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影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治疗结果 (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的转归因素,并比较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7—2010年间收治的117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变量包括一般资料、病因学、临床指标(症状发作到入院治疗的时间、受累间隙的种类和数量)和实验室检查(细菌学、入院时血糖水平、入院时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结果变量为患者住院天数和并发症。采用SAS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前者受累的间隙更多,住院时间更长,全身各种并发症情况更多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糖尿病存在与否与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治疗转归(住院时日和并发症)直接相关。入院时血糖水平是影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并发症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和转归不同,为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与中青年患者的比较,分析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242例诊断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研究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临床指标(全身系统性疾病、病因、症状发作到入院治疗的时间、受累间隙的数量和分布)、实验室检查(细菌学、入院时血糖水平、入院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治疗结果(切口数量、住院天数和并发症)。采用SAS 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和χ2检验分析。结果:与中青年患者相比,老年患者患有更多的系统性疾病(P=0.0002),住院时程更长(P=0.02),全身各种并发症情况更多见(P=0.04)。结论:通过与中青年患者比较,揭示了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中的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上治疗老年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与非糖尿病患者的比较,分析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91例诊断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有无罹患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研究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病因学、临床指标(症状发作到入院治疗的时间、受累间隙的数量和分布)、实验室检查(细菌学、入院血糖水平、入院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治疗结果(切口数量、住院天数和并发症).采用SAS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x2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2组患者中,牙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最容易受累的间隙是下颌下间隙.糖尿病组分离出的最常见的细菌是肺炎克雷伯菌,而非糖尿病组是链球菌.与非糖尿病相比,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糖尿病患者受累的间隙更多,切开引流的切口数量更多,住院时间更长,全身各种并发症更多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结论:通过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本研究揭示了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中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5年7月11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为研究对象,运用抗生素等规范治疗,观察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疗效的影响因素也是独立危险因素有病因、合并症、白细胞计数(≥20×109/L)、住院天数(≥14 d)、累及间隙数量(>2个)、细菌培养、联合应用抗生素等(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民族无关(P>0.05)。结论:影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疗效的因素与疾病本身和医护无菌操作等有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5.
李康  谢春  周姮  武斌 《口腔医学》2019,39(3):231-234
目的对比分析伴糖尿病及不伴糖尿病的口腔颌面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04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是否伴糖尿病,划分为伴糖尿病组(n=38)、无糖尿病组(n=66)。对比两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结果与无糖尿病组对比,伴糖尿病组年龄更高,受累间隙数量更多,入院时血糖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更高,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更高,切开引流切口数量更多,住院时间更长,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因均以牙源性感染为主,累及间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伴糖尿病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病情更严重,表现为感染间隙更多,并发症更多,切开引流的切口更多,住院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住院治疗的糖尿病(43例,同时给予控制血糖的治疗)与非糖尿病(84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结果。统计学分析使用 T 检验、卡方检验及方差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年龄较大(P =0.000),易发生多间隙感染(P =0.035),入院血糖较高(P=0.000)。2组间在抗生素的变更、切开引流次数、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天数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严格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的预后与非糖尿病患者无明显差异,由于糖尿病患者年龄较大且感染间隙较多,应予以特殊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不良结局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其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长沙市第四医院2011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方法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不良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249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出现不良结局,发生率为12.85%,其中发生相关严重并发症27例、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0.563)、感染至就诊时间越长(OR=1.324)、累及间隙越多(OR=0.441)、呼吸困难(OR=1.715)、合并糖尿病(OR=2.261)、中性粒细胞计数>0.9×109/L(OR=1.505)、C-反应蛋白≥10 mg/mL(OR=2.231)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11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病案资料。结果:牙源性感染(70.4%)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最常见的病因。56.6%的入院患者病程超过1周。多间隙感染(70.5%)较单间隙感染(29.5%)更常见。60岁以上患者为患病最高的年龄段(38.9%)。血液链球菌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细菌培养检出率最高的致病菌(34.2%)。下行性纵隔炎是最常见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78.1%的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合并抗生素治疗。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需明确感染来源,从而指导治疗方案;B超、CT及MR等影像学检查对于间隙感染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经验性抗生素使用合并脓肿切开引流仍是感染患者的首要治疗手段。在控制感染的基础上控制患者基础病的水平,避免可能出现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44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144例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男女比为1.18∶1;60岁以上人群(34.02%)为好发人群;牙源性感染为首要致病原因(65.97%);单间隙感染70例(48.61%),多间隙感染74例(51.39%),下颌下间隙在单间隙感染患者和多间隙感染患者受累间隙所占比率分别为31.43%和30.81%。合并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以气道梗阻最为常见(16.67%)。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以牙源性引起的间隙感染最为常见,应及早有针对性(特别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进行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10.