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感染性休克致多器官衰竭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变化与预后的探讨青海省人民医院王青乐本文对2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甲状腺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感染性休克致多器官衰竭组血T_3明显降低,对照组血、有所降低。两组血T_3值均升高,血T_4亦均有所降低,血TSH无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液体过负荷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入住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诊断为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CU)72小时的液体过负荷百分比(FO%),以5%为分界线将患者分为FO%<5%与FO%≥5%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比较两组患者28天病死率、液体入量(包括复苏液体及非复苏液体),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7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入选本研究,FO%≥5%组患者的28天病死率高于FO%<5%组患者(45.5%比21.2%,P<0.05)。入ICU第1天FO%≥5%组液体总入量、非复苏液体量大于FO%<5%组(分别为P<0.01,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应用机械通气、血小板<100×109/L、FO%≥5%为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1.977、8.303和8.549)。结论 液体过负荷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有关,非复苏液体可能成为感染性休克... 相似文献
3.
4.
分析32例慢性会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低血压休克程度、肝损害严重程度、免疫功能情况及年龄大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休克时间长、年龄大、免疫功能低下、肝损严重者病死率高(46.78%)。说明对慢性肝炎并发感染性休克者,一定要及要确诊,积极进行综合治疗,使患乾安全渡过休克关、感染关,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集束化治疗在重症医学科实施情况及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0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48例,根据患者是否完全实施集束化治疗分为两组。将完全实施6 h集束化治疗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将未完全实施集束化治疗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病死率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病死率和住院平均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APACHEⅡ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治疗可以较好地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应提高感染性休克患者集束化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动态监测指标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将96例感染性休克伴有动脉血乳酸水平升高(≥2.0 mmol/L)的患者根据是否存活分为死亡组(46例)和存活组(50例),比较两组动脉血乳酸监测指标(动态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乳酸持续升高时间)、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结果死亡组入ICU后0、6、24和48 h的动脉血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早期目标导向治疗达标率明显低于存活组(P<0.01)。存活组6、24 h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6 h乳酸清除率≥10%时病死率明显降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 h动脉血乳酸水平及6 h乳酸清除率是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动态动脉血乳酸水平、6 h乳酸清除率是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7.
阮翠娟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0(12):1179
分析 32例慢性肝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低血压休克程度、肝损害严重程度、免疫功能情况及年龄大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休克时间长、年龄大、免疫功能低下、肝损严重者病死率高 (4 6 .78% )。说明对慢性肝炎并发感染性休克者 ,一定要及时确诊 ,积极进行综合治疗 ,使患者安全渡过休克关、感染关 ,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持续监测pHi对于评价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性休克是ICU常见的死因之一,是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诱因,也是MODS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在ICU住院患者中,感染性休克及MODS是延长ICU住院时间、增加开支的主要原因[1]。因此,积极防治感染性休克、早期监测组织的灌注、改善其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水平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收入RICU的49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测定入住RICU后0、6、24、48 h动脉血乳酸水平,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乳酸检测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入住RICU时,动脉血乳酸水平均高于正常范围,随治疗开始乳酸水平逐渐降低,存活组患者入院后0、6、24、48 h动脉血乳酸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存活组6 h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死亡组。结论动脉血乳酸水平较高的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差,入院ICU后6 h乳酸清除率较低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监测脑钠肽( BNP )对判断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于2007年6月至2013年10月入住的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入科6及24 h BNP水平,分为A组(BNP<100 pg/mL)、B组(100 pg/mL≤BNP<500 pg/mL)和C组(BNP≥500 pg/mL)。比较各组24 h内APACHE II评分、6、24 h血乳酸值,ICU住院时间及患者入ICU后28 d内死亡率。结果:A组和B组APACHE II评分、血乳酸及ICU住院时间,28 d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B组比较,C组上述指标均显著升高( P<0.05)。结论:BNP水平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判断有一定意义,BNP水平≥500 pg/mL可能是患者病情加重及死亡率增高的一个重要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浓度及血乳酸清除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6月收住我院ICU的3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按患者的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测定入住ICU即刻、入院6 h动脉血乳酸浓度,计算6 h乳酸清除率,以乳酸清除率≥10%为界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两组患者的28 d病死率.结果 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入院即刻血乳酸、6 h血乳酸浓度及6 h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 h内高乳酸清除率组与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浓度增高及6 h低乳酸清除率患者预后不良,6 h乳酸清除率具有良好的评估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感染性休克与多脏器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44例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死亡患者,探讨其脏器功能衰竭情况。