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产儿凝血功能及其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71例住院早产患儿,统计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范围,对其中36例实施输血治疗的早产儿分析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 71例早产儿凝血指标的范围分别为PT(16.34±3.49)s、INR 1.46±0.31、APTT(78.20±20.56)s、Fbg(1.78±0.91)g/L、TT(20.24±3.06)s、DD(5.79±10.28)mg/L,其中实施输血治疗的36例早产儿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前后PT、INR、APTT、Fbg、D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PT、APTT缩短,INR、DD降低,Fbg升高。结论早产儿凝血功能检测指标的参考范围明显异于成人,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可有效改善早产儿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联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止血效果。方法将57例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3例)只输注FFP,观察组(24例)联合输注FFP和冷沉淀,检测输注后2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结果 2组患者输注后凝血功能都有所改善,PT、APTT、FIB、TT和输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FIB、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APTT、TT,尤其是FIB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FFP和冷沉淀联合输注效果优于单独输注FFP,能有效改善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达到更好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联合冷沉淀输注对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96例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同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观察组同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与冷沉淀凝血因子。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免疫功能、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短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鲜冰冻血浆联合冷沉淀输注有助于改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缓解输血所致细胞免疫功能抑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和血小板(Plt)在抢救并发凝血功能障碍的产后出血病例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根据入组及排除标准,回顾性收集本院2012年11月-2015年7月全部17例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的产后出血病例。通过对产前、抢救前及抢救成功后2 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Plt计数的分析,判断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所缺乏的主要凝血成分,同时分析各类血液成分输注在修复凝血功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入组研究的17例患者,输注红细胞制品17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15例,输注冷沉淀13例,输注血小板8例。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均在抢救早期进行输注,血小板输注时间相对滞后。结果入组病例抢救前PT、APTT、FIB和Plt数值均较产前有改变。抢救前APTT延长达到输血临界值(参考区间中值1.5倍)的有13例,其明显高于Plt降低至输血临界值(50×109/L)的2例(P0.001);抢救前与抢救成功后2 h凝血相关指标对比分析显示,反映凝血因子指标的APTT和FIB变化分别有统计学差异(t=4.09,P0.01;t=5.88,P0.01;),而Plt无统计学差异(t=1.28,P=0.22)。结论产后凝血功能障碍主要是因凝血因子消耗性缺乏所致。及早输入足量含有各类凝血因子的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是重建凝血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新鲜冷冻血浆(FFP)、冷沉淀(CRYO)联合输注治疗消化道急性大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02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59例)单独输注FFP,观察组(43例)联合输注FFP和冷沉淀,检测输注前后2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结果与单独输注FFP组相比,联合输注组PT、APTT、TT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止血率明显增高。结论 FFP和冷沉淀联合输注效果优于单独输注FFP,能有效改善凝血功能,达到更好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调查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2018年冷沉淀输注情况,评估冷沉淀输注的临床疗效,用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血。方法收集近4年临床输注冷沉淀记录和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比较输注前后指标变化,判断输注疗效。结果临床输注冷沉淀患者呈逐年增多趋势,主要用于内科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输注冷沉淀后,PT、TT、APTT时间均明显缩短,Fib浓度明显增高,FDP和D-二聚体量明显降低。结论冷沉淀在补充凝血因子、纠正凝血功能和手术止血有一定疗效,临床患者根据临床指征申请输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血浆在融化后不同时间段凝血指标的变化,了解血浆的凝血因子质量变化,为临床血浆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83份融化的血浆标本分别于0.5、6、12、24 h进行PT、APTT、TT、FIB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去冷沉淀血浆在0.5 h内不同结果与其他3类血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毒灭活血浆与去冷沉淀血浆中Fib与TT的结果,与新鲜冰冻血浆及普通冰冻血浆,在0.5~24 h时间段的监测结果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新鲜冰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去冷沉淀血浆不能与其他3种血浆同等使用,病毒灭活血浆只能作为普通血浆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液采集后不同时间段分离的血浆所制备的冷沉淀的FⅧ、Fib活性水平。