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对比观察两性霉素B(AMB)和AMB脂质体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2例隐脑患者随机分为AMB组和AMB脂质体组,分别给予AMB及AMB脂质体静脉滴注,部分患者加AMB鞘内注射,按标准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患者可以较好地耐受两性霉素B脂质体静脉滴注及鞘内注射,AMB脂质体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及严重程度明显低于普通AMB.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新型隐脑优于普通AMB.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方法,以及对这种药物的疗效、毒副作用、患者耐受性等作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4.
两性霉素B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性霉素B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护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建玲,陈建华我院于1992年3月~1995年3月共收治20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人,应用两性霉素8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男16例,女4例;年龄17~58岁... 相似文献
5.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最常见的深部真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脑实质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亚急性和慢性炎性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真菌感染[1]。新型隐球菌属于条件致病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经血液传播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可行性。方法:将常规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后、病情仍难以控制的(脑脊液中新型隐球菌性仍难以转阴,颅内高压持续不降)24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组、两性霉素B脂质体鞘内注射组,鞘内注射剂量从0.1 mg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到出现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或每次注射剂量达到1 mg。结果:患者可以较好地耐受两性霉素B脂质体鞘内注射,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脂质体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及严重程度明显低于普通两性霉素B。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鞘内注射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抗感染药学》2016,(6):1308-1310
目的:分析两性霉素B对艾滋病伴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治疗及其护理对策,为艾滋病伴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艾滋病伴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8例,在采用两性霉素B治疗期间,并给予优质护理,即在治疗前、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给予心理护理,并采用中心静脉置管术建立静脉通路,用药过程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给予相应措施护理。结果:经两性霉素B和相应支持治疗和优质护理的8例艾滋病伴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治愈为4例,好转为2例,另2例(1例因抗隐球菌等疗效不佳而自动出院,1例因隐瞒隐球菌性脑膜炎病史而导致延迟治疗而效果不佳,其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结论:采用两性霉素B治疗艾滋病伴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治疗期间配以优质护理,能减轻艾滋病伴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痛苦,缩短了疗程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鞘内联合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将26例患者分成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静脉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组采用鞘内联合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治疗组治愈12例,好转、死亡各2例;对照组治愈、好转各2例,死亡6例. 治疗组头痛、颈项强直消失时间(61.47±6.28)d,脑脊液涂片及培养阴转时间(83.88±7.84) d,对照组分别为(78.12±9.79)和(97.21±10.95)d. 结论 鞘内联合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能提高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且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脑脊液置换加静滴及鞘内注射两性毒素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简称隐脑)的疗效。方法 将收治的28例隐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脑脊液置换加静滴及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为治疗组。B组仅静滴及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为对照组,治疗共16周。以症状、体征、CSF常规、CSF培养及涂片为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佳,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组疗效佳,在基层医院不失为一种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最佳方法之一,值得进一步研究。而两性霉素B仍为治疗隐脑最基本,最廉价和最重要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小儿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对确诊为肾小管酸中毒(RTA)的12例儿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多饮多尿、营养不良、发育迟缓是小儿RTA常见的临床表现;12例(100%)患儿均出现低血钾及碱性尿,8例(66.7%)出现血氯增高,8例(66.7%)肾脏B超检查提示有肾钙质沉积.误诊率高达66.7%(8/12),其中误诊为低钾有33.3%(4/12),误诊为急性胃肠炎2例,尿崩症、上呼吸道感染各1例.结论 小儿肾小管酸中毒临床表现多样,易被误诊,电解质检查异常是早期发现本病的重要依据,对异常者应进一步检查与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12.
1例80岁男性患者因术后感染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万古霉素、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及美罗培南,效果不佳,后治疗改为联用美罗培南1.0 g,1次/8 h静脉滴注及伏立康唑200 mg(首日剂量400 mg,1次/12 h),1次/12 h静脉滴注。第5~9天,实验室检查示血清肌酐(SCr)154~208μmol/L,尿素氮(BUN)24.3~35.9 mmol/L,血清胱抑素C 4.54~5.44 mg/L;血pH值7.18~7.34,氯离子122~130 mmol/L,钾离子3.4~4.1 mmol/L,标准碳酸氢盐波动于12~15 mmol/L,实际碳酸氢盐13~14 mmol/L,阴离子间隙13~14 mmol/L。尿分析示红细胞3.8~4.8个/HP,蛋白±,pH值保持在5.5。诊断为肾小管性酸中毒、急性肾损伤。第9天,伏立康唑用法改为每晨静脉滴注200 mg,每晚鼻饲给药200 mg。调整用法后第3天患者出现高氯性酸中毒、低钾血症,第11天停用伏立康唑,美罗培南继续应用。停药2 d后,患者血清SCr及BUN水平升至最高,分别达282μmol/L及49.4 mmol/L,随后逐渐降低,分别于停药后第25天和停药后34天降至正常,血气分析各项指标于停药后第25天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回顾性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资料并探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总结近8年来本院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23例患者中有6,3,2,2例分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比较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联用与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联用,其治疗痊愈率无明显差别。结论 隐球菌脑膜炎误诊率较高,建议对可疑病例做反复腰穿、墨汁涂片和霉菌培养。 相似文献
14.
