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婴幼儿唇腭裂手术麻醉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婴幼儿唇腭裂手术的麻醉病例,总结此类手术的麻醉经验。方法对我科2006-2008年间的46例唇腭裂整复术患儿的麻醉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麻醉药物不同分为:静吸复合组(n=23),以七氟烷体积浓度为4%-6%诱导,术中以体积浓度1.5%-2%维持;静脉复合组(n=23),肌注氯胺酮行基础麻醉,后给予静脉注射氯胺酮2-3mg/kg进行诱导,术中以氯胺酮0.5-1mg/kg维持。两组患儿均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或芬太尼、阿曲库铵或维库溴铵诱导并维持。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插管时(T2)、手术开始(T3)、手术开始10min(T4)、30min(T5)、拔管时(T6)、拔管5min(T7)的血压(SBP、DBP)、心率(HR)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术后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出室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在T1、T2、T3、T4、T5时点血压、心率较T0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静脉复合组较静吸复合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睡发生率静脉复合组高于静吸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屏气、喉及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结论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术中能够满足手术要求,苏醒效果好,适合于婴幼儿唇腭裂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与小剂量氯胺酮全静脉麻醉在小型猪瓣膜修复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小型猪24只.麻醉诱导:氯胺酮3~5 mg/kg肌注,戊巴比妥钠15~20 mg/kg静注;麻醉维持:随机分为异氟烷组(I组)和氯胺酮组(K组),每组12只.I组异氟烷1.0~1.5最低肺泡气有效浓度(MAC)吸入,芬太尼20~25/μg/(kg·h)、咪唑安定0.10~0.20 mg/(kg·h)和维库溴铵0.10~0.15 mg/(kg·h)静注;K组氯胺酮5 mg/(kg·h)、戊巴比妥钠8~10 mg/(kg·h)和维库溴铵0.10~0.20 mg/(kg·h)静注.记录手术各期的一般情况,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及麻醉并发症等.结果 死亡2只,均非麻醉因素.I组和K组呼吸机辅助时间分别为(281.3±34.7)min和(330.4±27.0)min,术后苏醒时间分别为(21.6±4.1)min和(67.8±8.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CPB)期间I组平均动脉压(MAP)低于K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B停机即刻I组乳酸值小于K组(P<0.05);K组1只小型猪拔管后呼吸抑制,行二次插管.结论 对于小型猪瓣膜修复术,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效果稳定、术后苏醒快、并发症少,应为首选;但在资源紧缺情况下,小剂量氯胺酮全静脉麻醉方案也可选择.  相似文献   

3.
丁孝东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0):83-84,86
目的比较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用于婴幼儿唇腭裂手术的麻醉效果,以提高其安全性。方法87例幼小唇腭裂患儿随机分为芬太尼组(F)42例和瑞芬太尼组(R)45例,分别使用咪达唑仑、丙泊酚、维库溴铵、芬太尼(F组)/瑞芬太尼(R组)等药品常规诱导插管,以芬太尼(F组)/瑞芬太尼(R组)、丙泊酚、七氟烷维持麻醉,术中肌松药酌情追加诱导剂量的1/3~1/2。观察记录麻醉前、插管后即刻、术后30min、术毕血压、PETC0:及清醒时间。结果两组血压比较,各时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间RT与丌比较,R组术毕清醒时间明显短于F组(P〈0.01)。结论瑞芬太尼用于婴幼儿唇腭裂手术麻醉安全有效,管理方便,优于芬太尼。  相似文献   

4.
张联  祝晓娟 《新疆医学》2010,40(4):83-84
小儿唇腭裂手术的麻醉,由于小儿在拔管时不能完全配合,对小儿木后苏醒要求较高,尤其是肌力的恢复。七氖烷复合静脉麻醉下应用维库溴铵时,对维库溴铵的肌松作用有强化作用,因此在麻醉中可减少维库溴铵的用量,便于术后肌力的恢复。七氟烷为无色透明、带香味无刺激性液体,诱导迅速,麻醉深度易掌握,更适宜用于小儿麻醉。  相似文献   

5.
