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区域性腮腺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首发病例24例,肿瘤直径均≤3.0cm,采用保留腮腺嚼肌筋膜的腮腺切除术治疗,在距肿瘤边界1.0cm处的正常腺体内切除肿瘤,随访0.5—3年,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24例患者术区面部畸形较轻,腮腺功能良好。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其中2例出现暂时性面瘫,1例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结论 区域性腮腺切除术可以作为体积较小(≤3.0cm)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在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作对56例腮腺肿瘤作肿瘤及瘤周正常腺体的区域性切除术,术后进行了随访。结果 该术式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步骤,减轻面神经损伤及减轻面部畸形的优点。随访结果无一例复发。结论 该术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区域性手术方式对腮腺良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确诊腮腺的良性肿瘤,行腮腺区域切除或浅叶切除,术后作对比随访。结果:区域性手术方式术后患面部凹陷畸形、面神经损伤、Frey综合下的发生少于浅叶切除的手术方式(P<0.05);但涎瘘发生率,两相近(P>0.05)。结论:确定为良性的腮腺肿瘤,优先选用区域性切除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徐超军 《中外医疗》2011,30(19):65-65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的手术方式及其疗效。方法将68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对照组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小肿瘤的疗效比腮腺浅叶切除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的方法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总结唐山市人民医院2001 年6月~2007 年5 月收治的85 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40 例)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手术(45 例)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效果.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的患者暂时性面瘫、Frey 综合征、面部凹陷畸形等方面均优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手术(P<0.05).两种术式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区域性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3月入住本院的7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首发患者(肿瘤直径均≤3 cm),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区域性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年,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切口长度、平均术中出血量、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暂时性面瘫、面部畸形、涎液潴留、耳垂麻木、Frey综合征和口干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切除术用于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肿瘤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式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采用改良切除术,术式内容包括取面部除皱术手术切口、解剖保留耳大神经后支、保留腮腺嚼肌筋膜、胸锁乳突肌肌瓣填塞术区及术后负压引流。结果 13例患者术后发生涎瘘者l例,2例出现暂时性面瘫,术后3个月恢复。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术后美容效果满意率100%。结论改良式腮腺肿瘤切除术避免了传统术式的缺陷,其切口隐蔽,容易操作,不易损伤面神经周围支,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王纯 《海南医学》2011,22(8):75-76
目的比较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总结2005年1月至2010年4月腮腺浅叶良性肿瘤行区域性切除术45例和腮腺浅叶切除术43例,随访半年至5年。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的患者术后瘢痕、面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涎瘘、Frey综合征的发生率均低于腮腺浅叶切除术(P〈0.05),而两种术式的肿瘤复发率并无差异(P〉0.05)。结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作为边界清楚、直径较小的腮腺良性肿瘤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9.
侯莉 《中外医疗》2013,32(2):24+26-24,26
目的对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手术的疗效及方式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将2010年4月—2012年3月期间,来该院进行就诊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5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为27例,分别叫对照组和观察组,将腮腺区域切除术应用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结果全部患者手术过程顺利,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同时术后并发症的几率也显著减少。比较两组差异,分别为P<0.01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腮腺良性肿瘤的治疗上,区域性切除手术的疗效要显著高于腮腺浅叶切除术,在临床上值得大力普及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腮腺区域切除术在腮腺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术切除是腮腺良性肿瘤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经典术式为了减少肿瘤的复发[1],手术范围大,面神经损伤明显,面部凹陷畸形明显,同时忽略了手术对患者的社会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理想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总结河南省肿瘤医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0月首次收治的197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手术方式,对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行腮腺浅叶切除术患者155例,行腮腺部分切除术患者33例,行腮腺全叶切除术患者9例.