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3):51-57
目的探讨采用保留耳大神经与腮腺筋膜的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89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组采用传统腮腺切除术与保留耳大神经束与腮腺筋膜的后径路腮腺区域性切除术行手术治疗,对手术时间、术后局部麻木、Frey综合征、面瘫及术后复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在术后复发、手术时间、面瘫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6个月局部麻木、Frey综合征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保留耳大神经与腮腺筋膜的腮腺区域性切除术能取得与传统手术一致的疗效,但术后局部麻木、Frey综合征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术式,且局部无凹陷畸形,更大程度的符合功能性外科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行改良手术切口腮腺区域性切除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26例,瘤体直径≤ 2cm,采用改良的"S"形切口18例,改良手术美容切口8例,在距肿瘤周1.0cm处的正常腺体内切除。结果: 26例术后创口均一期愈合,改良切口术区瘢痕不明显,患侧局部未见明显的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4例,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术后未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经1~6年随访,未见腮腺区肿瘤复发。结论: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及改良手术径路是一种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切口隐蔽、效果良好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的方法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总结唐山市人民医院2001 年6月~2007 年5 月收治的85 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40 例)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手术(45 例)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效果.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的患者暂时性面瘫、Frey 综合征、面部凹陷畸形等方面均优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手术(P<0.05).两种术式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腮腺区域性切除在腮腺良性肿瘤和低度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方法:对77例腮腺良性肿瘤和低度恶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保留腮腺主导管。结果:8例涎瘘,6例面神经颊支损伤,3月内恢复,术后所有腮腺均有分泌功能。经6月~10年随访,1例复发,2例Frey’s综合征,局部凹陷均不明显。结论:腮腺区域性切除作为功能性手术,适用于腮腺良性肿瘤和某些低度恶性肿瘤,可保留部分腮腺功能。  相似文献   

5.
王纯 《海南医学》2011,22(8):75-76
目的比较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总结2005年1月至2010年4月腮腺浅叶良性肿瘤行区域性切除术45例和腮腺浅叶切除术43例,随访半年至5年。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的患者术后瘢痕、面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涎瘘、Frey综合征的发生率均低于腮腺浅叶切除术(P〈0.05),而两种术式的肿瘤复发率并无差异(P〉0.05)。结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作为边界清楚、直径较小的腮腺良性肿瘤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同时测定保健食品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盐酸吡哆醇)和烟酰胺含量方法的改进。方法:以乙腈-0.005mol/L的癸烷磺酸钠0.1%磷酸为流动相等度洗脱,用ZORBAX SB-C18色谱柱,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同时在260nm、280nm波长处测定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盐酸吡哆醇)和烟酰胺含量。结果:各成分在色谱柱上均能有效分离,且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为98.3%~108.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08%~2.50%。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不同国标方法测定结果比较,其中维生素B1不同结果的RSD为4.3%~5.6%,维生素B2不同结果的RSD为5.1%~6.1%,维生素B6不同结果的RSD为1.8%~3.8%。结论:该方法简捷高效,精密度好,可代替其他几种方法同时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腮腺良性肿瘤56例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A组)与32例行腮腺浅叶肿瘤切除术(B组)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6个月至5年,随访率100%,两组病例术后均无复发,A组术后并发症口干1例(1.79%)、暂时性面瘫2例(3.57%)、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s综合征)2例(3.57%)及面部凹陷畸形4例(7.14%)明显低于B组12(37.5%)、8例(25%)、7例(21.88%)、25例(7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与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术比较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杨光辉 《中国现代医生》2012,(34):136-137,139
目的探讨区域性切除术和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将76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区域性切除术。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2年,观察组Frey综合征、涎瘘或积涎、耳周皮肤麻木及面部凹陷畸形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可作为瘤体较小的浅叶良性肿瘤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区域性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3月入住本院的7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首发患者(肿瘤直径均≤3 cm),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区域性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年,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切口长度、平均术中出血量、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暂时性面瘫、面部畸形、涎液潴留、耳垂麻木、Frey综合征和口干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切除术用于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肿瘤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区域性切除术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区域性切除术治疗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腮腺浅叶切除术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效果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于不同位置与大小的腮腺肿块所应采取的手术方式,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6例腮腺肿块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根据患者腮腺肿块位置和大小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的手术方式,并通过随访观察患者术后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术中行快速冰冻活检,对于腮腺肿块位置在耳前区,且肿块直径〈2 cm以及腮腺肿块位置在腮腺耳下区或者颌后区,直径〈4 cm的41例良性患者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其余肿块直径过大或经检查为恶性肿瘤的15例患者行腮腺全切除术。