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肖静  陈利群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5):180-182,封三
正我国成年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发病率约为10.8%。CKD患者是一个免疫功能受损及肾功能异常的群体,研究表明CKD患者,尤其是透析患者,发生结核病的风险较普通人群高~([1])。2017年,全球估计有1 000万人感染结核(Tuberculosis, TB),其中有160万人因结核病而死亡~([2])。不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的延迟、不适当的抗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维持性透析(maintenance dialysis,MD)患者的一级亲属和配偶中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流行情况和患病危险因素进行调查。方法将调查对象分为3组,一级亲属组(124例)、配偶组(95例)和对照组(823例)。比较3组的临床特征及CKD患病率,分析患病危险因素。结果一级亲属组和配偶组CKD的人数比例均高于对照组(23.4%比16.2%,χ~2=3.894,P=0.049;30.5%比16.2%,χ~2=11.916,P0.001)。所有参与者进行CKD相关危险因素的多重逻辑回归分析发现,MD患者一级亲属的CKD患病风险是非一级亲属的1.86倍(OR=1.86,95%CI:1.12~3.11,P=0.004),MD患者配偶的CKD患病风险是非配偶的2.16倍(OR=2.16,95%CI:1.27~3.67,P=0.018),年龄增长、高血糖、高血压作为独立危险因素使CKD的风险增加2%(OR=1.02,95%CI:1.01~1.03,P=0.005)、21%(OR=1.21,95%CI:1.11~1.31,P0.001)和112%(OR=2.12,95%CI:1.49~3.03,P0.001)。结论 MD患者的一级亲属和配偶是CKD高发人群,高血糖、高血压和年龄增长是CKD患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脏病并发的心血管疾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心血管疾病 (CVD)是影响慢性肾脏病 (CKD)患者预后的最重要的因素。CKD患者心血管死亡率占这类患者总死亡率的 4 4 %~ 5 1%。CKD患者心血管病死的危险性增加可能与两方面因素有关 :一是CKD患者CVD的发生率高 ,肾衰竭患者CVD的发病率较同龄一般人群高 5~ 8倍 ;二是CKD并发的CVD死亡率高 ,2 5~ 34岁CKD患者CVD的死亡率较同龄一般人群高 10 0~ 15 0倍 ,既使在 6 0岁以上人群 ,CKD患者CVD的死亡率仍较一般人群高 5倍。因此CKD患者已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的“极高度危险人群”。1 CKD患者CVD的发生率据国外报道 ,透析患者…  相似文献   

4.
心血管疾病(CVD)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超过50%的高龄透析患者死于CVD,其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20~30倍[1].临床研究提示40%~60%的CKD3~5期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和主动脉的钙化,而CKD 5期患者的钙化率高达80%~90%[2].临床组织学和影像学研究表明[3],CKD 5期患者在发生心血管事件之前即有广泛的血管钙化,其血管和瓣膜钙化程度较普通人群更加严重.血管钙化已成为CKD患者心血管事件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充分认识血管钙化的危险因素,早期发现血管钙化,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降低CKD患者CVD的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和结核病是危及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慢性肾脏病患者感染结核的风险增加,与CKD的进展有关,且肺外结核发生率高,临床症状不典型,结核相关筛查实验阳性率低,CKD患者抗结核药物副作用较普通人群高且严重,预后更差,早期诊断及及时治疗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不同甲状旁腺切除术式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目前常见慢性疾病,据2007年资料显示,13%的美国人口和16%的欧洲人口患有CKD[1],而CKD5期患者接受规律性透析患者,随着透析龄的增加,继发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透析方式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患者感染相关住院风险的差异及其原因。方法:选取2009-01-2015-12我院透析期间生活习惯相同或相似的患者共500例,分为2组,其中腹膜透析250例、血液透析250例,采用回顾性病例调查手段,配对队列研究的方法。对2组患者住院率和住院天数、住院原因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腹部感染及透析相关性感染是2组患者感染相关性住院的主要原因(PD:0.019/0.100,HD:0.017/0.041)。腹膜透析患者感染导致的年住院率约是血液透析患者2倍(0.15,0.09),腹膜透析患者感染相关性住院的风险是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相关性住院风险的1.55倍,其中透析相关性感染、败血症感染、腹部感染及肌肉骨骼系统感染导致的住院风险,腹膜透析患者是血液透析患者的3.47倍、1.42倍、1.31倍及1.19倍。结论:腹膜透析更易导致患者感染相关性住院,增加了住院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慢性肾脏病(CKD)3~5期非糖尿病非透析患者动脉僵硬度,并探讨其对患者心脑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的影响。 方法纳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6年4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CKD 3~5期非糖尿病非透析住院患者161例,所有患者住院后检测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根据CFPWV水平,将患者分为CFPWV正常组(CFPWV<12 m/s)和CFPWV升高组(CFPWV≥12 m/s),随访入选患者的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评价,Cox比例风险回归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99.15±49.57)个月。CFPWV升高组心脑血管死亡率及全因病死率均明显高于CFPWV正常组[37.6%(19/51) vs 11.0%(9/82),50.7%(26/51) vs 20.7%(17/82),P均<0.05]。