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建立DBA/1小鼠胶原性关节炎模型(CIA),分析其发病的特点、临床表现及病理学变化。方法用完全弗氏佐剂乳化牛Ⅱ型胶原,在DBA/l小鼠尾根部皮内注射100μL,3周后重复注射等量抗原,动态观察小鼠的临床变化,如足爪肿胀程度、关节炎指数评分和体重变化等,对发病关节及小鼠脾脏进行病理学检测。结果从首次免疫后28d开始,胶原免疫组小鼠踝关节开始出现明显红肿,7周左右肿胀达到高峰,小鼠CIA发生率为100%;病理学结果显示,患病关节出现炎性细胞浸润、软骨和骨骼破坏、滑膜增生等较为典型的变化;脾脏生发中心增多,红髓充血;正常对照组小鼠则无上述表现。结论用牛Ⅱ型胶原,可成功诱导DBA/l小鼠CIA模型,发生率为100%。该模型较充分模拟了人类RA的病变特征,关节炎指数、踝关节和脾脏病理等是评价CIA模型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是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筛选的理想模型,也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关节炎模型.但是,目前鲜见Ⅱ型胶原诱导CIA模型的系统免疫学变化的报道.因此,本研究采用DBA/1小鼠诱导了CIA模型,并对其免疫学改变进行了系统研究.方法 将牛Ⅱ型胶原与完全弗氏佐剂混和并充分乳化,于DBA/1小鼠尾根部皮内注射进行初次免疫,20 d后同样方法进行再次免疫.应用千分尺测量CIA模型小鼠的左右两侧足掌厚度,并进行关节炎评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小鼠血清Ⅱ型胶原特异性抗体,Luminex技术和αLISA技术测定血清及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水平.结果CIA小鼠于造模后23 d开始,陆续出现前肢、后肢的红肿、功能障碍,发病率高达100%,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关节肿胀程度呈进行性加重,关节炎评分增高.CIA小鼠脾脏指数较正常组明显升高,且Ⅱ型胶原刺激的特异性T细胞增殖明显增强.细胞因子检测结果表明,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1L-4含量及IFN-γ/IL-4比值明显升高,TNF-α和IL-1β水平亦显著升高.此外,CIA小鼠血清中存在高水平的Ⅱ型胶原特异性抗体.结论 Ⅱ型胶原诱导CIA模型发病率高,免疫学改变以Th1细胞因子升高为主,兼有细胞免疫功能及体液免疫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3.
胶原抗体诱导性关节炎(CAIA)是一种新颖的关节炎小鼠模型,与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模型相比,CAIA不需要7周以上才出现关节炎表型,对于CIA模型不敏感的品系也有较好的诱导效果.然而,使用的高剂量诱导剂,一方面给小鼠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出现死亡现象,另一方面也导致5-克隆胶原抗体混合物的不必要浪费.降低5-克隆胶原抗体混合物和脂多糖(LPS)的使用剂量,在避免模型小鼠死亡,节约5-克隆胶原抗体混合物的同时,成功高效诱发C57BL/6小鼠关节炎模型,为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DBA/1J小鼠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小鼠)模型,初步研究CIA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及病变关节组织中BM Ps的表达水平。方法利用牛Ⅱ型胶原诱导DBA/1J小鼠发生关节炎病理改变;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及关节组织BM Ps的mRNA的表达水平,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关节组织中BM P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建立了CIA小鼠模型,检测发现BMP4 mRNA和BMP9 mRNA在发病的CIA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病变关节组织中表达明显下调(P<0.05),荧光免疫技术显示BMP9蛋白在CIA小鼠病变关节组织中表达明显下调(P=0.002)。结论在基因水平BMP4、9在CIA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及病变组织中表达明显下调,蛋白水平BM P9在CIA小鼠病变组织中表达明显下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嗜碱性粒细胞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小鼠Th1/Th2失衡中的作用。方法取4~6周龄C57/BL6小鼠,经初次和3周后二次背部和足底多点胶原免疫,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模型。分别在建模(初次免疫)前、建模后1、3、6和9周眶静脉采血和采集淋巴结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对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和表达IL-4的比例检测,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4和IFN-γ水平,并对模型进行评分。结果成功建立关节炎小鼠模型;模型建立后1周CIA模型小鼠血清IFN-γ/IL-4水平的比值显著低于建模前和对照组小鼠,提示以Th2应答为主,同时外周血中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和表达IL-4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建模后6和9周CIA模型小鼠血清IFN-γ/IL-4水平的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以Th1应答为主,同时外周血中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有降低的趋势。