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林相彬  方燕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095-2096
在目的探讨静脉注射红霉素对鼻肠管置入的影响。方法选择46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置管前观察组给予静脉滴注红霉素注射液,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15min后进行盲插鼻肠喂养管的操作。插管完成后2h行床边X线腹部拍片以明确管端位置。结果观察组的置管成功率为58.7%,对照组的置管成功率为23.9%,两组置管成功率比较,观察组的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置管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置管前给予红霉素静脉滴注可明显提高盲插鼻肠管的成功率,且方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导丝盲视置入鼻空肠管在重症外伤患者中的应用的运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盲插组、胃镜组和X线组,盲插组采取三导丝盲视置入鼻空肠管;胃镜组在胃镜的引导下植入鼻空肠管;X线组在X线辅助超滑导丝法;比较各组患者在置管成功率、置管所需时间、管道停留时间、早期肠内营养时间、置管相关费用、置管的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①三组患者在置管时间和管道停留时间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在空肠营养时间方面,盲插组时间明显短语胃镜组和X线组(P<0.05);在因置管产生的费用方面,盲插组产生的费用最低,胃镜组最高,且各组之间均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②各组患者在置管成功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盲插组患者在置管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胃镜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其他各置管相关及远期相关并发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导丝盲视置入鼻空肠管在重症外伤患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早期给予患者进行肠内营养及降低患者的医疗负担,在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盲插徒手悬吊法鼻空肠管置管术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急诊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收治的危重症患者100例。在心电监测下,采用盲插徒手悬吊法行床边盲插鼻肠管。观察患者置管成功率、置管前、置管过程中及置管后1h 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置管成功率为96%;置管过程中患者HR、RR、MAP 高于置管前,SpO2低于置管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置管后1h 患者 HR、RR、MAP 低于置管过程中,SpO2高于置管过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患者置管出现鼻咽黏膜损伤渗血6例(6%),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盲插徒手悬吊法鼻空肠管置管术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操作简便、侵袭性小的鼻肠管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危重患者及早进行肠内营养,可阻断营养不良与免疫低下的恶性循环,有助于改善肠黏膜的结构和功能维持肠道完整性,预防应激性溃疡。方法应用纤维胃镜将鼻-肠喂养管送至十二指肠水平部或以远。结果 30例患者均置管成功,平均喂养管置入深度为100cm,置留时间平均26d。患者耐受良好,均顺利实施肠内营养。结论通过肠内营养的治疗病情得到控制,营养状态得到改善,均无消化道出血及消化道穿孔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床边纤维胃镜在危重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床边纤维胃镜在ICU危重病救治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ICU内27例(33例次)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重病患者实施床边纤维胃镜检查与止血治疗;对19例伴有胃动力障碍的危重病患者床边经纤维胃镜放置鼻-肠喂养管。结果 本组病例中27例患者急诊床边内镜检查均明确了出血部位与病因,其中25例(92.59%)经内镜下喷洒或注射药物达到止血目的;19例伴有胃动力障碍者经床边纤维胃镜成功放置鼻一肠喂养管。检查、治疗与置管过程中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对危重病患者在ICU内实施床边纤维胃镜检查、治疗与置管不仅效果明确,而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无导向下置入螺旋型鼻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的置管方法和护理.方法将15例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随机分成二组,即研究组10例和对照组5例,实验组行无导向下盲插置管,对照组行内镜引导下置管.观察两种置管方法的成功率、胃肠道刺激反应如恶心呕吐、病人舒适度如耐受或抗拒等、操作所发生的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出血、穿孔).结果无导向下置管方法一次置管成功率90%,出现恶心4例,无呕吐,到达屈氏韧带以下空肠的时间6~12小时.对照组置管成功率100%,出现恶心呕吐4例,均有抗拒反应和退镜后咽喉部疼痛,导管前端到达预定位置所需时间20~45min,所需费用为无导向下操作的3倍,两组均无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螺旋型鼻肠管可以在无导向下快速准确进入空肠.操作简单易行,对病人刺激少,反应轻,耐受性好,费用低廉,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放置鼻肠营养管的方法。方法给23例患者放置鼻肠营养管,20例患者在胃镜下用异物钳钳夹胃腔内鼻肠营养管,推送胃镜将其送至Treitz韧带以下;3例经鼻放管置导丝后,再经导丝放入鼻肠营养管。