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近期研究发现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于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成形术前就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内膜增生,本研究对此进行相关机制的探讨。方法分别筛选出首次进行AVF成形术静脉增生内膜8例(简称AVF成形术组),需要进行AVF修补术静脉增生内膜8例(简称AVF修补术组),2组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学研究,主要包括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波形蛋白(Vimentin)、结蛋白(Desmin)以及I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a disintegrin-like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 type l motifs-1,ADAMTS-1)。结果 AVF成形术组的增生内膜层出现平滑肌细胞浸润,大部分表型为SMA+、Vimentin+、Desmin-的成肌纤维平滑肌细胞(myofibroblasts),少部分表现为SMA+、Desmin+、Vimentin-的收缩型平滑肌细胞(contractile smooth muscle cells);而AVF修补术组的增生内膜中,几乎所有的平滑肌细胞表型均为SMA+、Vimentin+、Desmin-的成肌纤维平滑肌细胞。AVF成形术组中ADAMTS-1表达均阴性,AVF修补术组仅1例出现ADAMTS-1阳性表达。结论成肌纤维平滑肌细胞是参与AVF术前静脉内膜增生的重要角色,阻断该平滑肌细胞表型的转化及迁移可能是治疗内膜增生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成熟具有功能的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佳血管通路,因为其具有相对较低的感染与血栓并发症[1]。然而后期(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3个月至数年)可以发生近吻合口的静脉内膜增生((venous neointimal hyperplasia,VNH),继而导致静脉狭窄,血栓形成,使动静脉内瘘彻底丧失功能。这种静脉内膜增生物含有肌纤维母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大量  相似文献   

3.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K/DOQI指南建议定期监测内瘘功能,其方法有物理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直接血流量监测(Direct flow measurements)、彩色多普勒超声(Duplex ultrasound)、非尿素稀释法监测再循环(Recirculation using a non-urea-based dilutional method)、直接或间接通路静压监测(Static pressures)等[1].物理检查具有经济、准确、有效、易行的特点,是监测内瘘功能的最基本方法,对评估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术前血管条件、评价内瘘的成熟、发现内瘘术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结合近些年发表的文献,我们将从物理检查的定义、方法及应用范围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许焱  史振伟 《中国血液净化》2011,10(10):560-563
在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由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高发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日益增多。血液透析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尿毒症患者首选的肾替代治疗方式。要进行血液透析就必须有一条持久可靠的血管通路,美国肾脏病基金会公布的K/DOQI指南以及其它众多研究  相似文献   

5.
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管理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液透析需要一条方便、耐用的血管通路,血管通路的管理是一个薄弱环节.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最理想的选择,患者用于可建立内瘘的血管有限,这就要求肾科医师对此有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33岁,尿毒症期,血液透析3个月,于2003年10月28日作右桡动脉与头静脉端端吻合术,常规局麻后于右腕头静脉与桡动脉间皮肤切开约3cm.后沿切口分别游离动静脉,用6号无创伤缝合线做端端吻合,吻合口径修整呈弧形,吻合一次成功.术后内瘘形成良好,一周后作内瘘穿刺,血流量达250ml/min符合血液透析要求,但患者血压一直波动在190~230/90~100 mmHg(1mmHg=0.133kpa),四联降压药物无效.  相似文献   

7.
