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骨伤》2012,(8):705
以下是有关足踝损伤的选择题,有单选题和多选题。请选出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卡中。1.踝管由屈肌支持带与内踝、跟骨内侧共同构成,其内4个骨纤维管由前向后为:A.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  相似文献   

2.
跗管综合征     
跗管综合征(Tarsal tunnel syndrome)由Keck于1962年报告一例并命名。国内有人称为跖管综合征、踝管综合征或跗骨隧道综合征等等。一般认为,跗管综合征是指胫后神经在跗管内受压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所谓跗管是指屈肌支持带(撕裂韧带)覆盖的跟骨与内踝之间纤骨性隧道,通过隧道的组织从前到后排列有胫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动脉及两条伴行静脉、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典针刀术式治疗腕管综合征的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10%甲醛固定的成人标本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60~95(82.54±6.94)岁,共52侧(其中有2侧无法试验),研究时间为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标本来源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遗体捐献中心。进行人体标本上模拟经典针刀术式松解腕横韧带的操作,并测量4个进针点到周围解剖结构的距离,计算其对神经血管的直接损伤率,并定义针刀离神经血管的最短距离≥2 mm为安全。结果:试验术式中针刀对神经、血管的直接损伤率分别为14%、12%。4个进针点对神经直接损伤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进针点对血管直接损伤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这4个进针点中,对神经的安全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桡侧进针点1和进针点3比尺侧进针点2和进针点4的安全性高(P0.05)。4个进针点对血管的安全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桡侧进针点1比尺侧进针点2和进针点4的安全性高(P0.05)。结论:经典针刀术式治疗腕管综合征安全性与其进针点位置有关,桡侧近心端进针处安全性最高。  相似文献   

4.
本术式介绍的方法,实质上是一种盲视下的小切口屈肌支持带切开术。单就屈肌支持带切开而言,此法应该是可行的。但由于是盲视,所以不可能对腕管内病变进行观察和处理,如果有神经粘连,肌腱滑膜增厚,腕管内占位等需要行切开时将发生漏诊,导致手术无效。同时,在盲视下切开的安全性值得研究。屈肌支持带松解不彻底是内窥镜松解屈肌支持带手术的最常见并发症,尸体解剖研究可达50%,临床报告为1~35%。血管、神经损伤是内窥镜手术的严重并发症,正中神经、尺神经、指神经、正中神经返支及掌皮支损伤,尺动脉、掌浅弓损伤等临床均有报道。镜视下况且如此,盲视下如何才能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要解决这些问题,本术式报告的方法显然不会优于内窥镜镜视下的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5.
杜俊锋  朱仰义 《中国骨伤》2015,28(5):450-453
目的:探讨拇长屈肌腱转位后应用挤压螺钉重建陈旧性KuwadaⅣ型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拇长屈肌腱转位后采用挤压螺钉固定重建26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20~66岁,平均44.2岁。所有患者为单侧损伤。MRI显示跟腱断端距离为6.0~9.0 cm.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Leppilahti跟腱修复评分进行评价疗效。结果:26例获得随访,时间18~68个月,平均30.4个月。术后无神经损伤及切口感染,所有患者切口Ⅰ期愈合。术后踝关节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AOFAS踝与后足评分由术前52.27±12.30提高至术后90.92±6.36(t=-18.26,P<0.05).Leppilahti跟腱修复评分术前34.23±12.86提高至术后90.00±5.10分(t=-22.67,P<0.05).结论:拇长屈肌腱转位后应用挤压螺钉固定来重建陈旧性KuwadaⅣ型跟腱断裂具有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肌腱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1992年4月以来,我院对手部创伤致掌、指骨骨折及皮肤软组织撕裂伤的患者,行腕部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阻滞,共47例,效果满意.操作方法:患者手掌向上平放于桌面,由尺骨茎突经腕部掌面划一横线.正中神经阻滞在上述横线上,掌长肌和桡侧屈腕肌腱之间,自皮肤垂直进针,遇有异感即注入麻药5ml;尺神经阻滞,在尺骨茎突稍近端的平面上,尺侧屈腕肌腱尺侧垂直进针与肌腱紧贴,有异感即注麻药5ml;桡神经在桡骨茎突的前臂处皮下浸润,并向掌面和背面分  相似文献   

7.
