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脑瘫儿童言语障碍及康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儿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必须学习的最重要的技能是“交流”.不幸的是,脑瘫儿童由于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脑部运动中枢受损,不但影响运动功能的发展,也伴随有感知觉、认知以及语言的障碍,并影响其社会性、学习、语言等的发展.其中语言发展又是所有社会化、认知、学习、交流、职业等发展的基础,所以运动功能的康复与语言交流的康复训练是脑瘫儿童康复、教育的两大重点.  相似文献   

2.
<正>选择2010年2月2013年1月在我院儿科病房住院并确诊的脑瘫伴构音障碍患儿39例;其诊断依据及病情严重程度判断均遵循全国脑瘫会议制定的标准[1],排除智力重度及极重度低下、依从性差的患儿;其中痉挛型11例,共济失调型7例,不随意运动型13例,肌张力低下型8例。依据患儿的家庭语言环境和家属意见,分为2组:常规训练组  相似文献   

3.
脑瘫患儿构音障碍语言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语言治疗对不同类型脑瘫患儿构音障碍的疗效。方法将49例脑瘫患儿分为常规训练组21例和家庭康复组28例,均予系统构音障碍康复训练,家庭康复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配合家庭训练,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构音障的变化。结果所有患儿的构音障碍均有改善,其中痉挛型患儿的显效率高于其他脑瘫类型;家庭康复组患儿显效率为39.3%,常规训练组显效率为14.3%,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脑瘫患儿构音障碍的康复疗效不同,家庭康复训练可提高构音障碍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4.
林梅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2):2926-2927
现将健康教育对脑瘫患儿治疗依从性影响调查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60例患者为我院2004-10-2006-11住院治疗的脑瘫患儿60例,诊断及分型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会议确定的标准。男32例,女28例,年龄3月龄~6岁。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  相似文献   

5.
脑瘫是儿童在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全形成时,出现永久的不可逆性的非进行性的损伤。在大多数脑瘫患儿中有不同程度的合并有视觉、听觉、触觉、认知、语言、智力以及行为异常等复合障碍。其中有80%的儿童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如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常会导致智力、社交等方面障碍的加重。近年来,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徐动型脑性瘫痪儿童言语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7.
脑瘫5例康复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瘫是脑性瘫痪的简称,是各种原因所致的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国际上统计脑瘫患儿的发病率为0.1%~0.5%,我国的发病率为0.18%~0.4%,并且世界范围内脑瘫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我国有脑瘫患儿100万,边远山区发病率是城市的2倍。1995年,香港“关怀行动”组织,选择我市作为云南省的贫困区,在我院首次开展职业治疗方法,取得一定疗效,使原来认为不可能恢复或放弃治疗的肢体残疾和心理障碍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现对脑瘫5例康复治疗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脑瘫儿童的家庭物理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家庭物理治疗对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6例脑瘫儿童在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家庭物理治疗,治疗前后进行Gross运动功能评分,进行t检验统计学处理。结果:Gross运动功能评分5个功能区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家庭物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脑瘫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足背屈角的改善效果。方法将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综合康复对照组和体外冲击波治疗组,综合康复对照组只接受常规的综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体外冲击波治疗组则在综合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应用被动足背屈角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儿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的被动足背屈角变化有无统计学差异,分别比较治疗组初始治疗时、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当次治疗前后的被动足背屈角变化有无统计学差异,以此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个月后和3个月后,治疗组患儿被动足背屈角的缩小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初始治疗、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3个月的当次治疗后足背屈角的缩小均优于当次治疗前(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可以有效缩小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足背屈角,即时效果明确,并在3个月内持续出现。  相似文献   

