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30例成人尸体的翼外肌及其血管神经的来源、分支及分布进行了观察与测量。翼外肌上、下头有明确的起止位置,其营养血管来源单一,口径细小,每侧翼外肌以4条动脉供血多见。翼外肌的神经支配分为3型,其中(Ⅰ型)翼外肌上头由颊神经支配,其下头由翼外肌神经支配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2.
翼外肌及其血管神经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例成人尸体的翼外肌及其血管神经的来源、分支及分布进行了观察与测量。翼外肌上、下头有明显的起止位置,其营养血管来源单一,口径细小,每侧翼外肌以4条动脉供血多见,翼外肌的神经支配分为3型,其中(I型)翼外肌上头颊神经支配,其下头由翼外肌神经支配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3.
翼外肌位于颌面部侧深区,周围解剖关系复杂,长期以来为咀嚼肌系统中研究的难点,对翼外肌上下头功能的认识至今仍然存在争议。1 翼外肌解剖学的研究1.1 解剖形态 解剖所见,翼外肌呈扇形,位于颞下窝上半,肌腹厚而短,分上、下两头。上头较小,起自蝶骨大翼的颞下嵴和颞下面;下头较大,起自蝶骨翼突外板的外面,其纤维分上、  相似文献   

4.
人翼外肌的肌构筑特征及其与颞下颌关节的附着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翼外肌的肌构筑特征及其与颞下颌关节的附着关系 ,明确翼外肌上、下两头部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对人 10侧翼外肌的肌构筑指数作了测算和量化分析。结果 翼外肌上、下两头部均为带状短肌 ,肌纤维穿过颞下颌关节囊终止于关节盘前、内侧部 ,其余部份肌纤维与下头部纤维交织共同止于髁突的关节翼肌窝。上、下两头部各肌构筑指数比较 ,除上头部肌的生理横切面积 /肌重及肌纤维长 /生理横切面积的比值显著高于下头部 ,其余构筑指数以下头部显著高于上头部。结论 翼外肌上头部较下头部更兼备力量和速度 ,其在调控颞下颌关节盘位置及位移中起重要作用。翼外肌下头部则充当颞下颌关节运动的主体和原动肌。  相似文献   

5.
用上海制JD-2肌电图机,在预定部位,以面极对颞肌、嚼肌及二腹肌,以针极对翼外肌,进行了各种颌验位运动的肌电图研究。结果显示活动明显的肌肉:在正中咬合为颞肌、嚼肌及翼外肌;侧向咬合:工作侧为颞肌及翼外肌,平衡侧为嚼肌及翼外肌;前伸边缘运动为翼外肌,后退边缘运动为颞肌;大张口边缘运动为翼外肌及二腹肌。  相似文献   

6.
目的:深入研究颅颌紊乱症的发病机制及其病理特征。方法:建立过度张口和咬合创伤两组动物模型,同时观察颞颌关节(TMJ)和咀嚼肌的组织病理学改变、TMJ软组织P物质和前列腺素E2的分布及变化、咀嚼肌前列腺素E2和F2α的含量变化,比较研究两种致病方式的共性与个性。结果:(1)过度张口和咬合创伤均可导致TMJ和咀嚼肌的损伤,且均以盘周附着组织和相关的咀嚼肌反应最显著。(2)两种致病方式的损伤反应部位有所不同,过度张口组翼外肌下头和颞肌反应较强,咬合创伤组翼外肌上头和嚼肌反应显著。结论:致病方式影响颅颌紊乱症的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临床上摸索口腔外下牙槽神经、舌神经和颊神经阻滞麻醉点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使用解剖和模 拟穿刺和实验性穿刺等方法,在32侧成人头颅标本上观察翼颌间隙中3支神经的位置以及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  下牙槽神经和舌神经穿出翼外肌下头处关系密切,两者间距平均2mm左右,在该处的稍下方,两者间距平均也只有5 mm左右;颊神经从翼外肌上、下头的起点附近穿出,穿过翼颌间隙后,于下颌支前缘的深面穿出下颌支,没入颊肌。实验 发现,下牙槽神经和舌神经穿翼外肌下缘稍下方,颊神经穿下颌支前缘处,均处于耳垂 鼻翼最低点连线平面上。结论  解剖和模拟穿刺和实验性穿刺均发现在耳垂 鼻翼最低点连线平面上,从下颌支前缘进针,能比较准确地穿刺到达3支神 经干的附近,从该平面进针,可同时麻醉3条神经。  相似文献   