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生命线,是延长血液透析患者生命和改善其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临床上首选的永久性血管通路,成熟的内瘘使用寿命长、并发症少、住院及花费低,相对于其他通路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1],这一观点在国际上己达成共识.2006年美国K/DOQI[2]提出“自体血管内瘘第一”的观点,自体血管内瘘的建立应达到50%,至少应为40%,到2009年比例应达到65%.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自行设计的自体动静脉内瘘锻炼器对内瘘成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9月在我院行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术患者60例,按透析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在术后1周按术后常规护理行握拳锻炼,每次3~5 min。术后2周对照组采用握力器进行锻炼,每次5~10 s,3~5 min/组,10~20组/d。观察组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锻炼器按相同的频次进行锻炼。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第4周时头静脉血管直径、血流量内瘘成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4周,两组内痿成熟率、头静脉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头静脉血流量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内瘘成熟时间分别为(5.83±0.43)周和(7.73±0.54)周。Log-rank生存分析显示8周后,观察组未成熟率为20%,对照组为43.3%,观察组成熟率优于对照组,两组均无内萎并发症发生。结论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锻炼器进行有计划的功能锻炼能提高内瘘早期成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评价自体动静脉内瘘吻合口处内膜增生与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关系。方法:动静脉内瘘口狭窄组患者共18例,动静脉内瘘口局部狭窄处峰值流速与流入道动脉峰值流速比值≥2.5,临床透析过程持续出现透析血流量不足情况。对照组18例,自体动静脉内瘘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并发症,透析过程中无血流量不足情况。详细记录患者动脉内瘘吻合口内径、内瘘口处内膜厚度、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及瘘口处与流入道动脉峰值血流速度比值。结果:动静脉内瘘口狭窄组动静脉内瘘口处内径及动静脉内瘘血流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动静脉内瘘口狭窄组动静脉内瘘口处内膜厚度及血流速度比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动静脉内瘘口处狭窄患者局部内膜明显增厚,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直观准确的评价动静脉内瘘吻合口处管腔变窄及局部内膜增生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adiocephalic arteriovenous fistula,RCAVF)术前血管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自2016年08月~2019年01月于包头市中心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首次行腕部RCAVF的患者135例,术前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RCAVF通畅定义为可满足双针穿刺、泵控血流量>200 ml/min维持连续血液透析治疗6次以上者,并根据腕部RCAVF结局分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腕部RCAVF通畅组99例,失功组24例,死亡或肾移植共12例。12个月时RCAVF通畅率为81%,24个月和32个月均为77%。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超声检查头静脉内径是RCAVF通畅的独立危险因素(OR=4.05,95%CI:1.49~11.01,P=0.006)。ROC曲线分析示头静脉内径的曲线下面积为0.707,最佳临界值为2.075mm。结论术前头静脉内径是预测腕部RCAVF内瘘日后通畅的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11.
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首选方式,但反复穿刺内瘘血管会损伤血管壁完整性,并可能引起血管狭窄,甚至形成血栓、动脉瘤。正确使用、护理动静脉内瘘对延长内瘘使用寿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穿刺时机、穿刺方法、穿刺针的选择、穿刺方向、穿刺间距、针尖斜面、压迫止血等方面对AVF护理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为AVF使用、护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自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的发病率、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2月因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就诊于北京市海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肾内科患者中存在静脉流出道瘤样扩张且瘤样扩张直径大于2cm,除外假性动脉瘤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造影了解真性动脉瘤特征(位置,直径,是否继发血栓,是否存在狭窄,是否存在流出道梗阻)及处理方法。结果真性动脉瘤接受治疗者52例,占同期因内瘘并发症住院患者的2.44%(52/2131),出现时间平均在内瘘建立后24±20个月,动脉瘤平均直径3.12±1.24cm,合并瘤内血栓者18例(34.61%);其中发生在穿刺部位者23例(44.23%),全程瘤样扩张15例(28.85%),吻合口部位14例(26.92%);7例(14.46%)患者因影响美观住院,45例(86.54%)患者存在临床症状,其中皮肤变薄存在破裂风险最常见占25.0%(13/52),其次分别为静脉高压11.54%(6/52)、高输出量心力衰竭11.54%(6/52)、血流量不足11.54%(6/52)、缺血症状9.62%(5/52)、穿刺部位受限7.69%(4/52)、继发感染5.77%(3/52)、破裂出血3.85%(2/52)。合并穿刺区域静脉狭窄者10例,非穿刺部位静脉流出道狭窄/闭塞2例,中心静脉狭窄/闭塞4例。5例患者予结扎内瘘并切除动脉瘤,30例患者行同侧肢体或对侧肢体内瘘重建或加切除动脉瘤,9例患者存在瘘体部位狭窄、3例患者存在中心静脉狭窄予血管成形,5例患者存在内瘘血流量过高予环阻法限流。手术即刻成功率98.08%,未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后,真性动脉瘤是相对少见的晚期并发症,临床表现多样,应根据发生部位结合患者自身血管条件采取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3.