陈焕诗  杨小龙 《中国骨伤》2015,28(6):524-526
目的:探讨臀肌挛缩筋膜松解联合臀大肌止点肌腱Z字延长术治疗重度臀肌挛缩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20例35侧重度臀肌挛缩症患者, 其中男12例, 女8例;年龄8~34岁, 平均13岁;病程3~21年。患者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步态异常, 双膝并拢不能下蹲, Ober征阳性, 翘腿试验阳性, 术中进行臀肌挛缩筋膜松解后, 再将臀大肌止点肌腱作Z字延长治疗。随访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步态、并膝屈髋下蹲试验、交腿试验、髋关节内收及内旋活动度、髋关节外展后伸肌力(臀大肌力量)及运动能力等。结果:20例均获随访, 时间1~5年。臀大肌松解均彻底, 弹响均完全消失, Ober征均阴性, 髋关节并膝屈髋、髋内收、髋内旋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臀肌肌力得到保护, 髋关节活动度及运动能力等恢复良好, 其中优31侧, 良4侧。结论:对于重度的臀肌挛缩患者, 在进行传统的臀肌挛缩筋膜松解后再将臀大肌止点肌腱作Z字延长, 无须过多切除正常的臀肌纤维及破坏关节囊, 即可使臀肌挛缩得到最大程度的松解, 术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正>踝关节内侧韧带又称三角韧带或三角韧带复合部,分为浅、深两部分,浅部为屈肌支持带,从内踝前下方约25~31 mm,向后下斜向跟骨内下方,抵止部宽32~50 mm,呈梯形,途经并覆盖从前到后宽为胫后肌腱、趾长屈肌腱和?母长屈肌腱,形成腱间隔,融于各肌腱外被的滑液鞘上,分隔并约束三腱和胫后动、静脉与胫后神经,维持踝内侧各部组织不会前后移位和叠压[1](图1)。深部是维持踝关节内侧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尸体上模拟内窥镜辅助下肘管减压及尺神经前置术,探讨该术式的注意事项.方法 在8具上肢标本上模拟内窥镜辅助下肘管减压及尺神经前置术,再对尸体进行解剖,观察尺神经松解、前置效果及有无前臂内侧皮神经损伤.结果 8侧标本均顺利去除肘部尺神经卡压的因素,前置尺神经充分,固定牢靠,未形成继发卡压.在肘管减压及尺神经松解过程中前臂内侧皮神经后支均未损伤.皮下筋膜与屈肌旋前圆肌肌膜缝合固定法缝扎前臂内侧皮神经后支2例,筋膜瓣法固定未对前臂内侧皮神经造成损伤.结论 在内窥镜辅助下能切除肘部尺神经卡压的常见因素,前置尺神经充分,并能有效降低前臂内侧皮神经后支的损伤,但需注意皮下筋膜与屈肌旋前圆肌肌膜缝合固定法易缝扎前臂内侧皮神经后支,而筋膜瓣法固定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NRD辅助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20年12月治疗的胫骨感染性骨与软组织缺损患者48例,男34例,女14例,年龄24~55(40.54±11.64)岁,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31~55(41.36±9.69)岁,采用NRD辅助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对照组23例患者,男17例,女6例,年龄24~53(38.61±8.76)岁,采用传统骨搬移技术治疗。通过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复发率、针道感染发生率、抗生素使用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外固定携带时间、骨搬移时间、骨愈合情况、术后功能等指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时间12~62(33.0±7.2)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针道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抗生素使用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的骨搬移时间、外固定携带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愈合情况、术后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RD辅助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与软组织缺损,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缩短了治疗周期及抗生素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钆贝葡胺(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肝实质强化程度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接受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扫描的肝病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右肝穿刺活检,并根据肝纤维化分级将患者分为5组(S0~S4组)。计算肝实质相对强化程度(RE):RE=(SI_(post)-SI_(pre))/SI_(pre),SI_(pre)为平扫时肝实质信号值,SI_(post)为Gd-BOPTA增强肝胆期肝实质信号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肝纤维化分期与肝胆期肝实质RE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肝胆期肝实质RE与肝功能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肝实质RE在肝纤维化分期的S0与S2组、S2与S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胆期肝实质RE与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呈负相关(P0.05)。