结果:44例患者中有42例出现1~4个脏器同时发生功能衰竭症状,多是1~2个脏器出现功能衰竭现象,占86%(38/44)。通常出现最多的脏器功能衰竭是呼吸系统(86%)。结论:新生儿感染性休克原发病主要是感染性肺炎,脏器功能衰竭通常出现在呼吸系统中,有时只有1个脏器合并出现功能衰竭,往往亦提示预后严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和早期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感染性休克患者69例分别于入院时、入院6 h、入院24 h测定动脉血乳酸,计算早期乳酸清除率,记录患者入院后第一个24小时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IEⅡ)评分;以住院28 d是否存活为预后判断的标准,将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死亡组(28例)和存活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动脉血乳酸浓度、APACHIEⅡ评分。以6 h乳酸清除率高低分A、B、C三组:A组(乳酸清除率≤10%)、B组(乳酸清除率10%30%)和C组(乳酸清除率≥30%),比较三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存活组入院时、6 h、24 h动脉血乳酸浓度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乳酸清除率≥30%)和B组(乳酸清除率10%30%)和C组(乳酸清除率≥30%),比较三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存活组入院时、6 h、24 h动脉血乳酸浓度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乳酸清除率≥30%)和B组(乳酸清除率10%30%)病死率均低于A组(乳酸清除率≤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具有重要意义,高动脉血乳酸浓度和早期低乳酸清除率者病死率高、预后差,6 h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李运璧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0(2):111-112
分析经我科诊治的27例感染性休克伴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患儿的临床情况。通过分析资料可以看出,损害脏器越多、病死率越高。要阻止疾病的发展,降低病死率,必须注意对其高危因素的监测和及早处理,同时早期给予脏器支持及营养支持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激素治疗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重症监护病房(ICU)的17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应用激素治疗分为激素治疗组78例和非激素治疗组99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危重程度、预后和并发症等指标。结果:(1)激素治疗组的皮质醇水平为(17.8±14.1)μg/dL,低于非激素治疗组的(26.8±15.5)μg/d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激素治疗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7 d休克逆转率、28 d生存率分别为51.3%、57.7%、71.8%,与非激素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的平均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素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7 d休克逆转率和28 d生存率,也提高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但激素治疗并不能引发高血糖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与感染性休克死亡相关的常用临床指标。方法:将接受标准化治疗的118例感染性休克的成年患者按60 d内的存活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统计分析两组的临床指标,包括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scoring system,APACHEⅡ)、严重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psis-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以及血乳酸、24 h血乳酸清除率等指标。结果:两组在年龄、收治时血乳酸水平、血小板水平、SOFA评分以及治疗后1 h的血压水平、24 h的血乳酸清除率等指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高乳酸血症、低血小板症、高SOFA分值、治疗后1 h仍存在的低血压值、低的24 h血乳酸清除率均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感染性休克致急性肾损伤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预后。方法:对2010年2月~2012年7月本院收治的86例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第28天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44)和死亡组(n=42)。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生存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肾功能指标明显优于死亡组(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致急性肾损伤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会影响患者的预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可为临床判断患者的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9.
《医学综述》2015,(15)
目的探讨影响内科ICU感染性休克预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呼吸内科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确诊的96例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54例)和存活组(47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OR=2.581,95%CI 1.563~3.598)、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数目(OR=2.509,95%CI 1.580~3.438)、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数目(OR=3.636,95%CI 2.345~4.928)为预后死亡危险因素,而白蛋白(OR=0.715,95%CI 0.474~956)、平均动脉压(OR=0.636,95%CI0.407~0.866)、早期目标液体复苏达标(OR=0.478,95%CI 0.076~0.879)为预后死亡保护因素。结论 APACHEⅡ评分、MODS数目、SIRS数目、血清白蛋白、平均动脉压可作为感染性休克预后死亡的预测指标,集束化治疗可明显改善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将2009年11月—2012年10月收住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感染性休克患者219例纳入研究。记录休克发生24h内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以及休克发生后90d内的生存状况。结果死亡组RDW的均值高于存活组,RDW异常组病死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RDW正常组中位生存时间为40d,而RDW异常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提示RDW、APACHEⅡ评分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DW每增加l%,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风险增加1.122倍。通过ROC曲线分析显示,RDW、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单独应用各项指标评估,APACHEⅡ评分预测死亡的效能最高(AUC=0.873),RDW的预测能力(AUC=0.723)次之,SOFA评分最差(AUC=0.687)。而RDW联合APACHEⅡ评分则能带来更大的预测效能(AUC=0.894)。结论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RDW升高增加死亡风险;在APACHEⅡ评分体系中加入RDW因素,可以提高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