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瘤并发症几乎涉及所有维持性透析患者,常在内瘘穿刺后数月或数年出现,逐年增加,其发生与血流动力学改变、手术技巧、内瘘穿刺使用、患者基础状况均有关,与内瘘狭窄、血栓互为因果,显著缩短内瘘寿命,降低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受到透析中心医师、护士及患者三方面的影响,内瘘全程维护、积极处理血管瘤并发症有助于延长内瘘寿命。合理控制内瘘的血流动力学效应,提高手术技巧,改善穿刺技术,改良穿刺针,减少穿刺损伤,延缓动脉硬化,加强内瘘维护,及时手术或血管内介入处理血管瘤,对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提高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自体动静脉内瘘全程规范化护理的可实施性及优势。方法制定自体动静脉内瘘全程规范化护理工作流程及标准,将2011年6月-8月经自体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5例)和对照组(115例),分别予以全程规范化护理和普通护理,对比分析两组之间内瘘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护士认同度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内瘘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8.0%和21.0%,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8.4%和8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士对本组护理模式认同度均为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全程规范化护理模式能有效降低内瘘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正对于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是保障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现在常用的血液透析循环通路有留置静脉导管(包括临时性、长期性)、人造血管(Arteriovenous Grafts,AVG)、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三种类型[1]。现阶段从使用寿命、内瘘流量、并发症及操作便利性等方面考虑,由桡动脉和前臂静脉连接组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血管局部表达水平与尿毒症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静脉内膜增生的关系。方法共有21例尿毒症患者入选,其中因为静脉内膜增生导致内瘘失功的住院患者设为增生组;拟初次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住院患者设为对照组。增生组患者在内瘘修补术时取一段废弃的增生静脉用作研究,同时取一段侧支静脉(肉眼未见增生)为自身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内瘘成形术中留取一段静脉。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测血管内TGF-β1表达水平。结果 TGF-β1主要在增生组血管内膜层和中膜层的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胞浆中表达,增生组静脉TGF-β1的表达显著高于自身对照组和对照组(增生组比自身对照组:LSDt=8.908,P0.001;增生组比对照组:LSD-t=10.069,P0.001),对照组与自身对照组静脉TGF-β1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LSD-t=0.588,P=0.561)。结论 TGF-β1局部高表达与自体动静脉内瘘静脉内膜增生肥厚有关,可能成为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肾损害及糖尿病肾病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收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AVF成形术及重建术时的头静脉血管组织,将其按原发病的不同分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组、高血压肾损害组及糖尿病肾病组,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血管组织形态学变化,测量各组内膜、中膜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并分析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vascular smooth muscle actin,a-SMA)与各生长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12~18月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组相比,高血压肾损害组(t=4.366,P=0.001)与糖尿病肾病组(t=13.451,P0.001)内膜厚度均明显增加;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12~18月,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组比较,高血压肾损害组和糖尿病肾病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胰岛素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金属基质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表达水平随内膜厚度的增加而明显上调(b FGF:41.67%±7.11%,54.33%±3.51%,63.33%±4.04%,F=24.570,P=0.038;IGF-1:26.67%±4.16%,38.67%±5.51%,48.00%±2.65%,F=17.051,P=0.043;MMP9:42.00%±2.65%,66.00%±4.03%,81.00%±3.61%,F=5.420,P=0.04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显著降低(48.00%±7.03%,40.67%±3.05%,21.00%±2.02%,F=28.140,P0.001),金属基质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表达量无明显变化(9.67%±0.58%,10.33%±1.52%,12.67%±2.31%,F=0.903,P=0.415)。相关性分析发现a-SMA表达水平与b FGF、IGF-1、MMP9的表达存在明显正相关(r=0.586,P=0.000;r=0.606,P=0.000;r=0.722,P=0.000),与VEGF的表达呈负相关(r=-0.541,P=0.000)。结论 AVF内膜增生主要以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增生为主,VSMC的增殖可能与b FGF、IGF-1、MMP9的表达水平上调、VEGF活性抑制有关;高血压、糖尿病可加速血管内膜增生进程,缩短内瘘使用寿命,且糖尿病促进内膜增生的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8.
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血液透析治疗最常用的血管通路。然而,AVF失功问题严重制约着其临床应用,静脉流出道狭窄是AVF失功的常见原因,其病理基础是新生内膜增生(neointimal hyperplasia,NIH)。NIH的发生发展与血管内病理机制有关,包括炎症、氧化应激等一系列级联反应和血管重塑,导致血管狭窄、失功。终末期肾病患者存在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而交感神经的激活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参与NIH的发生而导致AVF的失功。本综述重点阐述交感神经激活参与NIH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旨在为AVF失功提供新的理论解释及其防治提供新的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19.
动静脉内瘘是将患者邻近的动、静脉吻合起来,使之成为血管通路,因其方便、安全、使用寿命长、并发症少等优点成为血液透析患者最普遍使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是维持患者生存的生命线,而正确的日常维护是动静脉内瘘能够长期使用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造成的透析困难给患者带来了持续的身心困扰及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者甚至缩短了生存期,对其进行有效防治可谓迫在眉睫。静脉内膜增生是内瘘狭窄的关键环节;目前有关药物对其预防作用的诸多研究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或缺乏一致性,而外科操作技巧及介入器械也处在持续探索与改进状态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