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7年6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2例(32枚)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破裂29枚,未破裂3枚)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中,26例完全栓塞,3例次全栓塞,3例部分栓塞,1例术中破裂经处理后完全栓塞。无手术例死亡病例。32例术后随访6个月,均完全独立生活,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造影复查显示,25例完全栓塞的动脉瘤无复发,3例次全栓塞的动脉瘤稳定,3例部分栓塞动脉瘤无再次出血。结论 某些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弹簧圈单纯栓塞技术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高原地区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的长期预后。 方法 对2007年-2011年在青海省人民医院完成且接受随访的3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未破裂 宽颈动脉瘤的久居高原患者,术后3年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明 确支架内狭窄发生率、动脉瘤复发情况。调查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情况。 结果 32例患者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支架内狭窄5例(15.6%),均为术后未规律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动 脉瘤复发6例(18.8%),其中2例(6.3%)为小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动脉瘤体部分显影;4例(12.5%) 为超过1.5 cm的颈内动脉虹吸段的大型动脉瘤。3年随访期内无一例患者因栓塞后动脉瘤破裂。 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高原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术式有效、可行,复发率较低,支架内 狭窄发生率与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不规范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破裂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10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7例破裂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共19枚动脉瘤),其中2枚动脉瘤采用单纯支架贴敷术,另外17枚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术(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2枚致密栓塞,4枚近全栓赛,1枚部分栓塞)。随访6个月~2年,19枚动脉瘤均未出现再次破裂,弹簧圈及支架均未移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分1例,0分16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是有效的、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经验。方法43例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均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术后成功栓塞43个动脉瘤,动脉瘤腔100%闭塞35例,95%闭塞5例,90%闭塞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并发脑血管痉挛3例,术后发生支架内血栓1例。39例术后随访6个月一3年,未发现再出血。结论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效果可靠;早期治疗,正确处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采取血管内治疗方法的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共32个动脉瘤,其中24个动脉瘤以弹簧圈单纯栓塞,5个宽颈动脉瘤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个小脑后下远端动脉瘤采取Onyx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2个动脉瘤未栓塞。结果栓塞动脉瘤30个,其中完全栓塞18个(60%),次全栓塞8个(26.7%),不全栓塞4个(13.3%)。术后3个月GOS评分:5分(恢复良好)20例,4分(轻度残疾)4例,3分(重度残疾)1例,1分(死亡)2例。结论早期血管内栓塞是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栓塞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7月至2015年4月采用支架辅助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21例。结果 栓塞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15例,瘤颈部分残留6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再出血2例。21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其中DSA随访15例(9例即刻完全栓塞的患者造影复查动脉瘤仍完全不显影,载瘤动脉通畅;6例栓塞即刻大部分栓塞患者5例动脉瘤级瘤颈未显影,1例瘤颈仍部分显影;术后支架移位2例,载瘤动脉轻度狭窄1例);所有患者均无神经功能损伤。结论 采用支架辅助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是安全的,复发率低,规范的操作、栓塞材料的合理选择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1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6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共44枚动脉瘤,其中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0枚,LVIS支架辅助栓塞13枚,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19枚,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2枚。术后即刻DSA显示Roymond分级Ⅰ级22枚,Ⅱ 级20枚,Ⅲ级2枚;栓塞有效率为95.5%。2例栓塞术中发生血栓事件,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动脉瘤2次破裂。术后随访4~19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32例,3~6分4例。30例(34枚)DSA复查,6枚复发。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安全有效,积极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可改善预后,但需长期随访观察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纳入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218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其中17例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201例行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常规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判断动脉瘤的栓塞效果。术后3、6、12、24、36个月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随访内容为脑血管造影或CT血管成像(CTA),评估颅内动脉瘤栓塞情况并统计复发率。 结果218例患者中,215例完全栓塞,3例次全栓塞。2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3年,平均为(20.0±3.4)个月。随访期间,7.8%(17/218)的患者动脉瘤复发,其中11例行再次栓塞治疗,2例家属拒绝手术,另4例继续观察。17例复发患者中,4例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颅内动脉瘤直径和栓塞后有无一侧优势及一侧供血是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年龄、动脉瘤直径和栓塞后有无一侧优势及一侧供血是影响其术后复发的临床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支架和/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0mm)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应用支架和威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22例(28个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18个,未破裂动脉瘤10个;支架辅助栓塞20个,球囊辅助3个,支架和球囊辅助4个,单纯支架治疗1个)。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1个,次全栓塞6个,部分栓塞1个。术中无动脉瘤破裂,术后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12个月,恢复良好21例,重残1例;8例(11个动脉瘤)行DSA复查均未见动脉瘤复发,5例行CTA复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支架和,或球囊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血管内治疗的25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7例患者共261枚动脉瘤,其中259枚动脉瘤顺利栓塞,2枚动脉瘤未能栓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211枚,Ⅱ级37枚,Ⅲ级11枚。