不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对危重病人心血管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预防危重患者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应激反应,探讨一种合理安全的麻醉诱导插管方法。方法 4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两组,K组氯胺酮1 mg/kg+异丙酚1.5 mg/kg+芬太尼5 ug/kg+维库溴铵0.1 mg/kg;M组咪唑安定0.1 mg/kg+异丙酚1.5 mg/kg+芬太尼5 ug/kg+维库溴铵0.1mg/kg,观察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均减慢,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M组明显(P<0.05);插管后MAP和HR后明显升高,然后逐渐步降至诱导前水平(P<0.05);总体看K组血压波动较小,M组波动大,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低血压发生率M组明显高于K组(χ2=4.962,P<0.05)。两组麻醉诱导后心动过缓发生率M组明显多于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2,P<0.05)。结论 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芬太尼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是危重患者紧急气管插管较合理安全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七氟烷和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一小剂量罗库溴铵用于食管异物取出术的麻醉效果、苏醒时间、苏醒质量。方法40例行食管异物取出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n=21)和异丙酚组(P组,n=19),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中的血流动力学,记录停药至拔管的时间,及麻醉效果。结果P组用药后MAP下降,手术开始后5min的MAP低于S组;s组苏醒时间短于P组,麻醉满意度高于P组。结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一小剂量罗库溴铵用于食管异物取出术,能保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苏醒快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小儿斜视矫正手术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小儿斜视矫正术,其中男42例,女38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Ⅰ组),静脉注射氯胺酮1~2 mg/kg,芬太尼2μg/kg,维库溴铵0.1 mg/kg,快速诱导气管插管,麻醉维持间断静脉注射氯胺酮0.5~1 mg/kg,实验组(Ⅱ组),七氟烷吸入诱导,维库溴铵0.1 mg/kg,瑞芬太尼1μg/kg,快速诱导气管插管,麻醉维持3%~5%七氟烷,瑞芬太尼0.075~0.15μg/(kg.m in),记录两组诱导前、诱导后、术中、术后HR、MAP、SpO2及术毕患儿清醒时间(麻醉时间)。结果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质量及诱导前、诱导后、术后MAP、HR及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Ⅰ组MAP及HR明显高于Ⅱ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麻醉时间明显少于Ⅰ组(P〈0.05)。结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在小儿斜视矫正手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静吸复合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比较七氟醚、氟烷在小儿腺样体、扁桃体摘除术麻醉中的临床作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腺样体、扁桃体摘除术的8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七氟醚组40例,均采用七氟醚复合氧气吸入,静脉注射瑞芬太尼和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氟烷组40例,均采用氟烷复合氧气吸入,静脉注射瑞芬太尼和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观察并记录:诱导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麻醉前后血压、心率变化,以及麻醉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七氟醚组诱导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均显著短于氟烷组(P〈0.05);两组患儿麻醉后血压、心率均显著低于麻醉前水平;氟烷组患儿出现的拒吸、呛咳、喉痉挛、呕吐、躁动以及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七氟醚组(P〈0.05)。结论七氟醚应用于小儿腺样体、扁桃体摘除术麻醉明显优于氟烷。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七氟醚吸入麻醉与氯胺酮全凭静脉麻醉在婴儿唇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估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婴儿唇裂修复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80例唇腭裂患儿,ASAⅠ-Ⅱ,年龄3-10月,随机分为七氟醚组和氯胺酮组。七氟醚组以7%七氟醚+氧气3 L/min面罩吸入诱导;氯胺酮组静脉注射氯胺酮2.5 mg/kg诱导。