结果2种鼻肠营养管放置方法成功率均为100%,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胃镜下鼻肠营养管放置方法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小,操作简单,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正>临床上,经电子胃镜(以下简称胃镜)鼻空肠营养管置管法有多种,常用的有三种:经胃镜通道置管法、胃镜导丝置管法、胃镜旁抓持置管法。经胃镜通道置管法需要鼻空肠管能够通过胃镜通道,稍粗一些不能被胃镜通道容纳的鼻空肠管则不符合要求,且鼻空肠管长度至少是胃镜长度(110 cm)的2倍以上,还需硅胶引导管将经口的空肠管近端从鼻腔引出,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胃镜导丝法需要用的导丝长度是胃镜长度(110 cm)的2倍以上,也需要引导管,亦不常被采用;胃镜旁抓持置管法,克服了上述二种方法的缺点,不需要空肠营养管的长度至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药科学》2019,(23):289-292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引导下缓慢胃内注水法鼻肠管置入技术在长期鼻饲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需长期鼻饲重症肺炎患者58例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盲插置入鼻肠管,观察组借助超声引导胃内注水法置入鼻肠管,对比两组置管时间、幽门通过率等临床指标,置管前后患者营养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当天鼻肠管通过幽门率(100.00%)明显大于对照组(8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置管所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置管后2周内不良反应与各营养指标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超声引导下胃内注水法可有效提高鼻肠管置管成功率,且置管方式所用时间、置管后重症肺炎患者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与盲插置管方式相当,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减少鼻胃管置入患者在置管过程中的不适感及提高置管的一次性成功率,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择住院的普通外科需进行鼻胃管置入的神志清醒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常规法,B组为改良置管法,观察两组患者的不适症状、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患者对置管操作的接受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在不舒适症状、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患者对置管操作的接受程度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置管法可以减少患者在置管过程中的不适感及提高置管的一次性成功率,使患者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胃管应用于神经重症患者的效果。方法将50例需长期鼻饲的神经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福瑞可鼻胃管,对照组采用普通胃管,观察两组患者安置一次成功率及安置所需时间、堵管和脱管发生率及各种并发症(返流、误吸,咽喉部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安置一次成功率(96.0%)、安置所需时间、堵管和脱管发生率(4.0%)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20.0%)与对照组(分别为68.0%、32.0%、6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福瑞可鼻胃管比普通胃管更符合患者的生理状态,且实施方便,并发症少、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无痛肠镜下电凝切治疗小儿大肠息肉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无痛肠镜下电凝切治疗小儿大肠息肉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50例行无痛肠镜下电凝切除术的大肠息肉患儿,观察其麻醉效果、麻醉时间、苏醒时间、生命体征、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出血、穿孔)情况。结果麻醉效果优233例占93.2%,良17例占6.8%。麻醉时间为(19.4±6.2)min,苏醒时间为(10.2±4.6)min,生命体征平稳[术前、术中、术后平均动脉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值、呼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麻醉意外。手术成功切除率为100.0%,均未发生肠穿孔并发症。结论无痛结肠镜下电凝切治疗儿童大肠息肉,具有麻醉效果满意、安全性好、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张建荣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6):2446-2448,2371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留置胃管患者拔除胃管最佳评估方法及时机.方法 将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312例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56例,采取遵医嘱拔除胃管的方法,试验组156例,护理人员采用床边吞水测试(Bed-side Water Swallowing Test)[1]对留置胃管1周的患者进行吞咽评估,再确定患者是否可以拔除胃管,比较2组患者拔除胃管时间、再次置管率、呼吸道感染、误吸、胃肠道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主要营养指标.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前者留置胃管时间明显缩短、再次置管率明显降低、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留置胃管后主要营养的指标明显高于后者,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通过使用床边吞咽水试验对脑卒中留置胃管的患者进行吞咽评估,确定患者拔除胃管的时机,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留置胃管的时间,增加患者由口进食的机会,增强对患者的营养供给,提高了护士对病人护理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4.
