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焱章  郭岩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1,12(5):320-320,F003
高血压性脑出血 (以下简称脑出血 ) ,死亡率较高 ,而致残率及复发率亦较高 ,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我院自 1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应用CT立体定向微窗血肿碎吸术治疗大脑半球内脑出血 2 5例情况 ,在降低致死率、致残率方面 ,有明显改善。特别是超早期应用 ,效果更佳。具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 (A组 )共 2 5例 ,男性 16例 ,女性 9例 ,年龄 40 - 6 5岁 ,平均年龄 5 3岁 ,其中壳核出血 16例 ,丘脑出血 6例 ,皮质下出血 3例 ,合并高血压 2 5例 ,糖尿病 18例 ,出血破入脑室 2例 ;对照组 (B组 )选自同期 2 8例住院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术后护理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2014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针对性术后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护理对于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显著提升护理总有效率,临床推广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后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术后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行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36%(P<0.05)。结论立体定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采用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对于高血压性小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12例小脑出血患者,行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以GOS评分,观察患者预后。结果12例中9例恢复良好,1例呈植物人状态生存,1例术后1d内死亡,1例死于肺感染。结论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对于小脑出血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姜子荣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6329-6330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手术抽吸联合尿激酶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伴发脑水肿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高血压脑出血伴发脑水肿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立体定向手术组(n=58)和保守治疗组(n=58).立体定向手术组患者在三维立体定向下行血肿抽吸术,同时注入尿激酶50 kU进行引流;保守治疗组给予降压、降颅压、营养神经、改善脑代谢等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1、2、4周血肿周边水肿消散情况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治疗后1、2、4周血肿周边水肿体积立体定向手术组分别为(8.9±1.8)、(7.1±1.6)、(5.6±0.9) ml,保守治疗组分别为(16.6±2.8)、(14.9±1.8)、(6.6±1.2) ml,治疗后1、2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治疗后4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4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立体定向手术组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立体定向手术抽吸联合尿激酶引流治疗脑出血伴发脑水肿可明显减轻早期血肿周边水肿,而且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CT引导下颅内血肿穿刺三维精确定位仪的设计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脑血肿的微创治疗已在国内大中型医院甚至基层县级医院推广应用多年,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相比其优越性是明显的.而颅内血肿微创治疗的精确定位一直没有一个比较规范的方法.我们总结多年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反复实验,研制出一种利用废旧心脏介入导丝为主要材料的颅脑穿刺三维精确定位仪.该装置结构简单,经济实用,制作方便,可对颅内血肿(包括脑内出血、硬膜下、硬膜外出血)、脑脓肿、硬膜下积液甚至颅内肿瘤的范围以及血肿穿刺靶点作出精确的定位.本文简要介绍了该装置的原理和结构及使用情况供同行参考,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提高脑出血、脑肿瘤等患者的救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局部浸润麻醉和头皮神经阻滞麻醉在立体定向颅内血肿清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12月在贵阳市某医院接受立体定向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6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头皮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比较2组患者进入手术室时(T0)、麻醉实施10 min时(T_1)、切头皮时(T_2)、钻颅骨时(T_3)、缝皮时(T_4)、术后1h(T_5),术后6h(T_6)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血氧饱和度(SpO_2)。比较2组患者T_0、穿刺颅骨后2min(T_a)、抽吸血肿完成后2min(T_b)、T_5和T_6时点的血糖及皮质醇水平。比较2组患者T4时点的疼痛程度。比较2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及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结果T_0,T_1时点,2组患者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2,T_3,T_4时点,2组患者HR,MAP均高于T0时点,且对照组患者HR,MAP高于研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_5,T_6时点,对照组患者HR,MAP均高于T0时点,且对照组患者HR,MAP高于研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点2组患者R及SpO_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0时点,2组患者血糖及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a,T_b,T_5,T_6时点,对照组患者血糖及皮质醇水平均高于T0时点,且对照组患者高于研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重度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神经阻滞麻醉在立体定向颅内血肿清除术中的麻醉效果优于局部浸润麻醉,其可减轻患者在术中的应激反应,提高手术舒适度及患者手术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少量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2月在海洋石油总医院收治的70例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量20-30 mL,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手术组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各35例,手术治疗组在CT引导下行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术后应用尿激酶溶解清除血肿;保守治疗组仅给予内科药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治疗后NIHSS评分。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明显差异(11.4%vs 22.9%,P〉0.05)。手术治疗组的住院时间(19.6±4.2)d明显短于保守治疗组的(23.3±5.3)d,两组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手术治疗组治疗后2周、1个月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后3个月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少量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创伤小,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神经功能早期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引导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按ADL(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恢复良好62例(69.66%),重残19例(21.35%),死亡8例(8.99%)。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其损伤小,疗效好,操作简单实用,费用低廉,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加快血肿清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脑内血肿排空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35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患者采用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抽吸、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术后3个月时对患者行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评定.结果 35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基底节血肿均在1周内基本消失.术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评定,Ⅰ级10例,Ⅱ级17例,Ⅲ级6例,Ⅳ级2例.结论 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操作简单、血肿清除彻底等优点,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穿刺术和小骨窗手术对中等量脑出血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评价微创穿刺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30~60 ml)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不同效果.