结论嗜碱性粒细胞可能通过影响Th1/Th2应答失衡参与CIA模型小鼠的发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DBA/1J小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从形态学、病理学及免疫学等多方面对该模型进行鉴定。方法将牛Ⅱ型胶原(typeⅡcollagen,CⅡ)与佐剂混合并充分乳化,于DBA/1J小鼠尾根部皮下注射进行初次免疫,21 d后同样的方法进行再次免疫。观察小鼠体重变化、关节肿胀程度等形态学指标,进行踝关节病理检查,并用CBA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造模组小鼠体重于首免后35 d开始下降并持续低于对照组。于28 d,造模组小鼠出现足爪红肿,35 d足爪肿胀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至62 d发病率高达90%。病理学检测显示,造模组小鼠关节腔变窄,滑膜组织增生,炎症细胞浸润,软骨结构不同程度破坏。相比于对照组,造模组小鼠血清中炎性因子IL-6、IFN-γ、MCP-1显著升高(P0.05),而抗炎因子IL-10轻微下降(P0.05)。结论 DBA/1J小鼠尾根部皮下注射牛Ⅱ型胶原可成功诱导CIA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iR-145-5p对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IA)小鼠关节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牛Ⅱ型胶原免疫DBA/1小鼠诱导CIA,对关节指数评分及足跖肿胀程度进行比较,成模后随机分为agomiR-145-5p组和agomiR空载体(agomiR-NC)组进行干扰,采用足爪micro-CT摄片,踝关节病理检查评分及石蜡切片、HE染色进行处理,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IHC)检测踝关节中金属蛋白酶-1(MMP-1)、金属蛋白酶-3(MMP-3)、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13(MMP-13)、白细胞介素17(IL-17)和金属蛋白酶17(ADAM17)的表达。结果:成功建立CIA小鼠模型,与agomiR-NC组相比,agomiR-145-5p组micro-CT分析显示骨侵蚀更严重,组织病理学显示滑膜炎症减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MP-3、MMP-9、MMP-13和IL-17水平升高, MMP-1水平无差异,ADAM17水平降低(P<0.05)。结论:成功建立CIA小鼠模型,并发现miR-145-5p加重关节破坏的同时部分抑制了CIA小鼠的关节炎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C57BL/6小鼠背景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和抗原诱导的关节炎(antigen-induced arthritis,AIA)造模情况的分析,来比较其造模成功率和关节炎进展的差异性。方法将42只小鼠分成两组,一组为CIA,一组为AIA。每组3只作为正常组,18只作为模型组。最后一次造模后定期监测小鼠的体重、膝关节和踝关节直径。结果在C57BL/6背景下,CIA造模成功率不高且严重程度差异大,AIA造模成功率高但维持时间短。结论为了更全面地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致病机制,可能更适合在后续的转基因小鼠身上造CIA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为模型,观察沙利度胺对CIA鼠关节滑膜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的影响。方法利用牛Ⅱ型胶原建立Wistar大鼠CIA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CIA模型对照组、吲哚美辛阳性药物对照组和沙利度胺治疗组。结果在胶原第1次免疫后第11~13天,CIA鼠模型建立,关节肿胀在第17天达高峰,沙利度胺给药后能显著降低足肿胀的程度,减轻关节炎症评分指数,抑制炎症细胞浸润,减少滑膜细胞增生,并减少鼠滑膜组织中MCP-1的表达。结论沙利度胺的抗炎作用可能与抑制关节滑膜组织中趋化因子MCP-1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ndothelial cell protein C receptor,sEPCR)与膜型EPCR(mEPCR)在参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疾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在DBA1/J小鼠尾部注射II型胶原蛋白诱导关节炎小鼠(CIA小鼠),并在两次胶原免疫期间给予实验组小鼠腹腔内注射sEPCR重组蛋白或EPCR腺病毒小干扰载体进行发病前干预;二次加强免疫后的第7 d,对CIA小鼠的关节红肿程度进行连续评分;第28 d处死小鼠,进一步行关节的组织病理学、放射学评估,评价sEPCR和mEPCR对RA疾病进展的作用.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给予sEPCR干预的CIA小鼠关节评分显著降低,组织学和放射学结果显示骨侵蚀程度也较轻;(2)与sEPCR重组蛋白干预相反,mEPCR组CIA小鼠由于EPCR表达下调,CIA小鼠表现为更严重的关节破坏和炎症.