方法随机抽取采集后不同时间段(8 h、8-10 h、10-12 h、12-14 h、14-18 h)成分分离的新鲜冰冻血浆,经离心法加工制备而成的冷沉淀各30份,检测其FⅧ、Fib含量。结果采集后8 h和8-10 h分离的新鲜冰冻血浆所制备的冷沉淀的FⅧ含量,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2012版);采集后10-12 h、12-14 h、14-18 h制备的冷沉淀的FⅧ含量,不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结论为了保证冷沉淀的质量,用于制备冷沉淀的新鲜冰冻血浆应选择在采集后10 h内分离的新鲜冰冻血浆作为原料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联合冰冻血浆对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术后凝血四项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4月我院74例行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手术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组,各37例。对照组予以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实验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输注冰冻血浆。对比两组输血前后凝血四项指标[FIB、TT、APTT、PT]。结果:两组术前1 h凝血四项指标FIB、TT、APTT、PT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1 d,对照组FIB、TT、APTT、PT较术前1 h有所下降,而实验组FIB、TT、APTT、PT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术中行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过程中,及时输注冰冻血浆,可有效弥补血液中凝血因子不足状况,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治疗中冷沉淀的输注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冷沉淀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8例符合DIC诊断标准的治愈病例,比较分析患者输注冷沉淀前后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质(Fib)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28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输注前后各观察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冷沉淀在DIC患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为DIC的控制提供凝血基础,为患者的成功救治创造了时机,可提高DIC患者救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联合应用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应用(冰冻联合组)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效果。方法将41例DI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4例为冰冻联合组,17例为联合应用新鲜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新鲜联合组)。测定两组患者输前1 h和输后2 h指标:①凝血酶时间(TT);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③凝血酶原时间(PT);④纤维蛋白原(Fbg);⑤血小板(PLT);⑥统计比较两组输后24 h内续用悬浮红细胞量。结果冰冻联合组与新鲜联合组输后2 h比较:TT、PT、APTT及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显著减少(P<0.05),24 h内人均续用红细胞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冰冻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联合应用治疗DIC具有更佳的止血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临床应用价值,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血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某三甲医院2014年1月-2017年8月期间输注血浆的患者200例,分为普通冰冻血浆组与病毒灭活血浆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PT值和APTT值以及观察治疗前后PT、APTT、Fg、TT的变化值和血浆的使用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普通冰冻血浆组输血后的PT值和APTT值比较输血前存在显著差异(P0.05),病毒灭活血浆组输血后的PT值比较输血前存在显著差异(P0.05)。普通冰冻血浆组与病毒灭活血浆组比较血浆使用量、PT降低值、APTT降低值、TT降低值、Fg升高值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病毒灭活血浆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方面的作用与普通冰冻血浆没有明显区别,但病毒灭活血浆在改善内源性凝血系统或者共同凝血途径凝血因子缺乏的凝血障碍可能没有明显效果。病毒灭活血浆可以在大部分情况下取代普通冰冻血浆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马玉萍 《临床医学》2014,(9):101-102
目的:探讨输注不同剂量悬浮红细胞对骨科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6例骨科手术患者按悬浮红细胞输注量的不同分为A组(30例)和B组(34例),A组悬浮红细胞输注量﹤8 U,B组悬浮红细胞为8~16 U,观察两组患者悬浮红细胞输注前、后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IB)及血小板( PLT)等指标变化。结果 A组PT、APTT、FIB及PLT凝血功能指标输血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组输血前后四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时应及时补充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低温沉淀物,以避免患者发生凝血功能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去冷沉淀血浆和普通冰冻血浆的部分质量指标进行比对分析,为明确质量标准和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本站2010年6月采集的经检测合格的全血(CPDA保养液)25袋,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制备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从新鲜液体血浆中留取部分血浆制备)、去冷沉淀血浆,分别留取相应的血浆标本各25份。于血液采集后第10天检测留取标本的总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Ⅷ的含量以及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去冷沉淀血浆上述各项质量指标检测结果均明显低于普通冰冻血浆(P〈0.001)。