Kaplan-Meier曲线显示CFPWV升高组心脑血管病死率及全因病死率均明显高于CFPWV正常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CFPWV是患者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白蛋白及血红蛋白还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高CFPWV的CKD 3~5期非糖尿病非透析患者心脑血管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均明显高于CFPWV正常的CKD患者,且CFPWV升高是CKD 3~5期非糖尿病非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维生素D缺乏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尿毒症维持透析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比率高达79%~([1]),众多研究表明,CKD患者补充活性维生素D不仅可以纠正钙磷代谢异常、预防继发性甲状腺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改善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还可以降低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参与免疫调节、抑制炎症反应、控制血压、降低尿蛋白等益处。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风险远高于正常人群,而透析患者CVD发生率更是达到普通人群的10~30倍,是50%以上肾脏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美国1项统计资料表明透析患者约60%的心源性死亡原因归咎于心脏停搏和心律不齐.然而,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高龄、男性、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不能充分预测和评估透析患者CVD的发生风险,有统计表明,传统危险因素最多可解释50%的心血管事件.几项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发现,传统危险因素纠正之后,如增加透析剂量、积极调脂治疗、RAAS系统阻滞等并未明显改善不良预后,有些研究甚至得到了"反流行病学"的结果.因此,一些非传统危险因素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将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贫血、内皮受损、血管钙化、营养失衡和容量负荷过重等方面对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非传统危险因素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病(CKD)是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终末期肾病(ESRD)指各种CKD的终末阶段,具有较高的心血管并发症和死亡风险,且无论透析或是肾移植,其经济成本均较高。CKD患者由于代谢紊乱、免疫缺陷、炎性反应等原因,机体内伴随进展性氧化应激的风险大大增加。氧化应激是指体内氧化和抗氧化系统的失衡,可导致多组织器官的氧化损害和功能障碍。髓过氧化物酶(MPO)主要存在于髓系细胞嗜苯胺蓝颗粒中,是反应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活化的特异性指标。MPO及其衍生氧化物可通过对多种生物分子的氧化修饰作用,促进了CKD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在全世界的患病率为8~16%~([1]),已成为危害全球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CKD导致的死亡排慢性疾病致死的前5位~([2])。CKD最终会发展至终末期,需采用透析或肾移植治疗,巨大的花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30多年来,运动康复作为辅助治疗CKD的二级预防措施,日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本文对CKD患者的运动康复进行综述,为医护人员开展运动康复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甲状旁腺素(PTH)和心率变异性(HRV)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间于肾内科住院CKD 3~5期非透析患者158例,收集心率变异性数据、血PTH和临床生化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158例CKD 3~5期非透析患者中HRV降低112例(70.89%),CKD3、4、5期患者的全程NN间期的标准差(SDNN)、全部相邻NN之差的均方根(RMSSD)、相邻NN之差大于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PNN50)、全程每5 min 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呈递减趋势,PTH和RMSSD、PNN50均呈负相关,血红蛋白、血钠、血钾水平也与HRV指标相关。结论 CKD 3~5期非透析患者HRV下降的比率较高,且随着CKD分期增加,发生HRV下降的比率增加。血PTH水平升高可能主要影响CKD患者的副交感神经系统,从而恶化了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我国CKD患病率高达11.8%~13.0%。心血管疾病(CVD)是CKD5期透析患者主要并发症和致死原因。研究表明,35%-50%的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死于CVD,且ESRD患者的CVD的死亡率是正常人群的10-30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KD非透析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护理对策。方法:将45例确诊为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进行调查,从分析CKD非透析患者的颈动脉超声、心脏超声、实验室检查等结果,调查CKD非透析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CKD患者中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高。结论:对慢性肾脏病患者采取适时的护理对策,有助于改善肾功能,减少慢性肾脏病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心血管疾病是导致CKD患者死亡的首位病因,在CKD早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已经显著升高,并随着肾功能下降呈指数升高,超过50%的我国透析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如何控制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改善预后是CKD的诊治重点。收缩压干预试验(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ntervention trial,SPRINT)研究也证实CKD患者通过强化降压在降低心脑血管事件上的获益。血压不佳不仅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还会促进CKD进展。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证实在CKD患者中,首个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ngiotensin receptor–neprilysin inhibitor,ARNI)沙库巴曲缬沙坦较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可进一步有效降低血压,改善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在此,为更好地指导ARNI在CKD患者中的应用,减少CKD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由中关村肾病血液净化创新联盟专家组结合循证证据及临床使用经验,制定本共识。  相似文献   

17.
