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采用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建立血管通路的128例慢胜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包括术前准备、具体显微手术方式、术后管理及并发症处理等。结果术毕内瘘通畅率100%,术后1周内瘘闭塞1例(0.78%);术后3周首次穿刺血流量〉200ml/min 112例,150—200ml/min 11例,〈150ml/min5例;术后6周全组血流量均〉200ml/min;术后3年内内瘘闭塞9例(7.03%)。结论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制作简便,远期通畅率高,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上肢的血管储备,是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首选。充分术前准备,运用改良显微外科缝合技术及严格术后管理,是保证内瘘成功和长期通畅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高位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1例采用肱动脉-肘正中静脉或肱动脉-贵要静脉高位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维持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实施循证护理(观察组),并回顾性分析实施传统血管通路护理的11例(对照组)。结果观察组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并发症如感染、皮下血肿、局部血管硬化和血栓形成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高位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实践中,解决了实际问题,使未行循证护理实施传统血管通路护理的并发症明显降低,提高了患者的透析生活质量。同时可以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丰富护理人员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了血液透析专业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肘部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2年6月对89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肘部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观察手术并发症,评价手术方法的适应证及有效性。结果3例术后发生急性左心衰,5例术后发生吻合口血栓,2例出现肿胀手综合征。87例患者内瘘成熟,血液透析效果良好。结论采用肘部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能有效进行血液透析,可作为血管条件欠佳的透析患者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穿静脉内瘘手术方法以及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海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的老年(年龄>65岁)血液透析患者,年龄(75.7±8.9)岁,分为观察组(穿静脉内瘘术,n=48)和对照组(肘上高位动静脉内瘘术,n=54),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一次性内瘘成功率、内瘘成熟时间以及内瘘血流量,同时随访观察患者手术后通畅率及并发症。结果2种手术方式一次性成功率均为100%。通畅率方面,对于糖尿病透析患者,早期即可发生内瘘失功,对照组糖尿病患者内瘘生存率低于观察组糖尿病患者(χ^(2)=6.971,P=0.008);对照组非糖尿病患者与观察组非糖尿病患者之间比较,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68,P=0.414)。观察组患者的假性动脉瘤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5.768,7.761;P值分别为0.014和0.007);在血栓形成和肿胀手综合征的发生率方面,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956,0.260;P值分别为0.248和0.698)。结论对于腕部及前臂中段血管条件差的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行穿静脉内瘘术可获得满意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组管理模式在动静脉内瘘(AVF)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MHD护理措施;将2016年1月~2017年6月80例MHD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士主导下多学科分组管理模式。比较两组透析充分性、营养状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氮下降率(URR)、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内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项评分均明显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组管理模式能够提高动静脉内瘘MHD患者透析效果,降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在临床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四川省广汉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74例,其中行常规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者37例(对照组),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者37例(高位组)。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造瘘成功率、术后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kt/V)、成熟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高位组一次性造瘘成功率、内瘘血流量、kt/V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成熟时间短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血液透析中采用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较常规动静脉造瘘具有更高的造瘘成功率、尿素清除效果及内瘘血流量,并且造瘘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能够显著提高血液透析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康艳 《天津护理》2014,(3):212-213
总结19例血液透析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使用过程中的穿刺技巧及护理,提出高位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与护理要点,从而建立良好的体外血液循环,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8.
周怡文 《当代护士》2022,(3):142-145
目的 探讨动静脉内瘘维护表在首次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2月本院血液净化中心收治的100例首次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自行设计的自体动静脉内瘘维...  相似文献   

9.
尿激酶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使用尿激酶5万-50万U局部溶栓,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及肝、肾功能和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压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5例患者共行38次溶栓治疗,成功34例次(89.5%)。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溶栓成功惠者随访1、3、6、9及12个月的内瘘通畅率分别为90.3%、80.6%、71.0%、54.8%及41.9%。结论尿激酶溶解透析通路血栓成功率及长期通畅率较高,不良反应也少。  相似文献   

