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初均速法测定茶芎挥发油的稳定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姚松林  朱英 《中成药》1999,21(5):255-256
以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茶芎挥发油,应用初均速法预测茶芎挥发油的稳定性。选择了九个温度进行了恒温加速试验,于阿贝折射仪上测定了茶芎挥发油的折光率数值。用作图法和数理统计法处理结果,建立了直线回归方程Y=-8673.6818x+17.0703标出了直线相关系数r=-0.990,预测了茶芎挥发油的稳定性,t0.9=2.03a;t0.8=4.29a;t0.7=6.86a。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初均速法及计算机处理方法研究中药制剂的稳定性。方法采用初均速法,在不同温度下进行恒温加速实验,测得中药制剂的稳定性数据。应用power Builder语言编制出计算程序并处理数据。结果建立了直线回归方程.算出了相关系数,预测出药物的稳定性。结论计算机处理稳定性数据的方法既准确又快捷,该程序可推广到其他应用初均速法预测药物稳定性的数据处理中。  相似文献   

3.
茶芎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松林  许向群 《中药材》1997,20(9):473-474
本文报道了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茶芎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并经红外光谱分析,证实β-环糊精能将茶芎中挥发油成分包合,将有利于提高茶芎挥发油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温度等对茶芎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影响,确定最佳制备温度条件.方法 应用饱和溶液法制备茶芎挥发油包合物,以包合物的包合率、含油率为评价包合指标.结果 最佳包合温度为60℃(包合时间1.5h).结论 此包合温度条件的包合率、含油率均较高,而且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5.
茶芎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了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茶芎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并经红外光谱分析,证实β-环糊精能将茶芎中挥发油成分包合,将有利于提高茶芎挥发油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温度和包合时间等对茶芎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影响,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技术条件.方法 应用饱和溶液法制备茶芎挥发油包合物,以包合物的包合率、产率及含油率为评价包合工艺技术指标.结果 最佳包合温度为60℃,包合时间1.5h.结论 此包合工艺技术的包合率、产率及含油率均较高,而且稳定,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7.
姚松林  饶毅 《中成药》1993,15(8):40-40
我们用初均速法测定“丹参注射液”、“抗腮腺炎注射液”、“银黄注射液”的稳定性数据。用FORTRAN语言编制程序,经386计算机处理,只要输入实验数据,微机就能建立回归方程,算出相关系数和有效期。与人工作图法,计算器进行数理统计处理比  相似文献   

8.
韩修林  韩冰  洪年  衷友泉  姚松林 《中成药》2006,28(4):572-573
茶芎为伞形科植物茶芎(Ligusticum SinenseO liv.CV.Chaxiong)的根茎,是江西特产中药。茶芎挥发油是茶芎的根茎经水蒸气蒸馏提取所得到的挥发油。药理实验表明,茶芎挥发油对心血管、子宫平滑肌等均有明显的生理活性,还有很好的抗惊厥作用,且毒性较低。茶芎挥发油中含苯酞类成分约90%,由于苯酞类成分易氧化聚合,使折光率、比重和色泽均发生明显改变,因而严重影响茶芎挥发油的稳定性[1],不利于其开发和利用。本文采用饱和溶液法制备茶芎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以提高茶芎挥发油的稳定性。按照β-环糊精包合茶芎挥发油的最佳配料比[2],以包…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β—CD包合茶芎挥发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云  唐莉莉  姚松林  胡铁山 《中成药》2001,23(7):535-536
以挥发油的包合率包合物产率等为指标,考查了温度对β-CD包合茶芎挥发油的影响,结果以55℃为最佳。  相似文献   

10.
茶芎挥发油成分的GC—MS联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永明  潘家祜 《中药材》1996,19(6):302-303
应用气相——质谱联用技术从茶芎挥发油中分离和鉴定了21种化学成分。其中苯酞类成分5种,萜类成分13种,其他类成分3种。并且发现这5种苯酞类成分的含量约占挥发油总量的90%左右,是茶芎挥发油的主要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11.
初均速法预测丹参注肘液的稳定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初均速法预测了丹参注射液中主要成分原儿茶醛的德定性。选择了9个温度进行了恒温加速实验。用铁氰化铁比色法于721分光光度计上測定了丹参注射液的先密度数值。用BASIC语言编制出计算程序,将先密度数据输入苹果机(Apple-Q )进行运算。画出了InV和1/T的Arrhenius图,算出了直线相关系數r =0.995,建立了直线回扫方程Y =—14178.53X +36.55,预测了丹参注射液中主要成分原儿茶醛的稳定性:“.9=1.67年,t 0.8=3.55年,I n.7=5.67年。  相似文献   

