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7 毫秒
1.
在肠道内分泌细胞中存在特定营养感知系统,能够感知肠道内容物,该系统被激活后能够释放胃肠激素。在这些所释放的肽类激素当中,抑胃肽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在维持人体葡萄糖动态平衡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在调节代谢的同时,使得β细胞发挥其适宜的功能。该文重点阐述肠道感知营养的过程及其在糖尿病的发生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舌苔是口腔菌群的主要集散地,舌苔菌群能够反映机体病理生理变化。口腔微生态子系统与肠道微生态子系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口腔菌群与肠道菌群可借助经络循行和消化道实现口-肠联系。中医认为,舌苔是由脾胃之气熏蒸谷气上承舌面而成,所以脾胃之气的生、衰、死,均可从舌苔的变化中反映出来。菌群的种类和数量构成了舌苔形成的基础,也是疾病不同舌象的特征性体现。当脾升胃降失和,口腔环境遭到破坏,邪毒之气可由口腔乘势而下,沿消化道进入食管、胃及肠道,从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出现相应的胃肠道疾病。因此,通过舌象及证型的梳理,可间接分析肠道菌群的差异,进而实施干预措施,促进肠道菌群恢复平衡,则症状缓解,舌苔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
放射性肠炎是盆腹腔肿瘤放疗常见的放射性损伤,可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放疗可导致肠黏膜损伤、通透性增加、肠道菌群失调、易位。谷氨酰胺是肠道黏膜细胞代谢必需的营养物质,对维  相似文献   

4.
何泉  周国华 《医学综述》2016,(4):650-653
肠道黏膜屏障包括物理屏障、免疫屏障和化学屏障,具有阻碍肠道细菌、内毒素等致病性抗原侵入黏膜下层的作用,在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及其功能方面是不可替代的。一旦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将引起肠道甚至全身各种不良反应,如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等严重情况的发生。神经降压素是一种强有力的肠黏膜营养肽,属于脑-肠肽的范畴,不仅对正常肠道黏膜有营养作用,而且对损伤或萎缩黏膜也同样具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大黄素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肠道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SO)组、ANP组和大黄素治疗组,每组10只.ANP模型采用十二指肠壁穿刺经乳头逆行胰胆管注射3.5%牛磺胆酸钠造模,5.5 h后从十二指肠注入酚红,0.5 h后处死大鼠,测定小肠转运.取小肠组织做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小肠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肠核因子-κB(NF-κB)的活化;用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结果 ANP组小肠转运较SO组降低(P<0.05),大黄素治疗组小肠转运较ANP组增加(P<0.05).SO组肠黏膜无异常,ANP组大鼠肠黏膜水肿、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大黄素治疗组大鼠肠黏膜轻度水肿,黏膜及黏膜下层血管扩张充血及炎症细胞浸润相对ANP组减轻.ANP组小肠黏膜细胞胞核NF-κB p65阳性表达量高于SO组(P<0.05),大黄素治疗组较ANP组降低(P<0.05).ANP组小肠TNF-α、IL-1β含量较SO组增加(P<0.05),大黄素治疗组较ANP组降低但高于SO组(P<0.05).小肠TNF-α、IL-1β与小肠转运呈负相关,r分别为-0.83、-0.76(P<0.05).结论 大黄素可增加小肠转运,抑制ANP大鼠小肠NF-κB活性,降低小肠TNF-α、IL-1β含量,减轻小肠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认为脾胃失调,骨痹由生,现代医学也发现肠道健康与炎症性关节病密切相关。现代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受损通过免疫、代谢等途径影响着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提示关节炎的诊疗过程中尤应注重肠道功能的调理。这与中医学的“从脾治痹”的概念十分相似。“从脾治痹”是近现代中医治疗关节炎的重要思路之一。脾胃亏虚,一方面影响营卫气血生成,风寒湿热易于内侵,骨肉关节失充失撑;另一方面影响气血津液运行,水湿痰瘀继之内生。脾胃功能异常贯穿痹证发病的始终。临床运用健脾利湿类方剂及循脾胃二经选穴针灸治疗痹证均有较好疗效,还可维护肠黏膜屏障、调整肠道菌群,为“从脾治痹”提供了现代医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饮食模式可通过影响宿主的肠道菌群参与机体能量代谢,进而发挥减重作用。高蛋白饮食不仅能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与肠道微生态的多样性,在肠道内还可被菌群进一步分解产生色氨酸、吲哚、5-羟色胺等一系列代谢产物,对人体的脑-肠轴及肠道黏膜免疫发挥调控作用,可有效降低肥胖患者体重,并改善机体的慢性低度炎症与代谢状态,为肥胖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建立急性辐射损伤动物模型,研究小鼠小肠黏膜急性辐射损伤后的形态学改变及其机制。方法将健康C57BL/6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和照射组,建立急性辐射损伤模型。照后观察记录小鼠的生存情况,绘制生存曲线;观察小肠黏膜的形态学改变及计数杯状细胞数量;透射电镜观察杯状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检测小鼠小肠黏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结果建立急性辐射损伤模型成功;照后小鼠在3d内小肠绒毛被严重破坏并且肠绒毛上杯状细胞显著增多(P〈0.01);照后杯状细胞出现了典型的坏死特征;小肠黏膜中TNF-α的含量在照后2 d、3 d后较正常小鼠有显著的下降(P〈0.01)。结论小鼠急性辐射损伤后,随着病程的进展,肠道功能受损严重,小肠黏膜中的杯状细胞逐渐增多,同时杯状细胞因照射出现坏死。肠道TNF-α的减少可能加重肠道的辐射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9.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SGLT)是一类位于小肠黏膜(SGLT1)和肾近曲小管(SGLT2和SGLT1)中的葡萄糖转运基因家族.其中,SGLT2是一种低亲和力的转运蛋白,在肾脏中特异性表达并且在近曲小管葡萄糖重吸收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选择性地抑制SGLT2,即可通过增加尿糖的排出来治疗2型糖尿病,是一种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10.
胰高血糖素样肽-2(glucagon-like peptide2,GLP-2)是由3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多肽。GLP-2的生理作用主要是刺激隐窝细胞的增殖,抑制黏膜细胞的凋亡。GLP-2还能抑制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加快营养的转运,增强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因此,GLP-2在炎症性肠病和短肠综合征等肠道疾病的临床应用前景被关注。  相似文献   

