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典型肝脓肿多排螺旋CT影像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探讨其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不典型肝脓肿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不典型肝脓肿多见于肝脓肿的化脓性炎症期或脓肿形成初期,肝脓肿病变发展具有个体化差异,平扫呈片状低密度病灶,或多房性低密度肿块,边界多不清晰,增强后可见相对典型征象。结论不典型肝脓肿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后可显示特征性表现,大大提高了早期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不典型肝脓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不典型肝脓肿的CT表现 ,重点是增强CT和动态增强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了 92例手术、穿刺抽吸或临床证实的肝脓肿病例的CT资料 ,92例均行CT平扫 ,65例行增强扫描 ,其中不典型CT表现的肝脓肿 2 6例。结果 不典型肝脓肿多见于细菌性肝脓肿的化脓性炎症期或脓肿形成初期 ,CT平扫多表现为低密度肿块 ,增强扫描可见 :(1)肿块缩小征 ;(2 )周围充血征 ;(3 )“簇状征” ;(4 )“花瓣征” ;(5 )延时强化征。结论 不典型肝脓肿CT平扫表现无特征性 ,增强扫描尤其是动态增强和延时扫描有一定特征性 ,可提高不典型肝脓肿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脏血管肉瘤(PHA)的螺旋CT表现,提高其诊断符合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PHA,进行上腹部螺旋CT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使用GE 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机。评估病灶的数目、大小、形态、密度特点及动态增强后的强化程度。结果 6例中,弥漫多结节型4例,巨块型2例。6例CT平扫均呈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弥漫多结节型病灶大部分呈中心斑点状强化,少数病灶呈边缘结节状强化,随后病灶强化区域明显扩大而呈典型的渐进性强化特点;延迟扫描部分或全部病灶与肝实质呈等密度强化。巨块型病灶多呈小片状不均匀渐进性强化,整个病灶的强化程度低于肝实质及周围的血管。结论 PHA的CT表现为中心斑片状渐进性强化的特点,不典型时需与肝海绵状血管瘤及原发性肝细胞癌鉴别,最终确诊还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4.
早期细菌性肝脓肿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早期肝脓肿在病变发展过程中的CT表现 ,提高早期肝脓肿的CT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治疗证实的早期肝脓肿的CT表现 ,并与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等进行比较。结果 :早期肝脓肿CT平扫为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影 ,增强扫描CT表现因肝脓肿病变发展阶段不同而异 ,可出现斑片状强化、细网格征、蜂窝征、簇型征、持续强化征 ,病灶范围缩小。结论 :增强及延时CT扫描有助于提高对早期肝脓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期增强螺旋CT扫描对肝细胞癌诊断的价值。方法:152例HCC患者行螺旋CT双期全肝动态扫描后,观察病灶强化方式,结果:152例共发现206个病灶,HCC的典型表现是动脉期病灶呈均匀或病灶内结节状,片状,环状强化,并可见肿瘤血管影,强化部分在静脉期迅速呈低密度影,本组共有74%(153/206)病灶有此典型表现,结论:双期增强螺旋CT能获取HCC的特征性表现,可作为HCC常规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运韬  倪敏  陈自谦  钟群  王志敏 《临床军医杂志》2012,40(6):1500-1503,160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PCCCL)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CCCL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复习文献。7例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8例行MR T1WI,T2WI,DWI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12例患者均为男性;10例有乙肝病史,HBsAg(+);6例甲胎蛋白(AFP)阳性,11例为单发病灶,其中10例位于肝右叶,1例位于肝左叶,1例肝内播散;病灶多呈类圆形,边界较为清楚,以实性成分为主。CT平扫呈不均匀等或低密度影,其中2例病灶内部见不规则的更低密度影。增强后动脉期均呈不均匀强化,2例病灶有无强化的低密度区,门静脉期强化程度下降,呈相对低密度,延迟期病灶密度进一步减低。MRI T1WI上病灶多呈低信号,T2WI呈等或不均匀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动脉期呈较为明显不均匀强化,动脉期强化较为明显,门静脉期强化程度相对下降,其中2例病灶见环形强化的假包膜。延迟扫描病灶呈低信号。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肿瘤细胞PAS、Hep Par1染色均为阳性,CD10,CA-50多数阳性,但p53及CerbB-2染色均为阴性。结论 PCCCL的影像学表现较为复杂,诊断需结合相关临床资料,确诊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7.
CT增强扫描诊断早期细菌性肝脓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早期细菌性肝脓肿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特点,提高其CT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治疗、CT随访或穿刺病理证实为细菌性肝脓肿的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结果:早期细菌性肝脓肿CT平扫时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肝内低密度块影;增强扫描表现为病灶明显增强,且持续时间可达3~7min,其中,肿块缩小征12例,双环征5例,“簇状征”4例,“花瓣征”4例和一过性增强征3例。结论:CT增强扫描对早期细菌性肝脓肿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肝结核的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各型肝结核的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18例肝结核患者行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均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结果 (1)浆膜型1例:肝包膜呈梭形增厚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病灶内有分隔样强化,邻近肝实质动脉期明显强化.(2)粟粒型8例(病灶最大径<2.0 cm):表现为肝内散在多发(6例)或单发(2例)粟粒小结节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静脉期病灶边缘轻度强化.(3)结核瘤型7例(病灶最大径≥2.0 cm):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较大结节或肿块,4例病灶内有斑点状钙化,1例结核性肝脓肿有环形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轻度强化,周围肝组织明显强化,静脉期病灶边缘明显环形强化或病灶内蜂窝状强化.(4)胆管炎型1例:表现为肝门部肝内胆管扩张,增强扫描胆管壁强化,合并有腹膜后和肠系膜根部肿大淋巴结环形强化.(5)混合型1例:表现为肝包膜及邻近肝组织内低密度灶,同时具有浆膜型和结核瘤型的CT表现.结论 将肝结核分为浆膜型、粟粒型、结核瘤型、胆管炎型和混合型5种类型较合理.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能显示肝结核的一些特征性表现,如病灶"边缘强化征"、"蜂窝征"等,有助于该病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9.