12.
从茶芎根茎中分离出7个化合物,对苯二甲酸二甲酯,棕榈酸,新蛇床内酯,洋川芎内酯A,G,H,I。  相似文献   

13.
茶芎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茶芎根茎部分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凝胶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EI-MS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欧当归内酯A(1)、(Z)-7-羟基正丁烯苯酞(2)、洋川芎内酯B(3)、正丁基苯酞(4)、(Z)-藁本内酯(5)、(Z)-6,8′-7,3′-二聚藁本内酯(6)、新蛇床内酯(7)、洋川芎内酯A(8)及β-谷甾醇(9)。结论:其中,化合物2、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茶芎挥发油中抗惊有效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中药茶芎LigusticumsinenseOliv.cv.Chaxiong的挥发油中分得5个具抗惊活性的苯酞类化合物,经化学和光谱分析鉴定为丁烯基苯酞(Ⅰ)、藁本内酯(Ⅱ)、丁基苯酞(Ⅲ)、新蛇床内酯(Ⅳ)和东川芎内酯(Ⅴ)。  相似文献   

15.
川芎茶调软胶囊中川芎等药材挥发油提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川芎茶调软胶囊中川芎等7味药材的总挥发油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考察不同提取时间其挥发油得量变化。结果:挥发油得量与提取时间呈正相关,至6h后总挥发油可基本提取完全。结论:确定总挥发油提取时间为6h。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以黄芩苷的含量变化为指标 ,考察双黄连合剂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初均速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双黄连合剂中黄芩苷的含量变化。结果 :以黄芩苷计 ,双黄连合剂的有效期为 2 .34年 ,活化能为 10 4 .9KJ/ m ol。结论 :这些参数可以作为评价双黄连合剂稳定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初均速法预测丹参合剂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琪  胡国勤 《中医研究》2005,18(6):27-28
丹参合剂为我院自制制剂,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良好.丹参合剂中起主要药效作用的是水溶性成分原儿茶醛和丹参素,其含量的高低决定了其疗效的强弱.二者结构中都有酚羟基,极易被氧化成醌类物质而使溶液颜色变深,温度高、时间过长均会加速这一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山芎茶胶囊是纯中药复方制剂,本文用Wistar大鼠,昆明种小鼠,采取三种不同方法对其进行降血脂实验。实验研究显示山芎茶胶囊组与模型组比较能明显降低大鼠、小鼠血清中TC、TG、LDL-c,升高HDL-c,(P<0.01或P<0.001),升高HDL-c与月见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大鼠食物性高血脂症的治疗与模型组比较可明显降低大鼠血清中TC、TG、LDL-c,升高HDL-c,且有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用初均速法测定苍耳子脂肪油的稳定性。方法 :用石油醚提取脂肪油 ,在不同温度下进行恒温加速试验 ,用阿贝折光仪测定苍耳子脂肪油的折光率数值。结果 :用做图法和数理统计法处理结果 ,建立了直线回归方程 ,y=- 34.4 6 3x+10 9.130 ,r =- 0 .993,求出 2 93K时苍耳子脂肪油的 t0 .9=1.4 7年 ,t0 .8=3.11年 ,t0 .7=4 .97年。结论 :苍耳子脂肪油的稳定性差 ,脂肪油稳定性的测定为苍耳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0.
丹参注射液是由唇形科植物丹参经提取制成的灭菌水溶液 ,有活血化瘀、通脉养心的作用 ,临床上常用于冠心病引起的胸闷、心绞痛等症。自丹参水溶性成分中分离出的酚性成分丹参素抗心肌缺血和对冠状动脉作用的药理学研究提示[1] ,丹参素可能是丹参的主要有效成分。本实验以丹参素含量为指标 ,对丹参注射液的稳定性进行考察 ,以初步研究其稳定期。1 实验材料与仪器丹参注射液 (某药厂近期产品 ) ;TU- 1 2 2 1紫外分光光度计 (北京通用仪器有限公司 ) ;DH64型电热恒温干燥箱 (创新医疗器械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2 .1 高温加速试验 取样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