结论 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肝实质相对强化程度对无创性评估肝纤维化分期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杨华清  曲龙 《中国骨伤》2022,35(10):903-907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Meta分析探讨中孕期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孤立性室间隔缺损、除外孤立性室间缺损的其他心脏及大血管畸形对染色体异常的产前筛查价值。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SCI、万方、维普、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中英文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提取相关资料,检验异质性并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采用Meta-Disc 1.4软件,计算汇总敏感度、特异度及95%CI,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对异质性文献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6篇文献分析了孤立性室间隔缺损对染色体异常的产前筛查价值,8篇文献分析了其他心脏及大血管畸形对染色体异常的产前筛查价值。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两组汇总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32%、99%及29%、99%,SROC AUC分别为0.833 7及0.884 6,两组的汇总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孕期超声心动图显示胎儿心脏畸形对染色体异常有一定的产前筛查价值,胎儿孤立性室间隔缺损是染色体异常的危险因素,存在其他心脏及大血管畸形未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水乙醇碘油混合液介入栓塞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无水乙醇碘油混合液栓塞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24例的资料,分析介入手术成功率,术后症状缓解、术后并发症及栓塞前后瘤体大小情况。结果 24例患者共30个病灶,介入栓塞治疗29个病灶,另1个病灶较小,择期处理,介入栓塞手术成功率100%。患者腰部疼痛、血尿症状术后均逐渐减轻、消失;患者栓塞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栓塞后综合征,其中发热12例(12/24,50%)、腹痛腹胀10例(10/24,41.67%)、恶心呕吐10例(10/24,41.67%),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12个月,瘤体最大径术前为(8.13±3.51)cm,术后为(5.29±2.1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水乙醇碘油混合液介入栓塞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疗效确切,安全有效,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聂少波  吴韬光  郝明  王锟  纪辉  张群 《中国骨伤》2022,35(10):908-913
目的:对比单边和环形外架在感染性胫骨骨不连中的治疗效果,探索成骨能力更好和并发症更少的外固定架构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治疗的150例感染性胫骨骨不连患者,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根据外固定类型分为单边组和环形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围手术信息,通过像素比评价新生骨质量,通过并发症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并发症情况分析治疗注意事项。结果:共64例胫骨中段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纳入研究,单边组26例,环形组3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新生骨像素比分别为0.91~0.97(0.94±0.03)和0.93~0.97(0.95±0.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边组外固定指数为34.1~50.6(42.3±8.3) d/cm,环形组为44.5~56.1(45.8±10.3) d/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边组7例(26.9%)存在并发症,环形组5例(13.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边组5例发生足下垂,通过后续治疗后缓解,环形组无此情况。单边组的下地时间比环形组晚(P<0.05)。结论:在治疗感染性骨不连时,单边和环形外架都能取得满意的骨愈合结果,且效果相当。对于骨质疏松严重,并发症多,需要早期下地的患者建议采用环形外架固定。如果选择单边外架,预期延长长度长、固定时间久的建议采用羟基磷灰石涂层螺钉固定,严密监测踝关节活动,防止足下垂畸形。  相似文献   

16.
