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再次剖宫产高龄产妇的产后出血(PPH)危险因素,为产后出血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再次剖宫产的1497例高龄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产后出血,将产妇分为产后出血组(131例)与非产后出血组(1366例),分析产妇的年龄、孕产史、胎盘等各类因素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盘附着位置(OR=2.15,95%CI为1.17~3.95,P=0.013)、前置胎盘(非前置胎盘:参考组;非完全性前置胎盘:OR=13.85,95%CI为6.22~30.84,P<0.001;完全性前置胎盘:OR=29.32,95%CI为16.32~52.67,P<0.001)和胎盘植入(OR=7.08,95%CI为3.60~13.92,P<0.001)为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胎盘附着位置、前置胎盘、胎盘植入为影响再次剖宫产的高龄产妇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正>临床上对孕产妇生命安危构成严威胁,同时也是产科最常见的分娩期综合症并即为产后出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主要原因之一。要从源头上降低该病的发生率及提高抢救成功率,需临床医生认真尽责分析引发产后出血的相关原因,才可以准确高效做好产后出血预防、急救及护理措施等。我院于2006年3月~2010年9月292例孕产妇出现产后出血,为此对相关病因做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及凝血功能障碍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可共存、互为因果或相互影响。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上半年57例产后出血患者病例资料的病因分析,通过加强孕期宣教和检测、严密观察及正确处理产程、以及加强产后观察,针对出血原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防止感染;提供心理支持等几个方面提出治疗的临床护理对策,确保患病产妇的健康治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相关防治措施,以期能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60例为分娩产后大出血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60例产后出血中,子宫收缩乏力93例;胎盘因素39例;软产道损伤25例;凝血功能障碍3例。且高龄产妇与经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较高。结论: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为子宫收缩乏力,还包括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子宫内翻。只有采取措施积极控制产后出血,才能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患者的出血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我院40例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原因。结果:40例均治愈,治愈概率为100%,38例保留子宫,2例子宫次全切除。32例产后出血发生在2h之内,8例产后出血发生在2h到24h。引发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次要原因为胎盘因素。结论:注重产前保健,加强产时及产后监测,做好产后出血的护理与急救工作可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产后出血为产科的危急重症,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提出产后出血的防范措施及正确处理,提高对产后出血的认识,以降低孕产妇的死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随机选取来我院分娩并发生产后出血患者78例,并对其产后出血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及护理措施。结果:经临床分析得知,患者产后出血可由于宫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及凝血障碍等因素引起。结论:针对以上原因,加强对产前、产中及产后护理,可对降低产后出血及并发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产后出血为产妇重要死亡原因之一,产后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则预后严重。体克较重持续时间较长者,即使获救,仍有可能发生严重的继发性垂体功能减退后遗症,造成产妇终生生活质量下降。现就2000年1月-2004年1月发生的4例产后出血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随机选取来我院分娩并发生产后出血患者78例,并对其产后出血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及护理措施。结果:经临床分析得知,患者产后出血可由于宫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及凝血障碍等因素引起。结论:针对以上原因,加强对产前、产中及产后护理,可对降低产后出血及并发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重度产后出血的临床原因,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1991年1月至2000年12月33例重度产后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试产时间过长,巨大儿,难产手术为宫缩乏力和软产道损伤性重度出血的主要临床原因。②前置胎盘为剖宫产时急性出血的高危原因。③部分严重出血因发生缓慢易为临床疏忽。结论针对产妇选择适宜的分娩方式,避免产程过长,提高识别、处理难产的水平和手术质量,加强产后监护,是减少重度产后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发病急,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紧急情况下,如何判断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挽救产妇生命的关键。本文对岳阳长炼医院2005年1月~2006年7月产后大出血的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妇产后出血的发病情况以及减少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在我院分娩发生产后出血132例产妇的资料。结果:132例产妇中,有80例子宫收缩乏力,6例发生剖宫产产后出血,4例发生阴道分娩产后出血。35岁以下的产妇及35岁以上的高龄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90%、5.06%。结论:要对产后出血的发病进行预防,早发现早处理,降低产妇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分析,总结产后出血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30例产后出血达500ml以上的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子宫收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大出血的主要原因。结论:产科出血是威胁孕妇生命安全的首要原因,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急救、护理工作,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妇产后出血的发病情况以及减少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在我院分娩发生产后出血132例产妇的资料。结果:132例产妇中,有80例子宫收缩乏力,6例发生剖宫产产后出血,4例发生阴道分娩产后出血。35岁以下的产妇及35岁以上的高龄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90%、5.06%。结论:要对产后出血的发病进行预防,早发现早处理,降低产妇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产后出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国孕产妇死亡中,49.9%由产科出血所致,其中产后出血占产科出血死亡构成的87.8%,居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青岛市生育保险参保职工2004年1—12月发生产后出血74例,本文通过对分娩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找出相关病因并进一步探讨产后出血防治体会。  相似文献   

16.
高原地区产后出血142例分析解放军22医院妇产科(816000)卢建民,张立堂我院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海拔2801米,大气压71.54kPa(标准大气压为101.325kPa)。1989年1月至1993年1月共收治产后出血142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贵州省镇原县偏远基层医院近两年产后出血的发病情况即如何防止探讨。方法:分析56例产后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镇原县产后出血发病率:1.39%,失血性休克发生率:0.22%,阴道分娩,剖宫产术后出血的比值:1.1:1,产后2小时内出血占60.71%,失血性休克占66.7%。结论:综合防治,特别是逐渐改善偏远地区医疗条件及提高各级产科人员医疗技术,是有效减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对86例产后出血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在本组病例中,剖宫产作为导致产后出血的最大诱因,而在出血原因中以宫缩乏力为最大原因,出血量在520ml~2500ml间,经各种处理后均治愈,未发生母婴死亡现象。结论:胎儿娩出后24h内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称为产后出血,,严格掌握好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同时做好分娩的每一个环节,对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和治疗、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60例产妇的病例资料,均发生产后出血的并发症,分析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治疗、预防方法。结果:60例产后出血患者通过多种方法治疗,均获成功。结论:产妇分娩后给予密切的观察,并依据其情况给予相应的对症措施,尽力保护产妇的生命及子宫,给予各项预防措施可明显地降低产妇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对86例产后出血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在本组病例中,剖宫产作为导致产后出血的最大诱因,而在出血原因中以宫缩乏力为最大原因,出血量在520ml~2500ml间,经各种处理后均治愈,未发生母婴死亡现象。结论:胎儿娩出后24h内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称为产后出血,,严格掌握好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同时做好分娩的每一个环节,对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