结论:EPCR的表达异常与RA的疾病进展密切相关;给予sEPCR治疗可延缓骨破坏,缓解RA的疾病进展;而mEPCR的表达水平降低会介导RA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含笑内酯对类风湿关节炎DBA/1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0只6周龄雄性DBA/1小鼠随机分为4组:未处理的空白对照组(Nor组)、诱导发病并注射甲氨蝶呤药物的甲氨蝶呤治疗组(MTX组)、诱导发病并注射含笑内酯的实验组(MCL组)和诱导发病并注射DMSO的模型对照组(Con组),用牛Ⅱ型胶原法诱导MTX、C0n和MCL组小鼠发病建立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在二次免疫注射24h后开始隔天腹腔注射给药并对小鼠体重和关节炎发病情况进行隔天观察,给药28次后停止用药,眼球取血、蛋白芯片测血清中细胞因子,处死小鼠取爪子及膝盖做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成功构建了DBA/1小鼠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各组小鼠之间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炎评价显示MCL组低于Con组(P〈0.01),高于MTX组(P〈0.01);病理结果显示Nor组小鼠组织正常.Con组受累关节m现炎症细胞浸润、滑膜增生、炎性肉芽组织形成、坏死组织等症状,MCL组与MTX组受累关节仅出现轻于Con组的炎症细胞侵润、滑膜增生等症状;小鼠血清细胞因子检测结果共显示m6种细胞因子:C5/C5a、TIMP-1、M—CSF、sICAM-1、IFN-吖和BLC;Con组的类风湿关节炎小鼠中C5/C5a、TIMP-1和M—CSF表达量降低,经含笑内酯治疗的MCL组中这些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P〈0.01),仅仅在MCL组中检测到BLC表达。结论含笑内酯对小鼠DBA/1类风湿关节炎具有治疗作用,C5/C5a、TIMP-1、M—CSF和BLC等因子在这-过程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几种不同细胞粘附分子(CAMs)(NCAM、L1和CHL1)在C57BL/6小鼠垂体的表达与分布。方法:C57BL/6小鼠经心脏灌注取垂体,行NCAM、L1和CHL1免疫荧光染色及蛋白质印迹检测。结果: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垂体NCAM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L1(P〈0.01),但未检测到CHL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NCAM广泛表达于垂体前叶,L1选择性表达于垂体前叶细胞和神经垂体,CHL1荧光信号仅见于垂体中叶。结论:NCAM、L1和CHL1在C57BL/6小鼠垂体的表达量有显著差异,其在垂体组织中的分布亦有区别,提示这些CAMs在垂体中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与正常C57BL/6小鼠作对照,在不同月龄分析PPARα转基因小鼠生理、生化等数据,比较其差异性,观察PPARα基因对小鼠的生理、生化是否会产生影响.丰富转基因小鼠数据库内容,为该模型实际应用于临床前药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实验分为4组,分别为PPARα雄性组、PPARα雌性组、C57BL/6雄性组和C57BL/6雌性组,9只/组.在动物10周龄、14周龄、18周龄、22周龄、34周龄分别检测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在动物26周龄时观察其心、肝、肾脏器病变情况,并观察动物的一般生长情况.结果 PPARα转基因小鼠与C57B L/6小鼠比较①体重:6周龄到23周龄的PPARα转基因小鼠体重与C57BL/6小鼠体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血常规:10周龄PPARα雌性转基因小鼠红细胞计数(RBC)、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BAS%)、淋巴细胞百分比(LYM%)明显高于C57BL/6雌性小鼠,差异有显著性(P<0.01).14周龄PPARα雄性转基因小鼠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百分比(LYM%)明显高于C57BL/6雄性小鼠,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血生化:10周龄PPARα雄性小鼠血尿素氮(BUN)、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C57BL/6雄性小鼠,差异有显著性(P<0.05).14周龄PPARα雄性小鼠天冬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明显低于C57BL/6雄性小鼠,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组织病理:26周龄PPARα转基因小鼠与C57BL/6小鼠比较,心脏无明显的改变,但肝细胞出现透明病变,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脂肪变性.结论 系统收集了PPARα转基因小鼠的体重、血常规、血生化、病理等背景资料,成功分析了其与野生型C57BL/6小鼠之间的差异,为该模型的应用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C57BL/J6狼疮性肾病(LN)鼠模型,探讨降植烷在其发病机制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C57BL/J6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予一次性腹腔注射降植烷0.5ml,对照组予一次性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ml。注射后第5、10天分别检测脾脏中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B细胞表面分子的变化情况;每月定期检测血清中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及尿蛋白,7个月后观测肾脏HE染色和免疫复合物(IC)的沉积情况。