患儿入睡后2组分别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维库溴铵0.1 mg/kg,经口气管插管接麻醉机控制呼吸。七氟醚组持续吸入1%-3%七氟醚,氯胺酮组分单次追加氯胺酮1 mg/kg。2组术中各追加1次芬太尼1μg/kg。记录诱导和苏醒时间;诱导前、诱导后、气管插管后、术中及拔管后的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全程观察有无咳嗽、屏气、喉痉挛、分泌物增加,术后躁动或嗜睡的发生。结果2组麻醉诱导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苏醒时间七氟醚组明显短于氯胺酮组(P〈0.01)。七氟醚组诱导后HR明显慢于氯胺酮组(P〈0.01),MAP低于氯胺酮组(P〈0.01)。氯胺酮组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七氟醚组(P〈0.01)。结论七氟醚应用于婴幼儿麻醉诱导迅速、苏醒快、无术后躁动和嗜睡现象,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且麻醉效果好,安全可控,明显优于氯胺酮静脉麻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对异氟醚最低肺泡清醒浓度(MAC—awake)的影响。方法200例腹部外科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单纯吸入全麻组,100例)和EI组(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组,100例)。EI组先给予硬膜外麻醉。两组均选择异丙酚和维库溴铵诱导进行气管内插管,术中均用异氟醚、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均用Evans麻醉深度评分法维持术中麻醉深度在2~4分之间。记录异氟醚MAC-awake值;苏醒时间;潮气量(Tv)、呼吸频率(RR)、血压(BP)、心率(HR)、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动脉血氧分压(PO2)、肌松及有无躁动情况。结果EI组异氟醚/VIAC—awake值明显低于Ⅰ组,苏醒时间却更长(P〈0.05);TV、RR、PCO,、肌松(TOF值:T4/T1〉7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P、HR较Ⅰ组平稳(P〈0.05);躁动例数(2例)明显少于I组(29例)。结论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麻醉能降低异氟醚最低肺泡清醒浓度;维持循环系统稳定;减少术后躁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唇腭裂患儿手术麻醉苏醒期并发症的分布特点,探讨有效预防治疗措施。方法:650例3个月~6岁唇腭裂手术患儿,根据年龄分为3组:婴儿组3个月~1岁,幼儿组>1~3岁,儿童组>3~6岁,对麻醉苏醒期所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各年龄组中并发症分布不一致,婴儿组以低氧血症(23.0%)多见,幼儿组以心动过速(7.4%)和低氧血症(8.5%)多见,儿童组则以呕吐(10.9%)、躁动(6.5%)多见(P<0.05)。结论:对唇腭裂患儿麻醉苏醒期应加强观察和监测,并根据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陈仲群 《河北医学》2001,7(3):195-197
目的:比较小儿唇腭裂修复术不同麻醉方法的安全性。方法;60例 全在麻下行唇腭修复术的小儿随机分为三组:A组氯胺酮+r-羟丁酸钠;B组氯胺酮+异丙酚;C组氯胺酮+异氟醚。术后随访并记录苏醒时间、氯胺酮用量、再嗜睡时间、恶心呕吐例数。结果:苏醒时间及恶心呕吐例数C组<B组<A组,差异非常显著;C嗜睡例数明显少于B组或A组,并减少了氯胺酮用量。结论:0.1%氯胺酮静脉滴注并吸入1-2%异氟醚是小儿唇腭裂修复术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的麻醉方法在唇腭裂修复手术中的应用,探讨唇腭裂修复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方法将108例不同时期的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手术,按麻醉方法分为氯胺酮静脉麻醉组(K组)52例和七氟醚吸入全麻组(S组)56例。K组,氯胺酮20μg/(kg.min)持续静脉泵注 S组,2~3vol%七氟醚持续吸入,保留自主呼吸。观察比较麻醉期间心率(H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以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HR比较,术前、术中、术后均有显著差异 同组内HR比较,K组术中明显高于术前,而S组无明显变化。两组间SPO2比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和术后无差别(P〉0.05) 而两组内术中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围术期喉痉挛、低氧、躁动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组间比较无差别(P〉0.05)。结论七氟醚气管插管吸入麻醉是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婴儿早期行唇腭裂手术对完全性唇腭裂患儿上颌骨发育的近期影响。方法:18例完全性唇腭裂患儿在婴儿期接受唇腭裂手术作为唇腭裂修复组,随访时平均年龄(10.15±0.76)岁;10例未行唇腭裂手术的单纯唇裂患儿为单纯唇腭裂组,随访时平均年龄(10.25±0.75)岁;另20例正常的10岁龄学童作为正常对照组。三组分别取头颅侧位片与上牙颌模型,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两组唇腭裂患儿之间的上颌骨发育无明显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生长抑制(P〈0.05)。结论:早期对完全性唇腭裂患儿行唇裂修复术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不大,还可以使患者获得正常的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5.