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提高对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1998~2002年行切开引流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住院患者65例,分析多间隙感染的来源、起始部位、易联合感染的间隙及细菌培养结果。结果:本组56例痊愈,9例出现并发症,经抢救和治疗8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应早期积极治疗,发生多间隙感染后,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选尉敏感抗生素、切开引流、冲洗换药等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颌面部软组织Ⅱ类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月濮阳市人民医院口腔科140例行手术治疗的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Ⅱ类手术切口。根据术后2周切口愈合情况分为愈合良好组、愈合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因素。结果 愈合良好组与愈合不良组患者年龄、ASA分级、伤口深度、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吸烟史、合并糖尿病、HBV感染及血清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合并糖尿病、HBV感染、白蛋白降低、纤维蛋白原升高是切口愈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Ⅱ类手术切口老年患者术后切口愈合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年龄、合并糖尿病、HBV感染、白蛋白降低、纤维蛋白原升高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探究合适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8年4月在我院颌面外科收治的咽旁间隙感染和纵隔感染患者共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6~75岁,中位数年龄为54岁,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持续治疗。结果:重度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2例,极重度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例,17例患者共有62个并发症,8例患者伴有系统性疾病,脓肿在入院后中位数6.125 h切开,植入封闭负压引流,多学科联合治疗,早期经验性抗生素对症支持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须准确诊断,早期切开,多学科支持联合治疗,封闭负压引流植入后脓液引流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黄连膏纱条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切开引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12月~ 2012年6月采用黄连膏纱条用于脓肿切开后引流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44例,观察黄连膏纱条应用效果。结果:44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伤口全部愈合,4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切开后应用黄连膏纱条,不仅可以引流,同时可以抑制细菌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尤其适用与有合并糖尿病等系统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治疗儿童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的优势。方法 复习2016年6月—2017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8例儿童(5~10岁)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3例患者采用VSD治疗,5例采用局部切开、常规引流治疗,分析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细菌感染类型,比较炎症指标、住院天数变化,评估治疗效果。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术前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指标呈下降趋势,VSD组比传统组下降更显著(P<0.05);常规引流住院天数平均10.17 d,VSD治疗患者平均9.8 d(包括复发后VSD治疗患者)。传统组有2例患者出院后复发,最后采用VSD技术治疗痊愈。结论 适时采用VSD技术,可提高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急诊监护室2008年7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48例重症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由口腔颌面外科、急诊科及其他相关科室协作治疗,对其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及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48例患者中,经多科室综合治疗后痊愈45例,死亡3例,死亡率为6.25%。结论 针对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及时采用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模式,可显著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研究颌面部间隙感染(MSI)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要点,以及MSI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4-06—2011-12在甘肃省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65例MSI患者的临床资料,要求有详细的病历记录。分析其病因、手术方式、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65例患者年龄2~86岁(平均年龄44.4岁),男34例,女31例;牙源性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主要原因;下颌下间隙是最容易发生感染的颌面部间隙;6例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其中3例死亡(病死率4.6%);糖尿病患者有14例(21.53%)。结论:早期的牙病治疗、脓肿切开引流协同使用抗生素是治疗MSI的有效措施。尤其对西北地区农牧民患者,需要重视口腔卫生宣教;针对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期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6年6月—2012年9月我科住院的12例妊娠期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26.8岁,孕周平均24.6周。对所有的患者均采用全身运用头孢菌素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口外和(或)口内切开排脓及每日换药。患者平均换药天数为13d,平均使用抗生素时间为7 d。所有患者治愈后均安全分娩,其中5例人工分娩,7例自然分娩。新生儿各项指标均正常。结论妊娠期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应及时明确诊断,早期对感染区切开引流,全身运用抗生素应兼顾效果和对母体胎儿的影响,可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何建明  蔡琪  徐青  吕新元 《口腔医学》2008,28(7):387-388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重症多间隙感染的治疗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7年1月间11例口腔颌面部重症多间隙感染住院患者,实施综合性措施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11例患者经治疗后,8例患者治愈,2例患者死亡。结论综合性措施是治疗口腔颌面部重症多间隙感染的治疗良策。  相似文献   

19.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10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静 《口腔医学》2003,23(3):164-164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05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以青壮年最多,占51.4%,颊间隙感染占40%,以牙源性感染为多见,占88.6%。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均为继发性感染,治疗应重视全身与局部治疗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为并发症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3月—2017年2月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颌面肿瘤外科收治的34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一般状况、临床症状、感染来源、治疗效果和并发症。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48例患者中,高龄患者152例(43.28%),青年患者196例(56.32%),高龄患者中,男91例(59.87%),青年患者中,男117例(59.69%),两组的性别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患者发生并发症112例(73.68%),青年患者49例(25.00%),高龄患者更容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本研究还发现,从症状出现到就诊的时间、2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患者细菌培养阴性101例(51.53%),青年患者有更高的细菌培养阴性率(P<0.05),在细菌的组成中,两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高龄患者和青年患者有着许多相同的临床表现,但高龄患者较青年患者更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