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儿后低元应答率以及原因进行分析。方法抽取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新生儿1000例,将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对A组中的新生儿进行5μg啤酒酵母乙肝疫苗的接种,对B组中的新生儿进行10μg啤酒酵母乙肝疫苗的接种。将新生儿按照0个月、1个月以及6个月年龄的免疫程序进行接种。通过放射免疫法对患者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以及乙肝病毒表面抗体进行检测,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对患者的预防接种情况进行了解。结果A组中,应答正常的新生儿有83例,占16.60%,而B组中应答正常的新生儿有301例,占60.20%,即相对于A组,B组中新生儿正常应答的概率较高,P〈0.05。结论导致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后出现低应答或者无应答的原因有很多,如新生儿的性别、年龄、出生情况、体重、疫苗接种种类、疫苗接种剂型以及母亲疾病史等。为提高新生儿应答正常的概率,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选择合适的乙肝疫苗种类以及剂量等,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长期免疫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00年2月至2005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206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按照0、1、6个月的规定免疫顺序全程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采集血液样本,检测血清HBsAg、抗-HBs以及抗-HBc,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HBsAg阳性率为1.21%,对照组HBsAg阳性率为13.8%,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按照规定程序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具有持久的免疫效果,可以获得较高的HBsAb阳转率,但仍有一部分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免疫无应答,这将成为今后新生儿预防乙型肝炎工作重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HB)疫苗对HB病毒(HBV)感染的高危人群可提供有效的预防。然而,常规HB疫苗接种后有5~20%的接种者对HBsAg无应答或仅有低度应答。即使对这些人进行再接种,低的血清阳转率限制了HB疫苗的总效果。皮内接种具有下述优点,疫苗剂量小(成本较低);抗-HBs持续时间与肌肉接种相同以及对HBsAg的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4.
吕明生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551-552
目的探讨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的效果。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期间于我院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860例学龄前儿童的效果进行分析,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乙型肝炎抗原和抗体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860例患者产生免疫应答的有730例(84.88%),高应答的有370例(43.02%),无应答的有130例(15.12%)。且抗体浓度随年龄增加而下降,1.5岁后下降较明显,不同性别之间接种效果无明显差别。结论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是安全有效的,但抗体浓度岁年龄增加而下降,故年龄超过1.5岁进行接种的儿童应加大疫苗的剂量或改变疫苗佐剂,以提高应答率,并且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应进行定期抗体浓度测定及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者中约有5%~10%的接种者呈现乙肝疫苗无/低应答.影响机体对乙肝疫苗应答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机体免疫功能、个体一般因素、疾病感染及不良生活习惯等.  相似文献   

6.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但经常规的免疫程序后,仍有约5%~10%的乙肝疫苗接种者不产生保护性抗体或抗体水平很低[1],即无或弱应答.研究无(弱)应答的发生原因,对进一步提高疫苗接种效果和彻底消灭乙型肝炎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本文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刺激乙肝疫苗无(弱)应答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观察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增殖反应.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者中约有5%~10%的接种者对乙肝疫苗无/低应答.应对乙肝疫苗无应答的策略包括改良疫苗、优化疫苗接种策略及改善机体状况.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者中约有5%~10%的接种者对乙肝疫苗无/低应答.应对乙肝疫苗无应答的策略包括改良疫苗、优化疫苗接种策略及改善机体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外周血IL-10和IL-12水平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应答的关系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 抽取本院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间收治的110对HBsAg阳性母亲与新生儿作为试验对象,使用CLIA以及FQ-PCR的方法来检测母亲与新生儿的HBV DNA与HBV的标志物;对新生婴儿外周血中的IL-12与IL-10含量进行检测时使用ELISA法.为新生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并对其随访1年,检测血清中抗乙肝抗体的水平.结果 乙肝疫苗无或弱的应答率为34.55%.新生婴儿的外周血和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若新生婴儿外周血中IL-10的含量在173.06 pg/ml以下更易出现乙肝疫苗免疫的无/弱应答(OR值为8.42,95%置信区间1.91~39.02);发现IL-10的水平越高其乙肝疫苗无或弱的应答率则越低.结论 新生幼儿外周血中IL-10的含量低可能和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的乙肝疫苗免疫无或弱的应答高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HBsAg阴性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无或低免疫应答情况及两者的加强剂量再免疫效果,初步探讨原因及相应的优化免疫方案.