方法 随机将95例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微创穿刺术,对照组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评价两组术后14d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14 d和3个月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恢复情况;住院期间和术后3个月时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4d时,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住院期间的呼吸道感染、消化道出血、电解质代谢紊乱发生率[分别为16.33%(8/49)、6.12%(3/49)、6.12%(3/49)]与对照组[分别为56.52%(26/46)、21.74%(10/46)、21.74%(10/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随访,两组MR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ADL达良好者(Barthel指数95~100分)治疗组为39.13%(18/46),对照组为4.65%(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7524,P=0.0009),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病死率[分别为6.12%(3/49)、6.52%(3/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微创穿刺术可明显减少中等量(30~60ml)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可提高患者ADL,降低病残率,而且不增加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阶梯式颅内减压技术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重度颅脑损伤合并恶化型颅内高压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前瞻性研究:传统减压组和阶梯式颅内减压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术中急性脑膨出及迟发血肿的发生率;术后脑梗死发生率;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GOS)评分.结果 ①阶梯减压组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率比传统减压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阶梯减压组术后脑梗死比传统减压组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6个月后,阶梯减压组的植物状态及死亡率明显低于传统减压组(P<0.05);而预后良好率则明显高于传统减压组(P<0.05).结论 阶梯式颅内减压技术通过逐步释放颅内压力,降低了围术期颅脑外伤的并发症,对提高重度颅脑损伤的救治及预后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窦金霞 《职业与健康》2012,28(19):2419-242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为护理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将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均采取相同用药方案,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并对其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调查120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为63.26±8.6岁。经治疗后,观察组人群具有自理能力为86.7%,高于对照组人群的43.3%;而后遗症的发生率为16.6%,低于对照组人群46.7%。观察组人群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35.045,P0.01);观察组人群的自理能力高于对照组人群,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26.653,P0.01);而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人群低于对照组人群,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2.406,P0.01)。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有助于提高其治疗效果,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意识,降低病死率,提高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颅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脑出血患者,将患者随机均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对比并发症、住院时间等各项临床指标。结果在本次护理中护理组患者满意度达到100%、并发症发生率为9.23%、住院时间为(10.05±2.14)d、住院费用为(4109±82)元,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4%、并发症发生率为12.1%、住院时间为(14.45±3.4)d、住院费用(5946±91)元,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O.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明显改善脑出血护理效果,提升各项护理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支持治疗对急性重症脑出血病人预后和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急性重症脑出血伴吞咽障碍的病人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3)和对照组(n=35),于入院后24~72 h内分别给予鼻饲EN(瑞先)支持和普通鼻饲饮食。两组病人分别于入院第2和第14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观察营养指标的变化以及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入院后第14天,治疗组病人NIHSS评分和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营养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EEN支持治疗可改善急性重症脑出血病人神经功能和机体的营养指标,降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介绍贾保祥教授研制的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治疗方法,特点以及适应症和相对禁忌症。通过对我院例脑出血患者的医治,表明该方法医治脑出血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高霞 《现代保健》2011,(29):20-21
目的探讨早期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脑出血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NPE)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8年以来高血压脑出血并发NPE、出血量在30ml以上、符合微创血肿清除术的40例患者,分为行微创血肿清除术组与内科保守治疗组,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微创血肿清除术组和内科保守治疗组的死亡率分别为25%和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PE发生率高,起病急,病死率高,早期微创血肿清除术是防治NPE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研究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大面积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10年8月——2013年7月期间所遇到的脑出血患者,将符合条件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开颅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实施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对两种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良好率为53.3%,死亡率为0.3%;对照组良好率16.6%,死亡率13.3%。临床结果显示,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面积脑出血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可以获得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2012—2018年重庆市脑出血与脑梗死疾病负担变化趋势,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建议。方法 2012—2018年重庆市脑卒中个案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心脑血管事件登记报告系统,计算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发病率、标化发病率、死亡率、标化死亡率、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早逝所致寿命损失年(YLL)和伤残所致寿命损失年(YLD)。率的趋势变化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并对APC进行t检验。结果 重庆市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YLD率分别由2012年的3.37‰、0.91‰、2.46‰上升至2018年的4.03‰、1.01‰、2.64‰,APC分别为3.67%、4.39%、1.61%,脑卒中YLD率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YLL率分别由2012年的18.38‰、11.61‰、3.29‰上升至2018年的20.10‰、12.01‰、5.40‰,APC分别为1.01%、0.40%、7.68%,脑梗死YLL率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DALY率分别由2012年的21.75‰、12.52‰、5.75‰上升至2018年的24.13‰、13.02‰、8.04‰,APC分别为1.51%、0.70%、5.34%,脑梗死DALY率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重庆市脑卒中DALY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脑出血DALY率贡献率超过50%,脑梗死疾病负担呈上升趋势,应重视脑卒中防治,预防脑梗死发病率的快速上升,提高脑出血的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家兔脑急性出血时脑阻抗的定性变化及频率特性。方法:采用第四军医大学医学电子工程教研室研制的阻抗监护系统,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兔脑实质出血模型后对7只家兔进行脑阻抗监测。结果:出血初期,阻抗实部明显下降,虚部变化不明显,但随时间推移,脑阻抗实部、虚部绝对值均明显升高。对兔脑阻抗出血前后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有统计学意义。在150s时阻抗实部、虚部、模变化率绝对值随频率升高而升高;900s时,在20kHz频率点,阻抗模变化率绝对值最大(|-3.12%|)。结论:采用电阻抗技术对脑急性出血进行监测是可行的,采用不同的测量频率会得到不同的脑部电阻抗变化量,阻抗最大变化率频率点随时间推移向低频转移。随着时间推移,脑急性出血后阻抗实部、虚部和模变化率的频谱特性在变化中,这意味着以往单一频率的监测并不能全面反映脑急性出血后的阻抗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