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属中医温疫病范畴,其传染性强、发病快、变化多,与以往一般温病,如风温、春温不同,与过去的伤寒也不同。有必要对SARS辨证方法进行探讨,从辨证的科学思维出发.研究建立SARS的辨证模式。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都是用以分析温病病理变化,确定病变部位,揣度病势轻重,认知病情轻重和归纳证候类型的方法。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有共通之处,临床把两者有机结合,结合六经辨证,才能全面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根据SARS临床表现确定中医“证素”,结合病因病机及传统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可归纳SARS的分期及证候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2.
从传统辨证方法入手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保延  翁维良  李鲲  倪青 《中医杂志》2004,45(12):886-888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属中医温疫病范畴,其传染性强、发病快、变化多,与以往一般温病,如风温、春温不同,与过去的伤寒也不同.有必要对SARS辨证方法进行探讨,从辨证的科学思维出发,研究建立SARS的辨证模式.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都是用以分析温病病理变化,确定病变部位,揣度病势轻重,认知病情轻重和归纳证候类型的方法.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有共通之处,临床把两者有机结合,结合六经辨证,才能全面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根据SARS临床表现确定中医"证素",结合病因病机及传统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可归纳SARS的分期及证候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3.
李士懋治疗冠心病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再康 《中医杂志》2005,46(7):499-500
李士懋(1936~),男,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主要学术思想有:(1)辨证伤寒重视阳虚病机;(2)辨证温病重视火郁病机;(3)辨证杂病重视痰瘀互结病机;(4)临床诊断疾病以脉诊为核心,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疾病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其著作有<脉学心悟>、<温病求索>.  相似文献   

4.
脓毒症在中医学中并无对应病名,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可将其归纳为中医学“伤寒”“外感热病”“温毒”“温病”“厥证”“脱证”等范畴,其病因病机较多,临床表现复杂。本文从中医六经辨证、阴阳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角度探讨脓毒症病因病机,并对中药治疗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以期为脓毒症中医辨证与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湿热病篇》作者为薛雪,字生白,江苏吴县人,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其对中医学的贡献是对湿温病进行了全面的定义,湿温病的病因、病机和不同病程阶段的症状体征的描述,以及湿温病的用药规律进行了详细的总结。《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是王士雄(孟英)将薛生白所著《湿热病篇》为主收编,在各派医家标注解析的基础上加入自身研读心得,使《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在《湿热病篇》的内容基础上集多位医家的按语,对推动湿温的理解和发展起重要意义。文中先对湿温概念进行探讨区分,湿温证病位在中焦,脾胃功能的运化水谷功能失常,直观表现出消化道症状,呕吐、下利均为消化道症状,在《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中出现较多,故总结浅析该组症状在湿温病中的病机,对湿温病临床辨证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6.
许家松 《世界中医药》2007,2(4):204-207
吴瑭《温病条辨》是一部全面、系统、集大成、有创新、切实用的温病学专著。其学术成就与创新体现在:(1)为温病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卷首.原病篇》精选并诠释了《内经》有关温热病的论述;(2)把温病的范畴扩大为包括"九种温病"的"广义温病";(3)创建和完善了温病的辨证论述体系——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温热、湿热分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证治体系;(4)创制、整理了久用不衰的名方;(5)《温病条辨》是中医学术继承与创新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7.
非典型肺炎温热挟湿证与湿温病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非典型肺炎温热挟湿证与湿温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疗法则进行了辨析,认为非典型肺炎应属中医"风温"、"伏暑"、"春温"等范畴.虽其发病过程的某些阶段可出现类似湿温病的湿热症候,但不属于"湿温",应辨为温热挟湿证,而辨证不准将影响非典型肺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国医大师刘祖贻基于"伏气温病"辨治带状疱疹经验。刘教授用伏气温病学说阐述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等,认为带状疱疹属于伏气温病范畴,多由肾虚感受寒邪或寒邪夹他邪,伏于少阴,久伏化温,蕴结不解,化为火(热)毒,灼伤肌肤所致,其病机特点为正虚邪伏,提倡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期辨治,以卫气营血辨证为主,治以透邪为主,治法关键在于透热解毒。文中并列举验案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四时温病是指发生在四季中的各种温病.一年四季,由于气侯的变异,产生的致病因素不同,加之人体随着季节的变换,机能状态和反应性也有所变化,因而产生的温病各不相同.根据古代医家的论述、主要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大头瘟、烂喉痧等,这些温病包涵了所有辨证属于温热性质的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以及其它有发热主证的疾病.本文从温病学角度,对各种温病的临床特征、病因病机、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做了概述.  相似文献   

