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可达龙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并有直接PCI指征的AMI患者12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上行直接PCI,治疗组在上述治疗上加用可达龙,观察术后RA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RA发生率(29.2%)明显低于对照组(5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可达龙对RA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有较好治疗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
郭观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155-156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出现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内科2008年3月~2010年3月收住的120例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作种类、再灌注心律失常与发病至冠脉再通时间及心肌梗死部位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5.83%。前降支、右冠状动脉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前降支梗死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以快速型再灌注心律失常为主,右冠状动脉梗死者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以缓慢型再灌注心律失常为主。AMI后6h内开通冠状动脉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6-12h开通者(P〈0.05)。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常见并发症,尤其是再灌注早期更易发生。快速型再灌注心律失常主要发生于前降支梗死患者,缓慢型再灌注心律失常主要发生于右冠状动脉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溶栓治疗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2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通过分析发现RA患者与未发生RA患者的临床资料后发现,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易患因素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管再通距心肌梗死发病的时间<6h的患者其RA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管再通距心肌梗死发病的时间为6--12h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x2=5.30)。③RCA梗死患者的RA发生率高于LCX梗死患者和LAD梗死患者,且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7.89、4.56,P<0.05)。另外,RCA梗死患者缓慢性RA的发生率高于LCX梗死患者和LAD梗死患者,且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4.60,5.81,P<0.05)。结论:血管再通距心肌梗死发病的时间和梗死部位是关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1月~2011年5月首次ST段抬高型AMI发病12 h内行直接PCI治疗的患者89例,按照术前是否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23例)和非他汀组(66例).分析两组PCI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related artery,IRA)后2 h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他汀组5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1.7%;非他汀组46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69.7%.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I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稳心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影响.方法 自2007年11月~2010年11月来本院就诊患者中选取符合诊断标准并有直接PCI指征的AMI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服用基础药物行直接PCI,治疗组服用基础药物加稳心颗粒.记录在PCI术中及术后RA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RA发生率为3214%,低于对照组的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心颗粒对再灌注心律失常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A)的临床特点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盘锦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治疗的24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在PCI治疗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点,并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探讨.结果 240例患者中150例出现了RA,RA的发生率为62.5%.高侧壁梗死、前壁梗死患者缓慢型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0.53%、24.56%明显低于心下后壁梗死患者发生率44.86%(P<0.05).而高侧壁梗死患者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5.79%显著低于前壁梗死患者发生率36.84% (P <0.05).前壁梗死患者缓慢型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生率,下后壁梗死患者缓慢型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生率(P<0.05).再灌注时间<6h者RA发生率为72.46%,而再灌注时间为6~12h的患者RA发生率为49.02%,即再灌注时间<6h者RA发生率明显高于再灌注时间为6~12 h患者RA发生率(P<0.05).单支血管病变患者、三支血管病变患者RA发生率分别为84.9%、70.7%显著高于两支血管病变患者52.1%(P<0.05).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RA患者和无RA患者再梗死、死亡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PCI治疗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不同心肌梗死部位、不同再灌注时间和不同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不同,及时发现RA并给予有效处理,可使相关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特点及防治。方法1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根据梗死相关动脉分为:左前降支组(LAD)33例、左回旋支(LCX)组11例、右冠状动脉(RCA)组32例,统计干预不同的冠状动脉中RA的发生情况。结果127例患者中76例发生心律失常,其中12例患者出现2种以上心律失常。LAD组发生快速心律失常多见,RCA组发生缓慢心律失常多见,部分患者需临时心脏起搏、直流电复律等。结论AM I患者急诊PCI术中常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RA)。RCA病变患者术中缓慢心律失常及严重心律失常多见,LAD病变患者快速心律失常多见。需熟练应用临时心脏起搏、直流电复律、利多卡因等防治RA。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时缺血后适应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2月106例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为观察组,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189例随机抽取100例为对照组;各例均接受急诊PTCA治疗。观察组为梗死血管再通后1 min内应用低压力充盈和排空球囊,每一过程约30 s为缺血后适应组;对照组梗死血管再通后3 min内未施加干预。观察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以及术中、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 术中、术后观察组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及住院期间病死率观察组较对照组有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采用球囊低压力反复扩张能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9.
张静 《当代医学》2022,28(3):144-14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本院接受PCI治疗的96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RA,分为RA组(n=41)与非RA组(n=55).回顾性分析患者病历资料,并纳入可能的影响因素,经单因素...  相似文献   

10.