10.
脑瘫治疗的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脑性瘫痪是造成儿童期身体残疾最主要的原因,且终生存在,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经济负担。随着围产科医学的发展,新生儿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脑瘫的发病率却呈现上升趋势,因此,脑瘫的治疗已成为世界各国科研机构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前,国内外治疗脑瘫的方法有药物、手术、康复及其他治疗;脑瘫总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而且及时、长期、正规的康复训练是治疗脑瘫的最主要方法,手术、药物及其他治疗只是为康复训练创造条件或作为补充手段,不能替代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鼓圈音乐治疗对痉挛型偏瘫脑瘫(SHCP)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HCP患儿70例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鼓圈音乐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改良的 Ashworth 肌张力评定量表(MAS)、腕关节背伸角度(AROM)、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Carroll双上肢功能评定量表(UEFT),从上肢、关节活动度、精细运动能力、健手与患手的功能能力4个方面评价上肢功能及日常社会参与的改变。结果:治疗后,2组MAS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AROM活动度、FMFM及UEF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鼓圈音乐治疗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功能及社会参与度都有提高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推拿养肝柔筋法对脑瘫患儿斜视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观察推拿养肝柔筋法治疗脑瘫患儿斜视的疗效。方法 60例伴有斜视的脑瘫患儿分为治疗组 (3 0例 )和对照组(3 0例 ) ,前者采用推拿养肝柔筋法治疗 ,后者不做治疗 ,同时 ,3 0例非脑瘫斜视患儿作为观察组 ,治疗手法同治疗组 ,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 6例、好转 16例、无效 8例 ;对照组 :临床痊愈 1例、好转 2例、无效 2 7例 ;非脑瘫观察组痊愈 1例、好转 10例、无效19例 ;脑瘫治疗组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与非脑瘫观察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养肝柔筋法对脑瘫斜视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目前中国儿童康复医疗机构数量少,同时很多家庭负担不起昂贵的治疗费用。为了能提高这些患儿的疗效,探讨不同年龄组及家长参与康复训练对痉挛性双瘫患儿下肢肌张力改善的影响。方法痉挛性双瘫患儿89例。根据年龄分为≤3岁组和>3岁组;并根据家长参与情况分为参与组和不参与或不规则参与组。全部患儿均采用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治疗后肌张力缓解的情况。结果≤3岁组总有效率95%,>3岁组总有效率72%,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30.26,P<0.01)。家长参与组总有效率为89%,家长不参与或不规则参与组总有效率为46%,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85.44,P<0.01)。结论不同年龄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家长有规律的参与康复训练有助于肌张力的缓解,提高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发音器官运动障碍矫治和构音训练治疗脑瘫儿童言语障碍,探讨有效治疗脑瘫儿童言语障碍的方法。方法:采用点穴、按摩等手法对发音器官运动障碍进行矫治结合构音训练治疗128例被诊断伴有言语障碍的住院脑瘫患儿,并进行治疗前后发音器官运动功能评定、言语功能评定。结果:显效48例、有效65例,总有效率达88.28%,其中言语语言达正常化者13例治疗效果与患儿的年龄、言语障碍类型等有关。结论:发音器官运动障碍矫治和构音训练相结合是治疗脑瘫儿童言语障碍的重要手段.早期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小儿脑性瘫痪的语言训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小儿脑性瘫痪的患儿80%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并常常导致智力、社交等方面障碍,因此需要给予特殊的训练。本文以脑性瘫痪儿童常见的语言障碍的类型、脑瘫患儿语言障碍发生的原因、语言障碍的检查和评估以及小儿脑瘫的语言治疗等4个方面作以介绍。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上田正法的应用,探讨及评价治疗脑性瘫痪(CP)儿童的新方法。方法对22例8个月~10.8岁的CP儿作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变化进行动态观察及量化评价,并以同期年龄相对应的15例CP儿应用Vojta等法治疗作对照(包括单用上田正法11例,单用Vojta等法4例,自身对照11例,即先用Vojta法后用上田正法)。结果上田正法治疗后运动功能发育评价较治疗前增加10分,Vojta等法治疗后增加8分/月(P>0.05)。对重度,极重度CP儿两种方法分别增加11分/月,7分/月(P<0.05)。结论上田正法亦是治疗小儿CP的有效方法,且优于Vojta等法,尤其是对以前Vojta等法较棘手的重度CP儿也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家长参与对提高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综合能力的影响。方法81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综合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Bobath、Vojta和Rood等神经生理学疗法,综合组同时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儿综合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综合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瘫患儿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更有利于提高脑瘫患儿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头部水针穴位注射疗法对小儿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智力障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90例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水针疗法组、肌肉注射组和常规康复组,每组30例,收集同龄健康儿童30例为健康对照组;对常规康复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疗法,水针疗法组和肌肉注射组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头部穴位注射GM1和肌肉药物注射GM1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每个疗程结束后测定每位患儿智力发育指数(MDI)和心理发育指数(PDI),并检测大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末期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及血管阻力指数(RI),同期检测血清NSE和T-SOD的水平。结果:3疗程结束后,三组脑瘫患儿MDI和PDI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水针疗法组相对于其他组效果更为明显(P0.05);与治疗前相比,水针疗法组血流动力学参数Vs、Vm、Vd明显升高,RI显著降低(P0.05),肌肉注射组与常规康复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水针疗法组NSE降低,T-SOD升高,其余两组无变化。结论:水针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脑瘫患儿的脑部血流动力学状况,提高脑瘫患儿的智力发育。  相似文献   

19.
小儿脑瘫的家庭康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探讨小儿脑瘫的家庭康复。方法对 15例脑瘫患儿进行系统的家庭康复治疗 1年。结果基本正常 3例 ,有效10例 ,无效 2例。结论小儿脑瘫的家庭康复治疗是一种有效、经济、简单易行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瘫患儿语言发育迟缓发生率、迟缓程度及其与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系统、S-S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对113例脑瘫患儿进行评估,分析语言发育迟缓率与脑瘫类型和GM FCS分级水平的相关关系。结果:113例脑瘫患儿中,GM FCSⅠ-Ⅱ级42例,Ⅲ级27例,Ⅳ-Ⅴ级44例。大多数偏瘫患儿属于轻度运动障碍,语言理解和表达迟缓率仅为18.75%和37.5%;痉挛型双瘫中半数为轻度运动障碍、半数为中重度运动障碍,语言理解和表达发育迟缓率分别为66.67%和83.33%;痉挛型四肢瘫、失调型、不随意运动型和混合型脑瘫患儿以中重度运动障碍为主,语言发育迟缓率依次为88.89%、75.00%、91.67%、71.43%,虽然后两者语言发育商得分理解明显高于表达(均 P<0.05),但语言理解与表达迟缓率相当。GMFCS和语言发育水平呈正相关(理解r=0.402,表达r=0.389,P<0.01)。结论:语言发育迟缓是脑瘫患儿常见的伴发障碍,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脑瘫类型、运动障碍程度明显相关。痉挛型四肢瘫、不随意运动型、混合型脑瘫以及GM FCS水平Ⅲ-V级的脑瘫患儿语言迟缓率高且程度重,应及早介入言语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