术中出现脑血管痉挛13例、动脉瘤破裂再出血5例、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3例、弹簧圈部分脱出至载瘤动脉2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Ⅳ级患者3例和术中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患者1例死亡。237例患者出院后随访3~42月,改良Rankin评分0~2分229例,3~5分8例;9例动脉瘤复发和2例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均再次栓塞治疗,其余患者未发生动脉瘤复发和再出血,并且17枚Ⅱ级栓塞和5枚Ⅲ级栓塞的动脉瘤达到Ⅰ级栓塞。结论血管内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微创的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附14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讨论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技术要点、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141例颅内破裂动脉瘤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86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2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1例。结果动脉瘤完全栓塞93例,栓塞95%31例,栓塞90%10例,栓塞90%5例,栓塞不成功2例。出院时恢复良好无神经功能障碍107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24例,重度障碍7例,死亡3例。127例随访1~33个月,无再出血患者,9例再通。结论对颅内破裂动脉瘤采用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疗效可靠、微创、术后恢复快,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早期栓塞及积极的术后处理可以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瘤26例。结果 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1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5例。术后即刻造影示:Raymond分级Ⅰ级15例,Ⅱ级8例,Ⅲ级3例。术中发生并发症9例,其中1例术中再次破裂,最后死亡。25例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5例复发,其中3例再次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患者预后:预后良好(0~2分)23例,预后差(3~6分)2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瘤仍存在挑战,常需使用支架辅助技术,尽管存在一定复发率,但近期仍可达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收治的74例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57例,保守治疗17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17例保守治疗患者随访4~71个月,平均(30.7±7.7)个月,死亡4例,症状加重6例、无变化6例、改善1例。57例血管内治疗患者中,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38例,次全栓塞6例,部分栓塞13例;28例影像随访3~63个月,平均(11.7±15.2)个月,复发10例(35.7%);51例临床随访4~71个月,平均(30.7±17.7)个月,42例(73.7%)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年龄>60岁、动脉瘤位于后循环和保守治疗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P<0.05)。>结论 对于年龄>60岁以及动脉瘤位于后循环的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治疗应慎重;血管内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评价血管内栓塞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3年12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67例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50例采用血管内治疗,其中单纯支架置入32例,单纯微弹簧圈栓塞3例,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14例,微弹簧圈加真丝线段栓塞1例;17例未行外科治疗。结果 CTA及MRA造影随访28例,DSA造影随访20例,42例病人恢复良好,1例术后3 d再次出血死亡,4例复查见椎动脉闭塞,1例遗留进食呛咳;未治疗17例中,4例住院期间又突然发生出血死亡。结论采用支架置入重建受累血管的真腔、闭塞假腔是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60例前交通动脉瘤采用水解、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结果59例患者栓塞成功,1例因栓塞失败行手术夹闭。按GO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Ⅳ-Ⅴ级55例,Ⅲ级3例,Ⅰ级(死亡)2例。58例随访3~12个月均无再出血症状。55例行DSA或MRA检查,50例均未见动脉瘤再通,5例动脉瘤残腔未见增大。结论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前应对动脉瘤进行充分评估。选择适当的弹簧圈进行填塞,术中适时造影,了解动脉瘤填塞情况及载瘤动脉的循环情况可避免血栓形成、动脉瘤再破裂等术中并发症的发生。血管内栓塞前交通动脉瘤的近、中期疗效是肯定的,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效果与技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经血管内栓塞治疗25例(计29枚)颅内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长径:2-3mm15枚、1.6-1.9mm14枚),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10枚,球囊辅助栓塞10枚,支架辅助栓塞7枚,单纯支架覆盖瘤颈2枚。结果29枚动脉瘤术后即刻致密栓塞13枚,占44.8%。出院时按改良GOS评分评估预后,25例患者中恢复正常18例、良好2例、一般2例、差1例、死亡2例。23例患者随访6个月~4年,无再出血病例;19例(21枚动脉瘤)复查造影,其中2例(2枚)复发(给予补充致密栓塞),2例(2枚)行单纯支架覆盖瘤颈的患者见动脉瘤已闭塞。结论血管内治疗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微导管头端合理塑形与技术操作规范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A_1段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7年2月采用血管内方法治疗的25例大脑前动脉A_1段动脉瘤的临床资料,15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5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例A_1段宽颈动脉瘤合并烟雾综合征予以球囊辅助栓塞,1例微小动脉瘤使用2枚enterprise支架重叠释放置入,3例行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19例,Ⅱ级5例,Ⅲ级1例;无弹簧圈突入载瘤血管、术中动脉瘤破裂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17例,1分5例,2分1例,4分2例。16例术后临床和影像学随访3~24个月,未出现再出血和脑缺血并发症,m RS评分0分11例,1分3例,2分1例;2例复发,均为单纯弹簧圈填塞的动脉瘤,继续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无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方法治疗大脑前动脉A_1段动脉瘤安全有效,为保证成功栓塞,需要结合各种辅助技术和方法,其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35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栓塞,其中支架置入同侧A2段19例,对侧A2段16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栓塞程度>95%)27例,近全栓塞(90%~95%)6例,部分栓塞(<90%)2例。载瘤动脉保留完好。DSA随访6~12个月,33例未见明显动脉瘤复发,2例动脉瘤瘤颈部部分显影,考虑复发。按GOS评分评估预后,5分28例,4分3例,3分2例,2分2例。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安全、有效,致密栓塞度高,载瘤动脉保护良好,复发率低,但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Lvis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应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15例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其疗效。结果 15例中,Raymond Ⅰ级栓塞11例,Ⅱ级3例,Ⅲ级1例;有效栓塞率93.3%。栓塞过程中未发生动脉瘤破裂。术中发生1例血栓事件,经立即溶栓等处理后闭塞动脉再通,但该病人术后1周死于心肌梗死。术后2例出现对侧肢体活动障碍并意识障碍,经肝素化及加大替罗非班用量后好转。所有存活病人术后随访3个月均恢复良好,复查DSA证实动脉瘤均无复发,载瘤动脉通畅。结论 Lvis支架操作简单,各种型号齐全,适合颅内大多数瘤动脉,各项性能均表现良好,适合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治疗,但致栓性较强,需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