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阎燕  杨忠伟  邱强 《农垦医学》2016,(4):307-310
目的:探讨急性心梗患者再梗率危险因素,为预防急性心梗复发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初次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随访,并调查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介入时间、吸烟史等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急性心梗患者再梗的危险因素。结果:147例病例中位未再梗时间为24个月(95%CI:17.601-30.399),男性患者中位未再梗时间低于女性(χ~2=7.079,P=0.008);≤60岁患者低于>60岁患者未再梗率(χ~2=4.166,P=0.041);有吸烟史的患者中位未再梗时间低于不吸烟的患者(χ~2=5.505,P=0.019);介入时间≤10小时患者高于>10小时患者未再梗率(χ~2=6.433,P=0.011);EF≥40%的患者中位未再梗时间低于EF<40%的患者为31个月(χ~2=4.150,P=0.042)。结论:性别、年龄、吸烟、介入时间、EF是急性心梗患者的再梗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55例急性心肌再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心肌再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作一分析 ,以探讨其间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我院 1977年 2月— 2 0 0 0年 6月收治 2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 5 5例 ,为初发心肌梗死、再梗死 ,男 41例 ,女 14例。对照组 2 2 1例 ,男 15 9例 ,女 6 2例 ,年龄 41~ 83岁 ,住院及随访期间未再发心肌梗死 ,且去除第一次住院期间因并发其他系统主要疾病而死亡的患者。1.2再梗死诊断标准[1]  ①有再次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 ;②心电图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动态演变 ;③血清心肌酶异常改变 ,且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演变规律。既往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肌再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1995年10月~2003年10月收治的24例心肌再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初发性心肌梗死144例进行对比。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再梗死组有吸烟史、患梗死后心绞痛及合并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者均高于对照组(P<0.05~0.005),出现心力衰竭者较对照组多(P<0.005),病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较多危险因素时易发生心肌再梗死,且预后差,临床上应注意识别高危患者,积极控制危险因素,给予合理的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再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发生再梗死的患者45例设为再梗死组,将其余未发生再梗死的患者45例设为对照组,对一切可能影响两组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收集、统计和对比,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45例再梗死组患者中,伴有吸烟史、高血压患病史、糖尿病患病史及心力衰竭患病史的患者人数及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伴有饮酒史、脂代谢异常患病史、贫血患病史、肾功能异常患病史的患者人数及占比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纳入Logistic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糖尿病患病史、高血压患病史及心力衰竭患病史是影响AMI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6.5、9.76、6.15、3.04,95%CI分别为3.0~19.0、1.57~36.40、2.36~16.5、2.53~13.47,P值均<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再梗死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吸烟史、糖尿病患病史、高血压患病史及心力衰竭患病史。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二级预防,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再梗死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患,已死的心肌无法再生。首次心肌梗死急性期死亡率15%左右,再发性心肌梗死是在原有心肌梗死基础上再次发生心肌坏死,再次心梗发生率高达35%左右,且再发生心梗有一定危险因素。现将我院2000年-2005年收治的30例再发心梗病人进行危险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心肌梗死预防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Library、万方数据、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均从建库日期检索至2022年4月的所有文献,全面收集与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危险因素有关的所有病例-对照研究。由2名评价员初步筛选并独立提取资料,并评价其方法学质量。对符合要求的研究,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4.0统计软件对提取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篇病例对照研究文献,病例组1 061例,对照组1 62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2.40,95%CI(1.84,3.13)]、心血管病家族史[OR=1.97,95%CI(1.53,2.55)]、高血脂[OR=1.79,95%CI(1.52,2.12)]、高血压[OR=2.17,95%CI(1.61,2.92)]、糖尿病[OR=1.99,95%CI(1.11,3.56)]与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相关。结论:吸烟、心血管病家族史、高血脂、高血压、...  相似文献   

7.
住院患者69例,均符合急性心肌再梗死的诊断依据,其中男49例,女20例;年龄41~83岁,平均62岁;并高血压病16例,糖尿病21例,高血压及糖尿病者22例,无高血压、糖尿病者6例;同一部位心肌再梗死者13例,不同部位心肌再梗死者56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肌再梗死的临床特点并探讨改善其预后的可能。方法入院后常规心电监测观察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密切注意患者心功能及病情变化。结果心肌再梗死发病率、室性心律失常率、住院死亡率增多。结论早期应用血栓溶解治疗或急症PTCA并长期应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刑、ACEI类药物治疗梗死后并发症,可提高其存活率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肌再梗死的临床特点并探讨改善其预后的可能。方法入院后常规心电监测观察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密切注意患者心功能及病情变化。结果心肌再梗死发病率、室性心律失常率、住院死亡率增多。结论早期应用血栓溶解治疗或急症PTCA并长期应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I类药物治疗梗死后并发症,可提高其存活率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心肌再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0 引言   心肌再梗死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另一重要临床类型,文献报道发生率为8.1%~39.9%[1],而且近年来有增多趋势.现将我院近8年来收治的心肌再梗死11例进行临床分析.   ……  相似文献   