8.
Oddis括约肌肌电记录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适合家兔Oddis括约肌肌电长期稳定记录的方法。方法 缝合十二指肠到腹壁,暴露Oddis括约肌。利用钩状不锈钢电极直接自Oddis括约肌浆膜表面刺入括约肌,并使其悬吊,胞外记录Oddis括约肌肌电。结果 记录时叠加10Hz高通滤波,即可得到稳定家兔Oddis括约肌肌电信号。结论 上述改进措施是长时稳定进行家兔Oddis括约肌肌电记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陈永进  王惠芸 《医学争鸣》1996,17(2):158-159
颅颌功能紊乱患者翼外肌肌电的研究陈永进,王惠芸,王美青(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解剖生理学教研室西安710033)关键词咀嚼肌,颞颌关节,咬合,肌电图中图号R782.63翼外肌(LP)功能紊乱在颅颌功能紊乱(CM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对于LP功...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共用家兔38只,对产后、分娩过程中及不同孕期的子宫肌电进行了体表法记录并同步描记宫内压。同时还采用埋植电极于子宫肌的直接记录法与体表法进行了同步对比记录。结果表明在产后和分娩过程中体表法能记录到与直接法相似的具有特定波型的子宫肌电,并且子宫肌电活动的变化可反映子宫功能的变化孕期在29天以前的家兔体表法记录不到子宫肌电。  相似文献   