骨保护素与矿物质代谢紊乱及血管钙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洮  王梅 《中国血液净化》2006,5(6):324-327
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慢性肾脏病(CKD)时的矿物质代谢紊乱和骨病与心血管钙化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密切相关,研究显示CKD患冠状动脉钙化是同年龄健康人的2~5倍,大约有54%~100%的透析患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钙化,钙化的血管舒张功能下降、僵硬度增加出现脉压升高,已有研究证实血管僵硬度的增加与血管钙化相关,与终末期患的死亡率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血栓弹力图(TEG)与常规凝血检验在慢性肾脏病(CKD)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该院接收的CKD患者106例。按照患者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是否进行透析治疗分为以下5组:CKD 1~2期组、CKD 3期组、CKD 4期组、CKD 5期未透析组及CKD 5期透析组,对不同组别患者常规凝血指标及TEG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5组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D 5期未透析组及透析组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高于CKD 1~2期组(P0.05);5组TEG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 3~5期组最大振幅(MA)及综合凝血指数(CI)值高于CKD 1~2期组(P0.05);CKD 5期透析组MA值低于未透析组(P0.05);在CKD患者中,反应时间(R)、凝血时间(K)值与eGFR呈正相关(r=0.302、0.375,P0.05),MA、CI值与GFR呈负相关(r=-0.452、-0.524,P0.05),D-Dimer值、Fib值与eGFR呈负相关(r=-0.395、-0.391,P0.05)。结论 CKD 3~5期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对CKD患者进行TEG和凝血参数检测,能准确监测患者凝血状态,为临床抗凝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慢性肾脏病(CKD)一体化门诊为平台的优化营养指导模式对提高非透析患者低蛋白饮食依从性并改善其营养状况的作用。方法:将196例CKD 3B~4期非透析CKD患者随机分为优化模式组和传统模式组。两组均给予饮食蛋白质0.6g/(kg·d)和30~35kcal/(kg·d)的营养处方,接受两种不同模式的营养管理。随访12个月,每3个月通过MDRD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运用人体测量、生化营养指标和主观综合营养评估法(SGA)评估营养状况。结果:两组患者eGFR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传统模式组相比,优化模式组低蛋白饮食依从性更高,每日饮食蛋白质摄入量较低,饮食热量较高,血清白蛋白水平较高,体质量增加,血尿素氮和甲状旁腺激素下降,SGA评估的营养状况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营养指导模式有助于提高中晚期非透析CKD患者对低蛋白饮食的依从性,改善其营养状况,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清Klotho水平与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肾功能进展的关系,探讨血清Klotho水平预测CKD患者肾功能进展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非透析的CKD 3~5期患者81例,健康志愿者30例,随访12个月。用ELISA法检测血清Klotho、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并检测其他相关指标;随访前后用MDRD和GC公式分别计算CKD患者的GFR值;随访结束时根据GFR下降幅度分为肾功能稳定组及恶化组,分析血清Klotho水平与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进展的关系。结果随访时间(9.5±2.9)个月。CKD患者GFR由随访前(24.8±12.4)m L/min,降至随访后(18.7±12.1)m 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Klotho水平由2.53(1.41,3.67)ng/m L降至1.63(1.07,3.19)n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肾功能恶化组较肾功能稳定组降低明显(P0.01)。血清Klotho水平较高的患者中15例发生肾功能恶化,而血清Klotho较低的患者中26例发生肾功能恶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4%vs 36.5%,P=0.02)。Kaplan-Meier分析显示,低Klotho水平患者发生不良肾脏预后的风险高于高Klotho水平患者(P=0.013)。结论 CKD患者血清Klotho水平随肾功能进展下降;血清Klotho水平降低的CKD患者发生肾功能恶化的风险增加,低Klotho水平有望成为CKD患者肾功能进展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