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来有"医易同源"的说法。易学河图洛书中的象数、五行生克以及其中的易理无不蕴含着重视"中土"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中医临床治疗重视脾胃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张仲景将这种哲学思想应用于临床辨证论治中,其顾护"胃气"思想贯穿于《伤寒杂病论》的始终,历代医家均将保护"胃气"作为治疗疾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依赖胃气。"顾护胃气"思想起源于《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相似文献   

3.
本文追溯中医古典文献,研究学习中医胃气理论及保胃气学说的源流,进一步认识到胃气的重要作用,正所谓"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同时,本文还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阐述了胃气理论,结合中医整体观念,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重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胃气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狭义的胃气是指胃腑的气机,以通降为顺。广义的胃气尚还包括脾胃气机和后天元气。《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说:"元气之充足,皆脾胃之气所无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此诸病之所由生也",并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内伤学说。这些说明胃气在生命活动、疾病发生及病势转机上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陆宁  施航 《浙江中医杂志》2011,46(6):452-452
所谓"胃气",是脾胃之气的统称,泛指以胃肠为主的消化功能。脾胃之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历代医家都有详细的记载。《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六腑之本也。"张景岳说:"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有胃则生,  相似文献   

6.
概述郭志红对"胃气"概念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其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分别从胃气为本、护胃养生及临床应用体会三方面具体阐述"保胃气"的指导思想及临床意义。在临证过程中,郭教授强调步步顾护胃气,而其关键之处是消耗最少量的元气去正确治疗疾病,即利用最少的正气去消除全部的邪气,最终达到人体阴阳平和的目的 ,保证药有所依,病有所治;同时认为《伤寒论》中保胃气思想是指导我们养生、防病的基石,为临证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7.
李杲为脾胃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了仲景重视胃气的临证思想,并对重视胃气思想做了重大发挥.李氏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气为人身元气之本,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伤及胃气百病由生等方面阐释了胃气的重要性.临证中,重视胃气的盛衰,顾护阳土,调理中焦气机的升降,强调人以胃气为本,为后世研究“胃气”理论,提高临床疗效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学"噎膈"、"胸痛"、"反酸"、"嘈杂"、"胃脘痛"等范畴.病位在食管,属胃气所主,其发病多与肝气郁滞,脾胃受损,气、血、痰、瘀阻于胸膈,升降失常,胃气上逆有关.笔者2002年至2006年,采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6例,并与西药治疗31例进行对照观察,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白小林  孙月梅 《陕西中医》2011,32(8):1100-1101
<正>《内经》曰:"人以胃气为本"说明胃气的充沛是维护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乃至生命活动的基础。故历代医家无不重视保护人体之胃气,《伤寒论》提出胃气不和  相似文献   

10.
近代名医张锡纯,临床经验丰富,在中医药理论述上有许多独特见解;立方用药亦不泥陈法,善于变通。笔者在学习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时,体会到张氏特别重视脾胃的升降特性,尤对胃气不降之证,论述甚多,洵有卓见。本文撷取书中论治胃气不降的部分内容,略作分析探讨。胃气不降,在张氏著作中主要系指胃气不得下行反而上逆的病理现象,有时也作为病名出现。张氏认为,阳明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胃气上逆每易引起病变,“上则为胀满,下则为便结,此必然之势也。”其它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胃气"理论对五脏衰(肺衰、心衰、肝衰、肾衰、脾衰)的指导作用,提出五脏衰竭与"胃气"强弱密切相关,"胃气"强弱决定五脏衰患者的预后,因此我们在临床诊治五脏衰患者尤其要重视培补"胃气",顾护"胃气"。  相似文献   

12.
蒋文照教授从事医疗教学50载,临证长于内科,兼及妇儿科,尤其重视扶护胃气。《灵枢·五味篇》曰“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以胃气为本。蒋老认为,所谓“胃气”,即脾胃之消化吸收机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因而,胃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机体的抗病能力,可见胃气在人体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景岳全书》曰“正以人之胃气,即土气也。万物无土皆不可,故土居五行之中,而旺于四季,即此义也。由此推之,则凡胃气之关于人者,  相似文献   

13.
<内经>曰:"人以胃气为本",说明"胃气"的充沛是维护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乃至生命活动的基础,故历代医家无不重视保护人体之"胃气".将"胃气"观点应用于临床各个方面者当首推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的"胃气"观点是本书的精华之一.  相似文献   

14.
“胃气”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本文对近年来“胃气”的现代研究情况进行归纳,主要围绕“胃气”与血流动力、免疫功能、胃肠机能(胃肠物质、胃肠动力、胃肠营养)三方面进行阐述,以达到更好地认识胃气、重视胃气、顾护胃气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继承《内经》重视胃气的精神,在治法的制定、选方用药、方剂配伍、药物选用、预后判断以及煎服法和调护等多方面都体现了"护胃气"的思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临床上我们可以通过询问饮食、辨识脉象、听诊肠鸣音等多种手段判断胃气的存亡,同时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时刻重视顾护胃气,以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明代医家张景岳临证重视诊察脉中胃气,在其著作《景岳全书》《类经》中对脉中胃气的理论认识与实践运用阐发颇多,继承与发展了《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相关理论,体现了崇中尚和的古典思维,对现代临床脉诊及论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主要从胃气分布广泛、脉气源于胃气,胃气与五脏脉共处脉中,脉中胃气应指从容和缓、取于中位、居于关部,诊察脉中胃气判断病情,诊察脉中胃气指导立法用药,以及案例举隅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胃气的实质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胃气的实质及其临床意义广州中医药大学(510407)薛雨芳,李振波胃气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重视胃气、顾护胃气是日常饮食调养、养生防病以及临床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的一个重要原则。然而,对于胃气的内涵及其实质,目前尚无明确界定和说明。对胃气实质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为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及胃黏膜癌前病变的原因之一,属中医"胃脘痛"、"嘈杂"等范畴。肝脾同属中焦,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古有"治胃病不理气非其治也"之说,单兆伟教授赞同"胃气宜和降不宜郁滞,胃病关键为气滞"这一观点,强调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中治肝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9.
历代医家均十分重视胃气在人体中的作用。在《伤寒论》中,胃气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一是指脾、胃、肠的功能和气机;其二是指胃气指人体的正气。仲景所论之“胃气”,不出《内经》之范围,可以说完全继承了《内经》重视“胃气”的这一临床重要的核心思想,并将《内经》中这一思想应用于临床辨证论治实践中。  相似文献   

20.
正中医学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有胃则生,无胃则死。胃气属于六腑之气,肺气则为五脏之气,"胃气者,肺气之母也",二者均由水谷之气,吸收自然界之清气和肾中精气结合而成,分布于脏腑系统之中。1文献源流人以"胃气"为本,"胃气"的充沛与否关系到人体生理功能的维持和防病却疾的成效。历代医家论病释理、立法处方、遣药养护,无不重视"胃气",究其理论渊源,皆出于《黄帝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