Delinda Maneksh Anita Sidharthan Kavithapriya Kettimuthu Praghalathan Kanthakumar Amala A. Lourthuraj Anup Ramachandran Sathya Subramani 《Indi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2010,42(3):178-184
Background and Purpose:
A water decoction of the poisonous shrub Cleistanthus collinus is used for suicidal purposes. The mortality rate is 28%. The clinical profile includes distal renal tubular acidosis (DRTA) and respiratory failure. The mechanism of toxicity is unclear.Objectives:
To demonstrate features of C. collinus toxicity in a rat model and to identify its mechanism(s) of action.Materials and Methods:
Rats were anesthetized and the carotid artery was cannulated. Electrocardiogram and respiratory movements were recorded. Either aqueous extract of C. collinus or control solution was administered intraperitoneally. Serial measurements of blood gases, electrolytes and urinary pH were made. Isolated brush border and basolateral membranes from rat kidney were incubated with C. collinus extract and reduction in ATPase activity was assessed. Venous blood samples from human volunteers and rats were incubated with an acetone extract of C. collinus and plasma potassium was estimated as an assay for sodium–potassium pump activity.Results:
The mortality was 100% in tests and 17% in controls. Terminal event in test animals was respiratory arrest. Controls had metabolic acidosis, respiratory compensation acidic urine and hyperkalemia. Test animals showed respiratory acidosis, alkaline urine and low blood potassium as compared to controls. C. collinus extract inhibited ATPase activity in rat kidney. Plasma K+ did not increase in human blood incubated with C. collinus extract.Conclusions and Implications:
Active principles of C. collinus inhibit proton pumps in the renal brush border, resulting in type I DRTA in rats. There is no inhibition of sodium–potassium pump activity. Test animals develop respiratory acidosis, and the immediate cause of death is respiratory arrest. 相似文献15.
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联合用药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AMB)和5-氟胞嘧啶(5-FC)联合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用AMB联合5-FC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赌40例,观察用药后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患 者中有75%(30/40)出现ALT升高,55%(22/40)出现AST升高,仅有12.5%(5/40)出现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分别有47.5%(19/40)和20%(8/40)的患者出现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异常。结论:AMB联合5-FC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对中毒性肝炎的发生率高,但不引起严重的中毒性肝损害。对肾脏的毒性表现为氮质血症,尿毒性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肾病综合征的患儿提供用药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参与患儿治疗方案的制定,治疗过程中对患儿抗感染治疗、降颅压治疗及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进行疗效监护,并通过监护患儿的肾功能及电解质情况,及时调整肾毒性药物的用法用量,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提供个体化给药方案和建议。结果与结论抗隐球菌治疗有效,肾病综合征病情平稳,颅高压症状得到改善,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得到纠正,肾功能损害没有进一步加重。临床药师将药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获得临床医师认可,进一步促进了患儿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RMP-7对两性霉素B脂质体跨血脑屏障能力的药效学研究RMP-7对两性霉素B脂质体跨血脑屏障能力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两性霉素B脑靶向脂质体对小鼠脑膜炎的治疗作用。方法用薄膜超声法制备两性霉素B脂质体和两性霉素B脑靶向脂质体,测定其包封率和浓度;建立小鼠的脑膜炎模型,研究了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疗效。结果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包封率为(93.3±1.8)%;脑内注射白色念珠球菌2 h使小鼠形成脑膜炎模型;将两性霉素B制成脑靶向脂质体,能显著延长脑膜炎小鼠的生存期。结论与普通两性霉素B脂质体相比,两性霉素B脑靶向脂质体能显著提高对小鼠脑膜炎的治疗作用,使小鼠的存活期延长一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联合利福平复方溶液治疗耳真菌病的临床疗效,进而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1)运用棋盘式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两性霉素B联合利福平对白色念珠菌标准菌株(编号ATCC90028)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在此基础上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依据FIC值判断两药联用是否有协同作用;(2)经真菌培养及鉴定确定为耳真菌病的60例患者中,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轻重的得分标准,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联合利福平复方溶液和3%水杨酸酒精滴耳液外耳道局部治疗1周、2周后,观察3组愈显率;并随访1年。结果:(1)两药联用的FIC指数小于0.5;(2)3组愈显率比较,第1周:两性霉素B联合利福平复方溶液组愈显率最高,较其他2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周:两性霉素B和利福平组与两性霉素B组愈显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2组分别与3%水杨酸酒精滴耳液组愈显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一年,水杨酸酒精滴耳液组复发率比其他2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性霉素B联合利福平对真菌有协同作用;(2)两性霉素B联合利福平复方溶液外用制剂是治疗耳真菌病较理想的外用药物,且具有便于取材、配制简单、使用方便、起效快等优点,值得向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介绍临床如何合理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方法 综述国内外文献,分析其药理特点、适应症和临床合理应用原则.结果 两性霉素B(AMB)仍是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药物,但众多的不良反应也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L-AmB在保留AMB相似的抗真菌疗效的同时,减少了毒副作用.L-AmB具有抗真菌谱广、疗效稳定以及不易诱导真菌耐药等优点,可用于念珠菌病、曲霉、隐球菌病、马尔尼菲青霉病、组织胞浆菌病以及毛霉病等真菌病的治疗,尤其适于重症患者、孕妇以及因基础疾病而不适合使用或不能耐受AMB的患者以及对三唑类药物耐药的真菌感染和存在较多药物间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也可作为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药物选择及高危人群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性用药.L-AmB价格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推广和使用.结论 临床上应根据真菌感染的类型、感染部位、感染人群、基础疾病、肝肾功能状态、合并用药情况、不良反应、药物的可及性和可接受性等情况来合理使用L-AmB.有必要对L-AmB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成本-效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