结果小鼠腹腔注射降植烷第5、10天后,脾脏中的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不同程度活化(P〈0.05),B细胞表面CD21、CD86、MHC-Ⅱ等分子表达也不同程度上调(P〈0.05);4个月后血清ANA、dsDNA有不同程度的表达(P〈0.05);7个月后,78%的小鼠出现蛋白尿(≥+),肾脏HE切片显示肾脏出现肾小球肿胀,淋巴细胞浸润等典型的肾病改变,IC沉积。而对照组中血清ANA、dsDNA阴性,未见蛋白尿,肾脏组织未见病理改变。结论降植烷成功地诱导了C57BL/J6LN鼠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调整精卵交汇时间,提高C57BL/6J小鼠超数排卵的受精率。方法实验一以常规超排方法作为对照组,计算受精率;实验二验证C57BL/6J雄鼠受精能力;实验三在合笼后三个时间点检栓,确定超排鼠交配时间,计算精卵相遇时间;实验四将C57BL/6J雌鼠超排处理,停留6.5 h后配雄鼠,计算受精率,比较方法改进的效果。结果对照组取受精卵10.88枚/只;实验二取受精卵20.55枚/只,表明雄鼠的精子可以使卵子高比例受精,精子、卵子交汇时间是影响受精率的关键因素;实验三,在合笼后4 h雌鼠见栓鼠最多,确定对照组精卵交汇时间需7 h;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实验四将合笼时间推迟6.5 h,取受精卵22.27枚/只,比对照组提高了105%。结论调整精子、卵子交汇时间可显著提高C57BL/6J小鼠超数排卵受精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自发活动实验在小鼠全脑缺血后功能损伤评价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阻断30 min建立C57BL/6小鼠全脑缺血模型,缺血对照组和米诺环素组术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米诺环素(45 mg/kg),每天1次,持续到缺血后第6天。术后第6天进行开场实验,记录1 h内小鼠的自发活动。以自发活动总路程、中央路程、周边路程、中央路程比值、周边路程比值、中央时间和周边时间为指标,评价C57BL/6小鼠全脑缺血后自发活动行为的变化特点。采用尼氏染色检测小鼠海马CA1区、皮层和纹状体区神经元存活情况。结果:C57BL/6小鼠全脑缺血后在开场实验中的总路程、中央路程和中央时间均较假手术组增高(P<005),周边时间较假手术组减少(P<005);米诺环素可缩短小鼠的中央路程和中央时间,增加周边时间(P<005)。小鼠全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皮层和纹状体区神经细胞损伤明显,米诺环素可显著改善海马CA1区和纹状体区神经细胞损伤(P<0001和P<005)。结论:自发活动实验可作为客观评价小鼠全脑缺血后功能损伤的行为学实验方法,其中央路程和中央时间可作为定量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氧化修饰性脂蛋白对C57BL/6J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迁移的影响。方法:制备C57BL/6J小鼠骨髓细胞悬液,利用树突状细胞专用分离液和细胞粘附性差异去除杂细胞,用rmGM-CSF和rmIL-4使其分化为BMDC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s CD86和MHCⅡ的表达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MDCs CD11c的表达率,以此来鉴定获得细胞为实验所需要的BMDCs。实验分为PBS阴性对照组、LDL组、ox-LDL组、HDL组、oxHDL组和LPS阳性对照组,采用动物实验和Transwell迁移系统分别观察各实验组中BMDCs在体内外的迁移能力。结果:获得的BMDCs CD86、MHCⅡ和CD11c的表达率明显升高,是实验所需的细胞;与相应的脂蛋白组相比,其氧化脂蛋白处理的BMDCs组有更多的细胞发生迁移。结论:氧化脂蛋白可促进C57BL/6J小鼠BMDCs发生迁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OK432-肿瘤疫苗对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36只DBA/2小鼠随机分为OK432-肿瘤疫苗组、OK432组及正常组,每组12只。培养细胞,制作疫苗后,对三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OK432-肿瘤疫苗、OK432及磷酸盐缓冲液(PBS),每周1次,连续3周。然后分别在1、3、7 d时眼球采血,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的T细胞亚群的含量,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免疫后第3天,OK432-肿瘤疫苗组、正常组、OK432组CD3+T细胞平均值分别为(55.31±2.06)%、(48.81±3.60)%、(47.21±3.51)%;CD4+T细胞平均值分别为(40.55±2.32)%、(34.91±1.04)%、(34.24±0.95)%;OK432-肿瘤疫苗组与正常组及OK432组CD3+、CD4+T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后第7天,OK432-肿瘤疫苗组、正常组CD3+T细胞平均值分别为(36.26±1.98)%、(23.72±1.90)%;CD4+T细胞平均值分别为(27.11±0.87)%、(15.42±2.87)%;CD4+/CD8+的平均值分别为(3.47±0.33)%、(2.91±0.52)%,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OK432-肿瘤疫苗组、OK432组CD8+T细胞的平均值为(7.85±0.98﹚%、(5.48±0.4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K432-肿瘤疫苗能够有效增强小鼠的细胞特异性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