王凤菊 《中国当代医药》2013,(30):166-167,169
目的 分析气管切开患者鼻饲时发生反流误吸的原因,并探讨体位摆放对预防反流误吸的效果。方法 选择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保持患者仰卧位,并注意调节胃管深度,鼻饲速度,避免剧烈吸痰等,观察组则将患者仰卧位改为头高脚低30°的斜坡卧位,在鼻饲(进食)前15分钟尽量避免吸痰,鼻饲(进食)后30分钟保持斜坡卧位,避免改变体位及翻身拍背等操作,比较两组患者发生呛咳、反流、误吸的比率及鼻饲期间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发生呛咳、反流、误吸的比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鼻饲(喂养)后30(15)min、1h(30min)和2(1)h,观察组患者胃内回抽留置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频率少于对照组(P〈0.05),且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气管切开患者进行鼻饲时采用头高脚低30°斜坡卧位能加快胃排空,有效减少发生呛咳、反流误吸等并发症,更有利于患者生命体征的维持。[关键词] 气管切开;鼻饲;反流误吸;原因;体位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无痛胃肠镜联合检查在老年患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2年9月收治的250例消化道疾病老年患者,按照检查方法不同分为A组(无痛胃肠镜联合检查组)90例、B组(无痛胃镜检查组)80例、C组(无痛肠镜检查组)80例,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诊治完成情况及安全性。结果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检查中无中止病例,成功率为100%。3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消化道疾病患者采用无痛胃肠镜联合检查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万苹  郭强  何甜  周雁  金华 《云南医药》2012,(2):113-116
目的评价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技术在双气囊内镜(double balloon endoscopy,DBE)检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共对120例疑有小肠疾病的患者采用未行麻醉处理(A组)、TCI静脉泵输注丙泊酚(B组)、PCA泵静脉输注瑞芬太尼(C组)的3种检查方法,记录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操作成功率、耐受性评分、离院时间、内镜到达肠段深度及病变检出率,对3种方法在双气囊内镜检查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A组患者耐受性差,检查成功率只达80%,3组操作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到达肠段深度有显著性差异,B组、C组病变检出率高,但B组患者操作中血氧饱和度较操作前下降,使麻醉风险增加。C组患者操作中生命体征与操作前无明显变化,结束及离院时血压、血氧饱和度稳定,降低了麻醉风险。结论本研究认为PCA技术在双气囊内镜检查中的应用,可满足患者在不同时刻的个体化镇痛需要,提高患者对检查的耐受性及依从性,能与操作者进行交流及配合变换体位,可降低操作风险,提高双气囊内镜的操作成功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喉罩全凭静脉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使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行择期手术的患儿60例,年龄2~10岁,经静脉用药诱导后,置入喉罩。术毕吸痰,拔出喉罩。结果:60例患儿喉罩均成功置入,第1次置罩成功率为91.7%,第2次置罩成功率为100%。麻醉过程平稳,术中患儿无体动,无呼吸道堵塞、喉痉挛及胃内容物反流、误吸等并发症。术后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平均睁眼时间为(83.6±9.7)min,术后24h有2例出现呕吐,无一例出现咽喉疼痛和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结论:经喉罩全凭静脉麻醉具有诱导平稳、迅速,术中镇静、镇痛完善,术后安全、平稳等优点,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麻醉工作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护理措施在微创经皮肾取石术治疗重复肾合并上尿路结石的效果.方法 术前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心理护理与相应的术前准备、指导并监督患者练习手术体位,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积极预防及处理出血、感染、疼痛等并发症,加强肾造瘘管及双J管的护理,并根据不同阶段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结果 所有病例手术均成功.术后发生迟发出血1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1例,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正确的护理方法及健康教育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和防止手术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Feeding tube placement in patients with aero‐digestive cancer is challenging because of the distortion and/or obstruction of the upper digestive passage. As a result, many patients may receive intravenous fluids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 instead of enteral feeds. Aim To audit all the endoscopic feeding tube placements in large sample of patients to determine difficulties, success, reasons for failures and procedure‐related complications. Methods Audit of all consecutive feeding tube placements from January 1996 to December 2003 was conducted. Tubes were placed depending on the site of cancer and anticipated duration of feeding: naso‐gastric tubes, naso‐enteral tubes and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Nutrition support team evaluated these patients. Technical modifications, difficulties, success and complication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procedure were recorded. Results Two thousand and fifty‐five attempts were made for feeding tube placements (naso‐gastric tube – 1637, naso‐enteral tube – 177 and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 241) in 1866 patients. Technical success was achieved in 1969 (96%, 95% CI: 95–97%). Immediate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62 (3%, 95% CI: 2–4%), seven needed hospitalization and one patient died of tumour perforation caused by naso‐gastric tube placement. The technical success and complications rates of the procedures performed by fellows in training were comparable to those performed by attending consultants. Conclusions Enteral feeding tubes can be placed in almost all patients with cancer using endoscopic techniques. Adequate training of the endoscopy fellows and sufficient care by nutrition support team help achieve high success with few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