全部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肿瘤复发,腮腺部分切除患者术后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保留耳大神经、腮腺嚼肌筋膜、腮腺主导管及部分腮腺组织,以减少腮腺良性肿瘤术后并发症。方法对68例腮腺良性肿瘤,根据肿瘤所在的部位,分别采取解剖面神经总干、颞面干分支或颈面干分支做腮腺肿瘤的区域性切除术。结果 6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涎瘘发生,保留耳大神经,耳垂及耳周麻木在6月~9月恢复,暂时性面瘫5例,术后1周~6月恢复。2例出现Frey’s综合征。术区凹陷不明显。结论改良术式切除腮腺良性肿瘤较传统术式降低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腮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发病情况,为腮腺肿瘤患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61例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了腮腺肿瘤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组织学分类构成.结果:261例腮腺肿瘤患者中,男性147例(56.32%),女性114例(43.68%),男女之比为1.30∶1;20~29、30~39、40~49、50~59、60~69岁腮腺肿瘤患者分别占15.71%、22.22%、17.62%、16.48%、16.09%;组织学表现:腮腺良性肿瘤212例中多形性腺瘤占54.02%,沃辛瘤占11.49%;恶性肿瘤49例中腺样囊性癌占4.60%,粘液表皮样癌占3.45%.结论: 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居多,术中快速冰冻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手术是治疗腮腺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腮腺肿瘤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我科1998~2008年所有手术治疗腮腺肿瘤的155例术前辅助检查、各种治疗方法及各种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CT诊断准确性最高(93%)。部分腮腺切除术11例,术后未发现面瘫症状;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10例;全腮腺切除术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15例,永久性面瘫5例;术后涎瘘1例,肿瘤术后复发3例;味觉出汗综合征12例。保留耳大神经56例均未出现耳垂麻木。结论:CT作为最常用术前辅助检查方法诊断准确性最高。根据术中冰冻切片快速诊断确定原发灶的手术范围、处理面神经以及颈部淋巴结,根据术后病理诊断确定是否配合术后放疗。术后常规加压包扎可减少涎瘘。保留耳大神经可防止耳垂麻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术中快速冰冻检查及常规病理结果,评价快速冰冻检查腮腺肿瘤的敏感度及特异性。方珐:回顾性分析并比较144例腮腺肿瘤病人术中快速冰冻检查及常规病理切片检查的结果。结果:快速冰冻检查恶性肿瘤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7.9%、96.4%。结论:快速冰冻有助于确定腮腺肿瘤治疗计划,但须结合临床表现及术中发现作出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16.
腮腺混合瘤不同声像图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腮腺混合瘤声像图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追踪观察46例(46个)腮腺混合瘤声像图并与术后病理对比分析.结果:46例声像图表现:实质均匀低回声14个占30.4%,实质非均匀低回声21个占45.7%,混合回声7个占15.2%,囊性回声4个占8.7%,根据肿瘤形态是否规则,包膜是否完整,边缘是否整齐与恶性混合瘤发生率做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著性差异.46例腮腺混合瘤中12例为恶性,总诊断符合率78.3%.结论:腮腺混合瘤声像图具有某些显著特点,但更重要的是声像图的多样性.超声主要以二维图像特点做综合分析,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能在声像图上提供病灶的血管分布和血流信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经手术治疗的46例腮腺Warthin瘤。男性40例,女性6例,男女比例为6.7:1。肿瘤全部发生在腮腺,占全部腮腺肿瘤的128%。患者年龄74%在50~70岁,其中54%在50~59岁。11例为多发性肿瘤,表现为:1)双侧腮腺发生;2)同侧腮腺多个发生,且见于脱腺后下极;3)与其他类型肿瘤相伴发生。在治疗上,采用腮腺浅叶或大部切除术,或肿瘤连同部份腺体及淋巴结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腮腺Warthin瘤的CT影像表现,以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15例中男14例,女1例,年龄48~76岁,观察病灶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强化特征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果共发现23个病灶,多发6例;病灶直径0.5~4.3 cm;位于浅叶后下部者20个;呈椭圆形11个,类圆形9个;边界清楚22个;增强扫描有坏死囊变者16个,动脉期病灶实性部分明显强化14个,静脉期均迅速廓清;18个病灶可见包绕血管或贴边血管征。结论腮腺Warthin瘤的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特点有助于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35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MSCT影像特征,探讨MSCT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的MSCT检查资料,术前均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评价肿瘤的MSCT平扫和增强特征,包括肿瘤的数目、发生部位、大小及增强程度和方式。[结果]35例患者中28例为单发病灶,7例呈多发,多发病例中5例(14.29%)为双侧多发,2例为单侧多发。单发病灶集中在腮腺后下极,多发病灶分布较广泛。24个病灶(41.4%)出现囊变,10个有较大的囊变。平扫呈不均匀的等密度结节,增强肿瘤实质性部分动脉期显著强化,静脉期呈轻度强化,较动脉期明显减低。[结论]腮腺腺淋巴瘤MSCT增强表现为特征性的动脉期强化,静脉期退出,可伴有显著的囊变。MSCT对腮腺腺淋巴瘤术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