方法 婴儿乙肝疫苗标准程序初免后6个月,经血清检测证实为无或低免疫应答者155例,检测再免前使用20 μg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再免三针后1个月时的HBsAg、HBsAb、乙肝DNA水平.结果 初免后母亲HBsAg阴性组低应答率30.6%,无应答率69.4%;初免后母亲HBsAg阳性组低应答率49.1%,无应答率50.9%,HBsAg及乙肝DNA阳性率分别为10.5%、15.8%;两组无或低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27,P=0.02).再免后6个月母亲HBsAg阴性组无应答率18.4%,低应答率30.6%;而母亲HBsAg阳性组无应答率33.3%,低应答率47.4%,HBsAg及乙肝DNA阳性率分别为12.3%、17.5%,再免后两组无或低应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5,P<0.01);再免后1个月母亲HBsAg阴性组与婴阻断成功组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2、P>0.05),母婴阻断失败组婴儿中HBsAg及乙肝DNA阳性率有所上升.结论 乙肝疫苗接种次数、剂量是无或低应答的原因之一,乙肝阻断失败是母亲HBsAg阳性婴儿无或低应答一种主要因素,HBsAg及乙肝DNA的阳性率随时间有上升趋势,对乙肝感染指标的追踪检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婴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及低、无应答者再免疫效果。方法筛查松滋市妇幼保健院2000例7~12个月婴儿乙型肝炎疫苗初次免疫(初免)的效果,分析影响初免的因素,对初免低或无应答婴儿选择10μg汉逊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或5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进行再次接种(再免),分析再免1、3次后的效果。结果(1)2000例婴儿乙型肝炎疫苗初免应答率为92.2%,平均抗-HBs几何抗体浓度(GMC)为:(321.88±100.45)IU/L,其中父母HBsAg阳性和在乡镇医院出生的婴儿应答率较低,与父母HBsAg阴性和在县级以上医院出生的婴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0.61、47.58,均P<0.05)。(2)两种疫苗再免1次、3次GMC含量均比再免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32、102.15,均P<0.05);再免3次较再免1次应答率及GMC含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55、102.33,均P<0.05);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再免1次、3次后GMC含量较高,与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4.11、124.31,均P<0.05)。结论父母HBsAg阳性和在基层医院出生的婴儿低、无应答比例较高,再免后应答率较高,汉逊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并评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孕期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预防效果,评价孕期采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在控制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方面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期间进行乙型肝炎母婴阻断,在产科定期行产检并分娩的HBsAg阳性,同时HBV-DNA也为阳性的母亲和新生儿共198例,按照孕期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前后母血HBV-DNA变化情况进行分组:一组为HBV-DNA转阴者;二组为HBV-DNA下降者(不包括转阴组);三组为HBV-DNA升高者。对三组新生儿免疫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多次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后,82%(162/198)的孕妇静脉血HBV-DNA含量总体出现下降,其中有4.95%(10/198)的孕妇HBV-DNA出现转阴,有18%(36/198)孕妇HBV-DNA含量上升。一组10例与二组152例的新生儿免疫失败率均为0,而三组36例新生儿免疫失败率为25.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参考孕期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前后母血HBV-DNA拷贝数变化情况能够有效预测新生儿免疫失败的概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乙型肝炎疫苗基础免疫后所取得的保护效果。方法对2967例住院患儿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乙型肝炎五项指标检测为判断标准,分析其乙型肝炎疫苗基础免疫后的免疫状态。结果患儿总体抗-HBs 阳性率55.05%,其中感染科抗-HBs 阳性率52.18%,儿科抗-HBs 阳性率55.92%;男性抗-HBs阳性率54.17%,女性抗-HBs阳性率56.6%;抗-HBs阳性率在科室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99、0.51,均P>0.05)。结论乙型肝炎疫苗基础免疫为行之有效的控制乙型肝炎的手段,但抗-HBs阳性率偏低,需进行补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从化市制定乙型肝炎免疫策略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通过对从化市2002至2007年学龄前儿童进行乙型肝炎感染的血清学检测,分析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结合对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将当年该市农村学龄前幼儿HBsAg携带率进行比较,用以对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进行回顾性评价。结果随着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的逐年上升,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则逐年下降,学龄前儿童HBsAg携带率由2002年的11.9%下降到2007年的5.5%(P<0.05)。乙型肝炎保护性抗体(抗-HBs)则逐年上升,由2002年的78.1%升高到2007年的92.1%(P>0.05)。同一时期内,城区学龄前儿童HBsAg携带率较农村儿童HBsAg携带率明显为低(P<0.05)。结论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能够有效地降低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城区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及接种效果均高于农村儿童。加强对乙型肝炎易感人群的有计划的免疫,是降低乙型肝炎感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注射卡介苗素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无、弱应答婴儿血清IL-12和IL-10表达的作用。