11.
Hu S  Sheng Z  Liu Q  Shi D  Jiang X  Sun D  Zhang R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0):689-691
目的 探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内给予不同营养物对小肠吸收功能和ATP含量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分为3组,先制作空肠袋,分别向袋内注射葡萄糖、丙氨酸、甘露醇以及葡萄糖/丙氨酸混合液。用动脉夹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60min后,再恢复灌流60min。分别测定反应肠黏膜吸收功能的短回路电流的变化(ΔIsc)和肠黏膜ATP含量。结果 缺血再灌注时肠黏膜ΔIsc和ATP显著降低,给予丙氨酸或葡萄糖/丙氨酸混合液使肠黏膜ΔIsc值和ATP含量进一步降低;而给予葡萄糖组ΔIsc和ATP含量不仅显著高于丙氨酸组和葡萄糖/丙氨酸混合液组,而且也显著高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结论 肠内给予丙氨酸能加重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肠黏膜能量代谢和吸收功能障碍,而肠内给予葡萄糖能改善肠黏膜能量代谢和吸收功能,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肠道提供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参与调节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医学中的脾胃功能与西医学肠道菌群密切相关,通过探讨西医学肠道菌群研究、中医学脾胃理论、慢性荨麻疹三者的内在关联,以期能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角度探讨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发病和中医药作用的现代科学机制,为CU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提供临床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为从脾胃论治CU的现代化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心胃相关理论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医学非常重视精神心理因素在胃肠功能性疾病中的作用,这与祖国医学认为情志因素是脾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相一致,心胃相关理论从中医角度强调心神与胃肠功能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是指心与胃肠在病理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危重症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璇  吴坚 《医学综述》2009,15(13):1944-1947
肠黏膜具有选择性渗透吸收营养物质和防御肠道内微生物及致炎因子入侵等屏障功能。在正常情况下肠道屏障功能使细菌和内毒素局限在肠道内,防止机体受内源性微生物及其毒素的侵害。在严重感染、创伤、手术、休克、重症胰腺炎等应激状态或长期进行肠外营养的情况下,肠黏膜发生缺血缺氧损伤,其结构和功能可能受到严重损害,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发生肠道细菌易位,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甚至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因此,肠屏障功能已成为判断危重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了解肠屏障功能损伤的机制对于防治多脏器功能衰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短链脂肪酸(SCFAs)是一类含有1~6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主要由肠道内特定菌群通过发酵膳食纤维产生,对维持肠道内环境稳态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SCFAs可调节糖脂代谢、调节能量平衡、维持肠道屏障、减轻炎性反应,并通过上述多途径参与2型糖尿病、肥胖、脂代谢紊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本文总结了SCFAs调控代谢的机制及其防治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多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人类肠道内存在数以亿计的微生物,他们及其代谢产物共同维持着人类肠道内稳态,参与机体代谢及免疫保护功能。目前研究的大多数消化系统疾病都与肠道微生物的异常紧密相关,并且随着益生菌制剂以及粪菌移植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方面的备受青睐,肠道微生物已经成为了现代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文章就与肠道微生物相关的消化系统疾病进行综述,并且简要介绍粪菌移植及部分中药在调节肠道微生态方面的功效。  相似文献   

17.
肥胖及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遏制和治疗代谢性疾病,成为现在亟需解决的难题。肠道菌群作为肠道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肝肠循环直接参与人体的生理代谢过程,对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起着关键作用,大量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在肥胖及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造成肥胖、糖尿病、冠心病等代谢性疾病。随着肠道菌群的平衡对于防治代谢性疾病重要性的凸显,深入探讨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对医疗卫生的发展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探索肠道菌群与肥胖及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关系及发病机制,以期对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脾胃气化学说是张小萍禀承家学、集前人理论之大成、累积多年临床经验提出的创新性理论.本文总结张小萍脾胃气化学说与肠道菌群失调疾病(如脾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等)之间的联系,结合传统中药人中黄与现代粪菌移植的临床应用,认为中医以脾胃气化指导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疾病,在调理机体免疫功能、肠道菌群平衡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深入研...  相似文献   

19.
"脾为之卫"理论认为,脾胃助生卫气,卫气御外防护,形成人体屏障,即脾行卫之功。脾不足是痹证发生的根本原因,感受风寒湿邪是外因,痰、瘀既是直接病因也是病理产物。由于卫气的生成需经过饮入胃-胃腐熟-脾运化-小肠泌别-大肠传化五个步骤,故大肠功能完整亦是脾行使卫外防御机能的基础。西医研究证实肠道黏膜免疫功能紊乱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主要特征之一,而肠道黏膜免疫部位在肠,功能属脾,与中医"脾为之卫"理论高度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