李均  张颖  岳瑞华  沈钧乐  肖骏 《重庆医学》2015,(20):2765-2767
目的 探讨别嘌醇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对拟行急诊PCI的160例AMI患者,分为别嘌醇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3个月.分别测定术前、术后心肌酶谱及心肌肌钙蛋白(cTn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术后24 h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常规检测术后3个月心功能、血脂、肝肾功、尿酸等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别嘌醇组心肌酶谱及cTnⅠ明显降低、SOD活力增加、术后24 h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术后3个月时左心功能明显改善(均P<0.05),但两组血尿酸均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肝肾功能异常.结论 别嘌醇预处理能减少AMI患者再灌注损伤中氧自由基的生成,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减轻缺血心肌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再灌注心律失常是AMI血管再灌注治疗的敏感性间接指标之一,但部分患者可由再灌注损伤引起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严重时将威胁患者生命.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关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结果加以综述,希望能够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提供依据,使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不同时间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的梗死相关血管(IRA)的TIMI血流分级及校正TIMI帧数(CTCF),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择期PCI时间对心肌再灌注的影响.方法 60例急性心肌梗死,但已错急诊PCI手术时机病例60例,按发病后12 h~7 d(20例)、8~30 d(40例)期间行PCI治疗分为2组,测定各组内AMI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分级及校正TIMI帧数.结果 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择期PCI治疗后无死亡病例,12 h~7 d组中TIMI血流<3级的患者较多(40% vs 12.5%,P<0.05);CTFC大于等于30帧的患者较多(45% vs 17.5%,P<0.05);CTFC较高(30.1±4.99 vs 19.2±4.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8~30 d内行择期PCI能使心肌得到更好的灌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处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56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处理组(29例)和缺血后适应组(27例).术中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后常规处理组予以药物或临时起搏处理,缺血后适应组立即予以球囊低压扩张多次使罪犯血管造成短暂再通/闭塞.观察两组不同处理方法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转复效果.结果:缺血后适应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例数明显低于常规处理组(3/27 vs 12/29,P<0.05),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值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处理能快速终止急诊PCI术中的再灌注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AMO)溶栓成功后可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RA),其中部分RA严重影响血液动力学改变,甚至可能引起心脏性猝死。本文观察RA的临床表现,初步探讨RA的急诊处理。1 临床资料  对确诊为AMI进行溶栓治疗患者30例,于发病6小时内接受尿激酶(珠海丽宝生化制药厂)静脉溶栓。依据临床间接冠状动脉(冠脉)再通标准[1]判断冠脉再通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56~79岁。前壁梗死10例,下壁或下后壁梗死8例。其中1例前壁梗死,2例下后壁梗死作AMI溶栓治疗试验(TIMI-1试验)显示闭塞冠脉达TIMI2级或3级再通。2 观察方法  1心电图:溶栓前常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8):6-8+1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136例,以是否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2例患者均未出现心律失常情况,研究组74例患者均出现心律失常情况。比较两组6个月后的随访情况及心电图电压、开通时间窗时间、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情况,并比较两组的血脂参数情况。结果 住院期间:研究组死亡率为2.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再梗死率为4.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研究组死亡率为1.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再梗死率为2.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电图电压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开通时间窗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LDL-C和T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介入治疗后,还是会发生因再灌注引发的心律失常及并发症情况。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再通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灌注心律失常(RA)是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以引起严重的临床后果,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RA发生受多因素影响,如再灌注治疗时间、再灌注方法及心肌再灌注程度等。这些因素对RA产生怎样的影响及具有怎样的临床意义,目前还不十分清楚。该文就上述问题,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一概述,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急诊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手段,但PCI围术期部分病人会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后者是急诊PCI围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密切观察心电变化,及早发现心律失常并配合医生纠正围术期心律失常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建宏 《河北医学》2008,14(4):408-4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心律失常(Reperfusion Arrhythmia,RA)的临床特点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07例溶栓治疗的AMI患者RA的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107例患者中74例冠状动脉再通,前壁和下壁两组的再通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56/77和18/30(X2=0.3095,P>0.05);RA的发生情况没有差异(X2=0.084,P>0.05);RA多自行消失,快速型和缓慢型RA的持续时间没有差异(t=1.79,P>0.05)。前壁AMI和下壁AMI发生快速型和缓慢型RA的情况有差异(X2=30.59,P<0.05),前壁AMI以快速型为主,下壁AMI以缓慢型为主。结论:AMI溶栓治疗后RA中各种快速、缓慢性心律失常均可出现,但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的情况比较少见,最常见的为一过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对此不必特殊处理。但应严密监测,作好相应的抢救准备以防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导致患者猝死。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AMI),尽早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未能开展该项治疗技术的医院,采取静脉溶栓治疗也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而再灌注心律失常是缺血再灌注损伤十分常见的表现。我们对AMI患者溶栓前应用胺碘酮后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崔英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2):1512-1512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观察102例AMI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特点.结果: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率为83.3%,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交界性心律为7%;下壁、正后壁、右室心肌梗死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率为52.9%,窦缓、传导阻滞、交界性心律为58.8%.结论:AMI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性质与AMI 的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