方法:放免法定量检测按0、1、6方案(每次10μg)标准全程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后婴儿表面抗体(Anti—HBs)的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筛选无或弱应答者(GMT〈100UL)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进行疫苗复种,其中一组同时肌内注射卡介苗素。用ELISA法检测复种前后血清中IL-12、IL-10的浓度。结果:注射卡介苗素能诱导无、弱应答婴儿产生较高水平的IL-12、IL-10,并呈疗程依赖性,卡介苗注射组的抗体应答水平较对照组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卡介苗素能有效诱导无、弱应答婴儿机体产生细胞因子IL-12、IL-10,为卡介苗素有望作为一种较好的乙肝疫苗佐剂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球蛋白在乙肝母婴传播途径阻断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的住院分娩的200例HBsAg阳性孕妇及脐血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的肝功能均正常。按照平均随机抽样的原则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为100例孕妇。对照组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 h内接种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球蛋白100IU;干预组的孕妇在孕周为28、32和36周时,分别注射200IU的免疫球蛋白各1次,其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处理与对照组相同。所有病例均进行成功随访,观察接种后12个月两组新生儿乙肝五项检查情况。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的12个月新生儿HBsAg和HBsAb阳性率分别为1%、94%和6%、75%,两组间的差异均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接种对乙肝母婴阻断中的作用效果显著,尤其是在分娩前进行免疫球蛋白产前干预具有良好的免疫阻断作用,降低了新生儿感染乙肝的概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杜凤英  孙娜  熊艳梅 《中国药房》2013,(48):4519-4521
目的:为促进大学生的乙肝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新生中乙肝“两对半”全阴的学生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3647人,乙肝疫苗接种率为85.66%(3124/3647),接种人群中全程接种率为96.38%(3011/3124)。家庭人均月收入越高、父母文化程度越高、父母就职于企事业单位和医疗系统、周围有乙肝患者、对乙肝传播途径认识正确者、对乙肝疫苗信任者、对乙肝危害认识正确者更易接种乙肝疫苗,且接种针次更多。结论:家庭收入、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对乙肝传播途径的认知、对乙肝疫苗的信任、对乙肝危害的认识是大学新生乙肝疫苗接种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学校应加大对大学新生的乙肝防治宣传工作,以提高整个校园及周边的接种率。  相似文献   

18.
HIV暴露婴儿预防接种免疫效果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评估经HIV母婴阻断措施后该类婴儿群对卡介苗、乙肝疫苗的免疫反应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此类婴儿的预防接种政策提供依据。方法为HIV感染孕妇提供综合性母婴阻断措施,将其婴儿设为观察组,母亲HIV阴性婴儿为对照组。对2组婴儿按常规进行预防接种,在接种卡介苗3~6个月后作结核菌素(PPD)试验、乙肝疫苗7~10个月后作乙肝抗体(抗-HBs)水平检测。结果 HIV感染孕妇经孕期规范抗病毒治疗后母婴阻断效果明显,其婴儿感染率远低于未治疗者。2组婴儿的PPD阳性率及卡痕阳性率均达90%以上;抗-HBs水平,观察组为296.83±3.10mIU/mL,对照组为354.30±2.37mIU/mL。结论本组资料显示,HIV阳性孕妇经综合性HIV母婴阻断措施后其所娩婴儿对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具有类似于普通婴儿的免疫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血清免疫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水平变化与HBV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8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HBV DNA含量高低分为A(〈103拷贝/ml)、B(103∽105拷贝/ml)、C(106∽108拷贝/ml)3组,分别检测3组的乙型肝炎血清免疫标志物(HBV M)与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含量。结果 A组的HBeAg为(3.971±14.47)S/CO,B组为(446.7±785.8)S/CO,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抗-HBe、HBeAg、HBsAg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HBeAg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抗-HBs、抗-HB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M阳性标本中抗-HBs、抗-HBc与HBsAg含量与HBV DNA无相关性,抗-HBe与HBV DNA呈负相关,HBeAg与HBV DNA呈正相关。结论定量检测HBV DNA可真实反映HBV的复制情况,对于传染性评价、乙型肝炎诊治及疗效观察均具有指导意义;定量检测HBV M虽在HBV复制程度的判断及传染性评价方面无明显价值,但可为乙型肝炎数据管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深圳某大型综合性医院出生新生儿卡介苗接种、未接种原因及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收集2010至2012年深圳市人民医院出生新生儿卡介苗接种及疑似不良反应报告资料。结果2010—2012年深圳市人民医院出生18692名新生儿,新生儿卡介苗接种率为94.4%,随着年份增加,卡介苗接种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7.67,P=0.000)。三年中仅发生1例一般反应(发热为38.7℃)。三年在医院住院期间有1056人未接种卡介苗,未接种原因主要是早产、低体重、新生儿窒息,分别占61.1%、21.2%、10.2%,还有呼吸困难、黄疸、畸形、贫血、先天性心脏病等共占7.5%。结论深圳市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新生儿卡介苗接种率较高,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未接种原因主要是对禁忌症把握过严,需加强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的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