11.
在北京鸭的肌胃浆膜上埋置Ag-AgCl乏极化记录电极后,通过日产362多道生理记录仪记录出肌胃电慢波.时间常数可采用0.3,1.0.1.5,3.0sec。电极在浆膜表面的埋藏方式和手术的损伤及手术后结缔组织的包埋不影响肌胃电慢波的存在。采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从鹌鹑和来航鸡的肌胃浆膜上记录出肌胃电慢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列腺炎膀胱功能异常的神经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4只,对照组16只。对照组分为Ⅰ组和Ⅱ组,各8只,实验组:持续阈下刺激前和后的即刻、5min、10min分别对前列腺进行电刺激,且电刺激的强度均是相同的,对膀胱肌电活动进行记录。对照I组:采用过量麻醉药将动物处死,在处死前后十分钟,对前列腺进行电刺激,且电刺激的强度均是相同的,对膀胱肌电活动进行记录。对照Ⅱ组:对前列腺进行刺激,于股四头肌对肌电活动进行记录;对上腹壁进行刺激,于膀胱对肌电活动进行记录。结果对前列腺进行电刺激,在膀胱肌层可记录到较稳定的呈慢波的肌电活动波,所记录到的膀胱肌电活动波呈两种状态,一种是先兴奋后抑制,一种是直接抑制,与持续阈下电刺激前相比,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处死动物后,其膀胱肌电活动波未再出现、已消失,不管是对前列腺进行刺激,于股四头肌进行记录,还是对上腹壁进行刺激,于膀胱进行记录,都未能够记录到肌电活动波。结论神经反射存在于前列腺与膀胱间,可能为脊髓固有的神经反射,通过此反射前列腺炎时可以引起膀胱功能改变,但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翼外肌封闭辅以理疗、调he及自我保护等方法在治疗翼外肌功能亢进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典型的临床病例,给予2%利多卡因3ml双侧翼外肌封闭,辅以调he、理疗等手段。结果治愈率86%,有效率14%,无效率0%。结论本所采用的方法简单、可靠、经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Meige综合征的电生理表现。方法 采用重复电刺激方法,刺激电极置三叉神经下颌支处,在翼外肌记录,连续刺激频率13次/s。结果 10例患者出现同侧上睑提肌快速痉挛。结论 电生理检查出现的特异性改变,对诊断Meige综合征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功能矫治是口腔正畸常用的一种方法,国内外学者对功能矫治机制、矫治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迄今为止仍存在分歧。本文从翼外肌肌肉结构、生物力学、超微结构、肌电四方面对功能矫治引起的肌肉改建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刘朝东  张明  龚旭 《重庆医学》2008,37(13):1400-1401
目的探讨麻醉对兔膀胱肌电检测影响,更进一步了解膀胱肌电检测的影响因素。方法将兔随机分为麻醉组和非麻醉组(每组10只),利用体表电极、膀胱直接电极、压力传感器,分别同步记录兔在贮尿和排尿期的体表膀胱肌电、体内膀胱平滑肌电和膀胱内压力信号,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并对它们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差异比较。结果贮尿期,两组动物均未记录到明显的电信号;排尿期,麻醉组:体表肌电的平均振幅和频率与从膀胱壁记录到的均有明显相关(r=0.937 1和r=0.993 0,P<0.01),前者比后者的振幅明显下降(t=44.41,P<0.01),频率之间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t=-0.83,P>0.05);非麻醉组:体表肌电的平均振幅和频率与从膀胱壁记录到的均有明显相关(r=0.974 1和r=0.993 0,P<0.01),振幅及频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麻醉和非麻醉组体表肌电之间的振幅存在明显差异(t=41.23,P<0.01)。结论清醒及麻醉状态下的体表膀胱肌电均反映了膀胱壁平滑肌的电活动及功能活动,但清醒状态下体表肌电受到其他肌电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陈开云  罗颂椒 《四川医学》2002,23(3):244-245
目的:观察功能矫形前伸青春期大鼠下颌后,翼外肌细胞膜乙酰胆受(n-AchR)最大结合容量(Bmax)的变化,探讨功能矫形的神经肌肉调控机理。方法:选用20只5周龄Sprague-Dawley雄性大白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实验组大鼠截自制上颌功能矫治器,引导下颌前伸。采用放射受体分析法测定两组大鼠翼外肌肌细胞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的最大结合容量,结果:实验组大鼠翼外肌细胞膜上乙酰胆碱受体最大结合容量(Bmax=285.573fmol/mgpro)明显>对照组(Bmax=214.662fmol/mg,Pro),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功能矫形可增加翼外肌细胞膜上乙酰胆碱受体与乙酰胆碱的结合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从电生理学角度研究异常肌反应(AMR)形成的机制.方法 收集15例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特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记录电刺激面神经下颌缘支引起的同侧眼轮匝肌肌电反应(即AMR);电刺激颅内面神经压迫点,分别在面神经下颌缘支以及同侧眼轮匝肌上记录刺激引起的神经传导电位和肌电.分析各波形的潜伏期以及血管减压术后各波形的变化情况.结果 刺激面神经下颌缘支时,在眼轮匝肌上记录到的AMR平均潜伏期为(10.49±0.35)ms;刺激颅内面神经压迫点时,下颌缘支诱发电位波形的平均潜伏期为(3.99±0.18)ms,眼轮匝肌肌电波形的平均潜伏期为(4.62±0.32)ms.AMR平均潜伏期大于刺激神经压迫点后在下颌缘支与眼轮匝肌上记录到的波形平均潜伏期之和(P<0.05).充分减压后,有14例(93.3%) AMR波完全消失.结论 压迫血管可能参与了面肌痉挛异常电传导通路,是导致面肌痉挛发作的一个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肌电生物反馈在调节咀嚼肌群肌电活动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安氏Ⅱ类下颌后缩畸形青少年病人20例,年龄
10~14岁,ANB角>6°,性别不限,记录肌电生物矫治前最大咬合位颞肌与嚼肌的肌电活动値及其活动比率作为对照组,记录肌
电生物反馈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后颞肌、嚼肌的肌电活动值及其比率变化作为实验组。分析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前后颞肌和嚼
肌肌电活动值及其颞肌/嚼肌活动比率的变化,探讨肌电生物反馈在调节颞肌和嚼肌肌电活动值及其活动比率的作用。结果
肌电生物反馈能有效加强颞肌的肌电活动值,颞肌肌电活动值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效加强(P<0.05),颞肌/嚼肌活动比率升高,从
治疗前1.76±1.46,治疗后4.71±4.03,治疗后1 d 升至2.57±2.07,(t=4.86,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调节颞肌、嚼
肌的肌电活动值,维持颞肌/嚼肌肌电活动比值的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咬肌(Masseter muscle,MM)为对照,研究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过程中咬合力和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SCM)肌电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T-scanIII咬合记录仪和BioEMG III肌电图仪,同步记录25名健康受试者SCM和MM的肌电值,分析不同咬合力水平下肌电值与自主最大紧咬(Maximal voluntary clenching,MVC)时肌电值的比值的变化。结果:MVC时,咬合力、SCM及MM肌电值双侧之间无明显差异,SCM肌电幅值约为MM的(9.13±4.77)%~(10.23±6.47)%,SCM及MM的肌电比值在达到最大咬合力的75%之前均呈逐渐增高趋势,但从该水平至MVC时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在自主最大紧咬过程中SCM表现出与MM同步的先升高后降低的肌电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