11.
袁仲生 《海南医学》2005,16(12):41-43
目的探讨脑出血性梗死(HI)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HI患者的病例资料,以HI病例为研究组(HI组),同期未合并HI的520例急性脑梗死为对照组(non-HI组),比较两组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HI组的脑栓塞、大面积梗死、抗血栓治疗和高血糖>11.1mmol/L)等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non-HI组(P<0.01);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栓塞、大面积梗死、抗血栓治疗和高血糖>11.1mmol/L)是脑梗死继发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的近期预后和影响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CS患者的死亡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急症抢救中心刘尧等采用国际多中心CREATE研究的中国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17例资料,  相似文献   

13.
14.
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是由于多次发作的脑梗死所致的脑组织累积性损害.是血管性痴呆的主要形式.因本病是不可逆且不能治愈,故认识并预防其危险因素极为重要.鉴于此,本文对多发性梗死性痴呆常见的危险因素进行了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05例60岁以上的AMI患者,据发病后4周内的预后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2组。对发病时的年龄,性别,吸烟史,是否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及AMI发病后24h内TG,TC水平用t检验或X^2检验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同时对影响老年人AMI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高TC血症及AMI发病后24h内的TG和TC水平在存活组和死亡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每增加1岁,其死亡危险性增加1.066倍;吸烟者的死亡危险性是非吸烟者的7.060倍;有高TC血症史者的死亡危险性是无高TC血症史者的5.899倍;AMI发生24h内的TC水平每增加1.00mmol/L,其死亡危险性增加1.845倍。结论:年龄,吸烟史,高胆固醇血症史及AMI发生24h内的血清总TC水平是影响老年人AMI近期预后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对心脏结构与功能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这些影响不但存在于缺血梗死区,也存在于非梗死区域。非梗死区的心肌功能障碍广泛存在于心肌梗死患者,非梗死区功能异常也是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重要预测因子。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结果提示了针对非梗死区心肌对维护心功能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对非梗死区心肌功能障碍的表现、机制和干预方法等的深入研究可为有效保存心肌功能、改善心肌梗死患者长期预后提供新的途径。我们就急性心肌梗死后的非梗死心肌相关的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机制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心肌梗死的治疗和新的干预思路研究提供依据和启迪。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城市老年人高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整群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济南医院健康体检的65岁以上市属企业离退休干部2450名,检测血压、体重指数(BMI)、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之间的关系进行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的平均年龄为(77.42±3.24)岁,高于血压正常组的(76.24±4.05)岁;BMI为(26.75±3.28)高于血压正常组的(21.52±1.74);血糖为(6.69±1.54)mmol/L,高于血压正常组的(6.25±1.83)mmol/L;高血压家族史人群中高血压发病率为87.1%,明显高于无家族史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C、TG、Bun、Cr、UA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BMI、高盐饮食、高血压家族史是老年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年龄、BMI、高盐饮食、高血压家族史是影响老年人高血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分水岭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3 - 08 ~ 2015 - 01 我院住院脑分水岭梗
死病人83 例,普通梗死病人160 例,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分析病人脑分水岭梗死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在脑分水岭梗死的病人与普通脑梗死病人比较,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
白、房颤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而在血尿酸、颈动脉的不稳定斑块、中重度动脉狭
窄或闭塞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结论: 血尿酸的增高,不稳定斑块,动脉血管的狭窄或闭塞是
脑分水岭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近期沈阳民航系统在各有关医院诊治的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梗死前心绞痛发作组”58例、“非梗死前心绞痛发作组”46例。均于入院后测定心肌酶谱,并对比两组CK,CKMB峰值。通过冠状动脉照影、常规多体位投照确定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加以比较。结果:梗死前心绞痛组患者的CK,CKMB峰值浓度显著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P〈0.05),冠脉病变支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可减少其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吴佳 《当代医学》2014,(26):70-71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月来湖南省怀化辰溪县中医医院就诊并确诊的14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其中中青年组50例,年龄32~50岁;老年组90例,年龄50~87岁。分别记录患者性别、生理、抽烟饮酒等生活方式以及血脂、糖尿病等病理资料,并统计分析2组心肌梗死病例特点及临床特点的差异性。结果中青年组AMI以男性为主,吸烟、饮酒、肥胖及阳性家族史高于老年组(P<0.01);与老年组相比,青年组AMI临床发病特征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患者(<0.01);而老年组患者在高血糖、高血脂及心率衰竭方面显著高于青年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危险因素在不同年龄段是不同的,其临床特点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