黄萍  卢玄  郭蕾  徐醒  沈峥嵘  陈博 《中国骨伤》2022,35(10):984-989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腰背部肌肉活动的动态肌电特征及相关因素,阐明动态肌电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治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自2014年9月至2021年3月,采用表面肌电图遥测仪检测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4例,女26例;年龄20~61(40.68±10.56)岁;病程1~120(17.75±27.56)个月。另外招募12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男2例,女10例;年龄24~53(36.50±10.30)岁。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静止站立、躯干屈伸过程中的近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多裂肌的动态肌电测试。比较两组受试者肌电活动数据(肌电振幅、中位频率、原始肌电图形),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一般资料与肌电活动数据的相关性。结果:静止站立时,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组受试者右侧及左侧近胸段竖脊肌肌电振幅值较对照组增大(P<0.05)。躯干屈伸时,LDH组受试者右侧及左侧近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多裂肌肌电振幅均较对照组增大(P<0.05);躯干屈伸时,LDH组受试者右侧及左侧近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多裂肌中位频率均较对照组增大(P<0.05);躯干屈伸时,LDH组受试者的原始肌电图形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不同,LDH组受试者的躯干最大限度屈曲维持过程中所测腰背肌肉的肌电活动存在高水平,原始信号中应该规律出现的肌电静止信号不能分辨;躯干屈伸时,LDH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分别与双侧近胸段、腰段竖脊肌和双侧多裂肌的肌电振幅、中位频率无相关性(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部肌肉存在不同于正常人的特征性表面肌电改变,这些特征更能客观地反映患者的肌肉情况,可以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的有效指标。由此可见,表面肌电图不单是一种检测手段,其可被考虑在LDH的常规诊疗计划之内来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合并Chiari畸形Ⅰ型和脊髓空洞症的脊柱侧凸与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和矫形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5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一期后路脊柱融合术治疗的合并Chiari畸形Ⅰ型和脊髓空洞症的22例脊柱侧凸患者资料(研究组),并与年龄、性别、主弯位置、侧凸数量、冠状面影像学参数1∶1配对的22例IS患者(IS组)进行比较。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预估出血量、融合节段数、螺钉密度等。在手术前后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并计算冠状面影像学参数(主弯Cobb角、侧曲角、柔韧性、顶椎位置、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后凸角、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矢状位垂直轴(SVA)、畸形角度比(DAR)、矫形率及矫形丢失率。 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研究组随访(6.2±1.2)年,IS组随访(6.2±1.1)年。2组患者手术时间、预估出血量、融合节段数、螺钉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螺钉松动、断裂、术后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 术前年龄、性别、主弯位置、侧凸数量、冠状面影像学参数相匹配的情况下,伴发Chiari畸形Ⅰ型和脊髓空洞症的脊柱侧凸患者与IS患者具有相似的矢状面影像学参数和主弯柔韧性,且在一期后路脊柱融合术治疗后可获得相似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18.
张玉龙  焦成  荣林 《中国骨伤》2022,35(10):971-976
目的:分析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与小切口肩袖修补术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60例老年肩袖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37例,女23例;年龄61~77(63.45±12.34)岁;病程6~12(5.32±1.02)个月;左侧29例,右侧31例。其中,行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者30例,为观察组;行小切口肩袖修补术者30例,为对照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外旋活动度、外展活动度,术后72 h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UCLA评分、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两组术后UCLA、ASES、Constant-Murley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外旋活动度、外展活动度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48、72 h VAS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3.33%(4/30)低于对照组33.33%(10/30)(P<0.05)。结论: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和小切口肩袖修补术均可以改善老年肩袖损伤后的肩部功能,但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72 h内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均明显优于小切口肩袖修补术,可根据患者临床实际情况与需求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联合电针治疗Ⅰ型肩峰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选取收治的82例Ⅰ型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1例,女18例,男23例;年龄20~52(39.31±5.80)岁;左侧12例,右侧29例;病程3.2~35.4个月;采用肌内效贴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19~53(40.67±6.13)岁;左侧11例,右侧30例;病程3.0~36.0个月;采用单纯电针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电针治疗,3次/周,连续性治疗3周。治疗组每次电针治疗后,立即贴扎肌贴并保留2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以及治疗后1、3、8周后采用肩关节 Constant-Murley 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1例在治疗1周后因对肌贴胶布过敏拒绝治疗,对照组1例在治疗1周后因对金属针过敏而拒绝治疗,其余80例完成全部治疗及随访。治疗后即刻,以及治疗后1、3、8周后治疗组VAS评分分别为(2.06±1.03)、(2.74±1.66)、(3.28±1.04)、(3.90±0.12)分,肩关节Constant-Murley 评分分别为(86.41±3.52)、(82.44±3.14)、(80.46±2.54)、(76.97±2.01)分;对照组的VAS评分分别为(3.35±0.41)、(3.08±0.92)、(3.77±0.67)、(3.96±1.04)分,肩关节Constant-Murley 评分分别为(75.82±2.73)、(74.72±1.53)、(73.66±1.53)、(70.68±1.95)分;两组治疗后即刻VAS、Constant-Murley 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即刻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周VAS、Constant-Murley 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VAS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nstant-Murley 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3、8周VAS、Constant-Murley 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Ⅰ型肩峰撞击综合征采用肌内效贴联合电针治疗,能够减轻局部疼痛,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患者运动时配合肌贴的保护,运动能力能够得到明显改善,具有良好的即时效应,而且无创伤,患者愿意接受,是一种即时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