结论去冷沉淀血浆和普通冰冻血浆在临床上不能等同标识和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不同成分血液在抢救产后出血伴凝血功能障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3-12—2016-10于某院诊治的产后出血伴凝血功能障碍产妇16例,依据抢救前患者血流动力学以及凝血功能指标,判断血流动力学状态及凝血功能障碍所缺乏的主要凝血成分,进而给予针对性输注各类血液成分。分别于抢救后1 h、2 h再次检测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于抢救后6 h、12 h检测血小板(PLT)计数及凝血酶原时间(PT)等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16例患者中,输注血小板6例,输注冷沉淀9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15例,输注红细胞制品16例。抢救前、抢救后1 h及2 h患者MAP、CVP、红细胞比容(HCT)均呈升高趋势,而心率(HR)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前、抢救后1 h及2 h患者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凝血酶时间(TT)呈下降趋势,而纤维蛋白原(FIB)呈升高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后PLT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出血伴凝血功能障碍多存在外周循环不足以及凝血因子消耗性缺乏,依据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指标,给予针对性的成分输血可有助于改善患者循环状态,重建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冷沉淀和新鲜单采血小板在恶性肿瘤、外科手术、产后以及肺栓塞等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临床在恶性肿瘤、外科手术、产后、肺栓塞诱发明确诊断为DIC患者42例,按照输入成分随机分为输入新鲜单采血小板10U组、输入冷沉淀10U组和同时输注冷沉淀和新鲜单采血小板各10U组。结果 3组患者于单独输注冷沉淀、新鲜单采血小板以及联合输注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测定比较,分别单独输注冷沉淀和新鲜单采血小板均有治疗效果,联合输注冷沉淀和新鲜单采血小板后除D-二聚体变化不明显外,其余测定显示效果显著优于其他两组。结论在DIC患者治疗中,联合输注冷沉淀和新鲜单采血小板具有更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应用治疗创伤性失血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 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在治疗创伤性失血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输血量大于 30 0 0ml的创伤失血性患者随机分组 ,将冰冻单采血小板或冷沉淀单独输注者与联合输注者作了对比观察。观察患者输注前 1h、后 2~ 4h指标 :①凝血酶时间 (TT) ;②凝血酶原时间 (PT) ;③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④纤维蛋白原 (Fbg) ;⑤Plt;⑥ 2 4h内有效止血率 ;⑦平均止血时间。结果 联合输注组输注后 2~ 4h比输前 1h的TT、PT及APTT显著缩短 ,Fbg及ALT显著增加 (P <0 .0 1) ;与单采血小板对照组比较 ,TT、PT、APTT及平均止血时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或P <0 .0 1) ;与冷沉淀对照组比较 ,TT、Fbg、ALT、平均止血时间及 2 4h止血有效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在创伤性失血患者治疗中 ,联合输注组比冰冻单采血小板组及冷沉淀单独输注组具有更为显著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患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疗效,为临床安全、有效、科学地输血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查阅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某院急诊科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80例患者病历资料,共输注186例次。按24h内FFP输注量共分6组,并对输注FFP前后24h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总蛋白(TP)、清蛋白(ALB)的变化进行统计。结果凝血功能检测显示,第1、2、3组患者(FFP≤600mL、600~2 000mL、2 000mL)于输入FFP后24hPT、APTT值均降低,FIB值均升高,第3组患者PT、APTT均高于第1组,且两组与输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5、6组患者(FFP≤200mL、200~600mL、600mL)中,第4组与第5组患者PT、APTT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5组患者输血后PT和APTT均高于第6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蛋白水平检测结果显示,第1、2、3组患者于输入FFP后总蛋白与清蛋白与输入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5、6组患者中,第4组患者输血后TP和ALB均高于第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组患者与第6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TP、ALB均高于第4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h内新鲜冰冻血浆足量输注对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发挥重要作用,血浆输注量越多,其补充凝血因子的效果可能越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在治疗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失血量≥2000ml的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同时输人冰冻单采血小板及冷沉淀各10~30U,在输注前、输注后1h观察出、凝血指标:(1)凝血酶时间(TT);(2)凝血酶原时间(PT);(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纤维蛋白原(Fbg);(5)血小板计数PLT;(6)输入后24h内有效止血率及平均止血时间。结果患者于冰冻单采血小板及冷沉淀联合输注后1h较输注前的TT、PT及APTT显著缩短,Fbg及ALT显著增加(P〈0.01)。联合输注后24h有效止血率为82.3%,平均止血时间(5.2±2.8)h。结论在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治疗中,冰冻单采血小板及冷沉淀联合输注具有显著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20.
冷沉淀凝血因子是将保存期内的新鲜冰冻血浆在1℃~6C融化后,分离出大部分的血浆,并将剩余的冷不溶解物质在1h内速冻呈固态的成分血,含有丰富的FⅧ、纤维蛋白原(Fib)、Vwf、Fn、X;冷沉淀中含有的FⅧ理论上是相当于新鲜冰冻血浆中FⅧ浓缩10倍[1],容量少,效果好,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治疗甲型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产妇大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方面获得明显疗效[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