10.
动静脉内瘘(AVF)是血液透析患者长期治疗不可缺少的血管通路。而建立动静脉内瘘后患者心输出量的增加又是诱发其心力衰竭发生的中心环节,常常因为结扎了动静脉内瘘而使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本文拟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血透患者上臂动静脉内瘘的血流量及建立动静脉内瘘前后心输出量的变化,来了解上臂动静脉内瘘的建立对血液透析患者心输出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项目管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使用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2月维持性血液透析使用动静脉内瘘的患者140例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维持性血液透析使用动静脉内瘘的患者150例为实验组,对照组使用传统小组管理模式,实验组采用项目管理方法,比较两组阶梯式穿刺使用率。结果:实验组阶梯式穿刺使用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项目管理可显著提高阶梯式穿刺在动静脉内瘘中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12.
杨惠 《当代护士》2016,(10):51-51
正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治疗手段,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的血管通路是透析成功的重要条件。动静脉内瘘是尿毒症患者最安全、最为理想、临床上最为常用的血管通路,因其创伤小,对心功能影响小,使用时间长,感染率低[1]而被视为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所以新造的动静脉内瘘术后护理尤关重要。1物品准备容量两升装的圆形饮料塑料瓶,白色布胶布,剪刀,尺子。2操作方法用尺子量好瓶身的距离,做好刻度标志,剪去饮料瓶瓶颈及  相似文献   

13.
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常规穿刺方法与穿刺时压迫穿刺点远心端内瘘血管在穿刺时出血率及成功率的差异。方法选择使用动静脉内瘘行规律性血液透析1年以上的患者20例,观察患者连续10次内瘘穿刺出血及成功情况。其中,单次操作时常规穿刺作为对照组;双次穿刺时压迫穿刺点远心端内瘘血管作为实验组。结果穿刺时出血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行动静脉内瘘穿刺时压迫穿刺点远心端内瘘血管,能减少穿刺点出血的发生率,且不降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以用于动静脉内瘘行规律性血液透析1年以上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肢体保护罩在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和意义。方法将60例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血透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固定方法,观察组在传统方法固定的基础上使用肢体保护罩。比较两组血液透析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内瘘血肿2例、内瘘针脱出0例、血透导管受压发生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肢体保护罩的血液透析患者不仅减少内瘘血肿、内瘘针脱落、导管受压降低血流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舒适感,减少了患者痛苦,还方便护士进行操作,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护理工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患者应用中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应用情况,以及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相关并发症.方法 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37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超过6月以上患者的资料,分为腕部内瘘组和肘部内瘘组,评估2组患者中与动静脉内瘘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76例患者中,腕部内瘘占93.09%(350/376)、肘部内瘘4.79%(18/376)、移植内瘘1.33%(5/376)、带涤纶套导管0.80%(3/376).其中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中血栓的发生率为13.86%、血管瘤样扩张12.23%、吻合口狭窄2.17%、动脉窃血综合征1.63%、感染0.54%、静脉高压0.27%.肘部内瘘组血管瘤样扩张的发生率(66.67%)明显高于其在腕部内瘘(9.43%)组的发生率( ?SUP>2=52.26,P<0.01);其它并发症的发生率,1~3年的内瘘通畅率以及透析充分性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中没有出现高容量性心力衰竭.结论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可首选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当通路失败时,肘部内瘘可作为第二选择.  相似文献   

16.
<正>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生命线,由于透析时反复穿刺标准动静脉内瘘,或患者对内瘘的保护不当,发生的并发症会导致内瘘狭窄或堵塞,或导致患者标准动静脉内瘘无法在前臂血管建立[1]。本院肾内科医生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建立高位动静脉内瘘进行透析,采用肱动脉和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吻合法,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高位  相似文献   

17.
老年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观察老年人动静脉内瘘(AVF)使用情况.方法对36例年龄大于60岁的血液透析患者的AVF做回顾性分析,并将AVF的手术成功率及通畅率与其他年龄组相比较.结果观察结果显示老年组AVF手术成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老年组AVF术后第4天、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及60个月通畅率分别为84.75%、77.97%、67.80%、50.85%、40.68%和20.34%,对照组AVF术后第4天、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及60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6.08%、92.16%、84.31%、70.59%、60.78%和41.18%,两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人AVF使用寿命相对较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保护性护理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0例采用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动静脉内瘘采用保护性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完好率高于对照组,血流量大于对照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观察组在3个月、6个月、9个月时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保护性护理有利于延长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保护性护理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均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保护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均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实施保护性护理,有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从而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