10.
湿温是临床常见的较为特殊的一种湿热类温病,通过对叶天士、薛雪论治湿温病的思想和方法作比较,分析病因病机、辨证思路、用药方法等异同之处,提出重视湿与热合邪侵犯人体,重视患者体质差异对疾病传变和转归的影响,侧重舌诊,在三焦分治的基础上结合脏腑、表里辨治,提倡分治湿热平衡阴阳,选用质轻灵动的药物治疗湿温病,意在为湿温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谨守病机,随机策应,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温病湿热证的病变过程与IL-1、IL-2、IL-4、IL-10、IL-13、IFN-γ、INF-β等炎症因子分泌异常、Th1/Th2免疫细胞平衡功能失衡密切相关;但与Th17/Treg免疫失衡的关系未见报道。因此从Th17/Treg免疫平衡变化的角度动态观察温病湿热证病理变化过程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探讨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认为王履论述了伤寒、温病、热病三者的区别与治疗,强调仲景立法专为伤寒而设,使温病治法脱胎于伤寒;通过阐发《内经》"四时所伤"学说,提出了据临床表现诊断病因、病机的观点;对于伤寒三阴病的或寒或热,以病邪在传变过程中是否化热为依据,《内经》所论三阴病热证是言其常,仲景所论三阴病或寒或热是言其变,两者不相悖;王履对《伤寒论》原文进行了辨析,对伤寒三百九十七法进行了考辨;还对阴毒、四逆与厥、中暑与中热等病证进行了阐发。  相似文献   

13.
温病热毒血瘀证是温病发展到营血分阶段时的一种常见证候类型.热邪深入营血分,化火成毒,灼伤阴液,炼熬血液,脏腑脉络受损均可导致热瘀胶结的病理状态,阴液耗伤是温病热毒血瘀证的主要病机.治疗上必须抓住阴伤这个关键因素,养阴生津是其必用的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14.
脂多糖注射法制作兔温病实验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地观察研究脂多糖注射法制作温病实验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观察实验兔接受单次、两次和多次脂多糖静脉注射后的体温与其它症状、体征的变化,分析动物病情特点及其与温病证型之间的联系,对部分实验动物进行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检测和肺脏、肝脏组织的病理检查。结果:绝大部分实验兔出现了伴随不同症状、体征特点的发热,符合温病实验动物制作的要求。结论:实验兔单次注射后类似温病卫气分证候,两次注射后类似营血分证候,多次注射后类似留恋气分或肝肾阴伤证,大剂量注射后类似于内闭外脱证。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络病理论空间概念探讨外感温病病机及传变规律,揭示外感温邪侵袭人体,由阳络传至经脉最后进展脏腑阴络的传变过程及病机特点,提出积极干预的治疗对策,对早期干预、截断病邪传变途径,提高外感温病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据此研制连花清瘟胶囊组方,经广泛基础与临床研究证实其组方及积极干预对策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运用中医药治疗温病瘟疫有较好的疗效。在冬、春季流感发作期,尤其在热性传染性疾病中,发挥了突出的临床作用和治疗效果。卫气营血辨治在温病学派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阐明了温病病机传变的一般规律,呈现出阶段性的证侯特点。本人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治疗体会,对温病的发生发展、病机的传变和辨证用药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认为温病瘟疫的发生,有其内在的本质因素;温病的发展传变迅速,往往不遵循着卫、气、营、血的发展辨证规律,往往是各种证候兼夹出现;治疗上宜营卫、气血、表里兼顾,同时要顾护正气津液。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高温热损伤机制及其病理、生理、具体临床表现的研究,探讨其与中医温病之暑温在卫、气、营、血不同阶段的关系,以及在这4个阶段的辨证依据、治疗原则、方药加减。以期进一步为中医对高温热损伤的治疗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从而更好的指导于临床,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18.
高昀 《河南中医》2012,32(2):139-140
银屑病的病机为内有蕴热,郁于血分,“血热”是其发病的根本原因,治疗当以清补为主,用药往往多用凉血养阴之品;伏邪温病以病发于里,热郁化火为基本特点,治应清热凉血.伏邪温病与银屑病发病特点密切相关,从伏气致病的角度探索寻常型银屑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符合临床客观规律,且能更好的指导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温病学家所讲的营分病特点是神志变化加上"斑点隐隐",并且往往"营血"并称。而先秦两汉时期的医家往往"营卫"并称。在《伤寒论》中,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出不出汗的问题是由营卫关系决定的。卫气不固,营阴外泄,表现出来的是汗症,这与《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观点一致,而与清代的温病学家认为营阴扰动后出现的"斑点隐隐"显然不同。实际上,温病讲的营分证就是血分证,只是比较轻,清营汤归根到底用的就是清热凉血解毒之法,温病学家借用了"营气"一词,把血分证的轻证称之为"营分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