不典型肝脓肿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会民  李春梁 《放射学实践》2005,20(11):984-986
目的:分析不典型肝脓肿的CT表现,分析和探讨其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近年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12例不典型肝脓肿患者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不典型肝脓肿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肿块,增强可见周围强化征、肿块缩小征、蜂窝状强化和延时强化。结论:不典型肝脓肿CT平扫无特征表现,增强扫描有一定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肝腺瘤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腺瘤的螺旋CT表现。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确诊的9例10个肝腺瘤的螺旋CT平扫和增强三期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表现。结果9例10个肝腺瘤的平扫及增强螺旋CT表现如下:病变边界光滑清晰,无明显分叶。位于肝右叶7个,左叶3个。平扫呈等密度1个,均匀略低密度4个,不均匀低密度2个,混杂密度3个。4个病灶周围环以低密度假包膜,包膜完全2个,不完全2个。2个病灶诊断为急性出血,1个为亚急性出血,4个病灶中心可见坏死,2个病灶内可见脂肪变性。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除出血、坏死和脂肪变性部分呈均匀明显强化8个,有2个病灶肿瘤实质部分呈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4个病灶周围包膜平扫和动脉期呈低密度,门脉期或延迟期呈轻度强化。结论螺旋CT特别是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多期扫描对肝脓肿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脓肿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及相关病理改变。方法:对22例患者30个病灶的螺旋CT平扫、动脉、门脉期扫描征象及相关病理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脓肿在螺旋CT扫描征象上具有多样性,其CT征象与肝脓肿所处时期密切相关。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有助于肝脓肿的诊断,同时,对判断肝脓肿的病理过程和指导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肝局灶结节样增生MR、CT表现(附6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肝FNH的MR、CT表现,旨在提高对FNH认识。方法对6例肝FNH进行MR平扫及Gd-DTPA动态增强检查,其中3例CT平扫及动态增强,1例行CT平扫。结合文献分析其不典型表现。结果6例肝FNH不典型表现包括1例平扫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动脉期弥漫不均匀强化,假包膜的存在及延迟强化;2例动脉期仅轻度强化;2例MR、CT动态增强各期表现不完全符合。结论MR、CT尤其是动态增强是诊断肝FNH的有效方法。对肝FNH的不典型表现需有足够的认识,以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3.
肝脓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演变时期肝脓肿的CT表现,提高对肝脓肿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50例不同发病时期肝脓肿的CT平扫及三期强化特点,并与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等对照分析。结果按照肝脓肿病变发展阶段不同,其CT表现可分3种。早期肝脓肿(10例,有2种表现形式:小房腔性和团块状肝脓肿),典型肝脓肿(38例)和纤维肉芽肿性肝脓肿(2例)。结论肝脓肿在不同病理演变时期CT平扫表现不同,动态三期强化扫描有助于提高肝脓肿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CT定位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确诊的27例肝脓肿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发病1周内行CT定位下穿刺置管,对肝脓肿行持续引流及抗生素冲洗,随访观察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27例肝脓肿患者经过置管引流冲洗后,1月内症状消失,治愈率达100%,疗效满意.结论 CT定位下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创伤小、疗效确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人工注射法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病变MRI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注射法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病变MR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疑有肝脏病变和/或经CT及超声检查后诊断为肝脏病变的94例患者进行人工注射法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分析人工注射法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结果:94例中,肝硬化7例,肝血管瘤16例,肝脏囊肿4例,肝脓肿3例,肝炎性假瘤2例,肝转移瘤10例,原发性肝癌5 2例。结论:肝脏病变MRI动态增强扫描中使用人工注射法可以较好满足临床的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16.
CT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苟军  何晓琴 《西南军医》2011,13(1):19-21
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明确并经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证实的36例患者在CT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引流,术中置管,术后定时冲洗并积极进行有效的抗生素治疗。结果 36例肝脓肿患者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经B型超声或CT复查脓肿消失,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住院费用低、疗效肯定等优点,是临床治疗肝脓肿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肝脓肿的CT特征探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不同病因肝脓肿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4例肝脓肿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肝脓肿的CT表现均为较正常肝组织为低的低密度灶 ,肝脓肿的环靶征 ,簇集征和脓腔内气体为CT诊断的特征性征象。肝脓肿的病因诊断包括化脓性肝脓肿 ,胆源性肝脓肿 ,阿米巴性肝脓肿和肝癌经肝动脉途径栓塞化疗 (TAE)术后癌灶脓肿等CT征象有一定的特征。结论 CT特征不仅可明确肝脓肿的定位诊断 ,并可作出导致肝脓肿的性质和病因方面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