黄河  杨天德  陶军  吴悦维  李洪 《重庆医学》2007,36(16):1594-1595
目的 对比观察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微泵输注和单用氯胺酮用于小儿麻醉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小儿手术麻醉50 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5 例.A组采用异丙酚复合氯胺酮液(100mg异丙酚加50mg氯胺酮)微泵持续输入麻醉,B组采用间断分次静脉注入氯胺酮的方法麻醉.记录两组手术时间、观察术前、切皮时、术中操作、缝合时的心率(HR)、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术中不良反应及苏醒时间.结果 术中心率、血压的变化B组较A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良反应B组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丙酚氯胺酮复合微量泵输注给药用于小儿麻醉安全有效、苏醒迅速、可控性强、麻醉过程平稳、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十”字形半紧闭式高频喷射通气模式应用于小儿先天性唇腭裂整复术麻醉中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先天性唇腭裂整复术患儿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十”字形衔接管,将高频通气半紧闭式呼吸回路系统应用于小儿先天性唇腭裂畸形整复术麻醉中。对照组术中采用紧闭式常频通气。观察两组气道峰压及血气分析。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发生缺氧、呛咳、躁动、支气管痉挛、喉痉挛等不良反应;观察组气道峰压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血氧饱和度、pH值、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字形半紧闭式高频通气应用于小儿先天性唇腭裂畸形整复术麻醉中的呼吸管理,可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郑红 《海南医学》2010,21(5):27-28
目的 探讨七氟醚吸入全麻复合眶下神经阻滞用于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60例择期行唇腭裂修补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七氟醚吸入全麻复合眶下神经阻滞;B组: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停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B组之间 T1、T2、T3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高于A组(P〈0.05)。停药到拔管时间、术后清醒时间A组比B组明显缩短(P〈0.01)。术中B组平均追加氯胺酮2-3次以维持麻醉,A组未追加其它镇痛药物。B组拔管后有轻中度呼吸道梗阻及恶心、呕吐、躁动不安,而A组无上述并发症。结论 七氟醚吸入全麻复合眶下神经阻滞在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手术中安全、有效,明显缩短患儿苏醒时间,术后并发症少,较全凭静脉麻醉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氯胺酮麻醉复合眶下神经阻滞在小儿唇裂修补术中应用的麻醉效果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50例行唇裂修补术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氯胺酮麻醉,实验组采用氯胺酮麻醉复合眶下神经阻滞,同时观察两组患儿麻醉过程中循环和呼吸参数的变化以及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6%,对照组为48%,实验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唇裂修补术中,氯胺酮麻醉复合眶下神经阻滞,操作简便安全且麻醉效果好,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婴儿期唇腭裂同期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8例唇腭裂患儿在全麻气管插管麻醉下,采用唇腭裂同期手术修复,观察术中、术后情况,对手术方法、预后及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 158例患儿均能耐受唇腭裂同期手术、麻醉,16例输悬浮红细胞0.5~1u;喉头水肿12例(7.6%),肺炎21例(13.3%),腹泻15例(9.4%),术后高热超过3 d的5例(3.1%);悬雍垂裂开13例(8.2%),软硬腭交界处瘘12例(7.5%),牙槽嵴瘘9例(5.7%);儿能耐受麻醉、手术,术中出血少,术后无明显感染征象,不适反应少,语音功能恢复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掌握好适应症,有麻醉、手术、护理、急救条件时,婴儿期行唇腭裂同期修复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