吸衰竭,短期疗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要优于常频机械通气,可有效减少呼吸道出现相关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病人气道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临床上,对呼吸衰竭病人通常用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以帮助病人渡过危险期,直到呼吸功能好转和恢复,而气道的管理又是机械通气护理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细致的观察和精心的气道护理是机械通气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之一。我院2003年6月~2007年6月共使用机械通气救治病人30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杨斌  赵霞 《齐鲁医学杂志》2009,24(6):535-537
目的 探讨高频震荡通气(HFO)治疗新生儿气漏并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 重症气漏并呼吸衰竭新生儿38例, 15例常频通气(CMV)治疗, 23例高频震荡通气(HFO)治疗,观察HFO组治疗前后吸入氧浓度(Fi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氧合指数(OI)的变化及临床疗效,并与CMV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及医疗费用进行比较.结果 HFO组病情均于24 h内明显改善,短时间内气漏消失,无1例行胸腔穿刺或闭式引流;FiO2、PaO2、PaCO2及O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68.872~362.767,q=5.451~36.262,P<0.01);HFO组治疗后12、24 h的FiO2及OI值与治疗1、2 h时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q=4.859~29.982,P<0.01).HFO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等优于 CMV组,差异有显著意义(t=6.770~11.181,P<0.01).结论 HFO治疗新生儿严重气漏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显著,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抢救有机磷中毒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对16例急性有机磷中毒伴呼吸衰竭者,早期使用机械通气配合综合药物治疗。结果:16例患者均能及时纠正呼吸衰竭并顺利脱机,全部治愈。机械通气并发症轻且易克服。结论:机械通气配合综合药物治疗抢救有机磷中毒呼吸衰竭患者疗效确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Ⅱ型呼吸衰竭新生儿高频通气时呼吸力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Ⅱ型呼吸衰竭新生儿24例分为两组,每组12例;观察组采用高频通气治疗并进行呼吸力学指标监测,对照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进行治疗;观察在高频通气治疗前及治疗后2、12、24、48h及撤机前的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C)、气道阻力(R)、肺过度膨胀系数(C20/C)、每分通气量(MV)、平均气道压(MAP)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同时将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的治愈率及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C随疾病的好转逐渐增加,撤机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R在撤机前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MV在撤机前明显升高,MAP逐渐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两组治愈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Ⅱ型呼吸衰竭新生儿高频通气时对呼吸力学动态监测,可以判断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评估通气策略,掌握撤机时机。高频通气是治疗Ⅱ型呼吸衰竭新生儿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机械通气不同方式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 将 10 6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成高频震荡通气 (HFOV)组和常规机械通气 (CMV)组。比较两组上机前及上机后 8h血气分析变化、存活率及并发症。结果 HFOV组在治疗后 8h血气分析PaO2 ,SO2 较CMV组明显升高 ,两种通气方式比较 ,HFOV通气时间短 ,气漏并发症发生率低 ,存活率明显提高。结论 HFOV是治疗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呼吸衰竭有效和安全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MV)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MV)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对46例AOPP致呼吸衰竭患使用抗毒药的同时采用MV治疗,模式先用辅助/控制(A/C),后过渡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同时进行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及血气分析监测。结果:46例患经MV治疗,41例治愈,占89.13%。结论:AOPP致呼吸衰竭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刘继东 《重庆医学》2012,41(28):2987-2989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5例进行无创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本组75例患者,56例呼吸衰竭明显好转,19例无效改为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结论无创机械通气能有效治疗呼吸衰竭,明显减少了气管插管率,降低了病死率;正确掌握无创机械通气的操作技术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高龄重度急性左心衰竭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 总结在高龄重度急性左心衰竭(ALVF)合并急性呼吸衰竭(ARF)患者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10年间102例高龄重度ALVF并ARF患者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方式、好转率、病死率和合并症,并将合并Ⅰ型ARF(ARF-Ⅰ)(42例)和Ⅱ型ARF(ARF-Ⅱ)(60例)两组患者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102例115次机械通气途径经鼻面罩给氧18次,经鼻插管68次,经口插管29次;通气方式容量控制115次,压力控制25次,稳定气道正压(CPAP)26次,呼气终末加压(PEEP)45次。