术后出现的主要手术并发症情况为:Frey’ s综合征3例,暂时性面瘫4例,永久性面瘫1例,术后涎瘘3例,良性患者无复发病例,恶性肿瘤复发2例。结论:手术治疗腮腺肿块要根据其位置及大小来选择,同时还要在术中借助快速冰冻活检来判断肿瘤的类型,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损伤与并发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我院近10年345例腮腺肿瘤的统计分析,探讨其发病原因、最佳治疗方案,提高腮腺肿瘤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我院近10年的腮腺肿瘤病例,随访其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5例腮腺肿瘤中,良性301例,恶性44例.良性肿瘤如多形性腺瘤、沃辛瘤的发病有增多的趋势.345例腮腺肿瘤患者中,326例行保留面神经、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19例沃辛瘤患者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术后效果良好,无面神经损伤及肿瘤复发病例.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者,无面部凹陷畸形、味觉出汗综合征,较好地保存了患侧腮腺功能.[结论]腮腺良性肿瘤有增多的趋势,warthin瘤等好发腮腺后下极的肿瘤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术后效果良好,保存了腮腺的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物切除时,切除肿物伴腺体全切与单纯切除肿物或做腺体区段切除之间的肿物复发率对比,以此指导临床的治疗。方法:收集我院1988~2008年口腔科收治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手术病例及随访材料进行统计、整理、分析、数据处理。结果:统计有效病例316例,术后随访后发现腺体全切20年无复发病例,只做肿瘤周围部分腺段切除者5年复发2例、7年复发3例、8年复发2例,单纯只做肿瘤切除者5年以上复发2例、7~10年复发5例。结论:腮腺良性肿瘤做腺体全切手术后无复发,只做腺体部分切除或单纯肿瘤切除者复发率明显高于腺体全切者。是否进行腺体全切手术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年龄、对手术时间的耐受程度,不能因为有复发可能性就不顾患者身体状况全部做腺体切除。特别是儿童和70岁以上老年人要对切除腺体持慎重态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面神经解剖在腮腺肿瘤切除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5年我科施行腮腺肿瘤切除术101例。面神经解剖86例(85.1%,86/101)。面神经总干解剖15例,面神经下颌缘支解剖71例。3例恶性肿瘤和12例小腺瘤未行面神经解剖。腮腺局部切除12例,腮腺浅叶切除74例,腮腺全切除15例。结果:全组术后随访9~33个月,无肿瘤复发病例。4例术后腮腺瘘,7~10d痊愈。1例永久性面瘫。无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面神经解剖有助于完整切除腮腺肿瘤和防止面神经医原性损伤。美蓝染色可在术中有效识别面神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3.0T磁共振腮腺管水成像技术(MRS)在腮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腮腺疾病患者33例,采用常规核磁共振(MRI)扫描后,采用IR-FSE序列进行 MRS 扫描,并于含服维生素C以后再次进行扫描,评价MRI与MRS扫描结果。结果本组33例患者中,MRI 诊断准确率为97.0%;5例非肿瘤性病变患者中,11例发生导管系统变形;在18例肿瘤性病变患者中,有15例发生导管系统变形;含服维生素C后显示效果明显优于含服前(P ﹤0.05)。结论IR-FSE序列下MRS扫描能够获得良好的腮腺导管成像,且具有无创、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能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保留耳大神经、腮腺嚼肌筋膜、腮腺主导管及部分腮腺组织,以减少腮腺良性肿瘤术后并发症。方法对68例腮腺良性肿瘤,根据肿瘤所在的部位,分别采取解剖面神经总干、颞面干分支或颈面干分支做腮腺肿瘤的区域性切除术。结果 6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涎瘘发生,保留耳大神经,耳垂及耳周麻木在6月~9月恢复,暂时性面瘫5例,术后1周~6月恢复。2例出现Frey’s综合征。术区凹陷不明显。结论改良术式切除腮腺良性肿瘤较传统术式降低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在腮腺肿瘤切除术中保留腮腺嚼肌筋膜瓣对腮腺肿瘤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236例良性腮腺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保留腮腺嚼肌筋膜瓣组(I组)141例,按传统手术方法未保留腮腺嚼肌筋膜组(Ⅱ组)95例。术后3~5年对肿瘤复发情况进行随访。结果I组和Ⅱ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分别为3.6%(5/141例)和4.2%(4/95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保留腮腺嚼肌筋膜不会增加良性腮腺肿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18.
胡国勤  郑文雯  谢金  徐明安 《安徽医学》2012,33(9):1158-1160
目的探讨改良"S"切口联合颈阔肌及腮腺嚼肌筋膜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56例良性腮腺肿瘤患者,采用改良"S"切口,保留完整的腮腺嚼肌筋膜,切除腮腺良性肿瘤及部分腮腺组织后,依局部凹陷畸形程度,以颈阔肌连带肌膜及前上方的腮腺嚼肌筋膜旋转修复组织缺损凹陷,并且严密缝合。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均完整切除,均获随访6~36个月,1例术后积涎,抽液加压包扎2周后痊愈,其余55例外形良好,面部无凹陷畸形,无涎瘘、面瘫及味觉出汗征象。结论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改良"S"切口联合颈阔肌及腮腺嚼肌筋膜修复技术,有效地减少创伤,减轻术后畸形,恢复快,并发症少,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腮腺浅叶部分切除与全切术治疗浅叶良性肿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林  陈哲  徐艳红  李文 《四川医学》2010,31(2):192-193
目的研究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腮腺浅叶全切术这两种手术方式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2008年117例腮腺浅叶肿瘤中,79例行肿瘤及部分浅叶腺体切除面神经解剖术,38例行肿瘤及全部浅叶切除。比较术后涎痿,面瘫及复发情况。随访1—5年。结果两种手术方式复发率分别为6.3%(5/79),5.3%(2/38),涎瘘率接近,术后1~12周面瘫率及恢复率类似。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腮腺浅叶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