病情好转率在全部病人、ARF-Ⅰ和ARF-Ⅱ组分别是60.8%,69.0%和55.0%(两组比较P<0.05);病死率分别是39.2%,30.9%,45.0%(两组比较P<0.05)。用呼吸机过程中的主要合并症在全部病人为心律失常37.3%,低血压35.3%,肺感染34.3%,消化道出血31.4%,酸碱失衡20.6%,张力性气胸2.9%。两组比较显示ARF-Ⅱ组病情重,病死率高,合并症多。结论 高龄重度ALVF并ARF患者机械通气治疗难度大,风险高,但只要严格掌握适应征及合适的通气方式,注意防治合并症,仍可以取得良好疗效,挽救大部分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1984年,Darioh等提出用控制性低通气(PHC)治疗哮喘持续状态,在维持患低通气需求的同时可迅速改善机体氧合并逐步降低PaCO2,提高pH值安全范围。由于降低了气道压力,从而减少了常规机械通气中常见的循环障碍和气压伤等并发症。2002年6月至2004年10月我们采用PHC治疗67例慢性呼衰,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BiPAP呼吸机经口或鼻罩正压通气在常规机械通气前后的应用价值。对44例急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机械通气前和4例常规机械通气脱机过度中,应用BiPAP呼吸机经口或鼻正压通气治疗。结果显示:常规通气前采用BiPAP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使部分病人避免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用于常规机械通气脱机的过渡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频机械通气(HFV)用于晚期早产儿重症呼吸衰竭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入住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晚期早产新生儿19例,出现呼吸衰竭后均常规给予常频机械通气,疗效不佳者转为HFV。记录HFV治疗后6、12、24、48h血气分析及呼吸机参数变化。结果 19例病儿HFV治疗6h后血气pH、PaO2、PaCO2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10.71~8.72,P<0.05),12、24、48h进一步改善并且维持相对稳定;吸入氧浓度(FiO2)、动脉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之比(PaO2/FiO2)、氧合指数(OI)、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治疗后6h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t=-4.15~5.57,P<0.05),12、24、48h进一步改善。19例病儿治愈15例(78.9%),4例(21.0%)因病重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 HFV治疗晚期早产儿重症呼吸衰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1999年我们对 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应用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收到较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例 1,男性 ,64岁。咳嗽、咳痰、气喘反复 2 0a ,加重 5d ,在诊所治疗无好转。入院当天 ,嗜睡转昏迷 ,血压下降 ,颈静脉怒张 ,双下肢水肿 ,昏迷后动脉血气分析 (丹麦ABL330 ) :pH :7.2 3,PaCO2 :9.33kPa ,PaO2 :6.665kPa ,HCO3 :2 9mmol/L ,ABE :- 3.6mmol/L。经鼻气管插管 ,吸出大量脓痰 ;(美国纽邦牌E— 15 0型呼吸机 )容量控制 (下同 ) ,呼吸机模式 :A/C(辅助 /控制 ) ,参数 :…  相似文献   

17.
18.
新生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前后酸碱失衡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前后酸碱失衡的类型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81例呼吸衰竭新生儿机械通气前和机械通气12h后动脉血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机械通气前检测动脉血气120次,发生酸碱失衡105次(87.5%),其中呼吸性酸中毒(呼酸)及呼酸合并代谢性碱中毒(代碱)最常见,分别为38例次(36.2%)及28例次(26.7%),其它依次为呼酸合并代谢性酸中毒(代酸)17例次(16%),代酸9例次(8.57%),呼吸性碱中毒(呼碱)并代酸6例次(5.71%),呼酸5例次(4.76%)代碱2例次(1.90%).单纯低氧血症6例次(5.71%).机械通气后检测血气180例次,发生酸碱失衡104次(57.8%),其中呼碱36例次(34.6%)最多见,其他依次为呼碱并代酸16例次(15.4%),代碱14例次(13.5%),呼酸并代碱12例次(11.5%)呼酸7例次(6.73%),呼碱并代碱6例次(5.77%),呼碱并代碱并代酸6例次(5.77%),代酸5例次(4.81%),呼酸合并代酸2例次(1.92%).结论 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机械通气前血气以呼酸及呼酸合并代碱最多见,各种原因致通气不足和缺氧状态多引起代酸或双重酸中毒.机械通气后血气以治疗性呼碱、呼碱并代酸多见,医源性三重性酸碱平衡紊乱常被忽视.呼衰患儿合并酸碱失衡是影响呼衰转归的重要因素,在呼吸机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血气,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防止过度通气及医源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所致呼吸衰竭中的作用。方法对72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结果68例患者呼吸衰竭脱机成功痊愈出院,死亡4例;机械通气时间0.5h~7d,平均上机时间为48.3小时。主要并发症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胸、上消化道出血、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结论机械通气是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所致呼吸衰竭的关键,急救成功与其时机选择及合理应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对3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引起呼吸衰竭的肺性脑病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所有患者进行全程脉搏氧饱和度监测和上机前后、脱机前后动脉血气分析,34例患者分别应用压力支持通气(PSV)和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对提高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效果显著,抢救成功率达8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